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灰质中BDNF、NGF和NT3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脊髓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电针组给予电针干预,其余各组给予同等条件抓取。术后每日对大鼠进行BBB评分。术后7 d取材。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灰质中BDNF、NGF和NT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DNF蛋白、NGF蛋白和NT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DNF mRNA、NGF mRNA和NT3 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BBB评分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灰质中BDNF、NGF和NT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BDNF蛋白、NGF蛋白和NT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BDNF mRNA、NGF mRNA和NT3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BB评分于干预后5 d起显著提高(P0.05),电针组神经元形态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电针组灰质中BDNF、NGF和NT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BDNF蛋白、NGF蛋白和NT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电针组BDNF mRNA、NGF mRNA和NT3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电针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灰质中BDNF、NGF和NT3表达,从而有利于神经元修复和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小鼠细胞自噬及内质网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对SCI小鼠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雌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20只;每组再分成7、14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采用血管夹压迫脊髓法制备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开始采用电针双侧"夹脊"穴,每日1次,分别治疗7、14 d。各组于造模后第7、14天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内质网应激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及细胞自噬指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P62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SCI区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P62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第7、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下降(P0.05);脊髓组织中细胞核固缩、肿胀,神经元坏死数目相对较多;LC3Ⅱ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62、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HOP和P62阳性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升高(P0.05);脊髓组织中细胞核固缩、肿胀减轻,神经元坏死数目相对减少;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62、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CHOP和P62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电针"夹脊"可以通过抑制小鼠SCI后内质网应激和促进细胞自噬,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节自噬及内质网应激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从抗炎及抗氧化方面探讨电针促进SCI小鼠功能修复的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小鼠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脊髓中载脂蛋白E(ApoE)及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程度。结果:造模后第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下降(P<0. 05);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炎性浸润严重,正常神经元大量减少;脊髓中ApoE、p-NF-κB、IL-1β、p-ERK1/2、Nrf2、HO-1的表达显著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升高(P<0. 05);脊髓组织结构较完整,炎性浸润较轻,正常神经元较多;脊髓中p-NF-κB、IL-1β的表达显著降低(P<0. 05),ApoE、p-ERK1/2、Nrf2、HO-1显著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 05)。结论:电针能够显著改善SCI小鼠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从而促进脊髓功能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中ApoE的表达,增强Nrf2/HO-1抗氧化途径和抑制NF-κB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血清外泌体表达和脊髓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及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CI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结合外泌体抑制剂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器以势能撞击法复制脊髓中度损伤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夹脊”,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电针结合外泌体抑制剂组在造模前1 d给予大鼠腹腔注射200μL外泌体抑制剂GW4869(300μg/mL),电针方法同电针组,治疗期间每2 d注射1次。采用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法对血清外泌体进行提取、鉴定及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β、IL-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BB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结合外泌体抑制剂组大鼠BBB评分均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组织疏松严重,炎性细胞浸润,实质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后 bax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及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 Allen’s 锤击法致大鼠 T_(10)脊髓损伤,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早期 bax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有中等量的 bax mRNA 及蛋白表达。模型组脊髓损伤后6h 及24h bax mRNA 及蛋白表达均增高,电针治疗组 bax mRNA 及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与甲基强的松龙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电针可下调bax mRNA 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小鼠急性期运动功能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等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在小鼠运动功能修复中的抗炎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6只,再分为5 d和14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钳夹法制备脊髓损伤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电针"夹脊"穴,每次10 min,每日1次,分别治疗5、14 d。采用BBB评分评估小鼠后肢功能运动变化;HE染色法观察小鼠脊髓损伤部位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脊髓组织HMGB1、TLR4及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钙离子接头蛋白-1(Iba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HMGB1和Iba1共同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BBB评分降低(P0.05);HE染色显示脊髓结构紊乱、炎性浸润严重,正常神经元大量减少;造模后第5天脊髓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造模后第14天脊髓中HMGB1、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造模后第5、14天脊髓中Iba1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造模后第5、14天脊髓中HMGB1/Iba1共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增多(P0.05);小胶质细胞呈过度激活态。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造模后第5、14天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脊髓结构紊乱及炎性浸润有所改善;造模后第5、 14天脊髓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及造模后第14天脊髓中HMGB1、Iba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造模后第14天脊髓中Iba1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造模后第14天HMGB1/Iba1共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小胶质细胞形态由过度激活态明显转变为静息态。结论:电针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小鼠急性期运动功能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因子HMGB1、TLR4及Iba1的表达水平,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大鼠脊髓继发性损伤后c-fos mRNA及BNIP3 mRNA表达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对CBS运动功能评分的影响,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凋亡机制。方法:用改良Alle’s重物坠落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后模型,在各时间点观察各组不同时间脊髓内c-fos mRNA及BNIP3 mRNA表达水平以及CBS评分的变化。结果:CBS评分结果显示:7天后,夹脊电针组大鼠的动作完成明显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具有显著性差异。c-fos mRNA阳性细胞数量表达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脊髓内存在少量c-fos mRNA弱阳性的神经细胞,且3个时间点表达的变化不显著;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的c-fos mRNA表达,在术后均迅速升高,在术后第1天时明显升高,第3天时,表达逐渐下降,第7天时有所回升;夹脊电针组和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c-fos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天时,夹脊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c-fos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术后第3天时,夹脊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不具有显著差异;术后第7天时,夹脊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c-fos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BNIP3 mRNA表达结果显示:夹脊电针组内比较,治疗7天组与治疗3天组相比,BNI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夹脊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7天时,BNIP3 mRNA表达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夹脊电针可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并通过影响c-fos mRNA及BNIP3 mRNA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及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勿动蛋白A(Nogo-A)、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和Rho激酶Ⅱ(ROC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NYU打击器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夹脊电针组给予损伤节段上下一对夹脊穴电针治疗。治疗1天、3天、7天、14天、28天后采用BBB评分法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治疗28天后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Nogo-A、RhoA和ROCK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在各时间点BBB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电针组在治疗3天后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ogo-A、RhoA和ROCKⅡ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电针组Nogo-A、RhoA和ROCKⅡ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夹脊电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可能与其下调脊髓损伤微环境中Nogo-A、RhoA、ROCKⅡ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AMPA受体亚基GluR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急性SCI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PA拮抗剂组(DNQX组)、电针组和DNQX+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备T10节段急性SCI大鼠模型。DNQX组于造模成功0.5 h后通过鞘内导管注射1 nmol/μL DNQX溶液10μL;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0.5、12、24 h于"大椎""命门"穴进行电针干预(疏密波,2 Hz/100 Hz,0.5 mA),每次30 min,共干预3次;DNQX+电针组同时进行上述处理。采用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观察大鼠在造模前及造模后6、24、48 h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的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造模后6、24、48 h相应时间点比较,模型组BBB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各干预组BBB评分有所增加,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灰质、白质边界均模糊不清,组织间隙增大,神经元体积明显萎缩,细胞质减少、红染加深,部分神经元核固缩;电针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形态学改善明显,与DNQX组及DNQX+电针组相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增加(P<0.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NQX组及DNQX+电针组GluR1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电针干预"大椎""命门"穴可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区GluR1的表达,从而促进急性SCI大鼠脊髓前角损伤神经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至阳""脊中"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损伤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随机分为7 d组和14 d组两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钳夹法复制SCI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刺激"至阳""脊中",每次30 min,分别连续治疗7 d或14 d。采用BBB行为学评分法观察术后1、3、7、14 d大鼠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术后7 d和14 d脊髓损伤处CGRP、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BBB评分降低(P0.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术后7、14 d的BBB评分升高(P0.05)。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7、14 d脊髓损伤处NLRP3、 ASC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术后7、14 d脊髓损伤处NLRP3、 ASC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CGRP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结论:电针督脉可明显改善SCI大鼠的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CGRP的表达,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有关,CGRP可能是电针抑制NLRP3启动的上游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胸部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后小鼠BMS评分、脊髓中巢蛋白表达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的神经保护和运动功能恢复机制。方法将96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电针组、针刺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给予T_9水平脊髓损伤,电针组取T_7和T_(11)两对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针刺组取相同的穴位进行单纯手针治疗。干预每次15 min,每日1次,每5 d休息1 d,共干预28 d。分别于干预后3 d、7 d、14 d、28 d评定各组小鼠的BMS评分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脊髓中巢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蛋白印迹法检测脊髓中GFAP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的14 d和28 d,电针组BMS主评分和副评分均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在损伤后28 d,针刺组BMS主评分和副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BMS副评分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3 d、7 d和14 d电针组的巢蛋白含量明显增多,与脊髓损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7 d和14 d,针刺组的巢蛋白含量高于脊髓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3 d和7 d,电针组的GFAP表达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28 d,电针组和针刺组对GFAP免疫反应性的抑制强于脊髓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与电针7 d内促进巢蛋白和GFAP的表达有关,而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电针治疗的早期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发挥其神经干细胞的作用,并在后期抑制GFAP的免疫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神经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中线粒体融合及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SCI神经修复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精密打击器打击法构建胸10节段SCI模型。电针组大鼠予以电针“大椎”“脊中”,30 min/次,1次/d,共14 d。用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HE染色法、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及神经元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增殖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及神经干细胞转录因子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的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Nest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BBB评分降低(P<0.001);脊髓组织中神经元肿胀、破裂、坏死严重,尼氏小体溶解严重,神经元数量减少(P<0.001);Nestin、OPA1、SOX2阳性表达及N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小鼠炎性反应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及非经非穴组,每组8只。采用高潮气量机械通气建立VILI小鼠模型。电针组和非经非穴组于机械通气前电针“足三里”“肺俞”或非经非穴点,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疗5 d。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采用BC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含量,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W/D),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情况并评定肺组织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水解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降低(P<0.05),BALF中总蛋白、IL-1β和IL-18含量升高(P<0.05),W/D及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升高(P<0.05),肺组织NLRP3、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夹脊穴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成年大鼠胸髓第10节段造成脊髓横断损伤,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和电针夹脊穴联合中药组,各组分别给予在脊髓损伤区夹脊穴电针及中药灌胃;在造模后3、7、14 d观察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损伤区的Nestin(巢蛋白)、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BBB)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脊髓损伤区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5);电针夹脊穴组及电针夹脊穴联合中药组BBB评分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脊髓损伤区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增强(P0.05);电针夹脊穴联合中药组以上指标改善较电针组明显(P0.05)。结论:夹脊穴电针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干细胞增殖,联合中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AMI)损伤大鼠心肌组织瞬时受体电位亚型1(TRPV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信号及核因子-κB亚型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抗AMI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建立AMI大鼠模型。电针组选取双侧"内关"穴进行电针干预,每次20 min,每日1次,造膜前连续干预7 d。采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ECG),观察术前、术后30 min、术后24 h标准肢体Ⅱ导联ST段电位偏移值情况;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30 min ECG-J点电位明显升高(P<0.05),术后24 hECG-J点电位明显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5),心肌纤维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心肌TRPV1、CGRP及NF-κB p65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术后30 min ECG-J点电位明显下降(P<0.05),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心肌纤维形态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TRPV1、CGRP蛋白表达升高(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加强心肌TRPV1/CGRP信号,下调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心肌炎性反应状态,改善大鼠AMI损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小鼠模型运动功能及凋亡蛋白的影响。方法 96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疏密波(2/100Hz),0.2mA,15min],每组24只,采用腹腔注射麻醉剂制备T10SCI模型。选择T8和T12两对夹脊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天1次,干预28d。观察CatWalk步态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脊髓P5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同期比较,电针组14、28d小鼠爪印面积、支撑时相比增加,P53表达降低,28d下肢摆动速度加快(P<0.05);针刺组28d小鼠下肢摆动速度、支撑时相比增加,7、14、28dP53表达降低(P<0.05);电针组和针刺组3~28dBax表达降低,7~28dBcl-2表达升高(P<0.01,P<0.05)。与针刺组同期比较,电针组28d爪印面积变大、支撑时相比增加,P53表达降低,7、14dBax表达降低,7、28dBcl-2表达升高(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促进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抑制P53、Bax和促进Bcl-2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小鼠心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抗MIRI与LncRNA的相关性。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4只。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MIRI小鼠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电针组于造模前电针干预双侧"内关"穴30 min。利用高通量LncRNA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筛选出与电针预处理改善MIRI相关的LncRNA和mR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LncRNA和mRNA的整体表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差异表达的LncRNA共1 693条、mRNA共2 858条。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差异表达的LncRNA共3 859条,mRNA共1 343条。通过Venn交集分析,筛选出491条在模型组和电针组调节方向相反的LncRNA,定义为针刺治疗相关的LncRNA。通过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提示,针刺治疗相关的LncRNA可能是通过调控心肌细胞创伤后应激和修复功能参与对MIRI的干预。同时,筛选出来与针刺治疗相关的mRNA其编码的蛋白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创伤后应激和炎性反应调节。结论:电针"内关"预处理能对MIRI小鼠心肌LncRNA和mRNA产生广泛的调节,提示LncRNA参与了电针预防MIRI的过程,为后续深入研究电针治疗MIRI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方向和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大鼠脊髓相应节段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α-amino-3-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ate,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20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损伤侧"委中"与"环跳"穴,每次30min,每日1次,治疗7d。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法测定脊髓AMPA受体亚基1(GluR 1)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脊髓GluR 1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GluR 1免疫组化与蛋白印迹表达量均升高(P0.05,P0.01),GluR 1m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GluR 1免疫组化与蛋白印迹及其mRNA表达均被逆转(P0.05)。结论:电针能够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地下调脊髓AMPA受体GluR 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形态、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1(HCN1)蛋白表达、HCN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次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不进行其他干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改良脊髓完全横断法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并在T10水平上建成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待大鼠度过脊休克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穴治疗,日1次,连续14 d;模型组大鼠每日在自制简易电针治疗辅助装置内放置15 min,不进行其他干预。干预14 d后,取各组大鼠膀胱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蛋白相对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CN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膀胱壁增厚,黏膜上皮增生,固有层、平滑肌层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间隙增宽;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上述膀胱组织形态变化程度较轻。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HCN1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膀胱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CN1mRNA表达、减少HCN1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测电针委中穴干预后大鼠腰椎间盘中Akt活化及凋亡因子(Bcl-x L、Bax和Fas、Fas L)蛋白的表达,探讨电针委中穴抑制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三月龄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电针组(n=10)。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成功4周后,电针组予电针委中穴,连续4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P-Akt、Bcl-x L、Bax、Fas、Fas L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由轻至重依次是假手术组、电针组、模型组。Akt蛋白表达量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Bcl-x L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Fas蛋白及Fas L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的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Bcl-x L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Bax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Fas蛋白及Fas L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治疗腰椎间盘退变,可能与上调P-Akt蛋白、Bcl-x L蛋白表达,并抑制Bax蛋白、Fas蛋白及Fas L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