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和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组与精蛋白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治疗纽比较,评价血糖控制稳定情况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方法选取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诺和灵30R,B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和瑞格列奈,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浆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血脂变化,并运用CGMS观察血糖变化。结果经过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B组ET-1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比较,B组较A组的ET-1水平(50.08±4.57)pg/mL与(55.47±5.41)pg/mL降低更明显(P〈0.05),NO水平(35.26±10.34)μmol/L与(32.31±12.04)μmol/L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B组的血糖值标准差较A组低(1.4±0.4)与(2.3±0.5)(P〈0.05),B组治疗后夜间血糖≤3.0mmol/L的时间百分比较A组低(2.56±0.79)%与(5.88±1.96)%(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并联合应用瑞格列奈治疗血糖波动性小,血管内皮功能可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后严格的血糖控制对术后早期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施行原位肝移植患者在术后2周内采用严格的血糖控制方案对于预防术后早期感染的意义。方法:选取12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所选患者术前状态、术前肝功能Child—Putgh评分、供肝质量、围术期处理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通过严密的血糖监测,将三组患者血糖分别控制在A组〈7.0mmol/L、7.0mmol/L≤B组〈11.0mmol/L、11.0mmol/L≤C组〈13.0mmol/L,比较各组患者术后2周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术后4d和术后7d时感染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周时C组患者感染例数明显增加(P〈0.05).各组间感染病原体和感染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2周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将血糖控制在11.0mmol/L以下对于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糖升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23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7.8mmol/L,B组7.8~11.0mmol/L,C组≥11.0mmol/L。A组为血糖正常组,B、C组为血糖升高组。结果: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68.8±7.5)岁比(71.6±7.3)岁、(74.3±7.1)岁,P〈0.05],C组与A组相比血甘油三酯[(1.57±0.83)mmol/L比(1.31±0.63)mmol/L,P〈0.051、尿酸[(360.2±172.3)μmmol/L比(273±86.3)μmmol/L,P〈0.05]、肌酐[(125.2±90.5)μmmol/L比(85.7±23.6)μmmol/L,P〈0.05]浓度较高。与A组比较,B、C组复合壁心肌梗死多见(38.9%比59.7%、66.7%,P〈0.05)。C组与A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43.5±6.37)%比(58.5±8.36)%,P〈0.05]较低。与A组比较,B、c组患者溶栓再通率低(54.8%比40.6%、28.6%,P〈0.05),冠脉造影提示多支血管病变多见(51.6%比73.7%、69.2%,P〈0.05),C组比A组并发心力衰竭多见(35.4%比15.9%,P〈0.05),住院病死率(20.8%比4.5%.P〈0.05)增加。结论:老年A加患者入院随机帆糖升高.提示病情蘑、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蓁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探讨成人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以2008年1月~2009年1月于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基本体检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餐后2h血糖(2hPG)。按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稳态模型评估(HOMA—β)。用方差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来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空腹血糖(FPG)的升高,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2hPG逐步上升,与FPG〈5.6mmol/L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1mmol/L≤FPG〈7.0mmol/L组与5.6mmol/L≤FPG〈6.1mmol/L组。BMI、WC、TG、FINS、2hPG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偏相关分析发现新切点下的空腹血糖受损(5.6mmol/L≤FPG〈7.0mmol/L)与HOMA—IR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52,P〈0.01),而与HOMA—B呈负相关(r=-0.34.P〈0.01)。结论FPG5.6~6.1mmol/L人群已经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是2型糖尿病(T2DM)的高危人群,切点下调是合理的。新切点下空腹血糖受损与HOMA—IR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HOMA—B呈负相关.胰岛素抵抗是空腹血糖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不同餐后血糖值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方法对4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以同期口服药物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50例为对照组。将餐后血糖值以〈13mmol/L、13—16mmol/L、〉16mmol/L分为A、B、C三组。观察三个月后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情况。结果A组元明显差异,B、C治疗组优于对照组(B组P〈0.05,C组P〈0.01)。结论 餐后血糖愈高,初诊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治疗疗效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预混人胰岛素30R与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两种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4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HbAlc〉9.0%),按1:1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预混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B组给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进行治疗。以空腹及餐后2h指尖毛细血管血糖分别小于7.0mmol/L和10.0mmol/L为目标,用动态血糖检测仪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全天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BG)作为反映血糖波动指数。结果治疗后B组SDBG、MAGE和CV—FBG三个指标均低于A组[SDBG:(1.48±0.41)vs(1.75±0.43)mmol/L;MAGE:(3.24±0.75)vs(3.86±1.02)mmol/L;CV—FBG:(16.35±2.34)vs(19.43±3.25),均P〈0.05],同时B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也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诺和灵30R相比,联合应用门冬胰岛索和甘精胰岛素治疗方案更有利于血糖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泌乐5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两种治疗方案对HblAc〉9%的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A组予优泌乐50,3次/d,B组予优泌乐50,2次,d,采用动态血糖检测的方法,观察两组方案血糖达标时血糖波动。结果:(1)优泌乐50日均总量A组41±8.2u,B组43±5.6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血糖达标时间(GTT)时间更长,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血糖漂移幅度:A组3.22±1.02mmoUL,B组5.33+1.7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组1.69±0.86mmoL/L,B组2.45±1.2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泌乐50在血糖达标条件下,3次,d注射与2次/d注射比较,日均胰岛素使用量相当,但血糖波动小,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基础血糖水平分布与重症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早期基础血糖水平分布特点,分析其与危重病程度及预后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科监测的基础血糖值,将207例重症患者分成三组:A组,血糖〈4.5mmol/L;B组,血糖4.5—8.3mmol/L;C组,血糖〉8.3mmol/L,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指标。结果①入组患者血糖范围在0.58—22.08mmol/L,平均血糖水平为(7.39±3.05)mmol/L;②B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10.30±6.23)及乳酸值(1.46±0.99)mmol/L,均显著低于A组患者的(22.544-13.46)及(5.07±2.98)mmol/L和C组患者的(14.74±8.49)及(2.82±1.7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MODS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28日生存率分别为75%、62.5%、50%、54.2%,与B、C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组患者基础血糖水平与APACHEⅡ、GCS、MODS和SOFA评分及多巴胺用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C组仅与APACHEⅡ、GCS评分相关(P〈0.01)。结论重症患者的基础血糖分布在4.5—8.3mmol/L范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能是最合理的控制水平。血糖浓度低于4.5mmoL/L时可作为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进行胰岛素常规治疗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强化治疗是否可降低卒中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医院内病死率,是否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急性(发病24h内)重症(GCS≤12分)脑卒中患者(年龄≥18岁)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水平为(6.1~8.0)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水平为(10.0~11.1)mmol/L]。主要终点指标包括:卒中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医院内病死率、90d病死率、GOS评分。次要终点指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两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终点指标:两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G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评估:两组CPIS评分在感染第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6.1~8.0)mmol/L能够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医院内病死率,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初诊T2DM患者,按就诊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瑞格列奈1~3mg及二甲双胍0.25~0.5g,每日各3次口服;强化组给予优泌乐(速效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来得时)睡前皮下注射。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糖达标时间等。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强化组下降更明显,分别为(15.2±3.2)mmol/L vs (5.9±0.5)mmol/L,(20.2±1.8)mmol/L vs (7.5±0.5)mmol/L,(10.4±1.36)% vs (6.94±0.44)%,均P〈0.01;(3.49±0.82) vs (5.32±2.20),(2.20±0.81) vs (1.02±0.41),均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能明显增强胰岛B细胞的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症(SHG)患者的胰岛p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IR),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将86例收治于综合ICU的符合SHG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传统治疗组(传统组)、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强化组)两组,每组各43例。传统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强化组血糖控制在4.4—6.4mmol/L。观察每天6AM血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21umol/L)及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34.2uol/L)发生例数、住院28天后死亡例数,以及治疗前、治疗72小时后的血清胰岛素(INS)、C肽(C—P)水平,并计算HOMA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①传统组发生肾功能损害(10例)多于强化组(3例),传统组病死率(44.18%)高于强化组(20.93%),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治疗后HOMA—β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HOMA-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治疗前后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治疗后HOMA—IR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SHG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均在20~200μg/min,所有患者经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物和(或)采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空腹〈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随机分成2组,A组为治疗组(33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10mg/d,B组为对照组(35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加用安慰剂,疗程12个月。2组患者在治疗后3、6.9及12个月监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及AER等。结果A组在3、6.9和12个月后AER分别是(24.3±6.5)μg/min、(22.5±7.8)t,g/min、(21.8±4.3)μg/min和(20.5±6.4)μg/min,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24.8±3、7)μg/min、(47.9±5.7)μg/min、(53.2±9.5)μg/min和(59.8±9.2)μg/min,P〈0、05),与治疗前(44.2±7.1)μg/min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在9和12个月分别是(53.2±9.5)μg/min和(59.8±9.2)μg/min,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综合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根据血糖水平分为两组,标准组(A组)18例,血糖控制于4.4~8.0mmol/L;较好组(B组)30例,血糖控制在6.1~10.0mmol/L,比较两组间急性心肌梗死第1周内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结果:血糖控制标准组低血糖发生率高(P〈0.011,由此导致的心律失常、心梗面积延展及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较好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护理中,适度控制血糖于合理水平,是降低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减少其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例数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片或阿卡波糖片组)30例,B组(预混胰岛素组)30例。治疗4周,观察血糖变化情况,并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反应例数。结果:除A组1例及B组2例外,其余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达到控制目标。在治疗过程中A组1例及B组7例出现低血糖。结论:两组治疗均能使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P〈0.05),血糖达标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出现低血糖的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李红霞  晏燕  李超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22-22,24
目的46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较差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预混胰岛素组,疗程16周,以两组空腹血糖〈6.5mmol/L为治疗目标,观察两组血糖控制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降幅度及糖化血糖蛋白迟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O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可使更多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依从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运动疗法联用二甲双胍对肥胖糖耐量减低干预作用。方法:将肥胖糖耐量减低人群随机分成治疗组135人,给予有氧代谢运动——步行;每天快步走3000m,30min以上,每周运动5次,口服二甲双胍(745±26)mg/d。对照组125人,口服月见革油胶丸(2800±120)mg/d,po。随访1~1.5年,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差异。结果:治疗组糖耐量减低明显提高,2组间明显差异[空腹血糖(5.4±0.8)mmol/Lvs5(6.2±0.5)mmol/L,P〈0.05;OGTT(6.3±1.6)mmol/L v(9.2±-1.3)mmol/L,P〈0.05,治疗组体重指数、腰围、游离脂肪酸低于对照组[(26.2±1.8)kg/m^2 vs(28.3±1.5)kg/m^2,P〈0.05;(92±7)cm vs(95±6)cm,P〈0.05;(547±183)μmol/L vs(619±197)μmol/L,P〈0.05],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51±12 vs 46±3,P〈0.05)。结论:运动疗法减轻肥胖,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糖耐量;二甲基双胍改善胰岛索敏感性通过降低甘油酯、游离脂肪酸发挥作用。二者均减重效应,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达到协同作用。建议扩大在社区中预防肥胖糖耐量异常的人群.以防发展成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2.0mg,每日3次,餐前服用,观察12周。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9±3.5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6.9±1.2mmol/L(P〈0.05),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5.2±5.6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9.9±1.8mmol/L(P〈0.05)。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且2hPG〈7.8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mmol/L且2hPG〈7.8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mmol/L且7.8≤2hPG〈11.1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mmol/L且7.8≤2hPG〈11.1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B=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控制高血糖的最佳方法。方法:收集本院内分泌科32例2型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自愿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组(GA组,n=16)与重组人胰岛素N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纽(NA组,n=16),观察每组病人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GA组和NA纽空腹血糖(5.25±0.64)mmol/L、6.51±1.23)mmol/L和餐后2h血糖(7.32±1.05)mmo]/L、(9.46±0.52)mm01/L、所需胰岛素剂量(36.8±0.7)Iu、(42.8±1.8)Iu、血糖波动状况[(1.92±0.87)、(2.95±0.83)mmol/L]、低血糖和黎明现象发生率及血糖达标时间等各项指标相比较,GA组明显低于NA组(P〈0.05),同时肝功能改善更明显。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是2型糖尿病性脂肪肝控制血糖的理想治疗方法,但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危重创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与重症监护室(ICU)危重创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和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入住ICU病房的危重创伤患者各6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VaildenBerghe胰岛索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在4.0—6.1mmol/L。对照组用常规葡萄糖液1:3加入胰岛素控制清晨空腹血糖在6.9—11.1mmol/L。比较2组患者每日及出ICU时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APACAEII评分均逐日下降,2组出ICU时APACHEI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对危重创伤患者行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4.0—6.1mmol/L水平是安全有效的,并可以相应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从而降低病死率;同时可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