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制中医脾系问诊信息规范化采集系统,探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问诊数据规范化管理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方法基于中医脾系问诊量表,结合中医临床诊疗习惯,研制中医脾系问诊信息采集系统。系统界面采用 B/S架构,借助计算机编程语言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储存、查询、导出和打印等功能,并通过调用正确的算法程序对目标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此采集软件已初步实现脾系疾病中以问诊为主的四诊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储存,能较好满足病例数据的查询、删改、数据导出、打印等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医脾系问诊采集的规范化和客观化。结论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中医问诊数据规范化管理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可作为今后中医四诊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现有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设备、方法,探索新一代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中医四诊信息自动化、全息化采集。方法前端使用视音频通用设备,实时采集中医临床四诊数据,同时利用大数据流式计算、Hadoop分布式储存等关键技术完成动态数据处理功能。结果完成中医四诊信息自动化采集,形成中医四诊信息的大数据仓库。结论通过对中医临床信息的便捷式采集、存储和处理,构建大数据仓库,以便后期数据应用和临床验证,为开发中医辨证论治的四诊辅助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四诊过于主观化和抽象化,因此如何将中医四诊客观化、标准化是现今中医诊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四诊信息的采集是中医四诊客观化的必要手段,目前在望、闻、问、切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整理概括近15年中医四诊采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装置,分别从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几个方面按照采集装置不同的原理、侧重解决的采集问题等分类表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断现代化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客观、规范地采集和分析是实现中医诊断准确的基础。文章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总结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中医诊断的正确性,除了要求单诊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外,更重要的是四诊合参。中医四诊信息客观采集和分析系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为开展四诊客观信息的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不同诊法设备分类标准不统一,信息来源存在差异,制约了四诊合参的融合。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脉诊等方面的智能化研究,结合四诊合参智能化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提出尝试从多源数据融合角度,借助协同训练法、多核学习法、基于子空间学习法提升四诊合参的融合度及准确性,探寻四诊合参智能化的可能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药复方配方颗粒研制的相关内容,为中药复方颗粒的研制提供参考。中医学具有先进的理念,但其特点决定了发展的局限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诊断信息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实现中医证侯客观化过程中,四诊中舌诊、脉诊数字化是较易实现又至关重要的技术。舌脉信息获取,分析和理解结合问诊标准化信息;进行多特征、多层次融合识别;开展舌、脉、问诊信息辨证的决策层融合研究,综合进行信息取舍,实现了脉象可视化、舌诊数字化,建立基于四诊的中医证候诊断数字化、客观化平台,为中医远程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医诊断信息数字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中药复方配方颗粒研制的相关内容,为中药复方颗粒的研制提供参考。中医学具有先进的理念,但其特点决定了发展的局限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诊断信息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实现中医证侯客观化过程中,四诊中舌诊、脉诊数字化是较易实现又至关重要的技术。舌脉信息获取,分析和理解结合问诊标准化信息;进行多特征、多层次融合识别;开展舌、脉、问诊信息辨证的决策层融合研究,综合进行信息取舍,实现了脉象可视化、舌诊数字化,建立基于四诊的中医证候诊断数字化、客观化平台,为中医远程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综述客观评析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 题,提出在探索四诊信息数字化研究中建立中医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完善中医四诊检测系统,建立中医四诊特征信息数据库,以及建立计算机判读量 化分类方法,同时利用数据库平台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融合分析,综合判断等构想,以获取有关中医病性、病位的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医四诊信息数字化研究现状评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综述客观评析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在探索四诊信息数字化研究中建立中医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完善中医四诊检测系统,建立中医四诊特征信息数据库,以及建立计算机判读量化分类方法,同时利用数据库平台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融合分析,综合判断等构想,以获取有关中医病性、病位的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中医四诊技术在抑郁症诊断和预测上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及事实依据。方法搜集古代中医四诊及近年来现代中医四诊技术在抑郁症诊断上的记载与文献报道,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基于现代中医四诊相关的技术已应用于抑郁症的诊断和预测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对抑郁症生理和病理上的认识各有特色,并有对该病独特的识别方法。结论现代中医四诊技术对抑郁症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优势,但也有不足所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的方法与原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诊信息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信息的抽象概括,其质与量关系到对疾病的分析和判断。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诊断分别从望、闻、问、切4条不同途径诊察和收集病情信息,其原理是"司外揣内"。目前,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不全面、不可靠已经成为影响中医辨证的突出问题,故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时既要重视不同诊法的特殊性,又要强调诊法合参的"全面性",更提倡借助于现代系统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诊断客观、量化,以保证信息采集过程的"规范性"和所采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文章再次梳理中医四诊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详细解释了四诊信息采集需遵循全面、规范、准确的原则,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促进辨证的正确性提供理论与可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整合为基于主客观联合辨证、以数据形式表达的中医四诊信息,形成多信息融合的开放性中医诊疗平台,为促进抑郁症诊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30例抑郁症患者、30例正常人,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四诊信息,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脉诊结果分析,并进行数字化舌诊与闻诊信息特征研究。结果正常组脉率、流利度、心率稍高于抑郁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律、力度、弦紧度、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抑郁症患者共有6种证型:心胆气虚型(8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6例)、肝郁化火型(6例)、心火炽盛型(3例)、心脾两虚型(3例)。结论脉图参数差异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脉搏波传导速度差异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结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实现动态检测抑郁症患者的数字化四诊信息,建立基于数字化四诊合参的抑郁症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取国家脑病研究中心确诊的脑梗后抑郁(PSD)病例,从脑梗后抑郁患者四诊信息特征的提取与识别入手,采用BD-SZ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完成对四诊信息的采集,建立数据库,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在方法学突破以后,在BD-SZ基础上形成先进低成本、具有中医特色的对于PSD的诊疗技术。文章旨在借助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对PSD的证候进行多模态识别,从而得出一种数字化、量化的PSD特征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信息化的定义和范畴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医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应用的途径、方法,提出未来10年中医信息化发展动向,如数字化医院建设、中医数字化诊断平台及与该平台相关的信息传输、数据处理等,希望集多学科融合,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加以创建并积累“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上海绿谷公司员工健康状况及其可能表现出的主要中医证。方法:应用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自制的四诊信息采集量表(此量表已经过信度和效度考核)对148位上海市绿谷公司员工进行健康状况采集。信息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中analyze进行分析。结果:分别总结了员工出现的问诊症状、舌象、面色、脉象等信息的特点。结论:四诊合参的方式揭示了绿谷公司大部分员工的体质特点,并提示最可能会发生的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融合脉诊信息的女性中医管理平台,方便女性对月经周期相关的健康问题进行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调理。方法:采用云计算技术,以中医电子健康档案(EHR)和知识库为核心,根据女性月经周期相关健康问题的特点设计中医健康信息采集问卷,并融入中医脉诊手环采集的数据,知识库可辅助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设计医生PC端与患者移动APP结合的平台框架。结果:平台有利于实现较客观的中医问诊和脉诊信息的采集与长期连续监测,并可辅助女性月经问题的健康状态辨识和健康调理计划的制定。结论:研究构建的平台对女性月经问题中医健康管理的实施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在解决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和术语规范化研究瓶颈问题上。文章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四诊以及四诊合参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论述了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诊断术语规范化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提出中医诊断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晟洁  李福凤 《新中医》2018,50(7):30-33
中医诊断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中医辨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确切诊断。作者对近10年来糖尿病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学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舌象、脉象、面诊、闻诊和问诊的客观化研究进展,并对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理工医之间的结合,各种获取人体诊断信息的设备不断出现,凸显了诊断医学的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与结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拓展和延伸传统诊法的内涵,将各种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整合为基于主客观联合辨证的、以数据形式表达的中医四诊合参,获得更为全面的检测、识别与分类信息,对病证给出综合性判断,形成多信息融合的开放性中医诊疗平台。同时,将传感器网络技术与中医诊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以中医诊疗为特色的嵌入式低成本、移动型医院、社区、家庭远程监护网络,实现中医诊疗器械的个人手持终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器系统,实现多中心信息的共享与中医远程诊断和远程复现。  相似文献   

20.
问诊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之一,传统中医学的问诊有规范的程序。将问诊与社会研究方法学的开放式访谈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中医问诊的效率,帮助临床医师更快捷地抓住主要信息,协助诊断和处方,而且通过对问诊获取的信息记录格式的转化,可以应用于疗效评价,有效促进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