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薇 《华夏医学》2008,21(1):96-97
目的:通过对颅内胆脂瘤的好发部位、生长特点、临床表现及CT所见的分析、复习,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胆脂瘤的CT表现。结果:发生在桥脑小脑角区16例,鞍区6例,脑室系统3例,小脑半球、颞叶、枕叶各2例。结论:CT在诊断颅内胆脂瘤中意义重大,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其好发部位、生长特点及CT所见,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少见,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多数位于脑内,少数生长在脑外。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难度和预后差别很大,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也提示存在不同的组织类型。我院1990年8月-2004年6月治疗各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0例,现结合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其临床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在人群中发生率为0.5~0.7%。笔者对我院2001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颅内CA的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CA患者,资料完整并经本院神经外  相似文献   

4.
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angioma,CA)是颅内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类型.1985年至2007年,作者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脑质外CA患者22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2例患者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7~50岁,中位年龄44岁;病程1个月~10 a,中位数3.5 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属脑血管畸形的范畴,又是血管畸形病变中较罕见的一种,迄今尚未见CT诊断报道。在颅内它可发生于脑内和脑外。我们遇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其临床和CT表现均较特异,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C...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脑γ—闪烁照相资料。与常规诊断方法比较,认为脑γ—闪烁照相对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是一种具有其独特优点的有效方法;其检查的阳性率与占位病变的病理性质、部位、大小及照相技术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占位病变32例,脑扫描阳性率为90.6%,阳性结果与病变的病理类型、部位、大小有关。本法简便、安全、无痛苦,可用作诊断颅内占位病变的过筛手段。  相似文献   

9.
CT 扫描作为颅内疾病之辅助检查有其重要意义,然误诊累见不鲜。我院收治5例 CT 诊断为脑胶质瘤,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炎性肉芽肿者2例;脑脓肿、肺吸虫性脑肉芽肿、脑内血肿各1例,报告如下。例1,女,16岁。因肢体抽搐,视力进行性下  相似文献   

10.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MRI表现。结果: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例)。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15例CA行3D-TOF 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结论:CA的MRI表现有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应用CAS-R-2型无框架立体定向仪和CAS-BH5型机器人对22例患者进行颅内病变活检,获取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脑肿瘤16例;脱髓鞘病变1例;放射性脑坏死1例;炎性病变3例;1例未取得阳性病理结果,活检阳性率〉95.5%,2例并发颅内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明确颅内占位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方法,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它还具有微创、精确、安全、灵活、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完成高质量的定向活检术。  相似文献   

12.
分析比较了一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占位病变CT征象,发现一个对颅内脑外占位病变具有重要定位价值的征象—灰质内移征,该征象有3种表现形式。经临床观察,20例硬膜外及20例硬膜下血肿表现为该征的第1种表现形式,11例脑膜瘤表现为第2、3种表现形式。通过对颅内脑外占位病变特点的分析,讨论了灰质内移征3种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灰质内移征在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正侠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22-142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狭窄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7例脑血管正常,175例颅内外血管异常,110例颅内血管异常,65例颅外血管异常,50例血管狭窄程度<50%,85例血管狭窄程度达50%~70%,40例血管狭窄程度>70%;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以及对狭窄程度进行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颈内动脉颅外段(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狭窄程度进行明确诊断,并对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侧支代偿以及动脉回流情况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脑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例放射性脑坏死,均经病理报告证实,并讨论了放射性脑坏死的分类及临床主要表现。作者提出放射性脑坏死的诊断标准是:(1)放射治疗和放射治疗剂量过大的病史;(2)局灶症状和体征与放疗野设置部位相一致,伴有颅内  相似文献   

1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血清CA15-3检测在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CA15-3(cancer antigen 15-3)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联法(immunoenzymometric assay,IEMA)测定190名健康人、50例脑胶质瘤患者和25例颅内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CA15-3水平,并经秩和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胶质瘤组血清CA15-3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u=6.2,P<0.01),且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组CA15-3水平明显高于低度恶性脑胶质瘤组(u=75.6,P<0.01),而颅内良性肿瘤组患者血清CA15-3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u=51.4,P> 0.05)。结论:血清CA15-3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参考指标,可用于脑胶质瘤与颅内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谢红锋  陆健美  王小乐 《海南医学》2013,24(24):3647-3649
目的探讨低磁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诊断的图像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8例CA患者的MRI扫描资料,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提高MRI对C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8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部位主要位于幕上、幕下;MRI检查有19例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15例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13例病灶内部有"爆米花"样低信号,所有病例"铁环征"显示清晰,增强扫描有少数病灶有轻度强化;MRI检出脑外病灶2例,分别位于鞍旁及颅窝,T1表现椭梭状或哑铃状长信号,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有均匀强化。结论 CA的低磁场MRI图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可借助T1W1及T2W1信号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118例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脑扫描,总阳性率 71.2%。按病理性质则脑膜瘤、转移瘤、颅内血肿及脑脓肿的阳性率最高,均为100%;与其它诊断方法相比,本组脑扫描除大脑半球病变外,阳性率低于脑血管、气脑、脑室造影等,但因它为无创伤性,而其它方法多在脑扫描筛选后有选择地进行,故此法仍不失为颅内病变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亚丽  周慧杰  李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229-1234,F0003
目的:对比研究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颅内和颅外支架置入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赤峰地区252例实施支架置入术的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病历,将252例患者依据支架置入部位分为颅内和颅外两组,分析两组病例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再狭窄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①颅内组53例,占总病例数的21.03%;颅外组199例,占总病例78.97%。颅外组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者84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者95例,分别占颅外组的42.21%和47.74%;颅内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22例、基底动脉狭窄者20例,分别占颅内组的41.50%和37.73%。②颅内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08%;颅外组为2.5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术后1年颅内组发生脑梗死1例、TIA 2例,发生率为1.89%和3.78%;颅外组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0.50%,无TIA病例,两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脑供血血管狭窄颅外血管发生率高于颅内血管;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段为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为颅内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③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操作较颅外复杂,操作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④颅内血管支架术术后再狭窄率及近期发生脑梗死和TIA的比例较颅外血管支架术高。  相似文献   

20.
颅内胆脂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薇  廖玲  唐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229-1230
目的:探讨颅内胆脂瘤的临床表现和CT、MRI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胆脂瘤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发生在桥脑小脑角区25例,鞍区7例,脑室系统、枕叶各3例,小脑半球、颞叶各2例。结论:CT、MRI是诊断颅内胆脂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好发部位、生长特点及CT、MRI特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