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相关伤害干预策略和措施,降低学生伤害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金山区2010—2016学年全部中、小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提供的数据,分析该人群伤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临床特征等。【结果】2010—2016学年共监测学生伤害1387例,伤害发生率为0. 386%;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 410%、0. 437%和0. 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 186,P0. 01);男生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 522%及0. 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 987,P 0. 01);伤害原因主要为跌倒/落(69. 36%),其次是碰撞挤压伤(9. 22%)、交通事故(9. 15%)、烧烫伤(4. 04%);伤害发生时活动以消遣活动为主,占40. 45%,其次是体育活动33. 02%、日常起居活动13. 91%;伤害原因分布表现出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结论】我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在不同性别和学段之间存在差异,需针对性开展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中小学生交通伤害的流行现况,为探索有效的学生交通伤害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6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学校卫生监测系统内的中小学生交通伤害个案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6学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小学校共报告学生交通伤害101例,占学生总体伤害6. 15%。5年交通伤害报告率为0. 34‰,其中男生交通伤害报告率为0. 46‰,高于女生0. 20‰(P0. 01);中学生交通伤害报告率0. 40‰,小学生0. 29‰。伤害性质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骨折(53. 47%)、擦伤/挫伤(14. 85%)、复合伤(10. 89%);伤害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踝和足(19. 80%)、髋/下肢(18. 81%)及肩/上肢(16. 83%)。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时段主要为上(放)学途中(46. 53%)、节假日(35. 64%)及放学后(15. 84%)。【结论】中小学生交通伤害的主要人群为男生,学校和社区需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行为干预,预防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相关伤害干预策略和措施?降低学生伤害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金山区2010—2016学年全部中小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提供的数据?分析该人群伤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临床特征等?【结果】2010—2016学年共监测学生伤害1387例?伤害发生率为0.386%?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410%、0.437%和0.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86?P0.001)?男生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522%及0.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987?P0.001)?伤害原因主要为跌倒/落(69.36%)?其次是碰撞挤压伤(9.22%)、交通事故(9.15%)、烧烫伤(4.04%)?伤害发生时活动以消遣活动为主?占40.45%?其次是体育活动33.02%、日常起居活动13.91%?伤害原因分布表现出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结论】我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在不同性别和学段之间存在差异?需针对性开展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西省崇仁县儿童伤害发生现状及儿童看护人对伤害的认知情况,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崇仁县3个乡(镇),对所抽取乡(镇)3 784名0~6岁儿童伤害发生现状及2946名儿童看护人伤害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0~6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1.86%,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伤害类型构成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跌伤(9.70%)、锐器伤(3.46%)和动物致伤(3.09%);7例致死性伤害中,溺水死亡5例,且均发生在村里的池塘和沟渠.被调查的儿童看护人只有24.30%听说过伤害.结论 农村6岁以下儿童伤害发生情况较为严重,看护人对伤害预防的相关知识非常缺乏.加强对儿童及看护人开展与儿童安全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与宣传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张玲玲  程薇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87-1690
了解金山区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状况及流行特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伤害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金山区2009-2013学年全部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个案报告卡,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临床特征等.结果 2009-2013学年共监测学生非故意伤害888例,伤害发生率为0.372%;学校是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最主要场所(52.48%),其次是家庭和街道公路(20.27%,17.68%);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最主要原因为跌倒,其次是碰撞/挤压伤(分别占67.46%和10.81%),由跌倒所致的伤害主要为四肢部位的骨折,占全部骨折的78.83%;4-5月及9-10月为伤害高发时间,共发生伤害500例(56.31%).不同性别与不同学段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的场所分布不同,男生以校内伤害为主(57.14%),女生则以校外伤害为主(58.49)(x2=18.220,P<0.05);小学以校外为主(59.34%),中学生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内(6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24,P<0.05).结论 金山区中小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需要更多关注,应根据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况,为开展防控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6学年杨浦区全区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个案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6学年,杨浦区中小学校伤害发生率是4. 08‰,男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是5. 47‰和2. 60‰,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伤害发生率分别是3. 11‰和5. 15‰,男女生间和中小学生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各学年间的伤害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伤害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学校,占73%;伤害发生的时间在24 h内的分布,集中在10:00和14:00—15:00;伤害发生原因跌落/跌倒比例最高,占66. 7%;伤害发生性质,骨折占62. 4%;伤害发生的部位中,腕/手(26. 4%)和踝/足(26. 4%)的比例最高。【结论】结合学生伤害发生的特点,对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和干预措施,以有效地控制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长丰县农村留守儿童伤害分布及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伤害的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长丰县农村3617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最近1年伤害的发生情况,并对其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留守儿童1614名,占学生总数的45.83%.主要监护类型为单亲监护(55.82%).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2.25%,男生伤害发生率为45.22%,女生为3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45,P=0.000);其中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0.90%,高于非留守儿童(2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30,P=0.000).留守儿童在跌伤、交通伤、动物咬伤等7种伤害类型上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OR=1.445)、性格外向(OR=1.062)、矛盾性(OR=1.150)、独立性(OR=1.110)、娱乐性(OR=1.096)可能是留守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而女生(OR=0.598)、亲密度(OR=0.933)、控制性(OR=0.917)可能是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该地区留守儿童伤害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起主要作用,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留守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景德镇市儿童伤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泉  俞诚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4):1060-1062
目的了解景德镇市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伤害的流行水平、分布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结果0~17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6.49%,各年龄组中以1~4岁组最高,达11.31%;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伤害类型构成排前三位的是:动物致伤(2.33%)、跌落伤(1.82%)和道路交通伤(0.80%)。1~17岁儿童中发生致死性伤害4例,其中溺水2例,占50.00%。结论伤害已成为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实施相应的儿童伤害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圳市儿童致死性伤害发生情况,为进一步预防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2015年深圳市全人口中的活产且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伤害死亡情况,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5年深圳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41‰;致死性伤害死亡率为0.68‰;致死性伤害死亡人数占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的19.94%。1岁以下儿童中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10.81%。1~4岁儿童中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45.53%。<1岁以下儿童中伤害以窒息(死亡率20.84/10万)为主。1~4岁儿童中以道路交通伤害(126例,死亡率15.09/10万),跌落(75例,死亡率8.98/10万),溺水(67例,死亡率8.02/10万)为主。结论致死性伤害的发生仍然较突出,不同年龄段的致死性伤害发生情况与伤害类型各不相同,应针对性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0~14岁儿童伤害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非致死性伤害的流行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上海市两个区(分别代表城区和郊区)的2695名0~14岁的儿童进行伤害问卷调查,分析伤害发生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上海市0~14岁儿童的伤害发生率为10.6%,未见性别差异。年龄越小,伤害发生率越高。发生率居前5位的伤害是跌倒/坠落(占全部伤害的31.7%)、碰撞/挤压伤(26.2%)、割伤/刺伤(9.6%)、交通事故(8.4%)、烧/烫伤(8.4%)。面部和手指/脚趾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8、9、10月份是伤害发生的高峰期,50.6%的伤害发生在家里/宿舍和47.1%发生在进行娱乐活动时。父母分居、母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性格外向的儿童更易发生伤害。[结论]为了有效预防儿童伤害的发生,需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居环境,对孩子的各类活动(尤其是在参加娱乐活动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伤害谱及其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非致死性调查采用4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大、中小城市、1类和2类农村各3个县区;致死性伤害调查采取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3个调查点进行调查。结合2000年全省人口普查不同地区分年龄组和性别人口数,计算住院、门诊处理和自己/他人处理或没有处理人数分别与死亡人数的比值,绘制广东省居民伤害谱金字塔图。利用致死性调查和非致死性调查数据估算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结果非致死性伤害共调查18 505人,发生伤害4 046人,发生率21.9%,标化率为21.2%。其中,城市、农村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7.7%(1 647/9 294)、26.7%(2 459/9 210);男性、女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3.9%(2 228/9 324)、19.8%(1 818/9 168);0~19、20~59及≥60岁组人群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8.4%(2 156/7 592)、17.0%(1 432/8 437)、19.2%(458/2 388)。广东省居民伤害死亡、住院、门诊、自己/他人处理或没有处理的比例为1∶27∶126∶472;城乡居民的伤害谱比例接近,但农村(26.7%)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市(17.7%);女性(1∶35∶149∶651)伤害的伤害谱比例高于男性(1∶23∶115∶382);伤害死亡、住院、门诊、自己/他人处理或没有处理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死因回顾性调查共调查了7 721例伤害死亡病例,伤害死亡率为50.7/10万,标化率为47.8/10万,估算广东省每年因伤害死亡约38 000人,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为117.3万人年,城市、农村、男性、女性的YPLL分别为48.9、68.4、78.9、38.4万人年。全省主要的前7种非致死性伤害每年需要的住院和门诊费用为63亿元,其中住院52亿元、门诊11亿元。结论广东省不同地区、性别、年龄组居民伤害谱不同,疾病负担沉重,迫切需要动员资源,加强预防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4—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30个县(市、区) 442所中学24 157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情况及伤害相关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中学生23 462人,近12个月内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男生和女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4.15%和17.33%,男生高于女生(P0.05)。城市和农村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0.17%和2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2.17%、19.42%和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女生:OR=0.805,95%CI:0.728~0.890)、学习成绩差(OR=1.149,95%CI:1.018~1.298)、吸烟(OR=1.260,95%CI:1.083~1.466)、饮酒(OR=1.410,95%CI:1.279~1.553)、体育活动(OR:1.244~1.527,95%CI:1.098~1.767)、孤独(OR:1.336~1.500,95%CI:1.219~1.682)、悲伤(OR=1.308,95%CI:1.186~1.441)、旷课(OR=1.390,95%CI:1.182~1.634)、离家出走(OR=1.242,95%CI:1.076~1.435)、打架(OR=1.771,95%CI:1.594~1.967)和被欺凌(OR=2.071,95%CI:1.869~2.294)是中学生发生非致死性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吸烟、饮酒、负性情绪和暴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分布特征,探讨伤害发生原因,为预防与控制意外伤害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通过广州市儿童意外伤害监测网络,调查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儿童意外伤害主要集中在1~5岁组,以3~4岁组所占比例居多,男童多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为跌伤,其他依次为烧烫伤、道路交通伤、动物伤。溺水和道路交通伤是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结论】防止儿童溺水和道路交通伤发生,是伤害干预的首要任务。跌伤、烧烫伤是伤害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动物伤是广州市伤害控制一个新的课题。控制儿童意外伤害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家庭配合,采取综合措施干预。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获得江西省儿童伤害流行水平、相关危险因素和由此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政府部门评估儿童伤害的疾病负担和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结果0~17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5.66%,伤害类型构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动物致伤(34.08%)、跌伤(28.44%)、道路交通伤(13.16%)。0~17岁儿童伤害残疾率为65.1/10万,伤害致残率为1.15%,儿童伤害致残原因构成前两位为跌伤(37.54%)和道路交通伤(26.58%)。1~17岁儿童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53.7/10万,伤害死因在全死因构成中占69.44%,伤害死因顺位前两位为溺水(68.00%)和道路交通伤(20.00%)。结论伤害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儿童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二孩政策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产妇的妊娠结局。【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6家助产医疗机构分娩的51 308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疤痕子宫孕产妇的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结果】(1) 2015—2018年闵行区疤痕子宫孕产妇共9 762例,占分娩产妇总数的19.03%,仅有91例(0.93%)阴道分娩。疤痕子宫居于剖宫产指征首位(42.06%)。(2)严重产后大出血(出血量≥2 000 mL)发生率:疤痕子宫组高于非疤痕子宫组(χ~2=8.268,P=0.004)。(3)不良妊娠结局:疤痕子宫组发生凶险性前置胎盘42例(4.30‰)、子宫切除6例(0.61‰)、危重抢救22例(2.25‰),风险均高于非疤痕子宫组(χ~2=178.9,P0.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χ~2=4.272,P=0.039);疤痕子宫组和非疤痕子宫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0,P=0.072),孕产妇死亡率均为0。【结论】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人数增多、妊娠风险增高,需加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产期风险预警评估管理,通过有效控制初次剖宫产以避免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抚州市儿童伤害的流行水平和分布特征。方法于2005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样本覆盖抚州市11个县(区)22个乡(镇、办事处)44个行政村(居委会)的8800户家庭,调查家庭成员30214人,其中0~17岁儿童8405人。对伤害的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0~17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6.38%,各年龄组中以5~9岁组最高,达7.90%;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前3位伤害类型依次为动物致伤、跌伤和道路交通伤。1~17岁儿童中发生致死性伤害6例,其中溺水5例,占83.3%,是儿童伤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结论伤害已成为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应尽早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儿童伤害干预措施,以保障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社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模式,控制和减少伤害发生。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社区4所幼儿园儿童为干预对象;建立持续性伤害主动监测;采用“4E”干预模式开展综合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31.82%下降至1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比较,跌倒(坠落)伤、挤压伤、切割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4E”综合干预模式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掌握广东省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特征,为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学生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7个市县抽取19家医院作为哨点医院,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因伤害首次到哨点监测医院就诊的6~18岁中小学生.结果 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生发生伤害患者共计17 923例,男女性别比为2.36∶1.伤害发生的原因前5位依次为跌倒/坠落(8 951例)、动物伤(3 144例)、道路交通伤害(2 294例)、钝器伤(1 546例)、刀/锐器伤(1 287例),分别占总伤害的49.94%,17.54%,12.80%,8.63%,7.18%.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家中(5 398例)、学校与公共场所(5 083例)、公路/街道(3 556例),分别占总伤害构成的30.12%,28.36%,19.84%.前3位伤害发生时活动依次为休闲活动(68.17%)、体育活动(11.50%)、驾乘交通工具(10.23%).伤害以非故意(96.12%)为主.伤害部位以上肢为主,占34.50%;87.21%的伤害患者为轻度损伤;90%以上的伤害病例就诊后回家.5月、7-10月伤害发生较多,占全年的37.88%.每天发生伤害患者数以16:00-20:00较多,占43.30%.结论 广东省学生伤害不容忽视,重点应放在跌倒/坠落和动物伤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9.
蚌埠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蚌埠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况,分析其伤后失能情况.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中小学生738名,回顾性调查1年间的伤害情况.结果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6.86%,伤害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初中生为高发人群(41.21%);家庭和学校是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排在前3位的伤害类型依次是跌落伤(54.68%)、刀或锐器割伤(17.25%)和烧烫伤(9.15%),常分别发生于运动、削水果和劳动时疏忽大意;伤害程度以轻度居多(58.64%),受伤后就医者113例(21.49%),自己人简单处理的207例(44.14%);23.16%的学生伤后暂时性失能,1.84%的学生伤后活动受限超过1个月.结论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安全管理教育,预防中小学生伤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湖区和山区儿童伤害发生率和伤害类型的差异,为制定不同地形儿童伤害干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人口概率法,抽取九江市12个县(市、区)的10675名0~17岁儿童,进行伤害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10675名0~17岁儿童1a内共发生伤害676例,伤害发生率为6.33%,其中男、女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3.83%和9.11%.女童高于男童(X2=121.35,P<0.001).0~17岁儿童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伤害死亡率)为109.16/10万.湖区儿童伤害发生率为7.56%,高于山区儿童(4.8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2.05,P<0.01).湖区儿童跌伤、烧烫伤和钝器伤的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61%,0.62%和0.59%,均高于山区儿童(X2值分别为22.45,7.29和13.59,P<0.05).湖区儿童在家中、学校和人行道的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67%,1.62%和0.78%,高于山儿童(X2值分别为10.47,13.74,5.88,P<0.05).结论 湖区的地貌、环境比山区更易造成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