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运用自制的脉冲磁针治疗仪作用于头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并探讨其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设立脉冲磁针组30例,同时设立常规针刺组、静磁针组各30例作为对照,测定3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脉冲磁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愈显率分别为80.0%和70.3%,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静磁针组愈显率为36.6%,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穴脉冲磁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等同于常规针刺头穴的治疗,优于静磁针的头穴治疗.  相似文献   

2.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常规透刺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头穴丛刺法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达95%,疗效比较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自制的脉冲磁针治疗仪作用于头穴,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并探讨其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设立脉冲磁针组30例,同时设立常规针刺组、静磁针组各30例做对照组.测定3组治疗前后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Ⅰ)、D-二聚体(D-dimer)的含量.结果与结论脉冲磁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与静磁针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自制的脉冲磁针治疗仪作用于头穴 ,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并探讨其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 设立脉冲磁针组 30例 ,同时设立常规针刺组、静磁针组各 30例做对照组。测定 3组治疗前后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D-二聚体 (D- dimer)的含量。结果与结论 脉冲磁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两组与静磁针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 .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法)、对照组(传统针刺法),各30例。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疗效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穴透刺、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方面对头穴透刺的脑保护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透穴治疗组40例(透穴+药物)、普通针刺组40例(针刺+药物)、药物对照组40例,并采用卒中量表(NDS)对病人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头穴透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疗前明显改善,与其它两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穴透刺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期规范针灸疗程,提高针灸疗效。方法: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3例。药物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药物组)基础上采用百会透刺曲鬓穴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期间通过动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疗前、疗后1周、2周、4周、8周两组间疗效变化的差异。结果:排除脱落病例后,针刺组29例、药物组30例纳入统计。疗后1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及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疗后2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69%,优于药物组的33.3%,但Barthel指数变化不显著;疗后4周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7%,优于药物组的63.3%(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疗后8周与疗后4周对比,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及Barthel指数增加的幅度均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96.6%优于药物组73.3%(P0.05)。结论:针刺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应以2周作为1个疗程,延长疗程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朱冬梅 《河南中医》2013,33(6):954-956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法)、项针(完骨穴、风池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针刺、头针针刺及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丛刺、电项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为指标,综合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愈显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无明显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对照组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项针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并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同时配合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头穴丛刺为主针刺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经秩和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不仅能够改善其运动功能,还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任脉经穴为主针刺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有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愈显率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脑梗塞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按急性脑梗死常规处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服中药温肾活血汤,并配合头皮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含量及脑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提高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CRP、UA、FIB等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处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服中药温肾活血汤,并配合头皮针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疗效明显高于体针组。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的刺激方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45例急性脑梗塞随机分为头穴针刺组和电Ti针组。结果头穴针刺组和电Ti针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SEP均有不同的调节作用(P〈0.001,P〈0.05)结论头穴针刺组调节急性脑梗塞患者SEP的作用优于电Ti针组(P〈0.05)。  相似文献   

15.
耳压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成林  朱丹  王明陵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3):208-208,25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与耳压加水突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头针和体针治疗,治疗组加用耳针和水突穴位注射,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耳压加水突穴位注射配合头针、体针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用头针、体针治疗者.  相似文献   

16.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头针组50例,体针组50例,头体针组50例,分别给予头针、体针、头体针并用方法治疗20日,观察三组疗效。结果 三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肌力。头针组、体针组、头体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82%、94%,其中头体针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针刺组和电缇针组。结果头穴针刺组和电缇针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EP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P〈0.05),头穴电缇针组的效果优于头穴针刺组(P〈0.05)。结论电缇针法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SEP的作用优于头穴针刺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头体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及对脑梗死的防治。方法:收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测定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对Hcy及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脑梗死TOAST分型各亚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血浆Hcy水平在TOAST1型和TOAST2型脑梗死中明显升高。Hcy与传统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明显降低,头体针可降低NIHSS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头体针疗法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能够减轻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头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 6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针前与针后的 TNF的血清测定及依上田敏法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 两组病例疗程结束后血清 TNF均有下降 ,但针刺组下降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肢体功能评定显示 ,针刺组 15 d后肢体功能明显提高 ,针刺前后有明显差异 ( P<0 .0 5 )。而对照组经一般治疗 15 d后肢体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塞早期进行头针治疗能降低血清 TNF含量 ,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加强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