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2.3±12.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1.3%±8.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为106.2 Gy。1、2、3、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86.5%、56.6%、42.4%、31.1%。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1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2.3%、38.7%、20.3%、13.7%。病灶直径≤4 cm或>4 cm是预测总生存率(χ2=4.621,P<0.05)和无进展生存率(χ2=7.548,P<0.05)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其他脏器原发肿瘤肺转移且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CTRISI或联合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及外部剂量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估算400 MBq患者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方法 研究对象为43例甲状腺全切术后,首次行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服药量为1 850~3 700 MBq,平均服药量(2 405±777)MBq。分别于口服131I后2、6、20、22、24、27、30、44、46、48、54、68及72 h,测定患者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以及患者前部0.3、1及3 m处的剂量当量率。结果 患者服131I后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变化函数为A=A0(1.033 16e-0.062 4t+0.017 17)。可估算出"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有效半减期为12.19 h,体内放射性活度降至400 MBq仅需26.4~38.9 h。患者服用131I后距其0.3、1及3 m的标准化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变化函数分别为:0.3=127.220 7e-0.054 8t+3.765 71、1=30.225 8e-0.064 4t+0.824 67、3=4.161 9e-0.061 5t+0.167 97。患者服131I后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与1 m处剂量当量率呈正相关(r=0.982,P<0.05),函数为1=0.025A+1.245。DTC患者体内剩余活度分别为1 000、700和400 MBq时,距患者1 m处对应的剂量当量率分为26.2、18.7和11.2 μSv/h。估算活度为400 MBq的患者0.3、1及3 m处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分别为0.25、0.49及0.70。结论 服用131I活度在3 700 MBq以下的DTC患者仅需住院2日便可达到出院标准。当DTC患者体内活度降至400 MBq时,其1 m处的剂量当量率远小于25 μSv/h。单纯利用点源公式估算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会造成高估的情况,因此对于公式估算患者周围辐射水平时使用的修正因子还需进一步研究,使模型估算结果更贴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肺癌A549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缺失模型(ρ0细胞),观察其放射敏感性变化。 方法 用含微量溴化乙锭(EB)的特殊培养液持续培养正常的A549细胞(ρ+细胞)以获得mtDNA完全缺失的ρ0细胞,利用生长缺陷及PCR鉴定该细胞模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利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及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DCFH-DA)染色法,分析两种细胞在6 MV X射线照射后的细胞周期及活性氧簇(ROS)变化情况。 结果 成功建立A549 ρ0细胞。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t=12.57,P<0.01)。放射照射8 Gy后,ρ0细胞较ρ+细胞G2期阻滞时间延长,G2期细胞比例降低(t=6.82,P<0.01),ρ0细胞ROS升高水平明显低于ρ+细胞(t=14.51,P<0.01)。 结论 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其机制可能与放射照射后ROS产量降低及G2期阻滞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警戒时间,科学指导各人群减少辐射损伤。 方法 术后24 h内,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20例患者距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和100 cm处(模拟密切接触者)的剂量率,根据公式计算相应人群在不同距离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警戒时间。 结果 术后患者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和100 cm处,受照剂量率均随时间延长而衰减(30 cm: t=6.236、6.236、6.235, P<0.05;100 cm: t=7.310、7.315、7.314, P<0.05),且同一时间点30 cm处均大于100 cm处(t=5.962、5.961、5.961、5.962, P<0.05),具有时间-距离效应;同一人群(用相同距离数据模拟),其有效剂量随时间而减少;与术后患者接触时,同住成年人、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同事、同床成年人的警戒时间为:0、54、78和109 d。 结论 在各自警戒时间之后,各人群与术后患者接触可以保证自身安全;警戒时间内,则需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量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及住院期间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探讨加强131I治疗过程中辐射防护问题。方法 在某开展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的医院,选取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78名,用γ辐射巡测仪测量患者服用131I药物后10 min、1、2、5 d共5个时间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距离分别为体表5、0.5和1 m处;测量方向为患者前后左右4个方向。用光激发光剂量计测量患者胸前位置住院期间(6 d)接受的累积吸收剂量。结果 服药后10 min患者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可达4.81 mSv/h,患者出院前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在2.6~64.1 μSv/h,住院期间患者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在15.9~58.8 mGy之间。服药10 min后3.7 GBq药剂量组与5.55 GBq药剂量组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P<0.05),服药10 min后男性与女性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5),其他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具有较高的辐射水平,应加强对患者的防护及管理,减少周围公众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131I-antiEGFR-BSA-PCL对LS180细胞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内照射的治疗效果。方法 构建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标记的纳米脂质体及EGFR靶向性。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摄碘实验观察纳米载体的靶向性及LS180细胞对其摄取情况。将裸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通过瘤体内注射的方式向移植瘤内分别注射74 MBq (740 MBq/ml) 131I-antiEGFR-BSA-PCL、131I-BSA-PCL、131I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研究裸鼠体重、肿瘤体积、SPECT显像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纳米脂质体的抑瘤效果。结果 共聚焦实验显示,与BSA-PCL组相比,antiEGFR-BSA-PCL组细胞内绿色荧光较明显,其介导的胞吞效应显著。摄碘率实验中,LS180细胞对131I-antiEGFR-BSA-PCL的摄取率明显高于131I-BSA-PCL(t=2.77~5.40,P<0.01)。131I-antiEGFR-BSA-PCL组与131I-BSA-PCL组裸鼠肿瘤增殖均较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72 h,131I-antiEGFR-BSA-PCL与131I-BSA-PCL的肿瘤摄取率分别为(21.61±1.01)和(20.58±0.65)% ID/g,均明显高于131I组(t=9.36、8.69,P<0.01)。SPECT显像显示纳米脂质体主要特异性积聚在肿瘤区。结论 131I-antiEGFR-BSA-PCL对LS180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静态逆向调强(IMRT)与三维适形野中野瘤床同步加量(FIF)两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9例左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IMRT与FIF两组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乳房靶区50.4 Gy,分28次,每次1.8 Gy;瘤床靶区61.6 Gy,分28次,每次2.2 Gy。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及危及器官受量,并比较两者的计划优化和治疗时间。结果 IMRT的全乳靶区适形度(CI)为1.82±0.16,低于FIF的2.21±0.15(t=2.08,P<0.05);瘤床靶区适形度为1.19±0.04,低于FIF的1.59±0.11(t=3.97,P<0.05)。两组计划危及器官同侧肺的V20和心脏的V30无明显差异。FIF对侧肺的Dmax和Dmean分别是(5.41±2.76)和(0.51±0.10) Gy, IMRT分别为(25.72±2.61)和(7.46±0.39) Gy(t=-22.44、-21.14,P<0.05)。对侧乳房的Dmax和Dmean,FIF为(8.50±5.61)和(0.46±0.11) Gy,IMRT为(27.73±4.29)和(6.38±0.48) Gy(t=-5.66、-14.83,P<0.05)。对于对侧肺和乳房的低剂量照射区V5,FIF为(0.09±0.09)%和(0.45±0.45)%,低于IMRT的(84.66±3.06)%和(60.79±4.94)%(t=-28.19、-12.80,P<0.05)。在计划优化及治疗时间方面,FIF与IMRT优化时间分别为(61.57±0.89)min和(241.28±1.06)min,单次治疗时间分别为(16.14±1.42)min和(29.85±0.59) min(t=-32.35、-8.82,P<0.05)。结论 IMRT改善了靶区适形度,但是增加了对侧肺和对侧乳房的受照剂量。FIF在计划优化时间及治疗时间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0、0.37、1.85、3.70 和 7.4 (×106 Bq/ml) 18F-FDG处理细胞24 h,用倒置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时相分布,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DNA合成,比色法检测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细胞的累积吸收剂量分别为0、0.11、0.55、1.10与2.20 Gy。受照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在0~2.20 Gy剂量范围内,细胞凋亡率由(4.05±0.01)%增大为(25.6±0.28)%(t=188, P<0.01),3H-TdR掺入率从100%下降为(22.0±0.51)%( t=27.6, P<0.05),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由(0.08±0.03)上升到(0.67±0.12)μmol/L(t=11.7, 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增高,细胞周期发生G2/M期阻滞。结论 18F-FDG能诱导Lewis肺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 125I 粒子植入时,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PS)软件中计算点阵网格大小对剂量计算精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例粒子植入患者的验证计划,将点阵网格调整为128×128、96×96、64×64、32×32共4组,在粒子数目、位置、活度及靶区大小相同的条件下,应用TPS计算每个计划的剂量,分别得出4组D90V90V100V150,并计算D90的误差。结果 128×128、96×96、64×64、32×32 4组点阵网格D90平均数分别为(7 178.8±2 237.7)、(7 072.7±2 240.8)、(6 889.1±2 305.5)、(6 351.0±2 515.7)cGy;D90误差百分比分别为(0.74±0.6)%、(-0.89±2.2)%、(-3.85±4.7)%、(-10.46±4.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5,P<0.05)。4组点阵网格V90分别为(93.12±0.32)%、(92.75±0.29)%、(91.87±1.28)%、(88.06±5.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5,P<0.05);V100分别为(90.21±0.14)%、(89.67±0.64)%、(88.68±1.80)%、(84.10±6.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V150分别为(73.48±3.49)%、(72.66±3.96)%、(71.33±4.83)%、(65.41±9.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5)。结论 计算点阵网格大小明显影响TPS计算剂量的准确性,在保证运算速度同时应尽量应用128×128的计算点阵网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131I标记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antiEGFR)靶向性的纳米载体,探讨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体内用于胶质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放射性碘(131I)标记的antiEGFR靶向性的纳米载体牛血清白蛋白聚己内酯复合物131I-antiEGFR-BSA-PCL。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载体能够与肿瘤细胞结合情况,用MTT法检测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作用,摄碘率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对放射性纳米载体的摄取。制备裸鼠种植瘤模型,通过瘤体内注射给药,观察裸鼠种植瘤的体积变化,通过SPECT显像观察药物在裸鼠体内的停留情况,并分析纳米载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成功地制备了BSA-PCL及antiEGFR-BSA-PCL纳米载体。与BSA-PCL相比,antiEGFR-BSA-PCL更容易与肿瘤细胞结合。当放射性纳米载体的放射性活度达到0.925 MBq时,U251和U8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131I-antiEGFR-BSA-PCL组均高于131I-BSA-PCL组(t=2.517、2.821,P<0.05),且均高于同组其他剂量(U251:t=2.148、2.693,P<0.05;U87:t=2.436、2.615,P<0.05)。裸鼠体内实验发现两种纳米载体瘤体内注射后均经过肝脏代谢。131I-antiEGFR-BSA-PCL组荷瘤裸鼠的种植瘤体积较131I-BSA-PCL组缩小更多(t=4.115,P<0.05)。结论 131I-antiEGFR-BSA-PCL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能够抑制胶质瘤生长,为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125I-sICAM-1 RIA方法,检测了健康人273名(对照组),Graves(GD)病患者557例,初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患者33例,初诊单纯性甲状腺肿(SG)患者17例,初诊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NG)患者9例的血清sICAM-1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及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变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应用ANOVA或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不满足条件时,应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或Mann-Whitney)进行分析.结果 初诊GD组[58例,(255.04±82.40)μg/L]和HT组[(227.22±77.08)μg/L]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49.89±39.45)μg/L](GD:Z=-9.401,HT:Z=-5.902;P均<0.01),而sG组[(173.82±59.50)μg/L]和NTNG组[(159.31±28.73)μg/L]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SG:Z=-1.9,NTNG:Z=-0.949;P均>0.05).初诊及各治疗阶段GD伴突眼组sI-CAM-1水平均高于非突眼组,但仅在治疗≥19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58±53.58)与(189.50±39.99)μg/L;t=2.004,P<0.05].复发GD突眼及非突眼组sICAM-1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88.257,P<0.01).在经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且病情稳定的GD患者中,sICAM-1水平随疗程延长逐步缓慢降低,且当疗程≥19个月时,GD组在非突眼及突眼患者中,其血清sICAM-1[(189.50±39.99),(211.58±53.58)μg/L]与各自初诊组[(244.75±81.58),(287.36±79.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86和3.398,P<0.01和P<0.05),但直至停药时仍高于对照组[(185.25±39.64)与(149.89±39.45)μg/L;Z=-3.813,P<0.05].结论 血清sICAM-1可反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状态,其测定对GD、HT有辅助诊断价值,这对于了解GD患者的自身免疫活动程度、预测GD眼病的发生和GD复发、确定合理的疗程和停药时机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Graves甲亢患者131I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TRAb在131I治疗Graves甲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经131I治疗的Graves甲亢患者,其中有3~18个月完整随访资料者128例,与45名健康对照者分别于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是否参与Graves病(GD)的发生发展,以及补充维生素D能否提高131I治疗GD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GD患者2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140例,年龄13~78(42.1±12.1)岁。将200例GD患者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GD1组(100例)和GD2组(100例),另选取正常健康者200名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GD1组接受单纯131I治疗,GD2组接受131I治疗+阿法骨化醇治疗。检测治疗前GD患者组(GD1组+GD2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治疗后12个月,复查2组GD患者的TRAb、TgAb、TPOAb和25-(OH)D3水平。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行组间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GD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GD患者组的血清25-(OH)D3水平为(29.32±12.43) nmol/L,正常对照组为(51.46±25.92) nmol/L,GD患者组的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06,P<0.01)。GD患者组血清25-(OH)D3水平与TRAb、FT3、FT4、TgAb和TPOAb水平均呈负相关(r=?0.688~?0.219,均P<0.05),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259,P<0.05)。治疗后12个月,GD2组血清25-(OH)D3水平[(44.68±17.45) nmol/L]高于GD1组[(29.86±12.78)nmol/L],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0,P<0.01);GD2组血清TRAb、TgAb、TPOAb水平[(1.96±1.52) IU/L、(106.78±76.37) IU/mL、(59.74±37.26) IU/mL]均低于GD1组[(3.12±1.80) IU/L、(146.33±103.81) IU/mL、(100.41±63.11) IU/mL],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7、?4.106、?7.259,均P<0.01)。治疗后12个月,GD1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3%(63/100)、GD2组为78%(78/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9,P=0.020)。 结论 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GD的发生发展,补充维生素D可能提高131I治疗G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预测^131I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后Tg水平的价值。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8例,其中男28例,女110例,年龄6~70岁,平均39.4岁。所有患者均已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其中102例同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于术后3~4周行^131I清甲治疗。^131I清甲治疗前后定期复查血清FT3、FT4、促甲状腺激素(佟H)、Tg抗体(TgAb)和Tg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行相关分析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甲状腺切除术后和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血清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60,P〈0.01),清甲治疗后T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术后Tg水平分别为(199.8±327.7)μg/L、(3.5±5.6)μ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7,P〈0.01)。76%(78例)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41%(446枚)切除的淋巴结为阳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与术后及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7,0.633,P均〈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刺激状态Tg可有效预测^131I清甲治疗后Tg水平,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结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降低清甲治疗后T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31I-Herceptin在荷人乳腺癌裸鼠模型中的生物分布及其对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高表达乳腺癌的放射免疫治疗疗效。方法^131I-Herceptin采用Iodogen法制备。15只HER2高表达乳腺癌裸鼠模型分为3组:^131I-Herceptin组、Herceptin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以肌肉为参照,注射后第3,6,9天显像观察肿瘤等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并计算肿瘤/肌肉(T/M)比值。注射后1~9d,测量肿瘤大小并计算肿瘤抑制率。第9天处死裸鼠,剥离肿瘤,计算肿瘤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值并以Western—Blot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HER2及癌胚抗原(CEA)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肿瘤T/M比值与其他脏器的差别、HER2及CEA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治疗组间的差异采用One—way ANOVA检验;^131I-Herceptin组和Herceptin组肿瘤抑制率的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131I-Herceptin的放化纯为94%,比活度约为37kBq/μg,在注射后第9天,T/M比值达4.11,显著高于其他组织(F=12.370,P〈0.05);肿瘤摄取分数为(16.1±1.7)%ID/g,高于其他组织、器官(F=166.150,P〈0.01)。至治疗后9d,^131I-Herceptin组抑瘤率显著高于Herceptin组[(42.0±6.9)%与(23.2±3.8)%,t=5.321,P〈0.001]。^131I-Herceptin组HER2蛋白表达(0.435±0.087与0.557±0.043,t=2.811,P〈0.05)与基因表达(0.256±0.073与0.350±0.029,t=2.678,P〈0.05)均显著低于Herceptin组。^131I-Herceptin组CEA蛋白表达(0.537±0.048与0.607±0.029,t=2.800,P〈0.05)与基因表达(0.362±0.048与0.607±0.079,t=5.932,P〈0.001)均显著低于Herceptin组。结论^131I-Herceptin对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具有很高的靶向特性,能比Herceptin更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存活,控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暴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影响,并评价HBO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颅脑MRI/MRA扫描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计算脑梗死体积.按照治疗方法分成HBO组(n=56)与对照组(n=64),并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于入院后24、48、72、96h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O0B蛋白含量在入院72 h后达到顶峰,S-100B蛋白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HBO组入院后72 h时血清S-100B蛋白含量[小梗死:(0.71±0.25) μg/L,中梗死:(1.22±0.37) μg/L]较对照组相同时点[小梗死:(1.26±0.36) μg/L,中梗死:(2.02 ±0.72)μ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相同时点中S-100B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可能对进展性脑卒中有预测作用;临床早期HBO治疗可以降低S-100B蛋白含量,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量评估的价值,以及131I治疗对Graves甲亢患者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131I治疗的68例Graves甲亢患者[(男性13例、女性55例,年龄(40.6±10.7)岁],治疗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骨密度(BMD),能谱CT测定第3腰椎钙(水)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治疗后半年随访评价疗效,复查腰椎能谱C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131I治疗前后骨量变化。结果DXA的测定结果显示,68例Graves甲亢患者中有21例伴有骨量减少(30.9%),7例伴有骨质疏松(10.3%)。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为(64.33±14.65)g/cm3,骨量减少组为(48.29±4.45)g/cm3,而骨质疏松组为(41.65±1.21)g/cm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1,P < 0.001)。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BMD为(1.252±0.305)g/cm2,骨量减少组为(1.103±0.254)g/cm2,而骨质疏松组为(0.539±0.066)g/cm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68,P < 0.001)。Graves甲亢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与DXA测定的腰椎BMD呈高度正相关(r=0.794,假设检验水准α=0.01,t=10.605,P < 0.001)。由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第3腰椎钙(水)密度=24.485+34.529腰椎BMD。治疗后半年随访发现,甲亢治愈组患者131I治疗后腰椎钙(水)密度较治疗前增加,骨量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 < 0.001);而甲亢未愈组患者较治疗前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P=0.062)。结论能谱CT测得的腰椎钙(水)密度可用于评估Graves甲亢患者的骨量。患者经131I治疗后,骨量可随着甲亢的有效缓解而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131I及131I联合保肝药物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肝损害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120例Graves甲亢合并肝损害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应用131I+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对照组60例,应用131I治疗.所有患者采用个体化剂量口服131I治疗,并于131I治疗后1、3和6个月复查FT3、FT4、TSH、ALT、AST及总胆红素(TBIL),观察患者Graves甲亢及肝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T3、FT4、TSH水平;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ALT、AST水平,重氮盐法检测血清TBIL水平.计算并比较2种方法治疗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131 I治疗后1、3和6个月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别为:治疗组FT3≤(17.13±5.22)pmol/L、FT4≤(51.26±20.60)pmol/L、TSH≥(0.11±0.09) mU/L;对照组相应指标水平为≤(17.41±5.18) pmol/L、≤(50.60±20.45) pmol/L、≥(0.12±0.09) mU/L(t=5.1843~14.8564,P均<0.01),而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78 ~0.3902,P均>0.05).治疗组服131I后1、3、6个月肝功能指标(ALT、AST和TBIL)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80~13.8795,P均<0.01).对照组服131I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指标开始降低,但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262~1.9700,P均>0.05);3个月和6个月肝功能指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0144~10.5171,P均<0.01).131I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Graves甲亢的治愈率分别80.0%( 48/60)和78.3% (47/60),有效率为98.3%( 59/60)和95.0%( 57/60),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505和1.0344,P均>0.05);2组患者肝损害恢复正常率分别为88.3%( 53/60)和65.0%( 39/60),有效率为96.7%( 58/60)和88.3% (50/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1304和8.1067,P均<0.05).结论 131I治疗Graves甲亢合并肝损害疗效良好,联合应用保肝药物可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对肺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BSA-TRFIA)法检测26例肺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清sICAM-1的变化,将3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对照组)的sICAM-1分别与肺移植稳定组(16例)、急性排斥反应组(4例)和感染组(6例)进行比较,对各肺移植组之间sICAM-1进行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肺移植术前各组sICAM-1[(357.07±220.07)、(396.18±136.25)、(468.95±85.48)μg/L]与对照组[(348.63±69.12)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6.0436,P>0.05) 术后各肺移植组与对照组s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各肺移植组sICAM-1分别为(274.23±157.53)、(455.53±126.51)和(146.43±327.11)μg/L,H=21.8994,P<0.01].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sICAM-1升高,并发感染时sICAM-1显著降低,各肺移植组之间术后sICAM-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820,P>0.05).结论 检测血清sICAM-1有助于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压氧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和抵抗素的影响。方法 将6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高压氧组(33例)与对照组(34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中NO、CGRP、ET和抵抗素的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高压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