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80-2083
[目的]介绍颈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初步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7年6月手术治疗10例新鲜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Ⅱ型6例,ⅡA型4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一期后路C_1~C_3钉棒固定,而不进行后路植骨;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椎弓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并观察颈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椎弓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患者一期术后随访6~12个月,CT复查显示10例患者Hangman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6~12个月颈椎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新鲜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一期后路钉棒固定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不仅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而且不残留内置物,同时还可保留颈椎节段的运动功能,是前路和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单一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重建椎体前中柱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 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19例.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19例患者平均随访15.6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证实椎间融合,19例患者术前平均伤椎高度为正常椎体高度的(40.62±12.32)%,术后恢复至(96.52±10.62)%,末次随访时为(95.43%9.54)%.腰椎前凸角术前32.2°±5.1°,术后38.4°±5.2°,末次随访时为38.4°±7.2°.末次随访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完成短节段三柱固定,同时修复了前柱及矫正脊柱后凸,取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16例,采用ACDF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对比手术前后VAS评分、NDI指数、ASIA分级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骨折愈合率、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92.30±8.16) min;术中出血量(71.63±4.37) ml;术后引流量(30.2±2.42) ml。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6.32±4.68)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0.6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24个月时(1.08±0.13)分(P0.05);NDI指数由术前(24.82±1.96)%显著降低至末次随访时(4.88±2.35)%(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C_2/C_3椎间隙骨性融合,颈椎生理前凸正常。[结论] ACDF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创伤小、出血少,能恢复颈椎的力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9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16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A、B两组术前1周内、术后1周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及取内固定前1周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量、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前1周与术后1周内差值)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后3个月与术后1周内差值)A组与B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效果A组优于B组。B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0、12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率12.5%。A组未发生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伤椎内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促进椎体骨折的愈合,减少伤椎椎体高度、角度的丢失,降低了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5-12采用腰椎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骼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3例短节段腰椎结核,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3(11~36)个月。1例术后2年椎弓根钉断裂,但骨愈合良好,其余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症状者末次随访时均完全恢复,9例后凸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前Cobb角为14°~36°(22.2°±10.3°),术后矫正至2°~12°(12.4°±4.6°);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2°~12°(12.8°±5.5°),未出现明显矫正丢失。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但病灶清除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植骨与椎间植骨两种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病人,按手术方法进行分组,伤椎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椎间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间植骨),统计两植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丢失度,伤椎植骨组大于椎间植骨组。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能重建伤椎高度,恢复前中柱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徐跃根  杨亚东  刘师良 《中国骨伤》2009,22(12):938-94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后路钉棒系统加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管减压,横突及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其中男37例,女13例。骨折部位:T114例、T1221例、L117例、L28例。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5例,B级18例,C级14例,D级9例,E级4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术中植骨50例,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30例,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结论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加植骨能有效复位椎体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手术中,采用钛网充填异体骨植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颈椎结核病例共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平均41.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15.0个月,平均6.9个月.初治患者13例,复治患者19例.根据植骨来源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7例采用钛网充填异体骨植骨,B组15例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随访时间2-5年,平均3.5年.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核治愈情况、颈椎生理曲度(ARA角)变化、颈脊髓功能(40分评分)及植骨融合率等.结果 切口一期愈合率93.8%(30/32),总治愈率为96.9%(31/32).A、B组间切口一期愈合率及总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72、90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1、198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术后即刻与术后末次随访颈脊髓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绝对旋转角(ARA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末次随访之ARA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末次随访之颈脊髓功能及ARA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在个体化有效抗痨的基础上,应用前路病灶清除减压、一期钛网内充填异体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手术在颅骨牵引下进行,16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采用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4个月。枢椎椎弓均获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颈2~3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均恢复,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具有固定确实、融合满意的优点,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8月,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行C2-3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男5例,女2例,年龄27~62岁(平均43±12.7岁),HangmanⅡ型骨折6例,ⅡA型骨折1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7例患者均行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术。术后和随访时均行颈椎动力位X线片和CT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术前、术后采用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cciation)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症状。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为10.5±1.6个月。术后X线片和CT显示所有患者复位满意,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动力位X线片未见失稳出现;末次随访CT示植骨块连续性骨小梁通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7.1±1.3个月),术后1周和6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3.1±10.5)%和(50.2±15.7)%。术后轴性症状3例为优,4例为良。结论: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临床可行,能重建颈后肌群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蹬骨刀打压植骨复位在A3、A4型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A3、A4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56例合并不完全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并采用蹬骨刀行打压植骨复位,平均随访(30. 42±4. 24)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术前、术后7 d、3个月、末次随访评价VAS评分并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经ASIA分级评价脊髓损伤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8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72例,手术时间(122. 12±23. 41) min,出血量(302. 46±36. 89) ml,住院(10. 54±2. 34) d;术后7 d、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Cobb、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伤椎前缘高度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后7 d、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ASIA分级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中出现2例慢性腰背疼痛,2例切口延迟愈合,无继发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等。结论A3、A4型胸腰椎骨折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基础上采用蹬骨刀行打压植骨复位,能有效复位前方骨块,并对伤椎后方椎管进行彻底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神经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椎体高度丢失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C_(2~3)钉棒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后路C_(2~3)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采用X线及CT检查评估手术前后固定融合节段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评估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部疼痛VA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31 min。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且未观察到内固定失败、感染及其他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患者的NDI在随访期间逐渐降低,术后第1天为83.9%±2.5%,末次随访时降低至22.4%±2.7%,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在随访期间逐渐降低,术后第1天为8.3分±1.2分,末次随访时降低至2.1分±0.8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C_(2~3)钉棒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术后活动度影响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型钛板组为(23.8±8.1)个月,钉棒组为(23.6±8.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两组手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评分:术前钉棒组显著高于微型钛板组(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矢状径: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优于钉棒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钉棒组减少的度数明显大于微型钛板组(P0.05)。结论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微型钛板对颈椎的活动度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胸腰段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2例胸腰段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患儿采用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重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后凸Cobb角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ird—well分级评价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无周围脏器、血管及脊髓损伤。1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2(23±3.6)个月。患儿胸腰段疼痛均消失,结核症状消失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均正常。术后1年x线片提示植骨均获骨性融合,Birdwell分级:I级9例、Ⅱ级3例。内固定位置均正常。末次随访Cobb角:13°~28°(15.5°±1.8°)。末次随访ASIA分级:术前B级3例均恢复至C级,C级5例均恢复至D级,D级4例恢复至E级3例、1例无恢复。结论一期后路清除胸腰段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矫形效果显著,钛笼重建、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腰段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12例胸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Cobb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38个月。结核症状均消失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复查血沉均正常。术后4~8个月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融合,后路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内固定在位。末次随访Cobb角为18°~36°。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5例中有2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C级5例均恢复至D级,D级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一期经后路清除胸椎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段脊柱的稳定性,矫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本院共28例胸腰段骨折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8岁(17~71岁)。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7~9分。采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的CT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ODI)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0.9±23.9)分钟,均术中失血量(116.1±60.9)ml,平均住院时间(10.9±2.1)天。术后ODI(9.6±1.9);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术后CT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VA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均未发现有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经椎弓根同种异体骨植骨内固定,在治疗LSC≥7分的胸腰段骨折患者上,单次后路手术便可以提供很好的前柱支撑和后路固定,减少断钉等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及前路手术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避免了取髂骨所引起的创伤和并发症,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颈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行颈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6个月~4年(平均24个月)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颈部症状消失,术后颈椎活动良好.结论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能够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不影响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钉钩棒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1岁,平均7.8岁。术前腰椎局部前凸角-18°~4°,平均-8.6°±7.4°。均无明显的腰椎后凸畸形。病变累及一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7例,累及3个椎体1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5例。均采用一期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局部前凸角,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53个月,平均41.0±7.8个月。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5°~11°,平均8.8°±1.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10°,平均7.3°±1.7°,较术后无明显角度丢失(P>0.05)。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仍为D级,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获得满意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无明显后凸畸形的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钉钩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腰骶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钉和骶骨椎弓根钉或侧翼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70.5 min±24.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80.3 ml±168.6 ml。无硬脊膜和大血管损伤,无窦道形成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脱。按骨结核治愈标准评价:患者全部治愈,无结核复发迹象。11例术前下肢肌力不同程度减退,末次随访时除1例趾伸肌力由Ⅲ级恢复至Ⅳ级外,其余全部恢复至Ⅴ级;11例术前小腿或足皮肤痛触觉减退,末次随访时除2例部分恢复外,其余全部恢复正常;术前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9例,末次随访时2例部分恢复,其余全部恢复正常;术前6例直腿抬高试验60°内阳性,术后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在正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