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本组52例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男48例,女4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伤后下肢感觉障碍伴尿潴留达脐平面,肌力0级12例,髂前上棘平面者肌力0级10例,膝平面者肌力1级22例,足趾平面者肌力2级8例。均经腰椎X线片和CT检查证实。 临床治疗: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对脊髓受压,腰椎管狭窄,骨折不稳定的患者尽早地做手术减压,术后脊椎加压钢板或哈氏棒等固定,保证脊椎的稳定和愈合,对没有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骨折稳定的行伤后1~2周的严密观察,如感觉平面逐渐下移,或肢体运动不…  相似文献   

2.
<正>选择2010年3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患者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23~58岁;均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00年修订)中关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经MRI检查证实为脊髓损伤,并确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痛觉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有自发疼痛;排除伴有严重心、脑、  相似文献   

3.
脊髓外伤后进行性脊髓软化脊髓病(PPMM)是临床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经过对16例脊髓外伤病人的治疗和观察,通过随访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从1994年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16例脊髓外伤后进行性软化脊髓病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8~42岁,平均34岁。损伤部位:颈部6例,颈胸部2例,胸部5例,胸腰部3例。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根据ASIA分级[1.2],A级5例,B级3例,C级6例,D级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损伤平面诊断。即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神经节段或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按脊髓损伤功能评定,3~5级为部分依…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手术指征和时限。方法: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术前和术后使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完全去除脊髓腹侧压迫,恢复椎管直径。随访20d~6个月(平均30d),53例获得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改善,表现为肢体痉挛减轻、泌汗功能改善、根性疼痛减轻、感觉平面下移、肌力增加、肛周感觉部分恢复以及排尿功能改善。ASIA运动分由术前(32.8&;#177;19.5)分增加到(39.7&;#177;18.0)分;触觉分由(44.2&;#177;21.6)增到(54.8&;#177;15.3)分;痛觉分由(46.5&;#177;22.0)分增至(55.1&;#177;15.9)分。结论:①脊髓前路减压能准确、彻底地解除脊髓腹侧之压迫,改善晚期脊髓损伤包括全瘫患者同一平面神经根和脊髓长束的功能。脊髓、神经受压时间长短在临床上只具有相对意义,不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手术时限与长期效果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评价。②晚期前路减压的手术指征应放宽,凡影像学检查证实脊髓腹侧存在压迫和/或严重后突畸形者均应彻底减压。③减压时应注意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正> 在过去十年中,作者及其他实验室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技术使T_(12)以上脊髓横断性损害的截瘫病人得以行走。本文报告11例应用此技术的经验。此11例研究对象,其脊髓横断水平在T_4~T_(12)之间,受损平面以下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丧失,仅一例在腹股沟区有轻微感觉及小趾有1级肌力的随意活动。所有病人均无周围神经损伤,亦无重大的其他医学问题。在入选本研究之前,对肌肉电刺激之可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2009年9月,我们应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急性颈髓损伤患者31例,经用药监测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21~58岁,平均39.5岁.单纯颈髓损伤16例,颈椎骨折脱位5例,骨折无脱位10例.均在受伤后2~8 h入院.完全性损伤9例,临床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人体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完全丧失;不完全损伤22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或痛觉过敏,其中四肢肌力3~4级14例,四肢肌力1~2级8例.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上常可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在排除了脊髓压迫与不稳定等因素外,许多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的患者其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为硬脊膜内的粘连、纤维索条的牵拉、脊髓本身的创伤后瘢痕化、软化、囊肿所致。目的:观察脊髓减压松解、神经组织植入治疗对陈旧性脊髓不完全性断裂伤的临床效果。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4—06/2002—08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16例。损伤平面T7-9 5例,T10-12 7例,L1,2 4例。16例患者均曾于伤时行脊柱减压内固定,4例后路手术患者于本次手术前已取出内固定。6例患者曾针对外伤性不完全瘫痪进行过高压氧等治疗。有尿便功能障碍11例;神经根性疼痛4例。按Frankel分级:B级12例,C级4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患者硬脊膜,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将被瘢痕缩紧段的脊髓行3~6个切口纵行切开、深0.1~0.2mm、长度超过损伤节段;若发现脊髓内囊肿,则切开后吸出其中液体。然后.将自身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用9-0的无损伤线与软脊膜适当固定。最后用外科防粘连膜和骶棘肌瓣覆盖。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感觉和运动及尿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均增加1级以上.11例术前有尿便功能障碍者症状明显改善,其中6例按Frankel肌力分级,双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术后较术前增加2级以上,达4级,恢复行走能力,10例增加1级。结论:解除硬脊膜内粘连,瘢痕段脊髓切开.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植入桥接.可以明显改善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的尿便功能并恢复其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拯救C5 ~7 和T12 ~L2 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近脊髓断端的神经根功能,改善截瘫、四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常规进行硬膜外减压松解后,切开硬脊膜,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松解近端脊髓断端和邻近脊髓断端的、术前检查无功能或严重功能障碍的神经根.结果 30 例患者经术后2 ~12 年(平均5 年)的随访,28 例(93.3%)有1 ~3 个神经根节段的感觉恢复,23 例(76.7%)有1 ~1.5 个神经根节段的运动功能恢复(该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由术前的0 级恢复到Ⅲ级者9 例;术前Ⅰ级恢复到Ⅲ级11 例;术前Ⅱ级恢复到Ⅳ级3 例).该节段神经根支配区感觉恢复达S4 者9 例,S3 者14 例,其余为S2.结论 陈旧性下颈椎和胸腰段平面以下腰椎完全性脊髓损伤行硬脊膜内脊髓近断端、神经根联合显微松解术可恢复或改善1 ~2 个脊髓节段神经根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5年以来,对9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术后对其实施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患者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2~70岁,平均46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3例,塌方压伤2例。损伤节段除临床检查及X线平片外,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其中C3~41例,C4~53例,C5~62例,C6~73例。全瘫2例为C4以下损伤,不全瘫7例,均行前路减压,颈椎间盘摘除,取髂骨植骨。入院时肌力评估:肌力0级2例,1级2例,2级3例,3级1例,4级1例。1.…  相似文献   

10.
李翔  刘锋  吴乃庆  王道新 《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70-171,i003
背景:颈段脊髓损伤的治疗有多种方式,但效果均不十分理想。目的:探讨手术等综合治疗对颈椎中央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前后对照设计。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骨科病房。对象:1999-01/2003-01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中央型脊髓损伤患者11例,均为男性,年龄36~65岁,交通事故9例,跌伤1例,头部砸伤1例,病程2h~14d,伴颈椎间盘突出9例,颈椎管狭窄1例,C6椎体骨折1例。MRI片单处损伤9例,两处损伤2例。方法:伤后4~20d手术治疗,9例行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植骨加钢板内固定,2例行颈椎后路减压植骨加侧块钢板内固定。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②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结果。结果:11例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为0级3例、Ⅰ级3例、Ⅱ级5例。术后为0级1例、Ⅲ级4例、Ⅳ级6例。平均肌力恢复2~5级,复查内固定牢靠、在位,植骨愈合良好。结论:颈椎中央型脊髓损伤一旦确诊提倡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手术尽可能去除致病因素,其他辅助措施则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胸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胸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方法对1990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72例胸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6~48个月),12例脊髓完全损害ASIA A级均无恢复,仅4例有尿淋漓者症状好转;52例伴骨折脱位全瘫患者仅有5例恢复为B级,主要为感觉平面下降2~3个节段,余无恢复,恢复率9.6%;8例不全瘫患者恢复率62.5%;嗅鞘细胞移植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运动功能恢复,痉挛瘫有所改善.结论胸脊柱脊髓损伤全瘫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细胞移植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为无残留压迫的陈旧性胸脊髓完全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陈琳  黄红云  王锐  修波  孙君昭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2):1331-1332
目的:探讨减压手术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的手术技巧。方法: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由受伤至本次手术的时间为0.5~31年,平均3.6年。其中完全瘫46例,不全瘫10例。脊柱骨折部位:C4—T1 19例,T2~T9 9例,T11~L2 28例。所有患者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完全去除脊髓腹倒压迫,恢复椎管直径。随访20d~6个月,平均30d,53例获得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改善。结论:强调手术减压的彻底性,二次手术尽量避免副损伤。减压时应注意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现将脊髓损伤26例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18~79岁,损伤平面经CT或MRI检查确诊:颈髓C4~6损伤15例、胸髓T2~12损伤7例、腰髓L1~5损伤4例;手术治疗23例,非手术治疗3例;病情稳定后转入我科,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为6d~1a3个月不等,  相似文献   

14.
1病历资料 1998年我科收治了 1例因车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的患者,男 44岁。外伤后曾行“腰椎减压术”,出院后在家自行锻炼, 1997年的腰椎 CT示: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后凸畸形 (陈旧性 ),椎管变形狭窄 ;腰椎 X线片示: L1, 2间隙变窄,腰椎体呈楔形改变。入院检查病人神志清,一般情况可,上肢正常,腰部活动受限, L1棘突后凸畸形,压痛明显, L1平面以下皮肤感觉迟钝, L5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下肢肌力Ⅱ级,肌肉严重萎缩,尤以右侧显著,双足下垂不能站立,腱反射均消失,排尿控制能力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伤者多为青壮年,大多是由于车祸、高处坠落伤致脊柱骨折、脱位而造成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临床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消失、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反射部分或完全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大小便失禁、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对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及时解除压迫后,脊髓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但若压迫过久或损伤过重,造成脊髓缺血、缺氧,发生出血坏死或脊髓横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肖慧  陈自谦  张碧云  倪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70-72,i000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005—02/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5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部分各向异性图及彩色部分各向异性方向图;并采用种子方法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图,观察纤维束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同时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患手肌力,应用Spearmen相关分析分析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的相关性。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0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梗死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②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脑梗死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累及,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表现为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2例;2级(皮质脊髓束完整,但受压推移)5例;3级(皮质脊髓束中断)8例。③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明显相关(ta=0.888。P〈0.05)。结论:①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脊髓束不同程度受损,且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提示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②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bFGF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腔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即刻、1、2、3、4、8、12、24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μl(含bFGF20μ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2、3、6周进行联合行为评分及CSEP检查。结果:bFGF治疗组大鼠CBS评分、CSEP波幅及潜伏期恢复均好于对照组。结论:bFGF对大鼠牵张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经过中医手法配合物理治疗后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000—03/2003-03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就诊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25例。颈髓损伤10例,其中完全四肢瘫3例,不完全四肢瘫7例;胸腰脊髓损伤15例,其中完全截瘫7例,不完全截瘫8例。采用中医手法配合物理疗法对2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分、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2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分:经治疗后颈髓、胸腰髓部分损害者损伤分级运动和感觉评分有明显提高(颈髓不完全损伤:运动76.63&;#177;15.36,47.13&;#177;18.45,痛觉79.35&;#177;26.12.51.68&;#177;20.64;胸腰髓不完全损伤:运动75.64&;#177;11.20,60.35&;#177;12.63,痛觉99.64&;#177;11.39,82.68&;#177;15.32,触觉106.95&;#177;14.27,90.35&;#177;16.36&;#177;〈0.05,P〈0,01),胸腰髓完全损伤者运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69.31&;#177;20.51,45.63&;#177;10.42)。②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颈髓不完全损伤、胸腰髓完全损伤、胸腰髓不完全损伤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提高(68.35&;#177;25.63,23.12&;#177;16、36:59.96&;#177;14.25,16.69&;#177;10.59;70.85&;#177;18.34,40.52&;#177;18.36,P〈0.01)。结论:中医手法配合物理治疗能显著改善和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脊髓部分损伤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好于完全损伤者,胸腰髓损伤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好于颈髓损伤者。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1月~12月,我科诊治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5 6例,其中1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病史超过2 0年,为完全性截瘫;减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4 4岁。因胸部外伤致双下肢活动障碍2 1年住院。患者砸伤胸背部后即出现双下肢不能活动,胸部平面以下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诊断为胸椎11、12 压缩性骨折并截瘫。后路椎管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无任何恢复。查体:一般情况好,头、胸、腹未见异常,颅神经(- )。双下肢屈髋肌力为I级,其余肌力0级。双下肢肌张力略增高,肌肉轻度萎缩。胸11~腰1平面感觉减退,腰1平面…  相似文献   

20.
我院2005—02/2006—02对56例脑卒中患者采取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45~82(平均65)岁。其中缺血性疾病39例,出血性疾病17例;其中肌力Ⅰ级以下的44例,Ⅰ~Ⅱ级12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