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冯乐平  乔伟 《华夏医学》2007,20(4):847-849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是由基础营养学为核心,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四部分组成.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基本技能;掌握各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供给量标准和食物来源;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以及对营养的需要与膳食供给;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疾病的饮食预防与治疗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安徽省城乡居民营养素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全民营养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对蚌埠、滁州、合肥、亳州等地城乡居民营养素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安徽省城乡居民营养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的营养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P<0.05);18~45岁年龄段人群营养素养得分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P<0.05);经济来源于父母的人群营养素养得分相对较高(P<0.05);未婚与已婚人群营养素养得分高于离婚及丧偶人群(P<0.05);文化程度高的人群营养素养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P<0.05)。城乡居民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和婚姻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城市居民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和营养素养总分均高于农村居民(P<0.05);不同年龄段、经济来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居民的营养素养各维度得分和总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城乡差异、文化程度和经济来源均为安徽省居民营养素养的独立影...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保健食品概念是1996年《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的“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根据这个定义,实际上涵盖了国际上所谓的“特殊营养(膳食)食品”,“食品营养强化剂”、“功能食品”,包括CAC/CCNFSDU涉及到的婴幼儿配方食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松江区居民食品营养标签知晓情况,为进一步推广食品营养标签、普及营养知识、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等宣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030名居民开展了调查.结果 居民食品营养标签总知晓率为47.06%.结论 食品营养标签知晓率与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域有关,推广食品营养标签应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营养学是一门行为科学,一般认为,人对食物的选择行为与对食品的认识有关。人类对营养的科学认识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早在2000千多年前我国的《黄帝内经》等各家医学著作对饮食进行了系列论述。在国外,公元前400年也出现了Wippocrates的营养学说[1]。十八世纪中叶随着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营养学说的奠基,使营养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营养素的发现与研究突飞猛进,从而开创了一个人类营养学研究的新局面。现代营养学研究分为营养学基础理论研究、公共营养研究、特殊条件下人群的营养研究、各类食品的营养…  相似文献   

6.
专卖场     
保健品的市场价值越来越趋向于保健 功能的显效性,这对于保健食品来说是一 个两难的选择。 目前国内对于保腱品的定义为:具有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应特定人群食用,又 不以治疗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除 了具有一般食品皆具备的营养和感官功能 (色、香、味、形)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所没有 的或不强调的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 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故称之为"保健食 品"。  相似文献   

7.
开封地区儿童性早熟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开封地区性早熟儿童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提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6月期间被诊断为性早熟的患儿96例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达到显著性水准的危险因素有:常服用营养保健品、常食用动物性食品、母亲的初潮年龄、常使用护肤品及长时间看电视。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性早熟的危险因素是:常服用营养保健品,常食用动物性食品,常使用护肤品。结论:开封地区性早熟儿童危险因素是常服用营养保健品,常食用动物性食品,常使用护肤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市区中老年人群营养摄入情况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关系进行较全面调查研究,为指导该人群科学合理膳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801名市区在职和部分退休公务员,其中40岁以下62名,40~60岁942名,60岁以上797名,研究指标包括问卷调查、营养体格测量、临床医疗体检、实验室生化测定等。结果(1)膳食食物构成种类较多,食物来源多样化;(2)超重/肥胖50.5%、营养不良发病率较低;(3)体重超重/肥胖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胆结石发生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超重/肥胖和经常饮酒者脂肪肝发病率较高;(4)鸡蛋摄入、经常饮酒、鱼肉摄入等饮食因素明显影响血脂水平或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结论重庆市中老年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营养过剩是主要的营养问题。在人群中开展营养科普知识宣教、指导人们合理膳食,对减少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1什么是营养标签?营养标签是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营养标签是预包装食品标签的一部分,信息应真实、客观,可信。2营养标签的好处了解食品营养特点选购食品参考膳食平衡参考营养健康知识的来源引导企业生产更多符合营养健康要求的食品  相似文献   

10.
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动了基因组信息及分析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基因组医学从个体完整基因组水平关注疾病与健康,现代医学模式从标准化向个体化转变,关注重点也从疾病治疗转向保健和预防。以营养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现代营养学也呈现个性化和功能化的趋势,从研究营养与疾病拓展到营养与保健,抗氧化物在健康保健中的作用及机制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抗氧化物作用机理及个体化应用的一些新进展。1营养研究趋向功能化和个体化传统营养学以国家或地区范围的人群或亚群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营养缺乏与营养不良、过度摄取与营养失平衡,以及食品污染与相关疾病等问题。是以疾病为核心更多关注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膳食习惯对血压水平的影响,寻找防治措施。方法:运用食物频率询问法调查农村1395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膳食习惯对高血压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教育程度、吃饭是否定量及动物性食物、腌制品和蔬菜的摄入频率对基线收缩压有显著性影响;豆类及其制品、白酒、主食及蔬菜的摄入频率以及喜食辣、咸口味等变量对基线舒张压也有显著性影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吃饭是否定量、腌制品的摄入频率和蔬菜的摄入频率对基线收缩压有显著影响;而影响基线舒张压有显著性影响的变量有性别、吃饭是否定时、蔬菜、白酒的摄入频率等因素。结论:农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膳食习惯可能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基线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北京市城乡心血管疾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差别,总结部分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特点,为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昌平、顺义、房山、大兴四区随机抽取25~64岁的农村户口居民1605人,采用统一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调查表,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调查.结果 农村居民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早于城市;农村吸烟率为33.8%,高于城市的22.7%,年龄标化率分别为34.5%、23.5%,P<0.05;规律体育锻炼率农村为29.7%,明显低于城市的53.1%,年龄标化率分别为30.5%、53.5%,P<0.05;每周食高脂食品、奶制品超过5 d的比例农村为5.9%和16.6%,明显低于城市的8.8%和40.6%,农村年龄标化率分别为5.5%、16.5%,城市年龄标化率分别为9.0%、40.9%,P<0.05;肥胖率农村为16.1%,城市为7.5%,年龄标化率分别为15.9%、10.7%,P<0.05.结论 高血压、肥胖以及缺乏运动是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上升迅速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血压、控制体重、规律锻炼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乡县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膳食结构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居民高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的预防和膳食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对新乡县农村居民进行健康及营养状况和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从一般情况、体质指数(BMI)、生活方式、膳食摄入等方面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膳食摄入状况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中,年龄、被动吸烟和BMI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膳食因素中薯类和新鲜蔬菜与高血压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合理膳食及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蚌埠市城乡老年人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差异。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1 249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结果蚌埠市老年人营养不良率为9.7%(121/1 249),其中城市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率为6.5%(39/602),明显低于乡村老年人的12.7%(82/647)(P < 0.01)。不同饮食口味和不同食用蔬菜、水果、鱼、禽、蛋、大豆及其制品频率老年人营养状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不同食用奶类频率老年人营养状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城市和乡村老年人在饮食口味和食用蔬菜、水果、鱼、禽、蛋、大豆及其制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蚌埠市城乡老年人营养不良状况和饮食行为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mplementary feeding and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complementary feeding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China. Method Data of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hina Food and Nutrition Surveillance System (CFNSS) dataset to describe the status of complementary feeding and growth of children.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growth and the complementary feeding pattern. Results Applications of foods that come from animals, vegetable/fruit and dairy product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stunting and underweight. Attributable risk (AR) of no application of vegetable/fruit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to stunting was 30.2%, to underweight 35.4%; AR of no application of foods from animal products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to stunting was 2g.2%, to underweight 11.7%; and the AR of no application of diary products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to stunting was 27.4%, to underweight was 15.9%. Conclusion Complementary feeding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growth in China.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complementary feeding, in the mean time, it is pressing to pay attention and take actions to develop and promote affordable, acceptable, and accessible fortified complementary food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mplementary feeding and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complementary feeding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China. Method Data of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hina Food and Nutrition Surveillance System (CFNSS) dataset to describe the status of complementary feeding and growth of children.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growth and the complementary feeding pattern. Results Applications of foods that come from animals, vegetable/fruit and dairy product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stunting and underweight. Attributable risk (AR) of no application of vegetable/fruit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to stunting was 30.2%, to underweight 35.4%; AR of no application of foods from animal products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to stunting was 28.2%, to underweight 11.7%; and the AR of no application of diary products in complementary feeding to stunting was 27.4%, to underweight was 15.9%. Conclusion Complementary feeding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growth in China.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complementary feeding, in the mean time, it is pressing to pay attention and take actions to develop and promote affordable, acceptable, and accessible fortified complementary food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市城市居民145万,食物结构兼有华北及山西城镇居民之特色。1988年食物结构和营养的主要问题是:动物性食物及大豆比例过低,钙、维生素 A 和核黄素数量上明显不足,蛋白质、钙、铁、维生素 A 的质量较差。推荐的2000年食物结构调整目标中,动物性食物和大豆适当增加,薯、菜、果、油大体不变,谷类稍有减少。这个食物结构将使居民的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但钙、维生素 A 和核黄素仍略显不足。为实现这一目标,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重庆市渝西地区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现状,调查该地区人群患龋率情况.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整理数据后,对城镇、农村调查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公众对口腔卫生的知晓度进行比较分析,再以年龄分层分别对城镇、农村龋病患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农村地区口腔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公众对口腔卫生知晓度均远低于城镇地区.在各年龄阶段,渝西地区农村人群的患龋率均高于城镇人群,此外,研究还发现无论在城镇地区或农村地区,5岁年龄组及12岁年龄组的男性与女性患龋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35~44岁组及65~74岁组中,女性人群的患龋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结论 渝西地区农村地区口腔医疗资源配置低下,群众关于口腔卫生知晓不足.对渝西地区所有处于35~44岁及65~74岁之间的女性,应当加强龋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本溪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分布,为指导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灯诱法对本溪市居民区、医院、公园3种场所的蚊密度进行监测。结果2001—2010年本溪市住区蚊类种群构成为淡色库蚊、刺扰伊蚊、朝鲜伊蚊和中华按蚊。城市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占68.22%;农村优势种为刺扰伊蚊,占75.15%,农村住区蚊密度明显高于城市。未监测到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蚊类活动高峰期为每年的8月上旬~9月上旬。结论本溪市住区宜于每年8月上旬~9月上旬加强蚊类防治工作,城市住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要防治对象,农村住区以刺扰伊蚊为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20.
成都地区中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我们在成都地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社区(村)为单位,共抽取城乡地区40~59岁以上有代表性人口2940人,进行高血压前期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成都地区中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41.5%,标准化率为33.7%。40~54岁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高,55岁开始高血压前期患病率略有降低。男性患病率为47.4%,女性患病率为38.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城市患病率为41.5%,农村患病率为41.3%,城、乡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文化程度、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睡眠时间不足、口味偏咸、体育锻炼频率与高血压前期有关。结论成都地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男性、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睡眠时间不足、口味偏咸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体育锻炼频率及文化程度较高为该人群发生高血压前期的保护因素。在有相关因素的人群中应加强血压监测,及时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