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用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检查镇静效果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2年8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40例, 年龄18~65岁,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 体重指数(BMI)18.5~27.9 kg/m2, Child-Pugh A级。患者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 μg/kg, 2 min后静脉注射瑞马唑仑。瑞马唑仑初始剂量设定为0.15 mg/kg(剂量梯度0.025 mg/kg), 使用改良Dixon序贯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的瑞马唑仑剂量。记录镇静成功和镇静失败的患者例数, 并将患者分为镇静成功组(21例)和镇静失败组(19例)。记录两组患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 苏醒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 术中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术后头晕、恶心呕吐、苏醒延迟、躁动的发生情况。使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瑞马唑仑用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检查镇静效果的半数有效量(ED50)和95%有效量(ED95)。结果瑞马唑仑用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用于肝硬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有效量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5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 30例)和瑞马唑仑组(R组, 24例)。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4 μg/kg后, P组给予丙泊酚(初始剂量1.0 mg/kg), R组给予瑞马唑仑(初始剂量0.1 mg/kg), 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的剂量。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胃镜置入前(T1)、胃镜置入后(T2)、检查结束时(T3)的MAP、心率、SpO2、呼吸频率、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低血压、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呼吸频率<12次/min)、心动过缓、注射痛、恶心呕吐及眩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镇静成功率。分析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用于肝硬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量效关系, 采用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瑞马唑仑、丙泊酚用于肝硬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ED50及其95%CI、95%有效量(95% eff...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对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胃镜置入反应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术的老年患者, ASA分级Ⅰ或Ⅱ级, 性别不限, 年龄65~80岁, BMI 18~28 kg/m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瑞马唑仑组(C组)和利多卡因复合瑞马唑仑组(L组)。麻醉诱导时所有患者均给予阿芬太尼6 μg/kg后L组患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 mg/kg, 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研究, 首例患者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剂量为0.18 mg/kg,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且改良警觉/镇静评分≤3分时置入胃镜。胃镜置入反应阳性标准:进镜过程中患者出现吞咽、呛咳、体动等影响检查质量的反应。若胃镜置入反应阳性, 则下一例患者瑞马唑仑的用量增加1个阶梯剂量, 否则降低1个阶梯剂量。相邻剂量差值为0.02 mg/kg, 重复此过程直至出现9个转折点。采用probit法计算2组瑞马唑仑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 C组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胃镜置入反应的ED50(95%CI)为0.158(0.133~0.183) mg/...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和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检查术镇静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拟行宫腔镜检查术患者, 年龄20~45岁, BMI 18~28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试验分两步进行, 用序贯法确定A组(瑞马唑仑)和B组(丙泊酚)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以A组和B组获得的ED50为标准确定C组(0.25×瑞马唑仑ED50+0.75×丙泊酚ED50为起始剂量)、D组(0.5×瑞马唑仑ED50+0.5×丙泊酚ED50为起始剂量)和E组(0.75×瑞马唑仑ED50+0.25×丙泊酚ED50为起始剂量)复合用药方案, 用序贯法确定C组、D组和E组丙泊酚和瑞马唑仑复合用药时丙泊酚的ED50。采用等辐射分析法分析两药镇静效应的相互作用, 计算相互作用系数及两者协同作用剂量配比。结果 A组瑞马唑仑ED50为0.180 mg/kg, B组丙泊酚ED50为1.167 mg/kg, 等辐射分析结果显示, 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具有协同作用, 当瑞马唑仑0.045、0.090、0.135 mg/kg与丙泊酚0.546、0.288、0.160 mg/kg复合使用时, 相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393、1.339、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有效性及适宜剂量。方法 选择2021年8—11月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160例,男84例,女7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丙泊酚2 mg/kg组(P组)、瑞马唑仑0.2 mg/kg组(R1组)、瑞马唑仑0.3 mg/kg组(R2组)和瑞马唑仑0.4 mg/kg组(R3组),每组40例。P组、R1组、R2组和R3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行镇痛预处理后,60 s内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瑞马唑仑0.2、0.3和0.4 mg/kg,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2分时即开始胃镜操作。记录首次镇静成功率、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记录术中低氧血症、低血压、体动、呛咳、呃逆、注射痛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和内镜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 与P组比较,R1组首次镇静成功率、低氧血症、低血压、注射痛发生率和内镜医师满意率明显降低,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明显缩短,体动和呛咳发生率明显升高(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使用剂量。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单盲对照研究。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69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A组(0.2 mg/kg瑞马唑仑复合0.25μg/kg瑞芬太尼,100例)、B组(0.3 mg/kg瑞马唑仑复合0.25μg/kg瑞芬太尼,100例)、C组(0.4 mg/kg瑞马唑仑复合0.25μg/kg瑞芬太尼,100例)、D组(0.2 mg/kg瑞马唑仑复合0.50μg/kg瑞芬太尼,100例)、E组(0.3 mg/kg瑞马唑仑复合0.50μg/kg瑞芬太尼,100例)、F组(0.4 mg/kg瑞马唑仑复合0.50μg/kg瑞芬太尼,100例)、R组(2 mg/kg丙泊酚,99例)。记录7组患者入室后(T_(0))、给药结束后1 min(T_(1))、胃镜操作时第1分钟(T_(2))、胃镜操作时第3分钟(T_(3))、胃镜操作时第5分钟(T_(4))、离院时(T_(5))的心率、MAP,记录7组患者胃镜检查操作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并发症(呼吸抑制、低氧血症、低血压、呛咳、呃逆、体动等)发生情况、镇静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及操作者满意度评分。记录瑞芬太尼0.25μg/kg的3组、瑞芬太尼0.50μg/kg的3组、瑞马唑仑0.2 mg/kg的2组、瑞马唑仑0.3 mg/kg的2组、瑞马唑仑0.4 mg/kg的2组呃逆的发生率,分析两种药物剂量与呃逆的相关性。结果A、B、C、D、E、F组的镇静成功率高于R组(P<0.05)。当瑞芬太尼剂量恒定时、增加瑞马唑仑的剂量,或者当瑞马唑仑剂量恒定时、增加瑞芬太尼的剂量,镇静成功率都随之增加(P<0.05),胃镜检查过程中心率和MAP波动减小、呛咳及体动发生率降低、患者及操作者满意度评分增高(P<0.05);但同时,呼吸抑制及低血压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心率和MAP下降幅度增大、患者苏醒时间与离院时间也逐渐延长(P<0.05)。瑞马唑仑剂量与呃逆的发生间呈弱正相关(0.25μg/kg,r=0.180,P<0.05;0.50μg/kg,r=0.272,P<0.05),瑞芬太尼剂量与呃逆的发生间呈负相关(0.2 mg/kg,r=−0.400,P<0.05;0.30 mg/kg,r=−0.386,P<0.05;0.40 mg/kg,r=−0.303,P<0.05)。结论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用于无痛检查,0.3 mg/kg瑞马唑仑复合0.25μg/kg瑞芬太尼剂量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麻醉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在全身麻醉下行CABG患者60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64岁, ASA分级Ⅱ或Ⅲ级, 左心室射血分数>35%, CI>2.0 L·min-1·m-2, BMI<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瑞马唑仑组(R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08 mg/kg, 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 2组均复合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 维持BIS值40~65。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后1~2 min和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30 s~15 min、切皮前即刻, 分别测定BP、HR、MAP、CI、S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mx),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并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M组比较, R组低血压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例数降低, CI及SVI降低>20%发生率及dPmx差值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咪达唑仑而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21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70例):瑞马唑仑组(R组)、丙泊酚组(P组)、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组(RP组)。R组给予瑞马唑仑0.2 mg/kg, P组给予丙泊酚2 mg/kg, RP组给予瑞马唑仑0.1 mg/kg+丙泊酚1.0 mg/kg。术中根据需要R组每次追加瑞马唑仑0.05 mg/kg, P组和RP组每次追加丙泊酚0.5 m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完成1.5 min(T1)、诱导完成3.5 min(T2)、手术结束(T3)时的MAP、心率、SpO2, 记录3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术中体动、注射痛、低血压、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术中知晓、过敏)发生情况。于术前15 min和术后45 min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评定患者的正负性情绪量值。结果 P组、RP组苏醒时间短于R组(P<0.05), 3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R组、R...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时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及95%有效剂量(ED_(95))。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3例,分为三组:第一组纳入患者性别不限(n=22),第二组仅纳入男性患者(n=29),第三组仅纳入女性患者(n=22)。根据Dixon改良序贯法,所有患者缓慢静注瑞芬太尼0.5μg/kg,随后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胃镜检查。若在进镜时及检查过程中出现呛咳、吞咽、皱眉、体动影响检查操作等反应为阳性反应,下一例患者增加0.05 mg/kg,否则降低0.05 mg/kg,以阳性反应转为阴性反应为交叉点,当出现七个交叉点时终止研究。采用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第一组瑞马唑仑的ED_(50)和ED_(95)及其95%CI,并分别测定第二组、第三组瑞马唑仑的ED_(50)及其95%CI。结果第一组瑞马唑仑ED_(50)为0.19 mg/kg(95%CI 0.155~0.229 mg/kg),ED_(95)为0.31 mg/kg(95%CI 0.248~0.492 mg/kg)。第二组瑞马唑仑ED_(50)为0.161 mg/kg (95%CI0.135~0.192 mg/kg),第三组瑞马唑仑ED_(50)为0.194 mg/kg (95%CI0.159~0.235 mg/kg)。结论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ED_(50)、ED_(95)分别为0.19 mg/kg和0.31 mg/kg,且男性患者瑞马唑仑ED_(50)低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芬太尼复合环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ED50及95%有效剂量(95% effective dose, ED95)。方法纳入拟行无痛取卵术的患者, 年龄21~40岁, BMI 18.5~28.3 kg/m2, ASA分级Ⅰ、Ⅱ级。设置阿芬太尼初始剂量4 μg/kg, 环泊酚0.4 mg/kg, 采用改良序贯法确定下一例患者阿芬太尼给药剂量。记录患者术中不良反应(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头晕)发生情况, 采用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阿芬太尼的ED50、ED95及其95%CI。结果阿芬太尼复合环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ED50、ED95及其95%CI分别为3.8(3.2~4.2)μg/kg、4.6(4.2~9.7)μg/kg。术中有4例患者出现低血压, 3例患者发生低氧血症, 1例患者出现头晕, 无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和心动过缓。结论阿芬太尼复合环泊酚(0.4 mg/kg)用于无痛取卵术的ED50、ED95分别为3.8 μg/kg和4.6 μg/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复合地佐辛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_(50))和95%有效量(95%effective dose,ED_(95))。方法选取2020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日间手术中心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31例,年龄65~86岁,体重45~87 kg,ASA分级Ⅰ~Ⅲ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静脉给予20μg/kg地佐辛,10 min后给予瑞马唑仑,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立即行胃镜检查,观察受试患者对胃镜检查的反应情况。设定瑞马唑仑0.20 mg/kg为初始剂量,采用改良序贯法确定瑞马唑仑的剂量。采用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瑞马唑仑ED_(50)、ED_(95)及其95%CI。结果与用药前相比,患者使用瑞马唑仑后出现一过性MAP、心率和SpO2的降低。复合地佐辛时,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ED_(50)为0.184(0.062~0.275)mg/kg、ED_(95)为0.354(0.268~1.677)mg/kg。结论瑞马唑仑复合地佐辛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ED_(50)为0.184 mg/kg、ED_(95)为0.354 mg/k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联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
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置入单腔气管导管手术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18~64岁,BMI 20~25 kg/m2,ASA Ⅰ或Ⅱ级。首例患者给予瑞马唑仑0.20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1分且BIS≤60后,给予舒芬太尼0.25 μg/kg,根据上一例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情况,采用抛偏倚硬币法决定下一例瑞马唑仑剂量。若上一例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为阳性,下一例患者瑞马唑仑升高1个剂量梯度;若上一例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为阴性,则下一例随机有11%的概率降低瑞马唑仑1个剂量梯度,有89%的概率维持上一例的剂量梯度。设定瑞马唑仑相邻剂量差值为0.01 mg/kg。计算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D50为0.190 mg/kg(95%CI 0.131~0.194 mg/kg),ED95为0.202 mg/kg(95%CI 0.198~0.220 mg/kg)。
结论 联合舒芬太尼0.25 μg/kg时,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D50为0.190 mg/kg(95%CI 0.131~0.194 mg/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对胃肠镜检查术患者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行胃肠镜检查术的门诊患者262例, 年龄18~64岁, BMI 18~28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31):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0~0.25 mg/kg, 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 mg/kg, 待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3分时开始胃肠镜检查术。于胃肠道准备前空腹时、胃肠镜检查前、离开PACU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 记录内镜医师对患者的肠蠕动评级, 记录检查期间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以及PACU期间腹胀、腹痛、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 R组肠蠕动评级升高, 离开PACU时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升高, 检查期间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 PACU期间腹胀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相比丙泊酚, 瑞马唑仑对胃肠镜检查术患者兴奋性胃肠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轻, 利于胃肠动力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并拟择期行骨科手术老年患者106例, 按性别分为男性组(M组, 52例)和女性组(F组, 54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相关指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瑞马唑仑总量、术前白蛋白浓度、出血量、输液量、尿量及血管活性药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相关指标: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总停留时间及拔管后改良Aldrete评分达9分时间;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相关指标:诱导后5 min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术中知晓、苏醒延迟、苏醒期躁动(Riker镇静-躁动评分≥5分)、PACU缺氧(SPO2<90%)、术后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 M组与F组患者苏醒时间及诱导后5 min低血压、心动过缓、苏醒期躁动、PACU缺氧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时间:(21.6 ± 9.2) min比(22.6±10.4) min, t=-0.502;低血压:13.5%比20.4%, χ2=-0.897;心动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
方法 选择择期在鼻咽通气道下完成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患者38例,年龄≥65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患者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3 min后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 min后置入鼻咽通气道。首例患者给予瑞马唑仑0.2 mg/kg,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下一例患者瑞马唑仑的剂量,若前一例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时出现以下任意一种阳性反应(摇头、呛咳、体动、HR增快幅度>基础值的20%、SBP或DBP升高幅度>基础值的20%),则下一例麻醉诱导时瑞马唑仑剂量增加0.01 mg/kg,反之则减少0.01 mg/kg,直到出现7次折返后停止。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50为0.193 mg/kg(95%CI 0.191~0.195 mg/kg),ED95为0.209 mg/kg(95%CI 0.205~0.213 mg/kg)。
结论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50为0.193 mg/kg(95%CI 0.191~0.195 mg/kg)。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异丙酚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异丙酚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 择期全麻病人12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40~80 kg,随机分为4组(n=30),各组分别随机分为6个亚组,M组和P组各亚组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0.06、0.08、0.10、0.12、0.15 mg/kg、异丙酚0.8、1.0、1.2、1.5、1.8、2.2 mg/kg;MP1组和MP2组各亚组分别按咪达唑仑与异丙酚ED50等效比1:13(咪达唑仑剂量分别为0.022、0.028、0.033、0.039、0.044、0.055 mg/kg)和临床常用比例1:10(咪达唑仑剂量分别为0.03、0.04、0.045、0.05、0.055、0.06 mg/kg)行麻醉诱导.M组、P组、MP1组和MP1组分别于注药后3、1,1、1 min时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催眠有效标准:OAA/S评分≤2分.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采用等辐射分析法判断两药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 M组、MP1.2组咪达唑仑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分别为0.088(0.066~0.110)、0.031(0.026~0.036)、0.045(0.040~0.049)mg/kg;P组、MP1.2组异丙酚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为1.142(0.933~1.350)、0.421(0.343~0.480)、0.450(0.399~0.491)mg/kg.结论 麻醉诱导时咪达唑仑与异丙酚按ED50等效剂量比1:13给药,两药催眠效应为协同作用;按临床常用剂量比1:10给药时两药催眠效应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门诊根管治疗术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门诊根管治疗术的患儿70例,性别不限,年龄2~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治疗时间<1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5):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组(RP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3 mg/kg直至BI...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全麻下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 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P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行麻醉诱导, 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1·h-1术中维持麻醉;R组患者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 mg/kg行麻醉诱导, 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3~0.7 mg·kg-1·h-1术中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疾病情况、手术时长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于术前20 min和术后5 min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样本, 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6、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β, S100β)和TNF-α水平。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intensive care unit, CAM-ICU)量表于拔管后30 min、术后1 d和术后3 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2022年5—7月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患者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首例患者给予瑞马唑仑0.35 mg/kg,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为0分时,给予阿芬太尼50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后行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插管反应阳性定义为气管插管后2 min内HR或MAP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20%,否则为阴性反应。按照改良Dixon序贯法,设定相邻剂量梯度为0.05 mg/kg,若出现阳性反应,下一例患者升高1个剂量梯度;反之降低一个剂量梯度,观察到第7个阳性反应-阴性反应交叉点时终止试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瑞马唑仑ED50、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共纳入患者35例,其中阳性反应15例(43%)。瑞马唑仑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为0.206 mg/kg(95%CI 0.135~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改良序贯法研究艾司氯胺酮在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
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择期全麻下行短小手术(<1 h)的患儿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6岁,ASA Ⅰ或Ⅱ级。术前于手术准备间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待起效后与家属分离,行麻醉诱导,评估用药后镇静效果。采用改良序贯法测定其用于患儿术前有效镇静的剂量,起始剂量为0.5 mg/kg,剂量梯度设定为0.05 mg/kg,当患儿Ramsay镇静评分≥2分、Funk神经行为评分≥3分且麻醉诱导评分为4分时为镇静成功(阳性),则下一例患儿在上一例患儿给药剂量基础上降低0.05 mg/kg,反之任一指标达不到相应评分时则为镇静失败(阴性),下一例患儿在上一例患儿给药剂量基础上升高0.05 mg/kg,直至出现连续7个阳性和阴性拐点交替之后研究结束。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其术前用药的ED50、95%有效剂量(ED95)和95%可信区间(CI)。记录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和麻醉期间恶心呕吐、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艾司氯胺酮用于患儿术前有效镇静的ED50为0.580 mg/kg(95%CI 0.559~0.602 mg/kg),ED95为0.618 mg/kg(95%CI 0.598~0.678 mg/kg)。患儿无一例发生恶心呕吐、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结论 艾司氯胺酮静注用于2~6岁患儿入手术室前镇静的ED50为0.580 mg/kg(95%CI 0.559~0.60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