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和青年大鼠大脑皮质及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变化。方法青年组(3月龄)和老年组(22月龄)大鼠各11只,大脑皮质及血清总胆固醇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三酰甘油采用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游离脂肪酸采用铜试剂显色法测定。结果与青年组大鼠比较,老年组大鼠大脑皮质和血清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增高(P<0.05),大脑皮质的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大脑皮质和血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大脑脂质成分的改变可能是脑老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CP2)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按年龄分为新生组、成年组和老年组(n=10),实验室适应性喂养7d后断头处死,分别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测定丙二醛、谷胱甘肽、ATP的含量并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内UCP2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证实老年组大鼠肝组织中MDA(丙二醛)含量最高,GSH(谷胱甘肽)和ATP含量最低;老年组UCP2的水平明显高于新生组和成年组。老年组与新生组比较P〈0.01;新生组与成年组比较P〈0.01;老年组与成年组比较P〈0.01。各组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UCP2在肝脏组织对肝细胞的损伤与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海马CA3区突触素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马CA3区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及增龄性变化的规律。方法SD大鼠分为幼年组(1~2月龄)、青年组(4~5月龄)、 中年组(11~12月龄)和老年组(≥24月龄),常规石蜡海马连续冠状切片,尼氏染色、突触素P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仪测量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结果海马CA3区P38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呈板层分布,主要分布在辐射层,其平均光密度(AOD)值以青年组最大,与之比较成年组、老年组均减少,以老年组减少最显著,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海马CA3区辐射层突触素P38含量随增龄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年龄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方法(1)健康SD大鼠30只,分为幼年组(出生<1周),成年组(6~8周),老年组(>18个月),每组10只;(2)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模型,随机分成糖尿病1月(DM1)、3月(DM3)和5月(DM5)组,空白大鼠为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测定血清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1)老年组NO含量和NOS活性低于成年组和幼年组(P<0.01),成年组低于幼年组(P<0.05);(2)各糖尿病组NO含量和NOS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DM5组NO含量和NOS活性低于DM3组(P<0.05).结论NO含量和NOS活性随年龄和糖尿病的病程、病情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鼠的营养状态和呼吸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率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70只,对照组(B)20只。采用气管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熏香烟和限制营养的方法建立COPD鼠模型和COPD营养不良鼠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A组分为COPD营养正常组(A1),COPD营养不良组(A2)和COPD营养不良干预组(A3)。A3组采用尾静脉注射TNF-αMcAb 0.1 mg/kg,进行干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呼吸肌匀浆中TNF-α含量,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浆葡萄糖、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呼吸肌中三甲基组氨酸(3-MH)、酪氨酸(Tyr)含量。结果 1:A2组血清和呼吸肌匀浆TNF-α含量和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B、A1和A3组(P<0.01);A2组膈肌重量,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B、A1和A3组 (P<0.01);2:A2组呼吸肌匀浆中3-MH、Tyr含量均明显高于B、A1和A3组(P<0.01);3:A2组呼吸肌TNF-α含量与3-MH、Tyr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866,P<0.01;R=0.883,P<0.01),TNF-αMcAb干预后,蛋白质分解代谢率降低。结论 TNF-α是引起COPD鼠发生营养不良和呼吸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率增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年组乳腺癌和老年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IXA.民医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42例乳腺癌资料,将其分为青年组(≤35岁)和老年组(〉60岁)。青年组53例。老年组8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青年组少于老年组(P=0.012);组织学分级Ⅰ级中,青年组明显较老年组少,Ⅲ级明显多于老年组(P=0.033);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03);老年组乳腺癌中,ER、PR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3、P=0.007),淋巴结状况也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02)。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孕激素受体的表达、p50及C-erbB-2的表达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青年乳腺癌的恶性程度高,生物学行为差,应采取积极治疗,以提高其生存率。老年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青年乳腺癌低,预后较好,治疗需要适合患者的健康状况,尽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在鼻息肉(N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IL-2、IL-8在NP组织匀浆、NP病人血清、健康成人血清中的表达。结果NP组织匀浆中IL-2、IL-8含量高于NP病人血清和健康成人血清中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F=401.98,g=34.14、34.74,P〈0.01)。IL-2、IL-8在Ⅲ型NP组织匀浆中的平均含量高于Ⅱ型各期,差异有显著性(F=782.48,g=41.79~64.73,P〈0.01)。结论IL-2、IL-8在NP组织中过度表达,可能在NP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健灸法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24只,3月龄8只,为青年组,10月龄16只,随机分为更年期对照组和更年期保健灸组。采用ELISA方法,观察实施保健灸法后更年期大鼠血清中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与青年组比较,更年期对照组E2含量显著降低(P<0.01),LH、FSH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更年期对照组相比较,更年期保健灸组E2含量显著升高(P<0.01),LH、FSH含量降低(P<0.01,P<0.05)。结论:保健灸法能够提高E2含量,降低FSH和LH含量,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调节雌性激素的分泌水平,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 mRNA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的变化。方法观察老年组大鼠(26月)及青年组大鼠(3月)光镜下肺组织结构、肺组织SP-C mRNA表达。结果老年组大鼠肺泡囊扩张、肺泡腔轻度扩大。肺组织SP-C mRNA表达降低,占青年组的50%。结论老年大鼠sP-C mRNA表达下降。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可能参与了肺老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 1,GM1)对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尤其是老年患者寻找有效的脑保护剂。方法:选择鼠龄4~5月和鼠龄11-12月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各18只,分为成年组和老年组,各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GM1治疗组3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4h取脑,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行脑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成年组相比,老年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且老年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均高于成年组(P〈0.01);GM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0.01),病理改变亦明显减轻,但GM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结论:GM1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和脑水肿,可明显改善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齐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齐刺针法组)和对照组(一般针刺组),每组各43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均能明显降低VAS积分(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VAS积分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为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愈的患者所需平均疗程(22.0±2.0)d,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的患者所需平均疗程(28.0±2.0)d(P〈0.01)。结论:针灸齐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高、取穴少、疗程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补肾方含药血清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退变椎间盘细胞ColⅠ、Col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手术摘除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原代细胞;以SPF级雄性SD大鼠制备药物血清。将传代第1代的退变椎间盘细胞接种于96孔酶标板中,分为6组,分别予低(5%)、中(10%)、高(20%)浓度的益气化瘀补肾方含药血清及相应浓度生理盐水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olⅠ、ColⅡ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益气化瘀补肾方血清对椎间盘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益气化瘀补肾方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干预后椎间盘细胞ColⅡmRNA表达水平上调、ColⅠmRNA表达水平下调,尤以中浓度更为明显(P<0.01)。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方可能通过影响椎间盘组织胶原的变化而发挥防治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助MRI评估不同绝经年限的健康绝经后妇女L1~S1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进而探讨绝经年限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出589例健康自然绝经后妇女,记录其年龄、身高、体质量、绝经年龄及绝经年限。按改良Pfirm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系统在1.5TMRI图像上进行分级。结果:所有绝经后妇女腰椎间盘均发生退变。调整年龄、身高、体质量,当绝经年限≤15年时,绝经年限与L1/L2(r=0.235)、L2/L3(r=0.161)、L3/L4(r=0.173)、L4/L5(r=0.146)、L5/S1(r=0.137)以及总体椎间盘(r=0.259)退变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0.01);按绝经年限分三组(绝经后1~5年、6~10年、11~15年),组间退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绝经年限>15年时,绝经年限与各腰椎间盘退变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三组间(绝经后16~20年、21~25年、26~30年)退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对各椎间盘退变变异贡献大小分别为:L1/L2(40.3%)、L2/L3(29.1%)、L3/L4(27.6%)、L4/L5(18.2%)、L5/S1(16.3%)、总体(42.9%)。结论:绝经年限与腰椎间盘退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退变过程主要发生在绝经后15年内,表明绝经后雌激素的减少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会加快腰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取自临床患者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前MRI影像表现分为2组。术中所取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正常人类腰椎间盘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呈弱阳性,中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阳性,重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强阳性,且随着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的程度加重其表达也进行性加强(P〈0.01)。 RT-PCR结果显示,HIF-1α和GLUT-1基因存在于人体椎间盘髓核组织中,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和GLUT-1均可能参与了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二者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可以考虑通过检测HIF-1α和GLUT-1在椎间盘组织中表达来检测腰椎间盘组织退变情况,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提供新思路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椎间孔神经阻滞并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对照组行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两组并进行比较。结果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5/10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4%,79/97例)(P〈0.05);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4/102例;90.2%,92/102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4%,76/97例;76.3%,74/ 97例)(P〈0.01)。结论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松解,较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疗效,其远期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补气活血方及其拆方药理血清对大鼠诱导凋亡椎间盘髓核细胞Sox9、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免疫化学和积分光密度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补气活血方及其拆方补气方、活血方药理血清对诱导凋亡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Sox9、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补气活血方、补气方、活血方组相比,Sox9表达升高,TGF-β1表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气活血方组与补气方、活血方组比较,TGF-β1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活血方及其拆方可以调控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内TGF-β1、Sox9表达,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的凋亡相关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于福利  赵静  原野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10):772-773,77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老年患者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选取2005-2008年手术切除的28例老年(〉5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病变组)与10例因外伤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标本中TGF-β1的表达。【结果】显示病变组椎间盘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明在老年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纤维化进程与TGF-β1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IL-17及BMP-7在突出退变腰椎间盘及正常间盘中的表达,分析其在退变腰椎间盘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切除的髓核标本;10例正常髓核取自脊柱侧弯患者髓核标本,经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2组IL-17及BMP-7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中IL—17与BMP-7的阳性表达较少或无表达,实验组中IL-17与BMP-7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12.077±4.353)、(椎间盘退变的重要调节因子。IL-17表达增加可能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并比较经皮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LDD)与射频电凝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7例,随机分为2组:行经皮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结合三氧治疗组63例;行射频电凝术结合三氧对照组64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12个月时采用疼痛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变化.结果 治疗组显效、有效、好转、无效者依次为88.9%(56/63例)、4.8%(3/63例)、3.2%(2/63例)、3.2%(2/63例);对照组依次为62.5%(40/64例)、29.7%(19/64例)、3.1%(2/64例)、4.7%(3/64例);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后3、12个月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结合三氧注射的疗效优于射频电凝术结合三氧注射,但各有优点,应选择性联合应用微创技术进行个体化的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兔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探讨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椎间隙感染兔模型;将经临床表现、X线、MRI检查、C反应蛋白(CRP)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证实椎间隙感染兔36只随机均分为3组: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抗生素治疗组(SAT组)、先锋霉素Ⅴ治疗组(AT组)、未治疗组(NT组)。治疗后对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NT组体温、ESR及CRP异常,临床症状恶化,病死率高(66.7%),治愈率低(16.7%);AT组体温、ESR及CRP恢复慢或不恢复,临床症状缓解慢,病死率高(50.0%),致残率较高(16.7%),治愈率低(33.3%);SAT组体温、ESR及CRP恢复快,临床症状缓解迅速,治愈率高(91.7%),病死率低(8.3%)。SAT组和AT组治疗效果均高于NT组(P <0.01和P < 0.05)。结论: 前路手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临床症状缓解迅速,体温、ESR及CRP恢复快,病理转归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