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后晚期复发病人瓣膜置换术27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后晚期复发瓣膜的病理改变 ,及其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1978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后晚期复发性瓣膜病 2 78例。二尖瓣复发性病变均以狭窄为主合并不同程度的关闭不全。其中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 12 7例 (4 5 7% ) ,合并复发性主动脉瓣病变 33例 (11 9% ) ;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病变 6 1例 (2 1 9% )。二尖瓣复发性病变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1)交界硬化融合型 4 6例 (16 5 % ) ;(2 )后瓣钙化卷缩型 18例 (6 5 % ) ;(3)交界钙化融合型 177例 (6 3 7% ) ;(4 )瓣膜与瓣下结构钙化型 37例(13 3% )。所有病人均行二尖瓣置换术 ,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 33例 ;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作改良DeVega成形术 137例、Kay二瓣化环缩术加用成形环固定 5 1例。 结果 早期死亡 19例(6 8% ) ,主要死因为心力衰竭与多脏器功能衰竭。长期生存 2 5 9例 ,随访率 95 7% ,随访 6个月~ 2 2年 ,累计随访时间 116 2 2年。晚期死亡 15例 ,累计生存率 5、10、15年分别为 85 5 %、71 2 %、6 5 1%。抗凝过量出血的发生率为 1 11%病人·年。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后晚期瓣膜复发性病变 ,再次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术1154例长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Zhang BR  Zou LJ  Xu ZY  Mei J  Wang ZN  Sun DH  Yu WY  Wang LC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43-246
目的 评价风湿性联合瓣膜病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1年 5月~ 2 0 0 1年 5月 2 0年间 ,115 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 ,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为狭窄病变者 2 5 3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345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狭窄者 119例 ,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为关闭不全者 437例 ;合并三尖瓣病变的占 5 4 0 0 %( 75 7例 ) ,其中器质性病变 7 2 7%( 84例 ) ,功能性关闭不全 5 8 31%( 6 73例 ) ;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 339例 ;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与Ⅳ级者分别为 873例和 186例。应用侧倾碟瓣或双叶机械瓣施行瓣膜置换术 ,合并三尖瓣功能或器质性病变者 ,同期行瓣膜成形手术。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住院病死率为 6 5 0 %( 75 / 115 4)。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顽固性心律失常、肾功能或呼吸功能衰竭 ,以及抗凝有关的出血等。长期生存 10 79例 ,随访时间为 8个月~ 2 0年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5 %病人·年。晚期死亡 6 6例 ( 0 39%病人·年 ) ;5、10与 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 89 46± 1 35 ) %、( 86 5 0± 1 91) %与 ( 6 7 86±6 16 ) %。生存的 92 9例患  相似文献   

3.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死亡率,总结77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776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5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07例,双瓣膜置换术(DVR)13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结果 早期死亡47例,死亡率6.1%,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4.9%、6.5%、10.4%。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积极施行瓣环成形术对改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4个月至6岁儿童心脏瓣膜成形术19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 4个月至 6岁儿童房室瓣、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 ,199例 4个月~ 6岁 ,平均 (2 94± 1 5 0 )岁病儿瓣膜成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 10 4例 ,女 95例 ;体重 3 1~ 2 1 0kg ,平均 (11 7± 3 4 )kg ,81例≤ 10kg ;其中≤ 1岁者 16例 ,≤ 3岁 12 5例。全组均为先天性瓣膜畸形 ,包括 :单纯瓣膜病变 2 1例 ,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7例、三尖瓣关闭不全 (TI) 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 1例 ,主动脉瓣狭窄 (AS) 1例 ,MI并TI 2例 ,MI并AI 2例 ,MI并AS 1例 ,MI并二尖瓣狭窄 1例 ;合并其他心内畸形 178例 ,其中MI 12 2例 ,TI 2 6例、AI 9例、三尖瓣狭窄 2例、AS 2例、MI并TI13例 ,MI并AI 2例 ,MI并AS 2例。主要合并心内畸形包括 :室间隔缺损 12 7例、II孔房间隔缺损 31例、动脉导管未闭 30例、永存左上腔静脉 6例、法洛四联症 3例、三房心 2例、法洛三联症 2例、肺动脉闭锁 3例 ,其他 3例 ;9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瓣膜成形术同时矫治心内其他畸形。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4例 ,均为体重≤ 10kg ,心胸比率≥ 0 7者 ,死亡率 2 0 1%。死亡原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2例 ,严重肺部感染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各 1例。 16 3例 (82 % )随访 2个月~ 8年 ,平均 4 7年  相似文献   

5.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总结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房缺 )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46例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人 ,年龄 40~ 6 2岁 ,平均 (45 7± 4 4)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35例 ,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 2 2例 ;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10例 ;房颤 6例 ,房扑 2例 ;术前肺动脉测压 2 7例 ,肺动脉平均压为 (35 7± 16 7)mmHg,肺动脉平均压最高为 6 3mmHg。房缺修补采用直接连续缝合和心包片或涤纶补片修补 ,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 2 2例 ,其中 10例行Kay二叶瓣成形术 ,12例行DeVega成形术 ;二尖瓣成形术 4例 ,行二尖瓣置换术 2例 ,3例合并有房颤病人同期行右房迷宫术。结果  46例病人术后全部生存 ,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年龄因素不是房缺手术的禁忌证 ,合并症的同期手术处理是手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双瓣膜置换术中严重三尖瓣病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我们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同期行三尖瓣置换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30例均为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 (收缩压 >70mmHg或平均压 >40mmHg ,1mmHg =0 133kPa)、心功能IV级的病人。其中男 7例 ,女 2 3例 ;年龄 2 2~ 5 6岁 ,平均47 2岁。所有病例均经X线胸片检查 ,心胸比率为 0 70~0 92。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右室容积及三尖瓣环直径、三尖瓣反流程度及肺动脉压力 ,其中LVEF <0 5 0者 2 6例。窦性心律 9…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相对性关闭不全12例,器质性关闭不全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4例,均使用人工瓣环成形;行三尖瓣置换术10例,其中置换生物瓣6例,双叶机械瓣4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例,常规心脏停搏手术10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用升压药维持循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右心室前后径(22.5±5.6mm)较术前(31.9±5.9mm)明显减小(P<0.001)。随访14例,随访时间1.8±1.3年,心功能级2例、级9例,级2例,1例于术后4年因心力衰竭死亡。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经外科矫治后疗效满意,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198 3年 12月至 1998年 12月 ,我们应用上海侧倾碟瓣施行瓣膜置换术 12 2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中男 5 7例 ,女 6 5例 ;年龄 14~ 5 7岁。风湿性心脏病 119例 ,其中二尖瓣病变 6 1例 ,主动脉瓣病变5例 ,多瓣膜病变 5 3例 ;细菌性心内膜炎 2例 ;房室管畸形矫正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术前有脑栓塞史 4例 ,肢体动脉栓塞史 1例。二尖瓣闭式分离后再狭窄关闭不全 5例 ,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坏 7例 ,瓣膜栓塞 1例 ,二尖瓣分离、置换术后生物瓣衰坏、第 3次瓣膜置换者 1例。术前心胸比率 >0 6者 89例 ,其中 >0 7者 12例 ;房颤6…  相似文献   

9.
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时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瓣膜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期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94 1例病人进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2 4例同期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 ,占瓣膜置换病人的 2 5 5 %。 2 4例病人中女 17例 ,男 7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6岁 ;体重 37~ 5 6kg。其中 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例合并左房血栓、16例病人合并有肝肿大 (肋下 2~ 8cm)和下肢水肿、8例合并有腹水。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为 0 6 6~ 0 91。超声检查示三尖瓣均有严重反流 ,反流面积为 4 2~ 34 0cm2 ,平均 (16 8± 9 3)cm2 。术前心功能III级 9例 ,VI级 15例。 6例病人因药物不能控制心衰而行急诊换瓣手术。结果 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4 2 %。术后 1周、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出院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 2 0~ 36个月 ,平均 2 6 4个月。术后心功能I~II级2 0例 ,III级 4例。术后 3~ 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机械瓣功能障碍及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联合瓣膜病变 ,三尖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 ,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 ,能更好地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改善心功能 ,并有利于术后病人的康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83年 12月~ 1998年 12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4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42例 ,男 2 4例 ,女 18例。年龄 6~ 5 8岁 ,平均年龄 32岁。原有心脏病史 35例 (83% ) ,室间隔缺损(VSD) 6例 ,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1例 ,主动脉窦瘤破裂 1例 ,三尖瓣关闭不全 (TI) 1例 ;房间隔缺损 (ASD) 5例 ,其中合并肺动脉瓣狭窄 2例 ,MI1例 ,TI1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 19例 ,其中合并 VSD1例 ,MI2例 ,主动脉窦瘤破裂 2例 ;MI 5例。既往无心脏病史 7例 ,发病后侵犯主动脉瓣5例 ,侵犯二尖瓣 2例…  相似文献   

11.
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置换术125例患者20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BR  Xu ZY  Zou LJ  Mei J  Wang ZN  Hao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53-256
目的 分析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置换术后 2 0年随访的结果 ,探讨影响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8年 9月~ 1982年 6月 ,应用国产侧倾碟瓣膜施行二尖瓣置换术 12 5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患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31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92例 ,二尖瓣细菌性心内膜炎 2例。其中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 5例 ,3例有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病史。 12 5例患者均采用国产侧倾碟瓣 ( 2 5~ 2 9mm)施行二尖瓣置换术 ,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者行改良DeVega或Kay法环缩术。术后发生并发症 31例 ,住院期间死亡 11例 ( 8 8% )。早期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人造瓣膜功能障碍等。长期生存 114例 ,平均随访时间为 12 8年。生存 10年以上者 89例 ( 78% ) ;15年以上 5 8例( 5 1% ) ;2 0年以上 5 5例 ( 48% )。晚期死亡 16例 ,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抗凝有关的并发症、血栓栓塞 ,以及风湿热复发。患者术后 10年、2 0年生存率分别为 82 3%和 5 1 1%。抗凝过量出血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0 83%病人·年与 0 4 1%病人·年。生存 2 0年以上的 5 5例患者 ,心功能恢复Ⅰ级者 37例、Ⅱ级 13例、Ⅲ级 6例。 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心脏瓣膜的保护和矫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u YF  Zhu LB  Wang DQ  Li BJ  Wang Q  Lang L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9):657-659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因瓣膜功能不全再手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再行瓣膜手术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8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后3例,法洛四联症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第1次手术时即存在二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新出现瓣膜功能异常6例,其中2例因补片漏致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因前叶腱索断裂致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因残留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因伤及主动脉瓣并发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13例中,行二尖瓣置换6例,三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并二尖瓣、三尖瓣成形1例,三尖瓣成形3例。同时修补残余漏,疏通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3例。2例术后早期分别死于脑气栓和呼吸循环衰竭。11例术后痊愈出院,随访1~8年,心功能良好。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应注意心脏瓣膜的保护,合并的瓣膜功能异常应积极修补,及时地再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双孔三尖瓣畸形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8年8~12月收治的3例双孔三尖瓣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20~67岁。1例术前临床诊断为法洛四联症,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缝闭三尖瓣副孔;1例术前临床诊断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行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未处理三尖瓣副孔;1例术前临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缝闭三尖瓣副孔。结果 3例患者手术时间170~192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14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7~95 min;术后3~5 d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结果均正常,术后7~8 d均康复出院;出院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行常规检查,恢复良好;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无三尖瓣反流,三尖瓣副孔处无异常血流。结论双孔三尖瓣畸形副孔有独立的瓣叶、腱索和乳头肌,能启闭自如。尸检是其主要诊断手段,其次为手术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仅三尖瓣副孔伴有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的患者有血流动力学异常时才需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静脉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5例静脉注射毒品患者,均有心脏瓣膜赘生物,其中三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14例,二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8例。行三尖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结果均手术治愈,心功能明显改善,2例有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术后均获随访,平均时间(46.8±22.3)月。随访期间抗凝不当致大咯血1例,予维生素K1治疗后痊愈,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予强心利尿等内科处理维持。结论外科手术修复受累瓣膜或置换瓣膜是治疗静脉注射毒品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 ,我们在三尖瓣腱索缺如、二尖瓣退行性变性所致的瓣膜脱垂、腱索断裂引起的严重关闭不全 ,而无法保留自体腱索的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了人工腱索技术 ,连续 30例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并作简要讨论。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中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 5 8岁 ,平均 36 6岁。其中先天性三尖瓣前叶腱索缺如 3例 ,二尖瓣腱索断裂 18例 ,瓣下结构病变严重的瓣膜置换 5例 ,腱索变性冗长瓣膜脱垂置入人工腱索 4例。心功能 (NYHA)分级II级 2例、III级 2 6例、VI级 2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 5 0~ 0 80 ,平均 …  相似文献   

16.
226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临床结果与随访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目的 总结 2 2 6 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结果与随访。方法  1977年至 2 0 0 0年间 ,2 2 6 1例病人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男 12 0 6例 ,女 10 5 5例。年龄14~ 6 9岁 ,平均 (43 73± 9 2 9)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2 0 6 2例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者 136 4例。4 6例为二次瓣膜置换 ,3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部正中纵劈胸骨 2 173例 ,胸部正中部分纵劈胸骨或右侧腋下小切口 88例。全部切除二尖瓣者 1978例 ,保留后瓣者 16 4例 ,保留前瓣者 6例 ,保留全瓣者 91例。 4 9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 ,5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共置换人工心脏瓣膜 4 5 2 7枚。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 2 6 5 %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10 30 %。术后总随访率为 88 80 % ,实际生存率在术后第 5、10、15年时分别为 (95 .76± 0 .70 ) %、(92 .90± 1.6 4 ) %、(74 .32± 16 .6 7) %。结论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疾病的可靠、有效手段 ,尤其近年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物瓣二尖瓣单瓣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6 6例使用广东I型猪瓣(GD I)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单瓣置换病人中男 79例 ,女 87例 ;平均年龄 (2 9 4± 9 9)岁。按年龄分为第1组 (<30岁 ) 84例 ,第 2组 (≥ 30岁 ) 82例。 76 3 %的病人为房颤心律 ,6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 ,98%的病人术前心功能为NYHAIII~IV级。结果  14年累计生存率 (5 2 5± 7 0 ) %。术后 90 %心功能恢复至I~II级。晚期 89例出现瓣衰坏 ,5 9例再手术 ,13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为 (15 5± 4 3) % ,其中第 2组衰坏率较低。衰坏瓣膜病理改变为严重瓣膜钙化并瓣叶撕裂 ,右冠瓣病变较重。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脑梗塞。结论 GD I猪瓣能有效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改善病人心功能。病例选择应为老年病人。生物瓣膜衰坏率较高 ,制作工艺有待改进。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成形术1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评价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对近年来 14岁以上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方法 二尖瓣病变患者 116例 ,诊断为二尖瓣狭窄 1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6例 ,其余均为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内径平均 4 8± 10 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平均 6 2± 10 mm。二尖瓣成形术方法 :腱索转移 2例 ,腱索折叠 10例 ,后叶楔形切除 6 7例 ,瓣环环缩 82例。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1例术后第 2天出现心力衰竭行二尖瓣置换术。出院前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平均为 37± 9m 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平均为 5 1±7mm ,与术前相比均明显缩小。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应根据二尖瓣病变的特征进行选择 ,对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外科治疗 4 4例冠心病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中轻~中度 7例 ,中度 2 4例 ,重度 1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 30例 ,其中交界区瓣环成形术 12例 ,用人工瓣环行瓣环成形术 17例 ,1例行双孔二尖瓣成形 ;4例同时行后瓣叶楔形切除 ,1例作腱索转移。瓣膜置换术 14例 ,置入双叶机械瓣 12例 ,生物瓣 2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7例 ,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或心衰死亡 4例 ,心律失常 2例 ,脑栓塞 1例。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2 0个月 ,远期死亡 2例 ,生存者远期心功能I~II级 2 9例 ,III级 2例。术后超声复查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 [(6 2 3± 6 3)mm对 (5 4 3± 7 1)mm]。行瓣膜成形术者远期复查超声显示无反流或轻微反流 12例 ,轻度反流 5例 ,中度反流 2例。瓣膜置换术者 12例出现瓣周漏 ,其余病例瓣膜功能良好。统计分析显示 ,左心室功能、临床心功能级别与手术风险相关。结论 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应积极处理 ,手术矫治方式应根据瓣膜病理改变及心功能决定 ,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20.
1993年 11月至 2 0 0 1年 6月 ,我们对 3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病变病人施行三瓣膜联合手术 ,占同期瓣膜手术 5 8% (30 / 5 15例 )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0例中男 5例 ,女 2 5例 ;年龄 2 7~ 6 0岁。其中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 7例 ,二尖瓣直视成形术 1例。心功能III级 8例、IV级 2 2例。心胸比率 0 5 8~ 0 90 ,平均0 73± 0 0 7;均为房颤心律 ;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2 5例。肝肿大 30例、黄疸 16例、肾功能损害 8例、腹水 7例。三尖瓣器质性病变 9例、功能性关闭不全 2 1例。方法和结果 手术在全麻、中度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