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23例;年龄17~58岁,平均36.6岁;后路手术45例,前路手术50例.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的术前情况及手术矫正和随访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加重等严重并发症.通过比较两组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有差异,前路组比后路组术前压缩及后凸畸形程度重,术后两组均复位满意无明显差异,随访两组有明显差异,后路组矫正丢失率明显大于前路组;术前椎管占位前后路分别为(46.2±12.4)%和(40.6±15.5)%,术后分别为(3.0±4.0)%和(16.2±1.9)%,前路组椎管清除率明显优于后路组;后路手术较前路手术用时短,出血量少;前路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后路组.结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行前后路手术的疗效是肯定的,具体的术式选择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入路行椎管内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根据椎管骨块占位程度将11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前入路组55例和后入路组56例,分别行椎管内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对比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伤椎高度与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前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植骨融合时间高于后入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能够提高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和降低后凸Cobb角,但前入路组提高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和降低后凸Cobb角幅度明显高于后入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入路椎管内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能够通过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前入路椎管内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能够通过恢复伤椎高度和降低后凸Cobb角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应根据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和椎管受压程度选择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4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6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前路手术组32例,后路手术组37例.对比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椎体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恢复、Cobb角丢失、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Cobb角矫正角度、丢失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前路组较后路组并发症多.结论:前路手术减压更充分,更能改善Cobb角,后路手术创伤较小,应根据胸腰椎骨折评分系统而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姬向兵  李靖  贾文博 《安徽医学》2015,36(5):610-61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5例胸腰椎患者,依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41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前路组),54例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术(后路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伤椎前缘压缩、后凸Cobb' s角及椎管受堵指数.结果 后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前路组,但前路组在伤椎前缘压缩方面优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同定结合椎间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神经恢复情况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结果: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矫正后凸Cobb角丢失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显著差异,无术后并发症。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椎间植骨、GSS-Ⅱ型内固定后,可以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2012年太航医院骨科对50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经伤椎植骨融合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伤椎楔变指数、后凸Cobb矫正角度、椎管侵犯情况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诊X线片示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内固定未发现断裂、松动,术后楔变指数、后凸Cobb矫正角度、椎管侵犯情况程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符合治疗适应证者后路单节段伤椎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陶建宏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23-3324
目的评估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不稳定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采用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的矫正情况、术后胸腰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早期比较伤椎前缘压缩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比较,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神经功能恶化现象出现。结论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伤椎高度的恢复及后凸成角的矫正,并能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Denis 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骨科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2例胸腰段Denis B型骨折患者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后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明显低于前路手术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末次随访前路手术组的Cobb角、椎体高度和ODI评分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的ASIA神经功能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ASIA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Denis B型骨折对患者椎体高度恢复、减少Cobb角丢失和促进功能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柱损伤的病理特点,探讨其与脊髓神经损伤的关系及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9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结合X线片、CT、MRI检查,测量椎管阻塞狭窄率,分析占位骨块形态、移位特征及椎间盘、后纵韧带损伤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压缩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骨折椎体均得到良好复位,随访6~28个月,4~6个月后88例植骨获得骨性融合,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有1~3级恢复,术前、术后伤椎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合并椎间盘损伤的9例,未做植骨融合,随访发现取除内固定后6例出现椎体高度及Cobb角不同程度丢失。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致椎管管径减小与脊髓神经损伤间有相互关系,椎管内不同形态的占位骨块预示着不同程度的瞬间暴力和脊髓神经原发损伤;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椎间盘损伤对脊柱稳定性的潜在影响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 52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 ,行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 ,对其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减压的程度、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侧前方入路手术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为 (91±8) % ,手术后没有矫正度的丢失与内固定的失败 ;术前椎体前缘压缩为 (36 .5± 1 4 .8) % ,术后平均压缩 (8.1±1 1 .4) % ,术前椎管前后径压缩为 (46 .2± 1 2 .4) % ,术后平均压缩 (3± 4) % ,术后Frankel评分 1~ 2级及以上的恢复率为 91 %。结论 侧前方减压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非常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予以评价,并与前路手术进行比较。方法1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中行前路手术65例,其余65例行后路手术,对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手术比前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后路手术组术后1年脊柱植骨融合率优于前路手术组(P〈0.05)。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有差异(P〈0.05),前路手术组较后路组压缩程度重。术后随访,椎体前缘丢失率前路、后路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椎体后缘丢失率前路、后路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obb角由术前恢复到术后,前路、后路手术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前路无明显丢失,后路丢失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后路手术同前路手术相比,出血少、手术操作简单,效果一样,但后纵韧带要完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6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的94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均为E级。CT提示椎管占位>50%,骨折块突入椎管>10 mm。患者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其中应用Kaneda内固定6例,Z-plate内固定40例,VentroFix内固定14例,Antares内固定28例,其他6例。椎体及上下椎间盘后3/4切除植骨71例,椎体上部和上位椎间盘切除植骨23例。结果术后无神经系统损伤加重的症状,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平均Cobb’s角2°,矫正率90%。伤椎平均椎体矢状面指数为4°。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6年,脊柱高度恢复,后凸矫正度数无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前路手术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是有效的。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生理曲线。后期随访后凸角度矫正丢失少。无远期腰背慢性疼痛的症状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7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80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采用钛网内固定术,B组90例,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采用钛网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分级。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B组评分[(2.20±0.24)分]显著低于A组[(3.31±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1年复查显示,B组Cobb角[(6.46±0.85)o]明显大于A组[(5.82±0.7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能更有效减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的痛苦,对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期前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复位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神经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病例病椎高度均得到较好恢复,脊柱畸形得到有效矫正,脊柱稳定性得到较好重建,脊髓功能恢复良好;后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短,平均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结论】前后路手术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氏角、脊髓功能的恢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后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较简单、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多数早期骨折病例经过后路手术均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前、后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前入路组与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高度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入路组植骨融合时间、随访12个月后凸Cobb角分别为(3.5±1.2)月、(4.7±2.0)°,均明显低于后入路组的(4.9±1.2)月、(7.1±2.3)°。两组随访12个月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入路、后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合并脊髓损伤疗效均较好,前者植骨融合时间明显更短,后凸Cobb角丢失相对少,临床需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16.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小切口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小切口手术治疗胸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09年12月对11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行胸腔镜辅助下单肺通气前路减压、植骨、钉板或钉棒系统固定内固定术。结果全部病例切口Ⅰ期愈合,平均随访10个月,术后椎体间均骨性愈合,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胸腔镜辅助前路小切口技术为治疗胸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谭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67-6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起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前路手术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6例,设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椎管占位比及伤椎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的Cobb角、椎管占位比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Cobb角、椎管占位比较对照组降低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较对照组升高显著,差异也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分析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作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52例患者随访18—46个月,平均22.5个月,发现术后受伤胸腰椎明显恢复,椎管狭窄症状明显改善。复查x线片未见复位椎体高度丢失,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亦获得较大改善。结论胸腰椎骨折严重损伤脊柱的稳定性,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通过复位、固定和减压可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段骨折继发后凸畸形前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前路手术10例,后路手术10例,比较分析临床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无严重的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腰背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前路手术组;前路手术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手术组;前后路手术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比较以及术后、术后1年、术后2年的楔变角、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