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去甲肾上素神经递质成分,进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y,HPLC)检测其去甲肾上素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4d可见大而圆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长突起神经元样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高效液相检测BMSCs、空白神经干细胞培养液未测到去甲肾上素神经递质,经体外培养增殖7,14d的神经干细胞及培养液、体外诱导分化20d的神经元样细胞及培养液则均可检测到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培养第7,14,20天每107细胞中NE水平分别为:(4.270±0.376),(14.203±0.771),(45.970±4.902)μg/L,第7,14天NE含量小于第20天(F=172.44,P=0.011)。而且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NE浓度也渐增加(P<0.05)。结论:兔BMSCs能在体外增殖,并表达Nestin抗原;而且,在适宜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表达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并合成、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2.
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去甲肾上素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颖谦  陈剑荣  姜晓丹  丁涟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76-4477,i002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去甲肾上素神经递质成分,进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ehromstograpy,HPLC)检测其去甲肾上素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4d可见大而圆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长突起神经元样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高效液相检测BMSCs、空白神经干细胞培养液未测到去甲肾上素神经递质,经体外培养增殖7,14d的神经干细胞及培养液、体外诱导分化20d的神经元样细胞及培养液则均可检测到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培养第7,14,20天每107细胞中NE水平分别为:(4.270&;#177;0.376),(14.203&;#177;0.771),(45.970&;#177;4.902)μg/L,第7,14天NE含量小于第20天(F=172.44,P=0.011)。而且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NE浓度也渐增加(P&;lt;0.05)。结论:兔BMSCs能在体外增殖,并表达Nestin抗原;而且,在适宜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表达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并合成、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经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合成分泌5-羟色胺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方法:分离兔BMSCs,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5-羟色胺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细胞培养所涉及的细胞因子主要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维A酸。结果:BMSCs培养12d可见大而圆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长突起神经元样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高效液相检测BMSCs、空白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及L-02肝细胞阴性对照组未测到5-羟色胺生物活性物质,经体外培养增殖14d的神经干细胞及培养液、体外诱导分化20d的神经元样细胞及培养液则可检测到5-羟色胺分别为:每1&;#215;10^7细胞中(1.7940&;#177;0.0095),(4.010&;#177;0.1170)μ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6323,P=0.001)。方差分析显示:随着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5-羟色胺浓度也渐增加,组间5-羟色胺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兔BMSCs能在体外增殖,并表达Nestin抗原;而且,在适宜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合成、分泌5-羟色胺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经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合成分泌5-羟色胺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方法:分离兔BMSCs,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5-羟色胺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细胞培养所涉及的细胞因子主要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维A酸。结果:BMSCs培养12d可见大而圆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长突起神经元样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高效液相检测BMSCs、空白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及L-02肝细胞阴性对照组未测到5-羟色胺生物活性物质,经体外培养增殖14d的神经干细胞及培养液、体外诱导分化20d的神经元样细胞及培养液则可检测到5-羟色胺分别为:每1×107细胞中(1.7940±0.0095),(4.010±0.1170)μ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6323,P=0.001)。方差分析显示:随着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5-羟色胺浓度也渐增加,组间5-羟色胺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兔BMSCs能在体外增殖,并表达Nestin抗原;而且,在适宜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合成、分泌5-羟色胺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离断对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离断对神经干细胞-上丘组织共培养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选择培养的方法从孕14d的胚鼠上丘中获取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采用显微手术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离断模型,分别取正常大鼠、假手术和视神经离断大鼠的上丘组织进行体外培养。使用组织.细胞共培养系统将大鼠上丘组织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观察干细胞分化过程,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并与干细胞的自然分化过程进行比较。结果从胚鼠上丘中获得的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聚集呈球形悬浮生长,可形成单细胞克隆,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经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神经干细胞。视神经离断大鼠的上丘组织与胚胎上丘源神经干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并诱导分化出Thyl.1阳性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结论从胚胎大鼠上丘可以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与视神经离断大鼠的上丘组织共培养可以诱导上丘源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6.
杨键  洪毅  董浩  张宪娣  姜树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54-1055,F000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人BMSC,采用含神经节苷脂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BMSC的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结果神经节苷脂诱导培养6h后,细胞表现为典型神经细胞样形态,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和NF呈阳性表达。结论神经节苷脂可在体外诱导人B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细胞替代治疗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骨髓中存在着非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1],被认为是细胞替代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目前存在大量体外将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现将BMSCs分离培养、体外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情况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由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γ—氨基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s,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条件下,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GABA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2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核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HPLC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GABA神经递质成分。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GABA浓度也渐增加,由每1&;#215;10^7细胞中(3.43&;#177;0.25)μmol/L增至(14.69&;#177;3.51)μmol/L(F=23.69,P=0.0014)。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前期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euN特异性抗体,并含有高浓度的类GABA神经递质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方法用视网膜条件分化液诱导传代的rMSCs,待细胞分化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诱导细胞2 d后即可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7 d神经元样细胞占细胞总数的(27±1.0)%,Nestin染色阳性、MAP-2染色阳性。结论体外rMSC能扩增、传代,并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由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γ-氨基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cells,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条件下,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GABA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2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核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HPLC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GABA神经递质成分。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GABA浓度也渐增加,由每1×107细胞中(3.43±0.25)μmol/L增至(14.69±3.51)μmol/L(F=23.69,P=0.0014)。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前期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euN特异性抗体,并含有高浓度的类GABA神经递质成分。  相似文献   

1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晶  曲德伟  肖烨 《临床医学》2010,30(12):102-103,F0004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B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BM-SCs,BMSCs原代培养呈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能被诱导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建立了B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体系,探讨了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BMSCs进行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CM-Di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体内的示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标记和示踪方法并对B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作初步观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CM—DiI细胞标记液标记第三代大鼠BMSCs,应用荧光显微镜对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示踪观察;8只SD大鼠,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已标记CM—DiI的BMSCs经心肌注射途径移植给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在移植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取心肌组织行冰冻切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于移植后4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细胞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的表达。结果CM-DiI标记大鼠BMSCs效率达100%,标记后BMSCs生长和增殖特性未受影响,形态无改变,经过传代培养14d仍然保持较清晰的红色荧光。已标记细胞在大鼠心梗模型心肌内移植后1周、2周、3周、4周,心肌组织冰冻切片可找到移植细胞,CM—DiI与BMSCs结合稳定,荧光标记效果维持一个月无明显衰退,免疫组化切片显示移植细胞少量表达connexin43。结论CM—DiI细胞标记液标记BMSCs,对细胞生长特性无影响,操作简单,标记效果好,BMSCs移植到梗死心肌4周后仍存活,并少量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onnexin43。CM—DiI标记细胞法可用于进一步的B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体外培养的经GDNF基因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表达.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代细胞,应用GDNF基因诱导BMSCs分化两周,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方法验证及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髓磷脂酸性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 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以及特异性荧光可见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明显.结论 GDNF基因转染的BMSCs在体外培养情况下可转化为神经细胞,并表达特定神经细胞标志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特殊微环境下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变化.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BMSCs,原代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与BMSCs一起用半透膜共培养.共培养后2周提取细胞总RNA,进行22K Human Genome Array芯片检测.用RT-PCR检测心肌分化相关的基因的时序表达.结果:基因芯片检测BMSCs诱导前后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诱导2周后表达明显升高(ratio>5)的基因有572个,表达下调(ratio<0.2)的基因有336个.基因的时序性表达发现HOP,Nkx2.5和GATA4基因在诱导前几乎没有检测到阳性表达,诱导后0.5周表达增强,1~2周表达达到高峰,维持一定水平后到4~8周表达呈下降趋势.心肌特异性基因β-MHC和ANF在0.5周开始出现,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加,2周达到高峰.结论:分化诱导相关基因如IGF、FGF等的表达与心肌发育分化相关,GATA4和Nkx2.5等转录因子在微环境诱导心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心肌的分化实际上极为复杂,转录因子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神经环路。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和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分化诱导,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与对照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相比较。结果与结论:神经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互相形成连接,特异性烯醇化酶显示阳性结果,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特性,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的神经元比例可达(33.0±10.5)%。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形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显示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提示神经细胞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高场MR在体监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脑损伤模型大鼠脑内的分布与迁移.方法 首先进行BMSCs体外培养,然后采用SPIO标记BMSC;采用Feeney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TBI).脑损伤24 h后于损伤区周围立体定向移植BMSCs,并于移植后1、3天及1、3周行MR检查.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标记BMSCs的细胞内含有棕黄色铁颗粒,普鲁士蓝染色呈阳性;电镜下胞浆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铁颗粒.细胞移植后MRI可见移植部位在MR各序列上均呈点状低信号,尤以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显示明确.结论 高场MRI能够在活体内连续示踪观察SPIO标记的BMSCs的分布与迁移,且SWI序列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为B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 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 B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的胎牛血清 (FCS,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组 )、烧伤后 3d大鼠血清 (B1组 )和烧伤后 14 d大鼠血清 (B2组 )的 F 12培养基培养 ,用噻唑蓝 (MTT)法测定其生长曲线 ,碘化丙啶 (PI)染色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DN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用含有 10 %大鼠血清的 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相似 ,但与含有 FCS的 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明显不同 ,前者倍增时间缩短 ,N组、B1组、B2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 2 3.7h、18.6 h和 2 0 .2 h,且平台期所能达到的细胞总数明显增加。烧伤后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G0 /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均 <0 .0 1) ,而 S期细胞的比例则相反 (P<0 .0 1)。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DNA含量明显高于 FCS培养的细胞 (P<0 .0 5或 P<0 .0 1) ,而烧伤后的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DNA含量又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 (P<0 .0 1)。烧伤后 3d的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的凋亡率比其他组细胞明显升高 (P<0 .0 1)。结论 :大鼠血清比胎牛血清能更好地促进大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诱导因子的诱导作用,而微环境的诱导作用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胎肝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反复贴壁法纯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孕3周大鼠胚胎肝脏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肝脏细胞;阴性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只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诱导组在阴性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一定浓度肝细胞生长因子或者与胎肝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分化.结果与结论:诱导组白蛋白、甲胎蛋白水平均高于非诱导组(P < 0.01),诱导组糖原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K-18阳性,而非诱导组糖原染色、CK-18均阴性.结果显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胎肝细胞均可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肝细胞样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类肝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MRI对比剂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5)的可行性及标记之后体外MR成像示踪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SD大鼠双侧股骨骨髓中获取,培养、传代并纯化细胞,采用临床通用Gd—DTPA增强剂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标记情况,并用台盼蓝染色方法及噻唑监(MTT)法测定标记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对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7.0TMR成像。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可清晰观察到Gd-DTPA颗粒大部分存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浆中,少许贴附于细胞膜上。台盼蓝染色方法证实标记之后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受到影响,MTT法证实标记之后对BMSCs增殖能力没有影响体外试管扫描示标记细胞呈高T1W1信号强度,并且持续时间较久.结论Gd—DTPA标记细胞之后,BMSCs的活性及增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并且透射电镜结果证实Gd—DTPA颗粒存在于细胞胞浆内,在细胞胞膜上也有Gd-DTPA颗粒存在。标记的BMSCs在休外检测到明显的MRI信号强度改变。Gd-DTPA可以作为一种示踪剂用来MRI示踪研究。  相似文献   

20.
改良法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和在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通过改良的骨髓培养法分离成年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应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分化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检测骨钙素的分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细胞矿化作用。结果:原代培养基质干细胞首先形成细胞集落,12d时集落间接近融合;传代细胞体积变大,约5~7d传代一次。诱导条件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了矿化结节。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及体外扩增,成骨能力肯定,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