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3种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所致 被动皮肤过敏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F344,SD,Wistar 3种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诱导的被动皮肤过敏(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反应的差异性。方法:取3种品系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天花粉组、灯盏花素组。采用sc给药方式,分别给予各组动物不同的药物,进行大鼠同种或大鼠-小鼠异种PCA试验,检测给予灯盏花素后动物皮肤蓝斑吸光度(A),比较药物对F344,SD,Wistar 3种品系大鼠的A变化率。结果:大鼠同种PCA试验显示:3种品系大鼠注射灯盏花素25 mg.kg-1致敏后,F344大鼠皮肤蓝斑A为0.064±0.005 7,明显升高(P<0.05),SD,Wistar大鼠PCA反应均为阴性。大鼠-小鼠异种PCA试验显示:注射F344大鼠抗血清后,小鼠异种PCA反应为阳性,A为0.10±0.01(P<0.05),注射SD,Wistar大鼠抗血清后,反应均为阴性。结论:2种试验方法结果均显示,3种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以F344大鼠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SD、Wistar和F344三种品系大鼠对天花粉蛋白诱导的被动皮肤过敏(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反应的差异性。方法选用SD、Wistar和F344三种品系大鼠,用天花粉蛋白为致敏原,以PCA反应时出现蓝斑的直径及蓝斑OD值变化率作为判别标准,进行大鼠同种或小鼠异种PCA试验。结果大鼠同种PCA试验显示,每只大鼠注射天花粉蛋白0.9 mg后,三种品系大鼠PCA反应均为阳性,蓝斑直径大小及蓝斑OD值变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D、F344大鼠Wistar大鼠;小鼠异种PCA试验显示,耳廓皮内分别注射三种品系大鼠天花粉蛋白抗血清后,小鼠异种PCA反应均为阳性,耳廓蓝染OD值变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D大鼠抗血清组F344大鼠抗血清组Wistar大鼠抗血清组。结论三种品系大鼠对天花粉蛋白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以SD大鼠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D,Wistar 2种品系大鼠对卵蛋白(OVA)、天花粉蛋白(TCS)诱导的被动皮肤过敏(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反应的差异性。方法:选用SD,Wistar 2种品系大鼠,以OVA,TCS为致敏原,PCA反应时出现蓝斑的直径及阳性反应率作为判别标准,进行大鼠同种或小鼠异种PCA试验,并考查佐剂的应用与否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大鼠同种PCA加或不加佐剂的TCS反应均为阳性,蓝斑直径大小SD大鼠>Wistar大鼠;加入氢氧化铝凝胶佐剂可提高两品系大鼠对OVA的过敏反应阳性率,且Wistar大鼠的敏感性高于SD大鼠;小鼠异种PCA试验显示:耳廓皮内分别注射两种品系大鼠不加佐剂致敏的OVA抗血清时均呈阴性反应,注射SD大鼠天花粉蛋白抗血清后,呈阳性反应;分别注射加入佐剂致敏的OVA,TCS抗血清,则小鼠异种PCA反应均呈阳性。结论:2种品系大鼠对OVA,TCS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SD大鼠对TCS较敏感,而Wistar大鼠对OVA的敏感性较强;加入佐剂可提高两种品系大鼠对OVA的过敏反应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模型,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方法选用豚鼠和BN、F344、SD、Wistar4种品系大鼠,以卵白蛋白(OVA)、天花粉蛋白(TCS)、清开灵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为受试物,分别隔日腹腔注射致敏,共3次,于末次致敏后第14天静脉注射2倍致敏剂量激发。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各组动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及过敏反应症状。结果阳性药卵白蛋白和天花粉蛋白可引起豚鼠和大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均为100%,豚鼠发生的过敏反应症状程度略高于大鼠。清开灵注射液可引起豚鼠和BN大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注射用灯盏花素导致F344、BN和SD大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00%、83.33%,且F344大鼠呈现强阳性反应,而豚鼠则呈现阴性反应。结论大鼠可推荐作为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的动物模型之一,对致敏原的敏感性在动物不同品系间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赵琳  谢家骏  康黎静  易娟娟 《中成药》2014,(11):2242-2247
目的观察卵白蛋白(OVA)致大鼠过敏抗血清对不同品系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及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NS佐剂组、OVA组、OVA佐剂组,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给予相应药物致敏,制备大鼠OVA抗体血清,并分别将其注入不同品系小鼠耳廓内,于致敏后3 h或48 h以相应药物激发,观察各组小鼠耳廓蓝染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水平变化。结果各品系小鼠(KM、BALB/c、ICR、C57BL/6、B6;129S-Fcgr2btm1Ttk/J)NS组、NS佐剂组、OVA组耳廓蓝染阴性,OVA佐剂组耳廓蓝染阳性,其中各品系间存在差异,小鼠耳异种PCA敏感程度强度依次为KM、BALB/c>ICR、C57BL/6、B6;129S-Fcgr2btm1Ttk/J。结论小鼠异种PCA试验中,不同品系动物对OVA抗血清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KM,BALB/c小鼠较为敏感,但PCA强度与血液IgE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豚鼠及大鼠对注射用灯盏花素诱导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的表现,增加与过敏反应相关指标的检测,探索从多层次、多方面评价中药注射剂潜在的过敏性。方法将Hartley豚鼠及BN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卵蛋白(OVA)组、注射用灯盏花素组、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或生理盐水,进行ASA实验,观察药物激发后30 min动物ASA。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放免法检测BN大鼠在致敏前、致敏第18日以及激发后血清总IgE水平的变化。结果对Hartley豚鼠或BN大鼠,OVA组均呈现阳性过敏反应症状,注射用灯盏花素组则为阴性。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OVA组或灯盏花素组肺组织血管周围均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等免疫病理表现。与阴性对照组或药物致敏前比较,OVA组或灯盏花素组大鼠给药后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增加不同品种动物及指标,能更全面评价注射用灯盏花素的潜在致敏性。  相似文献   

7.
Ⅰ型过敏试验动物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时的敏感指标的含量变化,比较常用于中药注射剂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几种动物模型的优劣.方法:①以卵蛋白为致敏原,直接对SD大鼠、BN大鼠、豚鼠进行致敏和激发,通过观察过敏反应的症状,ELISA法测量血清中的IgE、组胺、类胰蛋白酶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变化.②SD大鼠皮下注射致敏后的动物血清进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观察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结果:①在致敏和激发途径、注射卵蛋白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SD大鼠、BN大鼠、豚鼠血清中IgE、组胺、类胰蛋白酶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比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其中豚鼠血清中IgE、类胰蛋白酶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变化率均高于SD大鼠和BN大鼠.BN大鼠血清中的组胺变化率高于豚鼠和SD大鼠.②被动过敏试验显示:BN大鼠卵蛋白组在SD大鼠上可造成明显的蓝斑.结论:仅采用豚鼠作为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尚不能完全反映注射剂是否能引起过敏反应,增加不同品种试验动物以及相关检测指标,能更加全面的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皮肤被动过敏试验(PCA)的影响因素,为选择敏感试验条件和提高试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卵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为PCA试验的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加与不加佐剂、致敏的途径、大鼠的品系、制备抗血清的最佳取血时间、卵白蛋白与牛血清白蛋白在免疫原性上的差异等)进行PCA试验。结果:①加用佐剂能够显著增强SD和Wistar大鼠机体对免疫应答的敏感性。②ip致敏和背部皮下致敏均可获得良好的PCA反应,但ip致敏加用佐剂后会诱发大鼠腹腔慢性炎症。③SD大鼠与Wistar大鼠在抗原免疫应答的敏感性方面基本相似,但在同一试验中采用不同品系的大鼠进行PCA试验优于用单一品系的大鼠。④大鼠在致敏后16 d抗体中IgE含量高于致敏后14 d。⑤卵白蛋白在PCA试验中的免疫原性优于牛血清白蛋白。  相似文献   

9.
BN大鼠与豚鼠用于药物致敏性评价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豚鼠和BN大鼠过敏试验,以寻找用于致敏原检测的更为敏感的动物模型.方法:将白色豚鼠和BN大鼠(Brown Norway rat)分别随机分为2组:1正常对照组,2牛血清白蛋白组.牛血清白蛋白组于试验的1,3,5 d分别腹腔注射0.6%牛血清白蛋白以致敏,1 mL/次,共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液.于末次致敏后第7,14天,牛血清白蛋白组分别静脉注射2.4%牛血清白蛋白1 mL/次以激发过敏;而对照组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第1次及第2次静脉注射后,观察每只动物过敏反应情况,根据过敏反应症状评分,评价过敏反应强弱;并从眼眶静脉丛取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竞争试验法检测IgE含量;此外,采用激发后动物的血清,用SD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计算蓝斑面积,测定并计算伊文思蓝染料的渗出量.结果:豚鼠第1次及第2次激发后,牛血清白蛋白组的过敏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BN大鼠第1次及第2次激发后,牛血清白蛋白组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经非参数秩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显示,BN大鼠牛血清白蛋白组血清在SD大鼠上可造成明显的蓝斑和伊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增加.而豚鼠牛血清白蛋白组的蓝斑不明显,伊文思蓝渗出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同种动物比较,牛血清白蛋白组和对照组血清IgE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BN在主动全身过敏反应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中均显示牛血清白蛋白呈现阳性反应,而豚鼠反应不明显,因此,BN大鼠用于致敏原检测比豚鼠更为敏感.同时,BN大鼠在技术操作上比豚鼠更方便和容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采用血清抗体致敏的RBL-2H3细胞对清开灵、痰热清2种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阳性药卵白蛋白(OVA)、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分别与Al(OH)3凝胶佐剂混合作为致敏源,Wistar大鼠sc致敏源制备抗体血清,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总Ig E水平。取抗体血清致敏RBL-2H3细胞,48 h后再以药物激发致敏细胞,检测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另取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PCA)实验,观察动物皮肤蓝斑阳性反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VA、清开灵、痰热清组大鼠抗体血清总Ig E水平著显升高(P0.05、0.01)。致敏细胞脱颗粒结果显示:采用OVA和清开灵、痰热清注射液抗体血清致敏细胞,再经药物激发后RBL-2H3细胞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明显增加(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最大的相对释放倍数分别为3.7、1.53、1.98。大鼠PCA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大鼠蓝斑阳性反应最高百分率分别为100%、100%、86%。RBL-2H3细胞实验与PCA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血清抗体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可以用于对中药注射剂过敏性的初筛或评价。  相似文献   

11.
赵连志  苏玲  龚明玉  周晓慧 《中成药》2012,34(5):819-822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Janus激酶(JA K2)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试图在细胞水平上为临床应用灯盏花素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2个剂量组(25 mg/L,50 mg/L),其中模型组和灯盏花素2个剂量组进行缺氧2h,再复氧,并于复氧4h后,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细胞JAK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JAK2基因mRNA和蛋白条带平均光密度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灯盏花素2个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JAK2基因的mRNA和蛋白条带平均光密度值均降低(P <0.05,0.01).结论 灯盏花素可抑制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JAK2 mRNA,进而抑制了JAK2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灯盏细辛对SD大鼠CAT、SOD、MDA表达的影响的及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即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各给药组(灯盏细辛组、依帕司他组以及联合组)。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采用喂养高脂高糖饲料辅助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建模成功后,持续灌胃给药6周,对造模前与治疗过程中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糖以及24h微量白蛋白(24hUmALb)含量进行记录和比较;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肾皮质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钼酸铵法,检测大鼠肾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WST1法,以及检测肾皮质中丙二醛(MDA)含量采用TBA法。结果:治疗后6周,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大鼠体质量与模型组相比,上升最显著(P<0.01),其次是依帕司他组,最后是灯盏细辛组,联合组与依帕司他组和灯盏细辛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联合组的血糖,24hUmALb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依帕司他组和灯盏细辛组(P<0.05)。治疗后6周,各组大鼠肾皮质氧化应激指标CAT、SOD和MDA水平比较,联合组大鼠肾皮质CAT和SOD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依帕司他组和灯盏细辛组(P<0.05),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依帕司他组和灯盏细辛组(P<0.05)。结论:灯盏细辛联合依帕司他能有效纠正糖尿病肾病肾损伤和延缓病情发展,其可能与其上调CA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进而调控糖尿病肾病肾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灯盏花素对正常和眼底病变大鼠的影响,探索以模型动物评价中药安全性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正常动物)2.0 g/kg组(简称正常-高组)、灯盏花素(模型动物)0.8 g/kg(简称模型-低组)、灯盏花素(模型动物)2.0 g/kg组(简称模型-高组),每组32只,雌雄各半。各组的给药容积均为15 mL/kg,1次/d,连续给予灭菌动物饮用水和浓度为0.05、0.13 g/mL的灯盏花素混悬液9 d后,模型组和模型-低、高组以0.06 g/kg剂量腹腔注射碘酸钠(NaIO3)溶液1次造模,空白对照组、正常-高组同法注射氯化钠注射液。造模次日各组继续给药,实际给药天数分别为11、15、29、36 d,停药后继续观察至造模后第41、62天。试验期间每天观察动物一般体征、每周称量体质量,于造模后第3、7、21、28、41、62天随机抽取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进行血清生化学指标检测,主要脏器称重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灯盏花素对大鼠体质量和正常大鼠一般体征均没有影响,但可减少因注射NaIO3引起稀便的大鼠数量;正常-高组大鼠血清生化学指标无毒理学意义的轻微波动,但模型-低组和模型-高组大鼠造模初期血清化学指标升高。连续给药11 d可使模型-高组雌鼠肾上腺重量和正常-高组雄鼠胸腺重量增大,给药15 d可使正常雌鼠肾上腺重量减轻,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灯盏花素两个剂量对正常大鼠脏器组织形态均没有影响,但可明显减轻模型大鼠的视网膜病变。结论:灯盏花素模型大鼠重复给药的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低于正常动物,以模型动物开展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存在降低受试物安全剂量范围的可能性,在模型动物的选择方面应排除造模药物的影响,包括考虑造模药物和评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模型背景数据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两月龄CD1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低剂量组[12 mg/(kg·d)]、灯盏花素高剂量组[48 mg/(kg·d)]。采用多重闭合性颅脑轻度撞击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创伤后灯盏花素组立即按相应剂量腹腔注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连续给药7 d后,各组随机取4只小鼠制作损伤区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给药14 d后对剩余小鼠进行学习记忆测试。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巴恩斯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台区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5);海马区的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巴恩斯迷宫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或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台区穿越次数显著增加(P<0.01或P<0.01);低剂量组海马CA1与DG区之间的小胶质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状况,可能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探讨灯盏花素防治COPD模型大鼠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组,每组16只,模型组、灯盏花素组采用熏烟加气管内滴入内毒素脂多糖的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灯盏花素组予灯盏花素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3组分别于给药第7、28 d各处死8只大鼠,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测定支气管厚度及支气管胶原纤维厚度,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阳性表达面积比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定肺组织中Smad3和Smad7 mRNA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灯盏花素组第7、28 d大鼠支气管壁厚度及胶原纤维厚度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组第7、28 d大鼠支气管壁厚度及胶原纤维厚度均下降(P0.05,P0.01)。灯盏花素组内7 d与28 d比较,支气管壁厚度无明显差异,28 d时支气管胶原纤维厚度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第7、28 d大鼠肺组织MMP-9、TGF-β表达增强,Smad 3 mRNA水平升高(P0.01),Smad 7 mRNA水平降低(P0.01);灯盏花素组第7 d肺组织MMP-9、TGF-β表达增强(P0.05),Smad3 mRNA水平升高(P0.01),Smad7 mRNA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组第28 d大鼠肺组织MMP-9、TGF-β表达减少(P0.01,P0.05),Smad 3 mRNA水平降低(P0.01),Smad 7 mRNA水平升高(P0.01)。灯盏花素组内7 d与28 d比较,28 d时大鼠肺组织MMP-9、TGF-β及Smad3 mRNA水平降低(P0.05),Smad7 mRNA水平升高(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抑制COPD模型大鼠支气管壁厚度及胶原纤维厚度的增加,降低COPD大鼠肺组织中的MMP-9、TGF-β及Smad3 mRNA水平,升高Smad7 mRNA水平,从而可以延缓或改善COPD气道重塑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灯盏花素是否能协同抗慢性肾脏病肾脏纤维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组、MSCs组和灯盏花素+MSCs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尾静脉给予阿霉素联合腺嘌呤灌胃方法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建模结束后,灯盏花素组给予灯盏花素连续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法复制大鼠心源性休克模型,阳性对照组给予0.82 mg·kg-1多巴胺注射液,给药组给予10 mL·kg-1参附注射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45 min后,心尖取血,HPLC-MS测定大鼠体内内源性物质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组间差别,正交信号校正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分析可能的生物标记物。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给药组之间无样本点重合。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显示大鼠血浆中肌酸、3-hydroxydodecanoic acid、花生四烯酸、溶血磷脂质等物质在实验各组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模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及其整体状态具有明显的影响,肌酸、精胺、3-hydroxydodecanoic acid、花生四烯酸、溶血磷脂质等可能是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灯盏花素对小鼠顺铂肾损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小鼠顺铂肾损害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灯盏花素25,50 mg· kg-1治疗组共4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顺铂8 mg·kg-1单次ip制备小鼠肾脏损害模型,两个治疗组随即分别给予25,50 mg· kg-1的灯盏花素ig,1次/d,连续给药7d.观察小鼠肾脏的改变及检测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变化,检测血清及肾皮质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空白组对照比较,模型对照组肾脏损害严重,SCr及BUN含量升高(P<0.01),血清及肾皮质MDA升高而SOD降低(P<0.01).而各灯盏花素组小鼠肾脏病变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剂量依赖性降低Scr及BUN含量(P<0.05,P<0.01),使血清及肾皮质MDA含量降低而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减轻顺铂引起的肾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顺铂肾损害所致血液和肾皮质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灯盏花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纳米混悬剂提高难溶性药物灯盏花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自乳化溶剂扩散工艺制备了灯盏花素纳米混悬剂。所得纳米混悬剂PCS粒径为(293 .11±55 .86) nm,Zeta电位为(27 .5±4 .9) mV;建立以超滤法测定灯盏花素纳米混悬剂溶解度和溶出度的方法,并以该法进行了灯盏花素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考察。结果纳米混悬剂显著提高了灯盏花素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进行了灯盏花素纳米混悬剂及粗混悬剂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纳米混悬剂显著提高了灯盏花素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延长了其作用时间,其大鼠灌胃绝对生物利用度从(1 .3±0 .9) %提高到(14 .4±3 .7) %,MRT从(4 .1±1 .4) h延长到(8 .6±1 .8) h。结论纳米混悬剂的肠道转运行为是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