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朱梅芳  唐宇  郑琴  汤丹丰  罗俊  胡鹏翼  郭园园  吴海霞  杨明 《中草药》2018,49(12):2845-2854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e Fructus、荆芥Schizonepetae Herba、薄荷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及其配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探讨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与其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成分及其配伍后成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单味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和配伍提取挥发油及单提混合后的挥发油对常见的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连翘、荆芥与薄荷混合提取后,所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连翘-荆芥混合提取的挥发油中,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含有的7种成分和荆芥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而新增了8种成分。连翘-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8种成分,并新增8种成分。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新增了7种成分。连翘-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2种成分,连翘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1种,荆芥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2种,新增了9种成分。与单提混合挥发油相比,3种药材混合提取组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抑菌实验显示,不同提取方式所得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同,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结论挥发油是解表中药的重要药效成分,中药挥发油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对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其疗效,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GC-MS分析柔毛冠盖藤根茎和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柔毛冠盖藤根茎和叶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柔毛冠盖藤根茎挥发油中鉴定出37个化合物,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6个化合物,根茎和叶挥发油中相同成分的化合物有18个。结论:本研究报道了柔毛冠盖藤挥发油成分,为合理开发利用柔毛冠盖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金花葵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微波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从金花葵花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 结果: 微波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了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9.35%左右,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共鉴定了3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4.81%左右。 结论: 所用方法为金花葵花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并考察其中含挥发油的羌活、独活、黄芩、黄连4味中药配伍后对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YL2000水煎剂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与文献中报道的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从挥发油中分离出146种化合物,初步鉴定了其中39个化合物,其挥发性成分总量占色谱峰总面积的85.66%。大部分单味中药中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成分在YL2000共煎液中未能检测到,多数成分存在于共煎液挥发油中而在单味药挥发油中无任何相关文献报道。结论:YL2000组成中药配伍对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提示,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增溶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以及挥发性的成分蒸发了,导致部分成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GC/MS分析广西产龙眼叶及花挥发油的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广西产龙眼叶和龙眼花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龙眼叶和龙眼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 龙眼叶和龙眼花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和0.20%,龙眼叶挥发油共鉴定出了3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6.2%;龙眼花挥发油共鉴定出了3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7.01%。 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为合理使用龙眼叶和花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邱琴  崔兆杰  刘廷礼  周中坚 《中药材》2002,25(5):327-329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山东济南及河南衡水产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山东济南产花椒共鉴定了3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7%以上;河南衡水产花椒共鉴定了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4%以上。  相似文献   

7.
广西产龙眼叶及花挥发油成分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GC-MS分析广西产龙眼叶及花挥发油的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广西产龙眼叶和龙眼花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龙眼叶和龙眼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龙眼叶和龙眼花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和0.20%,龙眼叶挥发油共鉴定出了3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6.2%;龙眼花挥发油共鉴定出了3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7.01%。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为合理使用龙眼叶和花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丹参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丹参挥发油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鉴定出3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6.34%。结论丹参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正十六酸、正二十烷、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  相似文献   

9.
野生及栽培青蒿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野生青蒿及栽培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野生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8.2%;栽培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9.7%。结论:两者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顾蕾蕾  武露凌  李祥  陈建伟  李敏 《中成药》2008,30(5):719-722
目的:探讨桃仁、红花及其药对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GC—MS方法分析,G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红花挥发油成分主要是十二烷酸、棕榈酸54种成分等。桃仁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苯甲醛6种成分等。药对桃仁红花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十二烷酸、苯甲醛、棕榈酸40种成分等。结论:药对(桃仁加红花)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基本是桃仁、红花各自单味药成分的叠加,但21种成分不存在于单提挥发油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核桃楸皮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汽汽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核桃楸皮中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汽汽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7.76%;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1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69.06%.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核桃楸皮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为全面了解核桃楸皮中挥发性成分及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莪术油与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的差别,为充分利用温莪术药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提取法提取莪术油和药渣残油,采用气质联用方法分别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莪术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29个,占总成分的86.68%;从药渣残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31个,占总成分的70.83%。温莪术油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50.9 mg·L-1;药渣残油对四联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44.4 mg·L-1。结论: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对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类似,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榄香烯、吉马酮、莪术烯,莪术二酮、新莪术二酮。抗菌实验表明药渣残油抗菌活性总体上比莪术油的抗菌活性强。首次对药渣进行残油提取以及抗菌活性测试,为温莪术药渣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考察不同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布洛芬的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以经典促渗剂氮酮为对照,分别制备含不同中药挥发油(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的布洛芬凝胶剂,大鼠腹部给药,考察不同挥发油对布洛芬的透皮促渗效果。与不加促渗剂的对照组相比,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肉桂挥发油和氮酮促渗布洛芬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61.87%,171.05%,151.37%,148.66%。采用反卷积法分别对3种中药挥发油促渗下布洛芬凝胶体内外透皮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的3种布洛芬凝胶剂体内外透皮吸收结果相关性良好(r分别为0.999 7,0.995 2,0.999 4)。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能够显著提高布洛芬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以凝胶剂为剂型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研究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岗松油的质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对岗松油进行分析鉴定 ,为岗松油的质量标准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分析技术、薄层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岗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岗松油中分离出 5 0多个组分 ,确认了其中的 38种成分 ,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 94 %以上 ,建立了用薄层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评价岗松油内在质量的方法。结论 :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期岗松油化学成分既有共同点 ,也有不同点 ,芳樟醇等成分可以作为质量分析的指标性和指纹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GC-MS法建立温莪术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建立温莪术挥发油的指纹图谱测定分析方法 ,为温莪术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温莪术中药制剂制定指纹图谱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莪术挥发油 ,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指纹图谱测定 ,并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的中药指纹图谱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建立温莪术挥发油的共有指纹图谱。结果与结论 :建立的GC-MS研究温莪术挥发油指纹图谱的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精密度和稳定性 (RSD均小于 5% ) ,再加上GC-MS具有多成分同时定性的优势 ,所建立的温莪术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取喙果皂帽花新鲜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抗菌,抗肿瘤活性测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喙果皂帽花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喙果皂帽花叶挥发油,计算收率,并结合GC-MC分析化学成分;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比色法分别研究喙果皂帽花叶挥发油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结果: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喙果皂帽花新鲜叶挥发油收率为1.54%,得到91个化合物,鉴定出73个;喙果皂帽花叶挥发油浓度较高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抑菌活性;对白血病细胞(K-562)、肝癌细胞(BEL-7402)具有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0.47,47.2 mg·L-1结论: 首次从皂帽花属植物中提取挥发油并鉴定化学成分,主要为烯类化合物;喙果皂帽花挥发油中含有很多活性成分,喙果皂帽花挥发油对K-562,BEL-7402具有抑制活性,为喙果皂帽花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纳智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1268-1270
目的:研究疏花毛萼香茶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疏花毛萼香茶菜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163个峰,确认了其中的105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85.68%。结论:105种挥发性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鉴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喜树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喜树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喜树果中分离出63个成分,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5.08%;喜树枝中分离出81个成分,鉴定出45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55.56%;喜树叶中分离出50个成分,鉴定出39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8%;喜树果、叶及树枝挥发性成分中,含有14种相同成分。结论喜树的不同部位其挥发油化合物组成和含量也不尽相同,为喜树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比较贵州遵义、四川绵阳、河南信阳3个产地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杜仲叶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贵州遵义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62%;四川绵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河南信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76%。结论: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Lemon grass oil was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of wilted leaves of lemon grass (Cymbopogon citratus (DC.) Stapf.) cultivated in Thaila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MLC) of this oil and citral against 35 clinical isolates of 4 dermatophytes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T. rubrum, Epidermophyton floccosum, and Microsporum gypseum) were determined by agar dilution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C and MLC of lemon grass oi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itral. The most resistant strain was M. gypseum followed by T. rubrum, T. mentagrophytes and E. floccosum, respectively. The mode of action of lemon grass oil and citral were proven to be fungicidal.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cream containing fou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1.5%, 2%, 2.5% and 3%) of lemon grass oil was performed in vitro by hole diffusion assay. The 2.5% lemon grass oil was demonstrated to be the minimum concentration for preparation of an antifungal cream for subsequent clinical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