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  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内侧楔骨内侧有一较恒定的吻合,并把这一吻合支暂命名为足内缘动脉弓。形成足内缘动脉弓占82.8%(29侧),吻合处外径为(0.65±0.21)mm,长度为(2.63±0.71)mm;未发现吻合动脉弓占17.2%(6侧)。  结论 以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可以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足背内侧动脉网的血供基础,为足背内侧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观察足背内侧动脉网的血供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足背内侧动脉网的血供主要源于以下4个方面:(1)内踝前动脉的足背内侧皮穿支;(2)跗内侧动脉发向足背内侧的皮穿支;(3)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内侧深支向足背内侧发出的皮穿支;(4)母趾胫侧底动脉沿母展肌上缘发出的皮穿支。结论根据足背内侧动脉网的解剖学特点,可设计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足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2种类型的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3.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进行分型,为以 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81例足动脉铸型标本和2只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观察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 结果 根据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将其分为3型:Ⅰ型.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主要由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占22.9%(19例)。Ⅱ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主要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形成,占3.6%(3例)。Ⅲ型.混合型: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相互吻合形成。根据吻合形式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两个亚型,Ⅲ1型.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直接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吻合形成,占48.2%(40例);Ⅲ2型.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相互吻合成环形,占24.1%(20例)。 结论 根据 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的不同分为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又分为直接吻合型和间接吻合型两种亚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皮支为蒂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成人下肢标本、6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及10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起始部位、走行、长度、外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于舟骨粗隆后(1.5±0.4)cm下方发出,向前下斜行至足底内侧皮肤;该皮支长(2.8±0.2)cm,外径(0.8±0.2)mm。结论①足底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或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足底皮穿支为供血。②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适用于手掌及手指腹侧创面修复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5.
足内侧皮瓣血供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提供足内侧皮瓣血供来源、类型和临床应用资料。方法:用30侧成人下肢和15侧童尸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作观测。结果:皮瓣的轴心血管是内踝前血管、跗内侧血管及二者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血管浅支和足底内侧血管浅支吻合成的血管弓。这些血管的皮支吻合丰富。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前、后支外径分别为1.5mm、1.2mm、0.7mm和0.8mm。结论:以上述轴心血管为蒂的足内侧皮瓣,可修复足背、足跟、足前部及踝周围皮肤缺损。临床应用7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足内侧逆行皮瓣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了足内侧区的动脉及吻合情况。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平均有4.8支、8.1支、6.0支、3.0支外径在0.2~0.8mm之间的皮支分布足内侧区。上述动脉循第1跖骨内侧至其中段,穿入与跖底动脉或足底深支吻合,出现率分别为52%、24%、16%、8%,吻合支外径0.7±0.2mm。设计以吻合支为蒂的足内侧逆行皮瓣,可修复趾背、趾底、足背、足底远侧区的皮肤缺损。临床应用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足)横动脉、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足)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结果:(足)横动脉与跗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1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足)横动脉外径(1.3±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3)mm,多为1条,占91.6%,偶见两条,占8.4%.(足)趾胫侧趾底同有动脉外径为(1.1±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2)mm,多为1条,占95.8%,偶见2条,占4.2%.(足)趾腓侧趾底同有动脉外径为(1.5±0_3)mm,伴行静脉外径(1.3±0.3)mm,多为1条,占93.7%,偶见2条,占6.3%.结论: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两种术式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以(足)横动脉为血管蒂或以(足)趾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的双血管蒂,使该岛状皮瓣旋转点前移,血管蒂延长,临床应用简便.  相似文献   

8.
在40侧成人足底标本、5侧足动脉透明标本和5侧足动脉铸型标本上,用肉眼和5倍放大镜下观察足底内侧神经分支拇趾趾足底神经及动脉供应。拇趾趾足底神经平均长14.9cm、横径1.7。神经血供主要来源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和拇趾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外径为1.2mm。拇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1.3cm。拇趾趾足底神经和供应动脉切取容易,该神经血管外径均能满足显微外科吻接要求,切取此神经血管后对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趾胫侧底动脉蒂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足内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以及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在1侧新鲜足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设计。结果足内侧缘静脉在第1跗跖关节附近,由足背静脉弓内端与趾内侧趾背静脉汇合而成,沿足背内缘后行,于内踝附近延续为大隐静脉;踝间线处横径为(3.2±0.5) mm。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趾胫侧底动脉的位置相对恒定,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2.3±0.2) cm处,由展肌肌腱与第1跖骨间浅出到达皮肤,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内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趾胫侧底动脉蒂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可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乳房再造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5例10侧成人新鲜下肢尸体标本进行乳胶或氧化铅动脉灌注,解剖观察后区域血管的形态及分布,测量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血管数量、管径、血管蒂长度及伴行静脉管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股后区穿支皮瓣切取的手术模拟。 结果 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发出4~9支穿支供应股后区皮肤,以肌皮穿支为主,偶可见肌间隔穿支;降支优势较多,优势穿支多发自股后内侧。血管蒂长为(10.6±2.6)cm,其外径为(2.2±1.0)cm,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8±0.8)mm与(2.1±1.8)mm。   结论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存在个体差异,尤以第1穿动脉对其影响较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保皮瓣切取的安全性与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0侧成人足踝标本经胫后动脉注入红色乳胶液,解剖观测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在足内侧区的分布、起源等.临床设计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1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2 cm~10 cm×6 cm.结果:足底内侧动脉向(足母)展肌和舟楔骨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穿支血管,供养足内侧穿支皮瓣.19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2 cm× 3 cm~11 cm×8 cm.随访3 ~ 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以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营养的足内侧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及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剖分析小腿部腓动脉穿支的穿出规律及各穿支血管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设计腓动脉双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新鲜小腿标本8例行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对腓动脉各穿支血管解剖结构主要是血管的形态、走形、分布进行研究分析,筛选适合做双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临床上应用7例,均为吻合双血管蒂皮瓣,并逐渐扩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大小:5cm×9cm~8cm×15cm。结果腓动脉直径≥5mm的穿支血管4~5支,其中以第2支穿支外径最粗,外径为(0.94±0.11)mm、血管蒂较长,蒂长为(6.61±1.32)cm、皮瓣血供面积较大适合作为首选穿支蒂再联合其他穿支设计双穿支皮瓣。7例双皮支腓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随访3~12个月,穿支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佳。结论设计以第2穿支联合其他穿支的腓动脉双穿支皮瓣,皮瓣轴心线位于穿支点后侧,临床上可切取血供佳、面积较大的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游离母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只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系统观测母趾和第2趾动、静脉分布规律,测量血管长度及直径;模拟游离踇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术式设计。 结果 第1跖背动脉在第1趾蹼深层发出2分支: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和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踇趾腓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进入皮瓣)长度(1.82±0.12)cm,直径(1.08±0.06)mm;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近侧趾间关节)长度(0.90±0.16)cm,直径(0.82±0.13)mm。静脉分深浅两层,第1、2趾背侧浅静脉汇流入足踝内侧的大隐静脉。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 结论 母趾、第2趾动、静脉血管可保障母趾甲皮瓣、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血供,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适合设计游离母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临床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8例成人新鲜小腿标本,解剖观察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血管及其分支的分布规律,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穿支蒂嵌合穿支皮瓣及穿支分叶皮瓣,并模拟皮瓣切取。 结果 胫后动脉平均发出4.8支(3~7支)肌间隙穿支,有3支较恒定、外径较粗的穿支分别位于内踝上(6.7±1.1) cm、(15.8±1.8) cm和(22.6±1.7) cm处;在深筋膜下穿支可发出多支皮支、骨膜支、肌支,骨膜支的穿支主要集中在小腿中段,在同一分支点两皮支起始外径均≥0.5 mm的穿支主要集中在中、上段。 结论 在小腿中、上段的胫后动脉的第1、2穿支较恒定、外径较粗、蒂较长及可发出多种组织分支,适合切取胫后动脉穿支蒂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及穿支分叶皮瓣。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oft-tissue defects of the forefoot are difficult to cover adequately, particularly, although multiple options for reconstruction are available. This study especially focused on the vascularization of the medial side of the foot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utrient vessels to medialis pedis flap viability.

Methods

Thirty cadavers were available for this anatomical study. Microdissection was conducted under a microscope, and details of the course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first plantar metatarsal artery with the fascial vascular network of the medial side of the foot were recorded. Clinically, six cases of soft-tissue defects at the forefoot region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distally based medialis pedis flap.

Results

The perforator of the first plantar metatarsal artery pierces in the superficial fascia of the medial aspect of the foot 2.2 ± 0.7 cm proximal to the 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vascularize the skin of the medial plantar region. The anatom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 vasculature pattern could roughly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In term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ll flaps completely survived, and one patient had partial loss of skin graft.

Conclusion

The perforators of the medialis pedis flap are presented constant. The forefoot region can be repaired by the distally based medialis pedis flap on the perforator of the medial plantar artery of the hallux or the first plantar metatarsal artery perforator with medial plantar vein, medial plantar cutaneous nerve and nutrient vessel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 结果 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匠肌及其表面皮肤的穿支血管有7~12支,其中以缝匠肌中、上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股动脉发出。肌皮穿支有3~4支,平均管径(1.30± 0.15)mm,蒂长(1.10±0.10)cm;肌间隙穿支2~3条,管径(1.20±0.20)mm,蒂长(1.15±0.15)cm。此外,旋股外侧动脉发出一较长肌间隙穿支,管径(1.35±0.05)mm,蒂长(7.20±1.40)cm,可达缝匠肌中段。 结论 缝匠肌中、上段穿支较多而位置相对恒定,设计缝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 方法 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 ×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 结果 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论 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Mimics及CT配套工作站,三维构建以后鞘腹膜瓣为特色的腹壁下动脉血管体,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多类型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行全身一次性明胶/乳胶-氧化铅动脉灌注:① 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Mimics工作站及CT配套的工作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与分析。② 截取腹前壁标本行层次解剖及X线摄片。 结果 腹壁下动脉走行过程中分出后鞘腹膜支、肌支、外侧支以及肌皮穿支。有3支外径≥0.5 mm的后鞘腹膜支,分别与肌支、肌皮穿支共干。 结论 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可制备后鞘腹膜瓣、肌瓣、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人体多处多种类型的复杂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墨汁灌注及血管铸形标本的制作,从解剖学探讨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的血供范围,为临床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的带足背皮瓣的第2足趾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10侧新鲜截肢单足标本解剖分离后,从第1跖背动脉灌注墨汁,观测其染色范围。然后在显微镜下将皮瓣从深筋膜下掀起,观察细小皮支的染色范围。另取3侧标本,制作血管铸型标本。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墨汁灌注染色:10侧标本染色范围为:内侧界达趾胫侧,外侧界达第3趾蹼间隙,远侧界达趾端,近侧界达跖跗关节。 (2)铸型标本观察:第1、2趾近端动脉分支分布密集,并可见第1、2、3跖背动脉之间的交通支。 结论 (1)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胫侧血供丰富,腓侧血供范围可达第3趾蹼腓侧。(2)在临床上设计带菱形或舵样足背皮瓣时,腓侧皮瓣不宜设计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