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 (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 (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PS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 ,以及序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在彩色多普勒确定PSA后 ,UGCR法是用手压迫、加压包扎载瘤动脉近端和PSA颈部直至PSA瘤腔中血栓形成 ;UGTI法是超声波引导下将 18~ 2 0G针经皮穿刺使针头进入瘤腔内注射猪凝血酶。均于术后 2 4h、5~ 7d超声波复查。结果 :11例首次接受UGCR法治疗者中 4例成功 (首次成功率 36 .4 % ) ,5例接受重复压迫后有 1例成功 ,总成功率为 4 5 .5 % (5 / 11) ;UGCR治疗成功者的 5例中有 4例股动脉PSA最大直径 <2cm ,其中 2例接受抗凝剂治疗 ;在压迫中 10例有程度不等的局部不适、疼痛 ,有 8例在压迫中因局部疼痛而采用药物止痛 ,有 2例因出现血压增高、心绞痛发作而被迫放弃 ;UGCR治疗失败的 6例中 ,有 1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 ,5例改行UGTI治疗成功。采用UGTI治疗 15例股动脉PSA ,其中 10例首次接受UGTI治疗有 9例成功 (首次成功率 90 % ) ,6例为经重复UGTI治疗成功 ,UGTI总成功率为 10 0 %。单纯型PSA有 9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 ,而 6例复杂型PSA需 2次或以上重复注射凝血酶。实际注射凝血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及预注射生理盐水引导下使用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股动脉PSA患者11例,经徒手压迫或超声指导下压迫失败后,在超声及预注射生理盐水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结果: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8~75岁,平均(61±13.4)岁。6例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5例发生于支架植入术后。8例为单纯PSA,3例为复杂多腔型PSA。11例均采用徒手压迫,平均每例2次,4例还采用了超声指导下压迫,均未成功。平均于PSA发生(3.4±0.5)d后采用超声及预注射生理盐水引导下凝血酶治疗,使用剂量(385±126.5)U,10例首次治疗成功(90.9%),即刻闭合瘤腔,1例多腔复杂PSA注射凝血酶后部分闭合。患者出院时PSA均闭合,无一例发生动脉血栓、感染及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及预注射生理盐水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是一种治疗PSA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ltrasound 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对70例动脉置管术后出现的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进行了UGTI,凝血酶注射成功封闭动脉瘤腔后平卧4~6h,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1~3d复查超声,30d临床随访。结果:70例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34~82岁,平均(62.6±10.7)岁。经皮股动脉造影术后发生36例,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3例,肱动脉置管术后1例。单囊腔PSA63个,复合囊腔PSA7个(≥2个腔),瘤腔平均大小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以及序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男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5.2)岁.发现股动脉PSA至接受治疗为平均(2.6±3.7)d,PSA平均直径(3.5±1.5)c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2例 (男 9例、女 3例 ) ,年龄 38~ 75岁 ,平均 (6 4 9± 11 3)岁。造影术后发生 3例 ,支架置入术后发生 9例 ,均在超声定位下采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 2 4h复查超声。结果10例患者一次性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5 0 0U即刻闭合瘤腔 ,1例在注射凝血酶 10 0 0U后 1min内瘤腔闭合 ,1例注射凝血酶 5 0 0U后动脉与瘤腔通道之间血流明显减弱 ,在超声引导压迫下 5min闭合。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成功率为 10 0 %。无肢体栓塞、过敏反应等并发症发生 ,所有病例 2 4h后复查无复发。结论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耐受好和有效的无创方法 ,可作为临床治疗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5例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年龄 38~ 72岁 ;发生于造影术后 2例 ,发生于支架置入术后 3例 ,此 5例均在超声定位下采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 2 4h复查超声。结果  4例患者一次性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5 0 0U后即刻闭合瘤腔 ,1例注射凝血酶 5 0 0U后动脉与瘤腔通道血流明显减弱 ,在超声引导压迫下 5min后闭合。无肢体栓塞、过敏反应等发生 ,所有病例 2 4h后复查无复发。结论 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无创方法 ,可作为临床治疗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彩超引导下运用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8月,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在超声定位下先压迫瘤颈,然后一次性向瘤腔内注射凝血酶500U,5分钟后瘤腔完全闭合,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6小时。结果:治疗成功率为100%。无肢体栓塞、过敏反应等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15天无1例复发。结论:在彩超引导下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安全、经济、耐受好,易接受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假性动脉瘤(PSA)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GTI)与超声引导下压迫(UGCR)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6月~2006年6月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患者共37例。其中,UGTI组:有接受UGTI治疗患者21例,UGCR组:有采用UGCR治疗的患者1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平均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护理指标。结果:UGTI组的各种护理指标均优于UGCR组(P〈0.05~0.01);但PSA直径〈4cm的假性动脉瘤,UGTI组与UGCR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若动脉瘤直径≥4cm,UGTI的疗效明显优于UGC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断及疗效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8例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超声监控探头垂直加压压迫假性动脉瘤通道或破口直至内无血流通过。压迫失败后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24 h、1个月后复查超声。结果 28例中21例一次性压迫2h后瘤腔闭合,7例压迫2次失败后于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取得较满意效果。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准确率高,超声引导下治疗假性动脉瘤疗效可靠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经皮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27例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采用彩超引导下假腔内注射凝血酶致栓塞治疗,观察疗效,血栓形成时间和凝血酶的用量。并在治疗后10min、1d、5d、15d复查彩超。结果:瘤内血栓形成迅速,时间为2~4min,凝血酶用量为(350±150)IU(250IU/m1);治愈率100%。患者均系一次治疗成功,无过敏反应等并发症发生。2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方法和疗效。方法9例经股动脉入路心脏介入性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在瘤腔内注射小剂量凝血酶(〈100U)。结果9例均取得成功,次日、1周、1个月后复查未复发,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A)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22G细针穿刺,对8例医源性股动脉PA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观察瘤体内血栓形成情况,每次注入凝血酶100IU,凝血酶总用量不超过500IU,直至血栓形成。结果8例患者均经一次性治疗成功,凝血酶用量100~500IU,血栓形成时间0.5~1.5min,无一例出现血管内血栓形成、感染、过敏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PA安全有效,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术所致医源性PA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分别首选床边指压法(50例)和凝血酶注射法(28例)治疗。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诊,凝血酶注射法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结果指压法组50例患者中41例通过持续手指压迫治疗有效消除血管杂音和动脉瘤搏动,6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4例因不耐受再次压迫改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法治愈,5例股动脉压迫治疗无效后改用凝血酶注射法治疗。凝血酶注射法组28例首选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的患者全部治愈,其中25例一次栓塞成功,2例经两次栓塞成功,1例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12例患者注射凝血酶后有体温轻度升高,自行好转;无动脉栓塞及静脉血栓形成、无凝血酶过敏表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与指压法比较,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治疗方法有效性显著提高而不耐受性显著降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False aneurysms occur after 0.1 - 1.5 % of all diagnostic and up to 6 % of all therapeutic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s. Surgery used to b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But two non-invasive measures of treatment gain more attention: ultrasound guided compression (UGC) and ultrasound 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 (UGTI). UGC with compression times from 30 - 120 min is effective in 80 % of patients without anticoagulation. However, UGC is often painful and results in prolongation of in-hospital time. UGTI is effective in 95 % of patients. Usually, 100 - 2000 U of thrombin are injected into the false aneurysm. UGTI is also effective in the presence of anticoagulation or antiplatelet therapy. UGTI is not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a larg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native vessel and in arterio-venous-fistulas. In patients with large haematomas, ongoing bleeding, damage of the native vessel, compression of arteries, veins or neurological deficits, or with infections, early surgical repair is still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老年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POP-QⅢ~Ⅳ期盆腔器官脱垂行全盆底重建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该手术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所有手术均安全顺利进行,未见膀胱、直肠等损伤;手术时间(105±31.2) min,出血(185.4±65.9) mL;所有患者术后4~5d后均自主排尿.随访2年,复发率为0(0/34);PFIQ评分由术前的(84.3±22.6)分降至术后2年的(11.2±6.5)分,PFDI评分由术前的(75.8±19.4)分降至术后2年的(12.4±5.3)分.结论 全盆底重建术用于纠正老年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安全,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对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病变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再通患者的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其中次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率95%~99%)63例,完全闭塞44例。记录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采用门诊随访、电话跟踪的方式,超声随访手术再通患者术后1周及3、6、12、24个月的情况,记录CEA术后患者临床预后、血管再狭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1)107例患者手术后再通86例(80.4%),未通21例(19.6%)。术后30d内卒中及死亡发生率为4.7%(5例),其中次全闭塞组发生率为4.8%(3例),完全闭塞组为4.5%(2例)。(2)术后1周内再通患者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120±39)cm/s比(60±17)cm/s,(50±18)cm/s比(33±11)cm/s和0.96±0.20比0.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超声显示再通患者原病变局部血管内径均较术前增宽[分别为(4.4±1.1)和(3.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超声随访颈动脉再通患者69例,时间为1~60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术后1~6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5.6%(66例),6~12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12~24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2年以上血管通畅比率91.3%(63例)。结论血管超声可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后血管再通患者进行近期及远期的跟踪随访,判断血流改善程度,及时发现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均≥1cm)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抬举征阳性者进行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回收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进行内镜随访。结果20例中6例(30%)腺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13例(65%)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5%)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病灶直径平均(1.9±1.1)em,其中1.0~2.0em14例,〉2.0em6例。12例(60%)切除前行超声内镜检查,腺瘤均起源于黏膜层。15例整块切除,5例分块切除,平均操作时间(33.8±16.7)min。术后出血4例,均发生于术后24h内,内镜下止血均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检查,均获完整切除,管状腺瘤14例(70%),绒毛管状腺瘤6例(30%)。17例术后随访2—39个月,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余16例无复发。结论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