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以及参麦注射液对其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康复科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END 34例(应用参麦注射液13例),未发生END 86例(应用参麦注射液5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吸烟、饮酒、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参麦注射液的使用以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因素与END发生的关系.治疗后第90天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间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脂血症比例、心房颤动比例、白细胞计数、颈动脉狭窄≥50%比例、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比例、D-二聚体、参麦注射液使用比例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最终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OR=1.385,95%CI:0.286~1.547,P=0.048)、糖尿病(OR=3.683,95%CI:1.268~4.378,P=0.012)、心房颤动(OR=3.534,95%CI:1.483~4.685,P=0.013)、颈动脉狭窄≥50%(OR=3.869,95%CI:1.154~5.998,P=0.003)、参麦注射液的使用(OR=2.785,95% CI:0.882~3.386,P=0.023)和NIHSS评分(OR=2.439,95%CI:0.675~3.986,P=0.015).治疗后第90天时END组和非END组中应用参麦注射液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未应用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END相当常见且预后较差,入院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及颈动脉狭窄≥50%、高NIHSS评分综合影响着END的发生,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参麦注射液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前清蛋白(PA)对急诊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4-01在我院急诊初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入院后均按照脑卒中单元的标准指南进行相应的治疗,出院前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54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26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PA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 2组比较,患者的起病年龄、冠心病、2型糖尿病、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等级别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血清PA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27,P=0.010)、2型糖尿病(OR=2.384,P=0.004)、冠心病(OR=2.305,P=0.021)和TACI(OR=17.578,P0.00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急性期血清PA水平升高(OR=0.993,P0.001)有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结论血清PA水平升高对急诊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组的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7例,根据入院14 d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分析PSD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病灶部位、脑梗死容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卒中家族史、卒中病史、颈动脉斑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等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本组PSD发生率为37.0%(47例).PSD组脑梗死比率、伴高血压病比率、脑梗死容积、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PSD组,BI和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非PSD组(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与PSD独立相关(OR=5.084,95%CI:1.255~20.592,P=0.023;OR=4.846,95%CI:1.447~16.225,P=0.010;OR=0.966,95%CI:0.951~0.981,P<0.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PSD的发生率较高,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9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起病-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等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史、吸烟史无显著差异(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糖尿病史比例更高,溶栓前收缩压更高,溶栓前血糖更高,起病-溶栓时间更长,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史(OR=4,P=0.032)、溶栓前收缩压(OR=11,P=0.001)、溶栓前血糖(OR=10,P=0.028)、起病-溶栓时间(OR=1.01,P=0.013)、溶栓前NIHSS评分(OR=1.28,P=0.001)与溶栓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起病-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幕上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幕上脑出血(ICH)患者28 d预后(好转与否)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预后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和未好转(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对经过综合治疗的356例高血压幕上ICH患者的有关指标与28 d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前向逐步法,α=0.05.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营养支持(OR=0.373,95% CI 0.144~0.964)、康复治疗(OR=8.822,95% CI 2.009~38.742)、血肿量(OR=0.122,95% CI 0.045~0.330)、年龄(OR=1.048,95% CI 1.004~1.095)、并发症(OR=1.021,95% CI 1.004~1.039)和Barthel指数(BI,OR=0.951,95% CI 0.914~0.990)是影响ICH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积极营养支持、早期康复介入、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微创清除血肿和(或)防止血肿扩大可能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筛选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 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脑卒中症状的认知及脑卒中发生时的急救意识。方法选取2012-07—2014-07收治的230例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编问卷对其行脑卒中症状认知及急救意识的调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其对脑卒中症状认知及急救意识调查的相关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认为高血压、高脂血、高胆固醇、年龄、卒中史、高盐高脂饮食是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较多,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5.22%、28.70%、28.26%、27.39%、23.48%、16.09%;另外有少数患者认为心理压力、情绪激动、天气、跌倒及季节也是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分别占3.91%、3.04%、3.48%、2.17%、5.22%;脑卒中病史、高血压、高脂血、冠心病、2型糖尿病、文化程度、人均收入是影响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卒中症状及急救意识认知情况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卒中症状及急救意识认知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史(OR=3.353)、文化程度(OR=2.756)、高血压(OR=2.249)、冠心病(OR=1.878)等。结论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风险、卒中症状和卒中发生时的急救意识较差,为提高其对脑卒中风险和急救意识的认知水平,需要加强对其健康教育和宣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调查我院神经内科2011-01-2013-01收治的208例脑卒中患者,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抑郁发生率10.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侧大脑半球脑卒中(β值=2.671,OR=37.499)和NIHSS评分(β值=2.587,OR=13.285)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照顾到位(β值=-1.543,OR=0.214)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β值=-3.297,OR=0.037)是脑卒中后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心肌酶学的改变,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15例ACI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主要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在患者入院后72h内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采血进行心肌酶学检测(检测指标:CK、CK-MB、AST、LDH)。同时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进行比较,并对其与患者心肌酶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评分进行评定,短期预后采用mRS(自我生活自理能力)评定。结果 115例患者中,血清心肌酶升高20例,正常95例;血清心肌酶升高组CK、CK-MB、AST、LDH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C、TC、LDL-C、纤维蛋白原是ACI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以高血压史、LDL-C升高、HDL-C降低影响更为显著。将ACI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改变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校正,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2.56,P0.05)、LDL-C升高(OR=2.68,P0.05)是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酶升高组发病后第1、3、7天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心肌酶升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等,而心肌酶越高,预后越差,应对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分析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 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数据库,收集 建库至 2022 年 12 月发表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恢复不良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使用 RevMan 5.4.1 软件 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22 篇文献,4 248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0 岁 (OR=1.53,95%CI:1.29~1.8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8 分(OR=2.36,95%CI: 1.53~3.63)、改 良 Rankin 量 表(mRS)评 分 > 0 分(OR=1.71,95%CI:1.40~2.09)、双 侧 卒 中(OR=4.85, 95%CI:2.62~8.97)、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3 mg/L(OR=3.70,95%CI:2.46~5.56)、认知障碍(OR=6.23, 95%CI:0.98~39.58)、误吸(OR=4.47,95%CI:3.28~6.11)、气管插管(OR=2.70,95%CI:1.58~4.63)是脑 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体重指数> 18.5 kg/m2 (OR=0.76,95%CI:0.67~0.86)、 Barthel 指数(BI)> 60 分(OR=0.37,95%CI:0.22~0.62)、功能独立性测评(FIM)评分> 20 分(OR=0.96, 95%CI:0.94~0.99)是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NIHSS评分、 双侧卒中、低体重指数、高 mRS 评分、低 BI、低 FIM 评分、高 LDL 水平、合并认知障碍、误吸、气管插管是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影响因素完善吞咽障碍患者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195例,收集患者资料:年龄、既往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入院后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超声等。对病例进行随访2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2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95例患者入选,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19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2例再发,再发率27.1%。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的年龄、hsC-RP、Fg水平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比值比(odds ratio,OR)=2.7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5.46;P=0.005)、Fg>4g/L(OR=2.31;95%CI 1.16~4.58;P=0.017)与缺血性卒中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hsC-RP、Fg增高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对出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CVT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1分)与预后不良组(mRS≥2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等与出院预后的关系。 结果  155例CVT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136例(87.7%),预后不良组19例(12.3%)。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中男性比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发热、意识障碍、眼征、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比值比(odds ratio,OR)13.207,P=0.014]、肌力下降(OR?14.638,P=0.003)、眼征(OR?9.344,P=0.008)对CVT预后不良有意义。 结论  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眼征是CVT患者出院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静脉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平均动脉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治疗效果有关的因素.结果 静脉溶栓早期有效率为40.8% (29/71).有效组在3h内接受溶栓的患者比率高于无效组(55.2% vs 21.4%,P=0.003),而心房颤动的比率低于无效组(6.9% vs 26.2%,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3 h)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独立相关(OR =0.161,95% CI:0.148-0.533,P=0.003),而心房颤动则是其危险因素(OR=8.666,95% CI:1.482~ 50.688,P=0.017).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与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及是否伴心房颤动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缺血性脑卒中(sIS)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缺血性脑卒中(IS)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既往史、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象等指标,头颅CT或MRI影像资料,发病后的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类及预后判断。结果 143例IS患者中sIS者82例(57.3%),轻症缺血性脑卒中(mIS)61例(42.7%)。82例sIS患者中,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73.2%(60/82)。sIS预后改善与预后不良组间入院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LDL-C)、随机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水平升高是sIS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95%CI:1.05~2.69),入院时收缩压相对升高对sIS的预后具有保护作用(OR=0.97,95%CI:0.05~1.00)。mIS 30d预后不良组与sIS 30d预后不良组间房颤、卒中相关肺炎(SAP)、血白细胞数升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OR=5.04,95%CI:1.31~9.63)、SAP(OR=3.23,95%CI:1.12~9.36)是IS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LDL-C水平升高、SAP是IS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血脂水平与其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9例,经病因学分型后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组(n=310)和非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组(n=149),随访患者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分析不同病因分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非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者相比,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年龄较大,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比率高,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18,0.015)。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0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005~0.897)。结论 较高的HDL-C水平是非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年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纳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首次发病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青年卒中患者114例.根据发病90 d mRS评分,将青年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5-08—2016-08民航总医院住院诊断为AIS患者386例(后期排除12例),回顾分析其入院后尿蛋白水平、入院及出院时生活活动量表(ADL)得分.其中出院较入院评分改善≥5分者定义为短期预后改善,评分<5分者定义为短期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尿蛋白与所评价的预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374例患者中,预后改善319例,其中男225例(70.5%),女94例(29.5%);年龄≤65岁151例(47.3%),>65岁168例(52.7%);高血压238例(74.6%),糖尿病128例(40.1%),高血脂274例(85.9%),尿蛋白阳性者119(37.3%).预后未改善55例,其中男34例(61.8%),女21例(38.2%);年龄≤65岁19例(34.5%),>65岁36例(65.5%);高血压46例(83.6%),糖尿病26例(47.3%),高血脂73例(48.2%),尿蛋白阳性31例(56.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16)、尿蛋白阳性者(P=0.009)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较差,提示尿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蛋白提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缺乏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01—2016-04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50例为观察组,15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测定血清25-(OH)-D水平、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442,95%CI 0.278~0.703,P<0.001;糖尿病OR=0.342,95%CI 0.209~0.520,P<0.001;25(OH)D缺乏OR=0.231,95%CI 0.139~0.383,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305,95%CI 0.266~0.531,P<0.001;糖尿病OR=0.291,95%CI 0.108~0.506,P<0.001;25(OH)D缺乏OR=0.225,95%CI 0.139~0.383,P=0.032.结论 25-(OH)-D缺乏可能为CSVD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