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硬膜下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有20例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为血肿组,余下未发生血肿的78例为积液组。2组患者之间比较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积液宽度、积液的CT值是否早期手术治疗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 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患者,15例行手术治疗, 5例内科保守治疗,全部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积液宽度、积液的CT值以及是否早期手术治疗可能是患者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6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随访,回顾分析年龄、硬膜下积液厚度、积液部位、治疗方法等因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影响。结果在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未形成血肿组对比中,硬膜下积液厚度、积液部位及积液治疗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下积液具有向慢性硬膜下血肿演变的趋势,常见于硬膜下积液较厚、额颞部积液、经保守治疗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手术治疗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有关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双侧血肿、糖尿病、GCS评分、GOS评分、脑梗塞史、抗凝药物、皮质醇类等药物的使用以及术后患者的体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的复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机体新生血管形成过程及术后脑复张的速度使血液再次聚集于硬膜下腔致血肿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研究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转化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2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中明确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的患者根据性别、年龄、职业配对单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患者(1∶2配对,共44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单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组间在硬膜下积液CT值、积液部位、积液体积、凝血功能4种相关因素间有无差异.结果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单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组间患者的伤后硬膜下积液CT值、积液部位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存在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趋势,患者硬膜下积液的CT值相对较高、积液位于额颞部患者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机制、临床过程及机率。方法分析我院1990~2005年间所有收治的慢性硬膜下积液病人的临床资料及转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和相关资料。结果本组18.1%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为伤后18~90d,经钻颅血肿引流均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血肿一部分是由慢性硬膜下积液演变而来,发病年龄有两极化趋势,致病方式常为颅脑损伤轻微或合并有减速损伤。  相似文献   

6.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先天性颅内良性病变,是儿童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1].我科收治2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外伤性破裂形成硬膜下积液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方法报告6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演变过程。结果6例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头部外伤后至硬膜下积液形成的时间2~4周以上,硬膜下积液至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自4周至3月。血肿位于单侧额颞4例,双侧额颞2例。临床表现较轻,血肿形成后有明显头痛,轻度偏瘫等,手术5例均痊愈。结论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理可能为积液使蛛网膜受撕拉而出血或积液不断扩大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  相似文献   

8.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桥静脉撕裂,血液和渗出的脑脊液聚集形成具有包膜的液体性血肿.在某种机制下,液体性血肿机化成陈旧性血栓样凝块,表现出多隔膜、钙化、多小叶或多层性结构[1],这种CSDH被称为为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organized ch...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本组65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有12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占18.4%。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无并发症。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来源之一,常发生在保守治疗的轻微颅脑损伤并硬膜下积液病例中,经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共治疗75例颅脑创伤伴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通过CT或MRI观察治疗与随访期间硬膜下积液是否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下积液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OR=6.021,95%CI:1.047~34.631;P=0.044)、创伤后达最大积液量时间长(OR=1.253,95%CI:1.002~1.568;P=0.048)、最大积液厚度大(OR=2.080,95%CI:1.267~3.414;P=0.004)和并发脑萎缩(OR=35.392,95%CI:1.397~896.474;P=0.031)是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创伤后积液长期处于进展期、积液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最大积液厚度较大、并发脑萎缩的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易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1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硬膜下积液(TSH)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其演变转化率为11.60%~58.00%。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白2003年7月-2007年7月共诊断与治疗23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现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病机制至今为止尚无定论,随着对血肿外膜超微结构的研究与观察,术后血肿液中细胞冈子的测定等,目前对CSDH形成机制有更进一步认识,亦为预防、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及思路,本文就CSDH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急性脑梗塞的病因、预防与诊断治疗。方法 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急性脑梗塞22例,结合献分析。结果 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同侧大面积脑梗塞3例,基底节区梗塞11例,其他脑梗塞8例,其中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梗塞12例。结论 血容量不足、凝血机制障碍、脑灌注压降低、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与心脏疾病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急性脑梗塞的原因。血肿钻孔引流、纠正血容量、扩容、解痉、脱水、降颅压、神经保护和抗血小板聚集是其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外伤后密切观察硬膜下血肿的形成的可能性。方法理论与具体案例分析。结果外伤后在一段时间内可形成硬膜下血肿。结论法臀应注意外伤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钻孔引流手术是公认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术后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复发率,同时伴随着人口老年化,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大,部分患者甚至由于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存在手术禁忌。近年来,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口服阿托伐他汀可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吸收、小剂量地塞米松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内镜辅助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及脑膜中动脉栓塞手术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复发率。同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及MRI在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膝胸卧位是否是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6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年龄、性别、出血倾向、术后颅内积气、术后颅内积液、术后是否遵医嘱坚持采用膝胸卧位。对以上因素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9.5%。术后复发与术后是否遵医嘱坚持采用改良膝胸卧位有关(P0.05),而年龄、性别、酗酒、出血倾向、术后颅内积气、术后颅内积液等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其与血肿的术后复发相关。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遵医嘱坚持采用膝胸卧位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7.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硬膜下积液(TSH)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其演变转化率为11.60%~58.00%。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7月-2007年7月共诊断与治疗23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现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3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48~72岁,平均64岁,其中>55岁18例(78.26%);病程45~120 d,平均90 d,于伤后  相似文献   

18.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发病机制,渗透压梯度及半透膜学说已基本被否定,目前认为血肿外膜反复出血、局部凝血障碍是导致血肿扩大的主要病理基础,因而治疗方法可首选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强调术中反复冲洗,以恢复局部正常的凝血机制;对各种复发的、难治性CSDH目前仍以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微创术穿刺血肿冲洗引流2~3d后,血肿完全或大部分清除,脑受压消失。结论微创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更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与原发伤的关系。结果血肿可发生脑内、硬膜外、硬膜下;有邻近型、远隔型、对侧型;血肿大部分发生在72h以内,少数72h以后;常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原发伤。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