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病理过程涉及视网膜、玻璃体等许多眼部组织,并引起相应部位甚至血清蛋白质表达水平及成分的变化。蛋白质组学作为一项从整体角度分析蛋白质变化的新兴科学,已逐渐被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以透明的凝胶状态充填于玻璃体腔内,当视网膜发生病变时,相邻的玻璃体的蛋白质构成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最近10a,蛋白质组学技术被用来研究玻璃体的蛋白质组,希望发现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病因相关的特异蛋白质。最近对动物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玻璃体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与眼内炎症相关的特异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过去常认为DR的发生及进展与糖尿病的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及高血脂有关。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不伴有这些危险因素仍然发生DR,甚至一些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发生DR。事实上,DR的病理变化是涉及微血管病变、神经退化、免疫及继发性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标志物能客观地预示疾病的发生,监控疾病的进展,评估治疗的疗效。研究DR发病的分子机制能有助于找到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新的治疗靶点。蛋白质组学是通过高通量、快速鉴定与定量分析细胞、组织、体液中所有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该文就最新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以及近几年运用该技术发现的DR生物分子标志物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冯乐 《眼科研究》2011,29(12):1140-1144
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开辟了研究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新领域。通过对生理及病理状态下蛋白质的分析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在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靶点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也逐渐被应用于眼部疾病包括眼底疾病的研究,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变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等。蛋白质组学在眼底病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就蛋白质组学在眼底病尤其是高致盲性眼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氧化应激是其重要致病机制。自噬是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一种重要调节活动,能够通过降解细胞内多余或损伤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研究表明,自噬和氧化应激之间具有重要联系,本文从DR早期微血管病变、DR神经病变和DR其它病变等方面综述自噬与氧化应激的具体关系,以期为阐明DR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细胞凋亡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病理特征,而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早期干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相关信号通路,保护视网膜细胞,对保存DR患者视功能和延缓DR的进展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迄今较为明确的与DR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即线粒体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内质网应激通路等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周琦  熊鑫  吕红彬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8):1304-13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晚期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DR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均有特异性的表现特征。随着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就DR在不同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与DR研究新方向予以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所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生发展,这为阐明DR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致盲性眼病,与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疾病密切相关。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或机体中全部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并能在大分子水平获得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过程等方面新的认识。对PVR的发病机制及其在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核苷酸数大于200且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微血管并发症中广泛存在lncRNA的异常表达。本文将对目前DR相关lncRNA的基因组起源以及其在DR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及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并讨论lncRNA在DR诊断和治疗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病理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经典理论认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DR最早的超微结构改变,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神经变性在DR的早期病变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学者发现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以前就已出现了神经元的大量凋亡和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1.
董娟  郎平  吴昌凡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144-214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重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生和进展与血糖水平、疾病病程、环境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与DR中毛细血管闭塞、微循环障碍、内皮细胞增殖相关。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是NO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我们就NO和NOS基因多态性与DR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ic melitus,DM)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国外,DR是工作人群(20~64岁)首位的致盲因素; 在国内,DR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往对DR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方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DR不再单纯是一种微血管病变,同时伴随着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但国内外文献对DR的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发病机制的研究多是单一的。本文就DR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李俊  贾丽丽  陆琳娜  王悦 《眼科研究》2010,28(12):1166-1170
目的建立并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清蛋白质组研究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方法收集确诊为无明显视网膜病变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糖尿病患者各15例,每例患者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3mL,通过自凝和二次离心提取血清,-80℃保存,采用同类型患者血清混合叠加共同差异蛋白质的方法进行优化,应用Merck去除试剂盒去除血清蛋白、IgG等高丰度蛋白质,运用pH3-10非线性胶条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采用与质谱方法兼容的硝酸银染色,再运用ImageScanner采集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优化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聚焦性好、重复性高。与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患者相比,PDR患者血清蛋白质丰度上调2倍以上的差异点40个,丰度下调2倍以上的差异点21个,新出现的蛋白质差异点20个,消失的蛋白质差异点27个。结论优化的双向凝胶电泳能够发现PDR患者和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存在明显的蛋白质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重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生和进展与血糖水平、疾病病程、环境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展,已经筛选出可能与之相关的数十种基因现将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近年发现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在DR中分泌异常,作用并影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与DR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岳嵩  胡悦东  王馨鹤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76-217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已成为致盲的主要眼疾。DR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早期的资料表明,其发生发展与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DR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细胞内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后果包括因为线粒体活性氧(ROS)的产生率升高而导致的电子传递链蛋白的损伤,以及线粒体DNA(mt DNA)的损害和代谢能力的降低。明确把握高糖下线粒体的功能变化和氧化应激反应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相关研究发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is community-base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low vision and legal blindness in older onset diabetic patients (diagnosed at age 30 and older). METHODS: All known diabetic patients who live in the four primary health care center region Abidinpa?a Ankara, Turkey (total population: 96,348) were includ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known diabetes mellitus is 2.2%, of which 96.6% are older onset and 3.4% are younger onset. RESULTS: In the older onset diabetes group (1289 cases), 10.8% of the population had low vision and only 2.7% had legal blindness.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was observed in 23.6% of the patients with low vision (42% proliferative DR) and in 62.9% of the patients with legal blindness (90.1 % proliferative DR). CONCLUSIONS: In older onset diabetic patients with low vision, non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 was a more frequent cause of impaired vision than 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 Low vision and legal blindness caused by retinopath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ex, age at examination, age at diagnosis, duration of diabetes, type of diabetes treatment, and hypertension in univariate analysis. However, i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low vision and legal blindness caused by retinopathy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longer duration of diabetes (> or =15 years), use of insulin, and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和致盲率逐年上升。通常认为其发生、发展与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病程长短等因素有关,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与遗传易感性不同有关。DR是一种多基因作用的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已筛选出数十种可能与之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其中包括广受关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等。研究它们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今后DR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DR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马晓宇  张力  毕燕龙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818-18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之一,是全球中老年人群的几大致盲原因之一,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降低致盲率。近些年来,人工智能(AI)在眼科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在DR筛查与诊断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本文旨在总结近些年来AI在DR筛查与诊断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问题以及对未来进行展望,为AI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及推广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