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在社区进一步康复的模式和途径。方法:45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5例;观察组采取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参与和指导的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6个月末,观察组GMFM和WeeFIM 评分均较干预3个月末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2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较干预3个月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指导模式下进行社区康复的新模式,更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何晓霞  李红玲 《中国康复》2018,33(5):397-398
目的:探讨口腔游戏结合针刺、推拿、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方法对脑瘫流涎患儿的疗效。方法:脑瘫流涎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法(包括穴位针刺、推拿、口腔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患儿自身情况设计不同的口腔游戏,训练时间及每日次数也依据不同患儿因人而异,由治疗师在治疗室进行;其他时间由患儿家长组织患儿在家中完成。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对患儿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TD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63.3%,P0.05)。结论:游戏结合针刺、推拿、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疗效肯定,利于患儿的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父母焦虑及抑郁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探讨父母焦虑及抑郁状况对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拟父母行为量表,对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100例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父母(主要照料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SAS和SDS结果,在父母焦虑抑郁组抽取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各10例(共20例)为观察组,父母无焦虑抑郁组抽取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各10例(共2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88项(GMFM-88)、儿童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儿童生活质量量表3.0脑瘫模块简体中文版(PedsQL~(TM)3.0)评估。结果: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父母焦虑及抑郁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有所不同。治疗8周后,两组GMFM-88评分、WeeFIM评分及PedsQL~(TM)3.0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WeeFIM评分及PedsQL~(TM)3.0评分均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两种类型脑瘫儿童父母焦虑及抑郁状况存在差别,父母焦虑抑郁状况对脑瘫儿童的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可能影响脑瘫儿童身心全面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家庭康复对脑瘫高危儿(IHRCP)运动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脑瘫高危儿采用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2组均采用脑瘫高危儿早期综合干预6个月,干预组另加用门诊早期家庭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干预前和干预后3及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DS)进行疗效评估。纠正胎龄后12月龄进行随访,判定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GDD)、脑性瘫痪(CP)、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ASD/IHRASD)的人数。结果:干预后3及6个月,2组GMFM评分、FMFM评分、适应性行为评分、语言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1)。纠正胎龄后12月龄,干预组诊断为GDD、CP、ASD/IHRASD的人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期家庭康复可以提高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认知、语言功能,能够改善脑瘫高危儿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集体语言训练对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作用。方法: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患儿9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予集体语言训练;观察组予针刺 配合集体语言训练。2组训练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2组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2组进 行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P<0.05)。治疗后,2组患儿Gesell发 育量表的适应性、语言和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 论:针刺配合集体语言训练能更好地提高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除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外,采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分别采用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评分、孤独症疗效评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WeeFIM)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及相关量表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AB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ATEC总分及社交能力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ARS总分及人际关系等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可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WeeFIM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能促进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全方位密集型运动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2018年9月—2020年8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14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1∶1∶1实验原则分为核心稳定组、密集运动组、联合组,每组48例,分别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全方位密集型运动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全方位密集型运动训练,3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统计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步行参数(步长、步宽、步速)、躯干控制能力、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核心稳定组和密集运动组(P<0.05);干预3、6个月联合组步长分别高于核心稳定组和密集运动组(P<0.05),且密集运动组步长高于核心稳定组(P<0.05);干预3、6个月联合组步宽分别低于核心稳定组和密集运动组(P<0.05),且密集运动组步宽低于核心稳定组(P<0.05);干预3、6个月联合组前后方向平均运动速度、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及WeeFIM评分均分别高于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口部运动游戏对脑性瘫痪流涎患儿发音清晰度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脑性瘫痪流涎患儿的一般资料,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患儿划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增加口部运动游戏。对比2组患儿的发音清晰度、流涎治疗效果和口部运动功能。结果干预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2组的发音清晰度均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发音清晰度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流涎治疗效果优于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2组的舌、唇和下颌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上述口部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对脑性瘫痪流涎患儿实施口部运动游戏训练,能够提高其发音清晰度,改善流涎治疗效果和口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 目的:研究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60例学龄前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医学康复手段(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进行训练,实验组在采用医学康复基础上增加学前教育、引导式教育。康复疗效评价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对两组脑瘫儿童进行评估。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包。 结果:训练6个月后,两组脑瘫儿童的GMFM功能区得分均较前显著提高,两组分别做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实验组的得分又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训练6个月后 WeeFIM评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可以明显改善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患儿的认知、言语和社会功能。综合康复的效果优于单一的医学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灸和推拿综合治疗对脑瘫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燕君  杨杰  张洪钢 《中国康复》2001,16(3):158-159
目的观察针炙和推拿等综合治疗对脑瘫康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头皮针、体针、水针、推拿及功能训练对42例(综合组)脑瘫患儿进行综合治疗,并设对照组25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经过4个月至>1年的治疗后,采用西苑医院海淀神经伤残儿童医院研究的7项疗效评估标准评定,综合组显效率56.2%,对照组2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和推拿等综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应用康复治疗的方法能更能有效的提高脑瘫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电针提高脑性瘫痪患儿骨盆控制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性瘫痪住院患儿,将其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治疗组给予针刺、电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BBS评分及GMFM总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电针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针刺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小儿脑瘫睡眠障碍应用耳穴压豆结合针刺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小儿脑瘫睡眠障碍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耳穴压豆结合针刺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儿护理前(入院当天)、护理后(护理后...  相似文献   

16.
推拿养肝柔筋法对脑瘫患儿斜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推拿养肝柔筋法治疗脑瘫患儿斜视的疗效。方法 60例伴有斜视的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 (3 0例 )和对照组(3 0例 ) ,前者采用推拿养肝柔筋法治疗 ,后者不做治疗 ,同时 ,3 0例非脑瘫斜视患儿作为观察组 ,治疗手法同治疗组 ,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 6例、好转 16例、无效 8例 ;对照组 :临床痊愈 1例、好转 2例、无效 2 7例 ;非脑瘫观察组痊愈 1例、好转 10例、无效19例 ;脑瘫治疗组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非脑瘫观察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养肝柔筋法对脑瘫斜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功能及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NGF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AKP、P、La C、θ波值均降低,β波值及GMFM、MDI、PD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联合NGF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脑功能,提高其运动及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下降,平均速度、步频提高,跨步长、步长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提高,GMFM-D区、E区评分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平均速度、步频、膝关节活动度、GMFM-D区、E区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有助于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患儿步态及站立、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与推拿治疗相结合对重度脑瘫患儿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0 年4 月~2010 年10 月上海市徐汇区致康康健园接受康复治疗的11 例脑瘫患儿参加本研究,其中男性7 例,女性4 例;痉挛型四肢瘫7 例,痉挛型双瘫1 例,徐动型2 例,肌张力障碍型1 例;年龄4.7~11.9 岁,平均7.47 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 组(n=5)前3 个月进行引导式教育和推拿治疗,后3 个月进行常规物理治疗;B组(n=6)前3 个月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后3 个月进行引导式教育和推拿治疗。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治疗期间称为干预期,常规物理治疗期间称为对照期。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测试,比较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与常规物理治疗在提高脑瘫患儿活动能力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干预期的GMFM分值和FMFM分值上升或呈上升趋势(P<0.05),而在对照期呈下降趋势。差值比较,GMFM分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FMFM分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且干预期高于对照期(P<0.05)。PEDI 各项分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常规物理治疗相比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治疗可能会提高重度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动作观察口面肌训练对脑瘫儿童流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瘫伴流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动作观察口面肌训练, 选用HTC Vive平台营造虚拟环境, 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口面肌训练(包括舌肌训练、颊唇肌训练、冰刺激、Masako吞咽训练等)。2组患儿口面肌训练均每日1次, 每次30 min, 每周训练5 d, 共治疗3周。于干预前、干预3周后, 分别采用流涎程度频率评分(DDSS)及吞咽功能评分对2组患儿流涎程度、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儿颊肌、口轮匝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后, 对照组、观察组DDSS评分[分别为(3.19±1.21)分和(2.50±1.14)分]和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10.30±5.40)分和(8.82±4.7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颊肌RMS[分别为(2.81±1.91)μV和(4.16±2.01)μV]、iEMG[分别为(11.43±7.83)μ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