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牌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本人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运作、湿热内存、痰浊、郁结、瘀血阻滞,终成痰瘀互结,闭阻肝内转换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酒精性脂肪肝分四期、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证治疗或以痰为主,或以瘀为主,或以痰瘀同治,或从脾沦治疗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应辨证对待,以证施药、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脾失运作,水湿内停、聚生痰浊、精浊不清、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即成,肝内气滞血痰日久、痰瘀互为因果、终由痰瘀互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损、水不养木、肝失肾养、或肾脏已虚,水运失调、浊水内生、腹水浮肿、以上分期分型为指导临床辨症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病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在中医属"肥气""肝癖"等范畴,普遍认为"痰、瘀"是其主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或以化痰为主,或以化瘀为主,或二者兼顾,颇见成效。故本文将从"痰、瘀"角度探讨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和治法疗效,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从"痰、瘀"论治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红 《光明中医》2012,(10):2147-2148
张有民主任医师擅治颤病,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提出颤病"从肝脾肾论治",在治疗中注意抓住肝脾肾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兼顾的同时,根据病情,或以肝为主,或以脾为主,或以肾为主,不拘泥于阴虚或阳虚,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祛除风、火、痰、瘀治疗,临床应用中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4个方面,其中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忧思伤脾,或病后虚弱,正气未复,或肝脏失养,气机不畅影响脾之健运;七情失调,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精微不布,化为脂膏痰浊沉积于肝;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蒸熬津液,酿湿生痰;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清浊不分,湿热瘀结,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胆等均可形成脂肪肝.病机为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互结为标.  相似文献   

7.
李青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14-114
本文提出脂肪肝从痰瘀方面论治的见解。根据脂肪肝中医病因分析,其病机关键为痰瘀互结,闭阻肝经脉络,应从痰瘀方面分型论治,即分清痰湿与瘀血孰轻孰重,以祛瘀化痰为治疗大法,或以化痰为主,兼以祛瘀,或以祛瘀为主,兼以化痰,辅以理气、补益脾肾。  相似文献   

8.
魏华凤  季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31-2033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当代诸多医家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基本上秉承了历代医家对“胁痛”、“积聚”等相关疾病的辨治经验。究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两方面。肝脾失调 脂肪肝的起因多为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醇酒 ,或感受湿热疫毒 ,或情志不畅。其病变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湿热内蕴 ,痰浊郁结 ,瘀血阻滞 ,最终形成湿浊痰瘀互结 ,痹阻肝脉而成。《金匮要略心典》中言“食积太阴 ,敦阜之气抑遏肝气 ,故病在胁下” ,亦强调了本病与饮食的密切关系。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肝脾失调 ,肝失条达 ,脾失健运 ,气机郁滞 ,血脉瘀阻 ,痰浊内…  相似文献   

9.
徐洪涛  袁成业  肖香群 《光明中医》2014,29(11):2392-239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中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而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瘀阻肝络.因此肝脾脏功能失调是本病病机的关键,痰湿、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何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位在肝,病性以邪实为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痰、湿、瘀互结是其重要病机。故应以疏肝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祛脂愈肝颗粒为基本方。强调基础治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简要介绍何鲜平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多种病因相互交织的结果,刘怀珍认为脾虚肝郁、痰瘀内阻为其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肾脏关系密切。"木之性主于疏泄……而水谷乃化""脾土虚弱……瘀而成痰",痰、湿、热、瘀互结发为本病。刘怀珍在研习经典基础上结合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的一套治疗经验:从肝脾论治,从痰瘀论治,从肠道菌群论治。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学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病名,根据NAFLD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肝癖"等范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虚气化不及,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经脉络而成。因此NAFLD病变部位在肝,其形成与肝、脾、肾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1从脾论治《证治准绳》云:"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1]"又云"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不行"。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湿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病因病机、治疗机理两个方面总结分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近文献研究。认为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湿热痰瘀互积聚于肝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指出了某些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氧化、降低血粘度,改善肝脏微循环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最后针对中医药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相关,因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导致。杨牧祥提出"从痰瘀论治",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治其本。每用皆获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杨牧祥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相关,因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导致。杨老提出"从痰瘀论治",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治其本。每用皆获疗效。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为现代多发病,属中医"胁痛"、"痰浊"、"积聚"等范畴.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少劳过逸,致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气机,痰瘀互结,损伤肝络,其病位责之于肝脾肾.笔者临证时从湿浊、痰凝、瘀血入手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为现代多发病,属中医“胁痛”、“痰浊”、“积聚”等范畴。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少劳过逸,致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气机,痰瘀互结,损伤肝络,其病位责之于肝脾肾。笔者临证时从湿浊、痰凝、瘀血入手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从血脂代谢紊乱起始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中存在着一定的病机演变规律,即谷气过旺,消耗不足,是血脂增高及脂质代谢紊乱形成的始动病机环节;气化失司,膏脂凝结,是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脂浊壅滞,聚结肝胞,是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主要病机;脾运失健,痰瘀互结,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的病理基础和病机关键;痰瘀郁热,积损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病理关键及其预后转折点。其中脾失运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进展的关键因素,而气化失司则贯穿与整个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介绍高月求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位在肝,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痰浊沉积,久病及肾,终成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之证,治疗时倡导从脾论治。临证以自拟方参葛方加减,配合饮食结构调整及运动指导等治疗,标本兼顾,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