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联合鞘内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修复的影响。方法:1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PBS对照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rMSCs治疗组和rMSCs加黄芪注射液治疗组。造模后3天治疗组鞘内注射rMSCs,或同时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鞘内注射PBS或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造模后24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移植后1、4、7、14、21、28天分别取脑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双标免疫组化检测经5-溴-2-脱氧嘧啶(BrdU)标记rMSCs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rMSCs加黄芪注射液治疗组第3天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低于rMSCs治疗组(P<0.05)。脑组织病理切片显示rMSCs加黄芪治疗组较rMSCs治疗组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减轻更明显。双标免疫组化显示rMSCs移植后1天就出现在脑组织,并表达NSE与GFAP。rMSCs加黄芪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数除移植后14天外均显著多于rMSCs治疗组(P<0.05),NSE阳性率移植后1、7、14天显著高于rMSCs治疗组(P<0.05),GFAP阳性率除移植后14天外均显著高于rMSCs治疗组(P<0.05)。结论:鞘内移植rMSCs是治疗大鼠HIBD的有效方法;黄芪注射液在体内有诱导r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并有协同rMSCs促进大鼠HIBD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3天治疗组脑局部注射经BrdU标记的rMSCs[(2.5~5)×105cell],或同时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2mL/100g),对照组则仅注射黄芪注射液或脑局部注射PBS液。造模后24天(即移植后21天)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试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另取脑组织作HE染色和双标免疫组化。结果:Morris水迷宫试验中,rMSCs移植加黄芪组在各时间点的平均潜伏期均低于rMSCs移植组,除第1、6天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穿越平台次数高于rMSCs移植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rMSCs移植加黄芪组较rMSCs移植组脑组织修复更明显。双标免疫组化显示rMSCs移植加黄芪组中GFAP、NSE阳性细胞数目均较rMSCs移植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在体内诱导r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同时具有协同rMSCs修复损伤脑组织,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鞘内注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r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作用。方法:将6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PBS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简称中药组)、鞘内注射rMSCs组(简称移植组)和补阳还五汤联合鞘内注射rMSCs组(简称联合组)。造模后3天,对照组鞘内注射PBS液,中药组予以补阳还五汤灌胃30天,移植组鞘内注射rMSCs,联合组鞘内注射rMSCs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30天。治疗后第7、14、21、28天分别行BBB分级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病理改变和修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rMSC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制作了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移植组和联合组BBB分级法检测平均得分较模型组、对照组和中药组有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在不同时间点的BBB平均得分都高于移植组。脊髓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联合组较移植组组织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更明显,胶质细胞增生更加活跃。双标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的rMSCs可迁移到宿主脊髓损伤处并存活,从第7天开始即有NSE和GFAP表达。联合组中GFAP、NSE阳性细胞数目均较移植组多(P0.05)。结论:鞘内注射移植r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联合应用补阳还五汤有协同增效的效果,有利于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酚酸B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的修复作用,以期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作SCI模型,利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用HE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对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及GFAP和NGF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改善,C、D组BBB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脊髓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受损脊髓较模型组有明显修复,胶质细胞增生活跃,损伤周围可见相对完整的神经细胞。从免疫组化的结果来看,各组大鼠的GFAP和NGF均有表达,A组GFAP和NGF阳性细胞面积高于B、C、D组;C、D组高于B组(P〈0.01);D组又高于C组(P〈0.05)。结论 BMSCs移植对损伤后的大鼠脊髓有保护作用,丹酚酸B能协同BMSCs促进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0min后开放灌注.黄芪注射液治疗组静注黄芪注射12ml/kg30min后阻断腹主动脉.阻断腹主动脉30min后开放再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ICAM-1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模型组,ICAM-1免疫阳性血管数较模型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黄芪注射液可显著改善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后肢神经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黄芪注射液降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脊髓ICAM-1的表达,可能为黄芪注射液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ICAM-1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模型组,ICAM-1免疫阳性血管数较模型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黄芪注射液可显著改善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后肢神经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黄芪注射液降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脊髓ICAM-1的表达,可能为黄芪注射液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麝香黄芪复方滴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脑组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BMSCs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BMSCs组和联合组予尾静脉BMSCs细胞注射,中药组和联合组给予麝香黄芪复方滴丸溶液灌胃。术后第2天神经功能评分、MRI检查脑梗死及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是否移植BMSCs,第5天取脑组织做尼氏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GFAP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在第5天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P<0.05),减少神经元损伤,减少GFAP的表达(P<0.01)。结论:麝香黄芪复方滴丸联合BMSCs能够显著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GFAP的表达,减少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中药复方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尝试探讨其对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将大鼠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和脊髓康低剂量组。各组大鼠干预后3天、7天、14天各随机行斜板实验、肌力检测评价;观测每组分别在3天、7天、14天时的脊髓损伤区脊髓组织GFAP的变化并分析各组GFAP mRNA的情况。结果 大鼠造模后予中药复方脊髓康灌胃,大鼠的斜板实验和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表明了中药复方脊髓康能促进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显示,模型组GFAP 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强的松组及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P0.05)。强的松组、中药复方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在3天、7天、14天各时间点GFAP mRNA均高于模型组(P0.05),脊髓损伤后3天时至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结论 研究明确了中药复方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及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3组,即空白组(A),模型组(B),黄芪预处理组(C).空白组阻断腹主动脉30 min后开放灌注;黄芪注射液治疗组静脉注射黄芪12 ml/kg 30 min后阻断腹主动脉,阻断腹主动脉30 min后开放再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染色ICAM-1和HSP70的表达.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模型组, ICAM-1免疫阳性血管数较模型组减少,HSP70表达显著增加,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显著改善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后肢神经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芪注射液降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脊髓ICAM-1的表达,显著增加HSP70表达,可能为黄芪注射液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通过LncRNA MALAT1通路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将成年雌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和Rg1治疗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Rg1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Rg1溶液(100 mg/kg),脊髓损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恢复情况。连续治疗28 d后处死老鼠。取脊髓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黏附分子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测LncRNA MALAT1,采用免疫组化分析LAMC1的表达水平。结果 BBB评分显示,Rg1治疗组BBB评分显著优于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黄芪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将8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芪注射液鞘内注射组以及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建立大脑中动脉永久梗死性模型;黄芪注射液鞘内注射组和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组分别给予黄芪注射液鞘内注射和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术后1 h、2 h、8 h、24 h神经功能评分均为0分,而缺血再灌注组、黄芪注射液鞘内注射组、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黄芪注射液鞘内注射组术后2 h、8 h、24 h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组术后8 h、24 h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假手术组术后1 d、3 d、7 d脑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缺血再灌注组术后3 d、7 d脑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均0.05),黄芪注射液鞘内注射组、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组术后1 d、3 d、7 d脑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且黄芪注射液鞘内注射组明显多于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组(P均0.05)。结论鞘内注射黄芪注射液能够有效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肿止痛合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胥少汀脊髓半横切法制作大鼠T8-T9脊髓损伤模型,根据性别、体质量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A),消肿止痛合剂低、中、高剂量组(B、C、D),甲基强的松龙组(E),模型组(F),每组10只,B、C、D组子消肿止痛合剂,每日用药量分别按成人等效剂量的5、10、20倍,每日用药3次,术后第8天开始改为每日2次,剂量不变;E组于术后开始肌注甲基强的松龙(0.03g/kg);A组和F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4天后,用放免法检测血清IL-6、NOS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c-3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HE染色脊髓损伤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HE染色提示脊髓损伤组织改善情况D组优于C组,且与E组相似;损伤脊髓组织中IL-6、NOS含量F组显著增高,D、C组与E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aspasc-3的表达在F组中升高,C组与E组、D组相比Caspasc-3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肿止痛合剂能降低IL-6、NOS在损伤脊髓组织中的含量,可抑制caspase-3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CI模型。电针组采用夹脊电针分别治疗3、7和14 d,频率为2 Hz等幅波,电流为2~6 mA,每日电针1次。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段脊髓灰质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行为学实验观察到,电针组大鼠术后1周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①模型组术后3 d,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多,7 d后开始减少;电针组EGFR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②损伤后GFAP的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相应时间点电针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夹脊电针治疗可通过抑制损伤部位EGFR的表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有利于损伤后的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电针督脉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和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150只,分为正常组(50只)、模型组(50只)、电针组(5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于模型成功后,电针组针刺督脉上大椎和命门穴3min,每天1次,连续7天。于实验第1、3、7、14、21天分别对大鼠后肢功能进行BBB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AQP-4的表达,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第1天,模型组和电针组受损脊髓灰质、白质中AQP-4的表达明显增加;第3天时均达到高峰,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第7、14、21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QP-4表达也较低(P<0.01)。结论电针督脉使脊髓损伤后AQP-4表达减少,这可能有利于抑制脊髓水肿、消除脊髓继发性桶伤.保存了残存正常脊髓组织并促进神经组织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组织中IL-18、IL-1β和cleaved caspase-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雌性SD大鼠,所有样本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模型组(Model组)12只及夹脊电针组(EA组)12只,共3组。每组大鼠再按两个时间点分为3天组与7天组。夹脊电针组每日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通过BBB评分法测定;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未见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而Model组大鼠造模后运动功能障碍明显,3天、7天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在3天、7天较术前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正常,而Model组3天时大鼠脊髓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3天、7天时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夹脊电针治疗后可见组织结构趋于完整,炎性细胞及胶质细胞减少。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以明显看出有一小部分IL-18、IL-1β表达,在3天、7天节点中处于稳定状态。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出现升高情况,相较于Sham组情况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的表达均较治疗前减少,在7天节点中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可以见到少量的cleaved caspase-1呈阳性表达,在3天、7天节点表达情况稳定。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有明显的变化,且呈现升高的趋势,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在经针刺治疗后,其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够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不同治疗周期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治疗ASCI的时效关系。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每组分1、3、7、14d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YU打击器制备ASCI模型。夹脊电针组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用BBB评分观察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BBB评分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14d组评分高于3d组(P0.05)。HE染色可见,模型组1d的脊髓组织广泛出血;3d的脊髓组织结构破坏较明显,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增多;7d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正常神经元减少;14d的脊髓组织形成大量空泡,炎性细胞浸润。夹脊电针组从3d开始可见神经元数量增多;7、14d两个时间点可见较大神经元,结构较好。TUNEL检测结果可见,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细胞凋亡数量显著降低(P0.05),尤以14d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以显著改善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且治疗3d后即有显著疗效,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机制,研究尼美舒利的抗炎作用对脊髓损伤的影响,观察尼美舒利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参考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成大鼠半瘫。32只大鼠随机分成尼美舒利、甲基强的松龙和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分别在1、3、5、7、14、21d接受BBB神经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22d后取出脊髓损伤标本,进行光镜及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光镜下尼美舒利组见脊髓组织结构比较清晰,灰质内偶有小空腔,有较多的正常神经元,核膜完整,胞浆内尼氏体清晰可见。激素组情况与尼美舒利组大致相似。电镜下尼美舒利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髓鞘及轴索、线粒体、毛细血管、突触小泡等改变较空白对照组轻,有些结构接近正常,有神经纤维修复再生。尼美舒利组与激素组的BBB评分方差分析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使用尼美舒利可以减轻脊髓炎症反应,水肿及髓鞘的变性,减少凋亡细胞的生成,改善脊髓损伤区的组织结构,减轻脊髓损伤的继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王倩  朱薇 《中国中医急症》2020,(2):210-213,229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及NRG-1/ErbB-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电刺激组。模型组、电刺激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电刺激组给予电疗刺激(强度为40μA,脊髓上的电场强度为400μV/mm,振荡周期持续时间15 min,每日1次,连续7周);对照组、模型组无任何处理措施。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痛阈(PWT)、热刺激潜伏期(PWTL)、脊髓损伤的行为学评分(BBB)、运动诱发电位(MEP)水平;随后处死大鼠,测定脊髓组织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EP潜伏期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EP潜伏期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略微降低,MEP潜伏期略微升高,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能减轻大鼠脊髓损伤程度,促进损伤神经再生;其机制与电刺激激活NRG-1/ErbB-PI3K/Akt通路,促进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组织GSH-Px和Mg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组织中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镁离子Mg^2+的影响.方法:用BBB评分法和斜板试验来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及药物、电针治疗后的运动功能,用HE染色法来观察脊髓损伤区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并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GSH-Px和Mg^2+的变化,辅以组织学佐证.结果:电针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区的继发性损害,使损伤区的GSH-Px的活性升高和Mg^2+的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并能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