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温和灸热敏态与非热敏态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于疼痛发作前5 d开始对关元穴实施温和灸,每次艾灸时间45 min,并配合常规针刺,每个月经周期治疗(7±2)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疗程结束后,将患者在关元穴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在整个疗程中热敏化现象≥4次的归为热敏腧穴组(治疗组),没有出现热敏化现象或整个疗程中热敏化现象次数4次的归为非热敏腧穴组(对照组),以COX痛经症状量表、痛经总体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COX痛经症状量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优于对照组的77.1%(P0.05)。结论温和灸热敏腧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敏灸与传统悬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治未病中心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悬灸组和热敏灸组,各32例。悬灸组采用温和灸对所选腧穴进行施灸,热敏灸组点燃艾条借热艾灸热敏化态腧穴,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积分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93.75%(30/32),悬灸组有效率78.13%(25/32)(P0.05)。热敏灸组治疗后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积分和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悬灸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疗效优于传统悬灸,改善痛经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2018年1月—12月)进行前瞻性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划分患者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安宫黄体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热敏灸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 00%(观察组)、80. 00%(对照组),二者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 0. 05)。2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COX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COX痛经症状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COX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COX痛经症状持续时间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 0. 05)。2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 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 0. 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热敏灸可有效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间的疼痛感,减轻其痛经症状,缩短其痛经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证实艾灸原发性痛经热敏高发穴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的基础上,观察对其经期常见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 10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艾灸关元穴组(简称关元穴组)、艾灸神阙穴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各52例。两组分别根据其经期常见伴随症状分为:小腹坠胀、腰酸、乳房胀痛、泄泻。两组均于经前4 d行艾灸治疗(关元穴组艾灸关元,神阙穴组艾灸神阙),1次/d,20 min/次,每个月经周期治疗4 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关元穴组有效率90.38%,对照组7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痛经评分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关元穴组优于对照组(P<0.01)。关元穴组小腹坠胀、腰酸、乳房胀痛、泄泻的有效率为91.30%,94.12%,16.67%,86.96%;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65.52%,11.76%,50.00%。与对照组比较,小腹坠胀、腰酸、泄泻治疗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房胀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关元穴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艾灸关元穴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小腹坠胀、腰酸、泄泻症状,但对乳房胀痛症状无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观察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双侧KOA患者,按热敏灸操作步骤分为热敏灸组(治疗组)和常规艾灸组(对照组),每组30例,连续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IL-1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IL-1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常规艾灸疗法,临床疗效确切,无创无毒副作用,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艾灸不同灸感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比较热敏灸感与传统灸感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189例受试者依据灸感不同自然分组为热敏灸感组148例、传统灸感组41例。采用SPSS 19.0软件PSM功能均衡组间基线,纳入35对匹配患者,即热敏灸感组35例,传统灸感组35例。热敏灸感组采用热敏灸关元穴进行治疗,传统灸感组采用温和悬灸关元穴进行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治疗(7±2)d,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MPQ)以及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年龄、病程、MPQ评分和CMSS评分在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P0.05)。治疗后,两组MPQ评分和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热敏灸感组的MPQ评分和CMS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灸感组(P0.01)。随访时,热敏灸感组的MPQ评分和CMSS评分依然显著低于传统灸感组(P0.01,P0.05)。结论:艾灸同一组穴位,热敏灸感组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激发不同热敏灸感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择敏施灸"提供依据。方法:5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以艾灸患侧内、外膝眼,鹤顶三穴时膝关节腔内有无热感和(或)酸、胀、麻、痛等非热觉灸感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气至病所组29例和非气至病所组28例,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上限50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价关节疼痛程度,同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疗效评价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且气至病所组改善情况均优于非气至病所组(P0.05);治疗后气至病所组总有效率为89.66%(26/29),非气至病所组为78.57%(22/28),气至病所组疗效优于非气至病所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气至病所的灸感疗效优于其他类型灸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带下/痛经)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门诊患者就诊顺序号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5例针刺(子宫、气海、中极、带脉、关元、归来、次髎及三阴交等),针刺得气,针感向盆腔传导,三阴交向大腿内侧、会阴等;留针30min,每10min捻转泻;针取出对次髎及耻骨等方向斜刺,以小腹产生胀感为标准,1次/d。治疗组45例热敏灸(下腹、腰骶、小腿内等,关元、子宫、大肠俞及次髎、三阴交等),热敏化悬灸,时间控制在热敏化现象消失或有酸麻胀感;关元、子宫三角温和灸,灸感可以传递至腹腔深处,至腹腔热感消失停止;大肠俞和次髎双点温和灸向臀部、腹部传递至带脉感消失为准;三阴交取单点温和灸,有些患者感传可至腹部,若不能至腹部要继续施灸至感传彻底消失为止,感传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1次/d;针刺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症状积分、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积分、C反应蛋白两组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带下/痛经),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不同灸量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组和传统灸量组,每组32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化强度最强的2个穴位实施艾条温和悬灸,消敏饱和灸量组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 min,每日2次,共治疗5 d,第6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5次(共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疗效、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残留尿量(Ru)及最大尿流率(Qmax)。结果:消敏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5%(29/32),6个月后随访时总有效率为90.1%(30/32),均优于传统灸量组的69%(22/32)与69.3%(23/32)(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及6个月后随访时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残留尿量(Ru)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尿流率(Qmax)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消敏饱和灸量组治疗后及6个月后随访时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残留尿量(Ru)均较传统灸量组明显降低(均P0.01),最大尿流率(Qmax)均较传统灸量组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近期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可见消敏定量是热敏施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31-2634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与艾柱灸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中的疗效,总结热敏点出现率、热敏感传导规律。方法:收集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艾条在颈肩部、督脉、足太阳经上探寻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艾炷灸在双侧颈夹脊压痛点、大椎、双侧肩井上治疗。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总体疗效、穴位热敏化规律、NPQ、Mcgill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提高总体疗效、NPQ、Mc Gil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椎为热敏高发点,可达46%;其次是完骨、天宗、肩外俞等。结论: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艾炷灸,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症状,且热敏腧穴有其高发穴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常规艾灸组,每组30例,均选取犊鼻、阳陵泉、足三里及患侧鹤顶穴,热敏灸组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常规艾灸组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cm进行温和灸。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热敏灸组以上各指标较常规艾灸组改善更明显(均P<0.01)。热敏灸组有效率为90.0%(27/30),常规艾灸组为73.3%(22/30),热敏灸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艾灸组(P<0.01)。结论: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常规艾灸疗法,能更好地改善KO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3.
田宁 《江西中医药》2011,42(1):39-40
目的:研究热敏灸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对照组,以1个月为一疗程,随访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热敏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利用艾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比较不同灸感(热敏灸感和传统灸感)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183例受试者依据灸感不同自然分组为热敏灸感组132例、传统灸感组51例。采用SPSS 19.0软件PSM功能均衡组间基线,纳入33对匹配患者,即热敏灸感组33例、传统灸感组33例。热敏灸感组采用热敏灸翳风穴进行治疗,传统灸感组采用温和悬灸翳风穴进行治疗,每日艾灸结束后,对患者予以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第2个疗程仅对患者施以针刺治疗,在前一疗程取穴基础上加足三里(双侧),施以补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Portmann评分在两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P0.05)。治疗后,两组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热敏灸感组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灸感组(P0.01)。结论:艾灸同一穴位,热敏灸感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对寒凝湿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艾灸组两组,每组各36例。药物组于患者月经来潮时,口服布洛芬镇痛治疗,连续服用3天;艾灸组采用灸盒温灸,从月经来潮前1周即施灸,连续灸至月经来潮时停用。3个月经周期后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AS)、COX痛经症状量表积分、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积分比较,均P0.01,表明两组方法对痛经均有效果,但艾灸组对以上指标的改善优于药物组(均P0.05);临床疗效比较显示艾灸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艾灸对寒凝湿滞型原发性痛经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以热敏灸结合平衡针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及艾灸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7 d 1疗程,共3疗程。分析临床整体疗效及血清CR P及N O水平的表达进行。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N O及CR P表达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热敏灸结合平衡针具有疗效确切,方便快捷,安全绿色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结合热敏灸是一种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寒湿凝滞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及护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督脉灸干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症状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5%(38/42),高于对照组的71.4%(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痛经症状量表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治疗组为85.7%(36/42),对照组为69.0%(29/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灸可以有效改善寒湿凝滞型PD患者的痛经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热敏灸治疗,隔天治疗1次。对照组给予呋嘛滴鼻液滴鼻治疗,每日2次,每次3~5滴。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同时治疗组采用RQLQ量表来评估其生活质量水平。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眼部症状与情感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鼻部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36例中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分别为8例、16例、12例及66.67%,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