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两种肝囊肿开窗术式前瞻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开窗术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开腹肝囊肿开窗术32例(开腹组),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31例(腔镜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44±11)min us(72±12)min]、术中出血量[(15±5)mL us(56±10)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2±9)h us(46±8)h)]、术后离床活动时间[(1.1±0.7)d us(2.5±1.2)d]及住院时间[(4.1±1.9)d us(7.4±2.3)d]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随访6个月彩超复查囊肿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和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组(79例)和十二指肠镜组(79例),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十二指肠镜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PCT、CRP、IL-2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十二指肠镜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75.7±24.9)mL vs(109.8±13.6)mL]、下床早[(1.9±0.8)d vs (1.5±0.5)d]、住院时间短[(9.8±1.8)d vs (7.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5.5±9.4)h vs (58.8±16.3)h]、首次排气时间[(22.1±7.6)h vs (34.3±13.2)h]均较腹腔镜组早,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十二指肠镜组低于腹腔镜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传统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较小、恢复较快、创伤小,并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体化手术平台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并与序贯二步法ERCP+LC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由台州医院和恩泽医院肝胆胰外科完成治疗的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在一体化手术平台完成LC联合术中ERCP治疗的37例患者分为A组,完成序贯二步法ERCP+LC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疼痛评分、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排气时间[(16.0±4.5)h vs (19.9±6.0)h]、下床活动时间[(8.4±2.0)h vs (13.4±3.8)h]以及住院时间[(4.7±0.7)d vs (7.4±1.0)d]均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2.7%(1/37) vs 20.0%(9/45)]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体化手术平台行LC联合术中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较序贯二步法ERCP+LC效果更好,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且不增加住院费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在老年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损伤控制性治疗后手术治疗组(观察组,n=35)和急诊手术治疗组(对照组,n=35),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147.57±53.01)min vs (203.42±34.16)min]、术中出血量[(55.28±21.52)mL vs (195.14±51.54)mL]、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6.55±3.68)d vs (8.25±3.51)d]、肠功能恢复时间[(28.25±9.50)h vs (39.85±12.25)h]、进食时间[(35.08±9.58)h vs (46.65±13.96)h]以及住院时间[(12.14±3.47)d vs (18.88±5.75)d]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14.28% vs 42.85%)、手术切口并发症(5.71% vs 34.28%)、电解质代谢紊乱(17.14% vs 40.00%)、低蛋白血症(17.14% vs 42.85%)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病死率(0 vs 11.42%)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损伤控制性外科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的手术风险,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实现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内镜胆道取石后LC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两次手术续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最佳手术时间间隔.方法 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组在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对照组在72 h后行LC.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LC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少[(3.6±1.1)个vs(7.5±1.4)个,t=-13.88,P=0.000],平均手术操作时间短[(21.5±4.8)min vs(36.2±5.1)min,t=-13.31,P=0.000],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44% vs 2.50%,X2=0.000,P=1.000).结论 ERCP+EST与LC的最佳间隔时间是48~72 h.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后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分析有上腹部手术史行腹腔镜胆道探查的1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4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 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 例合并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直径大于1.5 cm 者10 例,结石>2 枚者5 例.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 管引流术(LCTD).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55~235 min,平均(128.1±46.3)min,术中出血20~300 mL,平均(130.6±118.5)mL.术中无胆道损伤、肠道损伤、大出血、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道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探查,由操作熟练的腹腔镜医师进行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在择期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比较分析2000年6月至2008年5月问106例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与118例传统睥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原位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310.4±55.2)ml vs(554.3±71.6)ml;(12.9±4.3)vs(15.7d±6.8)d,P<0.05)];门静脉血栓和胰漏的发生率显著降低[(0.9%vs 6.7%;O vs 7.6%,P<0.05)];手术时间虽有延长,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择期病理脾切除时,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是一种较好的备选术式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简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分为两组:“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隧道法组)19例、经前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前入路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隧道法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方面均低于前入路组[(185.53± 59.84)min vs (232.50±62.92)min, (244.74±88.03)mL vs (327.50±154.30)mL, (15.11±5.53)min vs (41.25±21.21)min, (65.26±23.66)mL vs (156.50±69.4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安全、可行,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望成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一种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住院一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轻型ABP行LC治疗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0例有轻型ABP病史的非发作胆石症行LC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均完成LC术.与对照组比较发现,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总时间[研究组为(13±4)d,对照组为(25±6)d和总医疗费用[研究组为(8 260±2 534)元,对照组为(17 078±5 246)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轻型ABP患者一期行L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mbulato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LC)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由同一位医生连续进行LC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routin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RLC)组75例,ALC组36例.结果 两组在手术成功率、负压引流留置率、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发热发生率、切口疼痛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日间组手术时间(25.3±11.1)min,显著短于常规组的(32.4±12.7)min(P<0.05);日间组住院费用(7729.6±475.7)元,显著低于常规组的(9337.9±692.8)元(P<0.05);日间组住院时间(1 d,1~3)显著短于常规组(5 d,3~10)(P<0.05).结论 ALC安全可行,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和探讨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ICG-FI)技术的经验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1例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应用ICG-FI分为ICG组(n=20)与非ICG组(n=21),比较两组病例资料,手术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ICG组较非ICG组手术时间[(176.8± 42.8)min vs (222.6±72.0)min,P=0.018]和术后住院时间[(5.6±1.5)d vs (7.2±3.0)d,P=0.038]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0.0%(4/20) vs 52.4%(11/21),P=0.031]。结论 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ICG-FI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从而增加手术安全性,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老年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36例老年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和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心衰和胸腔积液).手术时间为(50±5)min,术后住院(13±2)d.术后第10天钡餐检查显示逆流入胆管的钡剂在6~10 min内完全排空.随访7~84个月,均无胆管炎和胆管盲端综合征发生,4例2年后死于非胆道疾病,2例发生胆道蛔虫.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或胆管异常.24例钡餐检查结果如前述. 结论: 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是老年胆管结石首选的内引流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LCBDE+PDC)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组(LCBDE+PDC组,n=22)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组(ERCP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BMI、结石数目、结石长径、WBC、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LCBDE+PDC组相比,ERCP组手术时间更短[(26.58±6.59)min vs (79.95±9.95)min]、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更短[(14.18±1.64)h vs (21.59±3.53)h],术后第1天WBC更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数量≤2枚及结石长径≤15 mm的患者,采用LCBDE+PDC与ERCP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异,但ERCP治疗较LCBDE+PDC在总手术时间、术后恢复等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不同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其适应证的差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2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LCBDE组,45例)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157例);评价两组操作成功率、一期手术治愈率、残余结石和(或)病变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LCBDE组和EST组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7.8%(44/45)和98.7%(155/157)(P> 0.05).一期手术治愈率分别为84.4%(38/45)和45.2%(71/157) (P<0.01).LCBDE组术后残余病变主要为残石,残石率为15.6%(7/45); EST组主要为术后遗留未处理的胆囊病变和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率为54.8%(86/157)(P<0.01).LCBDE组并发术后胆漏4例、残余感染1例,并发癌率为11.1%;EST组并发术后胆漏3例、出血4例、高淀粉酶血症32例(其中急性胰腺炎14例)、急性胆管炎15例,并发症率34.4% (P< 0.05).平均住院时间为(10.0±2.8)和(9.4±4.1)d (P>0.05);住院费用为(17504±4128)和(16453±3541)元(P>0.05).结论 LCBDE和EST均有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LCBDE并发症率、残余病变率均低于EST; LCBDE主要适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尤其是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者;EST主要适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Oddi括约肌无功能或既往有胆道手术史且不愿再次手术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12 例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结果,分析左肾前间隙入路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 12 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18)min,术中出血量(80±4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 d,术后未发生胰漏等并发症.结论 左肾前间隙入路是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急诊腹腔镜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1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资料,手术中分别采用了右侧卧位(A组,n=35)和仰卧位(B组,n=4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更短[(145.5±24.4)min vs (169.0±15.3)min;t=5.308,P<0.001],术中出血更少[(75.3±35.3)mL vs (110.3±50.6)mL;t=3.490,P= 0.0008],中转开腹率更低(2.9% vs 19.6%,χ2=5.127,P=0.024),术后胰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8.6% vs 28.3%,χ2=4.861,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腹腔感染(2.9% vs 6.5%,χ2=0.569,P=0.451)、术后出血(2.9% vs 4.3%,χ2=0.124,P=0.725)、静脉血栓(5.7% vs 10.9%,χ2=0.669,P=0.41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中采取右侧卧位更有助于术者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实施,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汁经口回输在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24例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行PTCD减黄:70例行胆汁回输(PTCD+胆汁回输组),80例胆汁不回输(PTCD组);其余74例术前未行PTCD减黄(直接手术组)。结果 PTCD+胆汁回输组较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17.2±5.7)d vs (21.5±8.3)d vs (22.8±9.8)d]、排气时间[(47.5±11.6)h vs (54.9±17.0)h vs (56.5±15.9)h]及中心静脉拔管时间[(9.9±2.8)d vs (12.0±3.6)d vs (14.3±6.4)d]短(P<0.05),且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4.28%(3/70) vs 12.50% (10/80) vs 12.16%(9/74),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10天,PTCD+胆汁回输组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最快,PTCD组次之,直接手术组最慢(P<0.05);PTCD+胆汁回输组前白蛋白水平升高了107.9%,上升幅度明显高于PTCD组的73.4%和直接手术组的50.9%(P<0.05);其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了82.9%,下降幅度明显大于PTCD组的75.7%和直接手术组的60.9%(P<0.05),且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下降幅度也均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胆汁经口回输有助于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间肝脏及胃肠道等脏器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学习曲线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实施的7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以及腹腔镜下标本切除、上腹部切口消化道重建的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D)两种术式。按照时间将前15个月完成的32例设为初期组,其后16个月完成的39例设为后期组。统计分析初期组和后期组中TLPD术和LAPD术情况,两组TLPD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初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9例(28.1%)和23例(71.9%);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425.0±34.0)min vs (330.9±14.7)min,t=11.067,P<0.001]、胰肠吻合时间[(46.6±2.2)min vs (21.2±7.4)min,t=9.993,P<0.001]均延长,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增高[4例(44.4%) vs 1例(4.3%),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30例(76.9%)和9例(23.1%);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345.6±19.1)min,t=3.498,P=0.001]、胰肠吻合时间[(34.1±6.5)min vs (16.5±1.3)min,t=7.758,P<0.001]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两种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初期组TLPD术比较,后期组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425.0±34.0 )min,t=-4.904,P<0.001]、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缩短[(34.1±6.5)min vs (46.6±2.2)min,t=-5.634,P<0.001],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3例(10.0%) vs 4例(44.4%),P=0.037]。结论 在学习曲线期,TLPD术手术时间长,胰肠吻合时间长,胰瘘发生率高。可将LAPD作为消化道重建困难、胰瘘风险高的患者的辅助术式,手术医师再逐步提升TLPD术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双镜联合)与开腹手术(开腹)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89例行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胆总管 直径≥0.8 c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双镜联合手术30例,行开腹手术59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 发症、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病史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双镜联合组手 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2.7±0.8)h vs (1.9±0.7)h,P < 0.01],但双镜联合组的术中出血量[(20.8±4.8) mL vs (35.0±26.9)mL]、排气时间[(45.4±6.9)h vs (76.3±32.6)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 vs 22.0%)、 住院时间[(12.9±2.5)d vs (15.6±4.9)d]和住院费用[(8 795.8±1 284.5)元vs (11 266.2±3 924.3)元 ]均明 显低于开腹组(P < 0.05)。两组总体疗效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468)。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 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和费用低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使用倒刺线缝合,对照组使用普通微乔线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缝合时间、手术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缝合时间(6.64±1.15)min,对照组缝合时间为(9.53±1.28)min,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7.15±3.49)min,而对照组为(42.40±3.34)min,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39.58±4.78)h、(40.66±4.25)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08±0.92)d、(8.35±0.9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例并发肺部感染,对照组为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中使用倒刺缝线能够缩短缝合时间和手术时间,是一种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