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以及病理学结果。结果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胰腺囊实性肿瘤23例,其中囊腺瘤16例,囊腺癌7例。本院首诊19例中术前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3例,误诊为胰体尾癌1例,另有2例术前诊断为胰腺囊腺瘤,术中探查结合快速冰冻切片诊断为恶性,误诊率为31.6%(6/19);另4例在外院行囊肿内引流手术后病情加重,转入我院手术证实为胰腺囊腺瘤3例,胰腺囊腺癌伴肝转移1例。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体重下降,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仅为41.7%。CT在浆液性和黏液性囊性肿瘤的鉴别中的价值有限,其诊断正确率仅43.5%(10/23)。7例黏液性囊腺癌中3例术中冰冻切片判断为良性。结论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误诊率较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最终诊断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3个病灶平均大小为(25.00±1.82)mm,23个病灶出现坏死囊变;CT平扫15个病灶呈等密度,28个病灶呈稍低密度;43个病灶T1WI均呈低/稍低信号,27个病灶T2WI呈高/稍高信号,16个病灶T2WI呈等信号;26个病灶见包膜;30个病灶显示清晰轮廓;24个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即明显强化,8个呈延迟强化,5个呈向心性强化,6个呈轻度强化。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及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OCCC(26个病灶)的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形态、大小、边界、CT平扫和强化特征及有无肺动脉栓塞等。结果 4例病灶位于于双侧卵巢,18例病灶位于单侧卵巢。肿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有包膜,平均最长径(12.54±4.48)cm。26个病灶中,26.92%(7/26)为实性,3.85%(1/26)为囊性,69.23%(18/26)为囊实性。18个囊实性病灶中,12个为单房囊实性,实性成分呈结节状、球状、团片状、云絮状或分叶状向囊内突出,病灶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CT值28~47 HU)。增强扫描2个实性病灶和1个囊实性病灶实性成分动、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3个(23/26,88.46%)病灶实性成分呈进行性中度到明显强化。囊实性病灶囊性成分和囊性病灶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为13~34HU。6例患者伴不同程度肺动脉栓塞。4例患者伴恶性腹腔积液。结论 OCCC好发于单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单房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呈多种形态向囊内突出,增强扫描多呈进行性中度到明显强化,同时易伴发肺栓塞。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疾病(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s)的检出率逐年增高,行CT或MRI检查的患者,检出PCLs的几率达到2.4%~19.6%[1-2]。PCLs根据其病理学来源可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非肿瘤性PCLs分为上皮性囊肿(真性或称单纯性囊肿,最常见)、非上皮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肿瘤性PCLs即为胰腺囊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肝硬化性血管瘤与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00~2008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表现。结果本组肝硬化性血管瘤缺乏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CT及MRI特征:CT增强动态扫描显示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强化较为明显;MRI 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1、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由多种信号组成,部分病灶呈高信号。其中3例误诊为肝细胞癌,2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合并感染,1例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误诊为肝脓肿,1例误诊为非典型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后腹膜肿瘤。结论认识肝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和疗效。方法回顾1997年至2004年收治的8例大肠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18岁,其中直肠海绵状血管瘤4例,直肠和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3例,全大肠海绵状血管瘤1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无痛性便血和贫血。术前行电子结肠镜、腹部X线平片、气钡双重对比造影、CT和MRI等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6月(10~96月),全部治愈。结论增强对本病的认识,重视电子结肠镜在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首诊作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和血管瘤的范围,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对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手术治疗的55例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5例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男13例(23.6%),女42例(76.4%);年龄23~68岁,平均49.2岁。肝血管瘤病灶单发者16例,多发者39例,其中2个病灶者10例,3个及以上病灶者29例。肝血管瘤主要分布部位以右肝居多,占47.3%(26/55)。复杂巨大肝血管瘤直径为10.2~50.0 cm,平均直径为16.2 cm。10.0~15.0 cm者占61.8%(34/55);15.0 cm者占38.2%(21/55),其中25.0 cm者占9.1%(5/55)。术前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杂巨大肝血管瘤的手术切口多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占60.0%(33/55)。手术方式采用包膜外剥除28例,肝切除27例。血流阻断方法采用Pringle法17例,保留健侧肝动脉的改良Pringle法12例,半侧入肝血流阻断1例。手术时间为85~420 min,平均202 min。术中失血量50~3 000 m L,平均失血量855.5 m L。其中50~200 m L7例,200~1 000 m L 32例,1 000~3 000 m L 16例。有47.3%(26/55)的患者未输任何血液制品,而自体血回输率占18.2%(10/5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55),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8 d。结论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的、可行的,关键在于控制和处理出血,同时需要注意防治胆管损伤所致的胆汁漏。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肿瘤。尽管通过影像学检查,针对该病的诊断程序已经非常成熟,但在罕见疾病组合的情形中仍有被误诊为肝细胞癌的风险。本文通过回顾1例术后被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合并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肝移植病例,分析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疑难点,复习海绵状血管瘤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其与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鉴别要点,旨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合国内外文献中肝海绵状血管瘤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特点,对本病例诊疗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患者,男性,71岁,因腹水及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腹水及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全腹部CT平扫和增强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经全科会诊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术。术中检查和术后大体检查发现肝脏呈弥漫结节性改变伴肝右叶占位性病变。组织学发现前者为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而占位性病变则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通常情况下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存在影像学诊断困难,但在弥漫结节性背景下,海绵状血管瘤仍可被误诊为肝细胞癌。结节性再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989年4月至2007年7月间21例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为左上腹部包块、左上腹不适、腹痛等.检查手段包括B超、CT、MRI、血管造影等.脾海绵状血管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脾切除.结论 脾海绵状血管瘤瘤体较大(直径>4 cm)或有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脾手术切除,术式可以开腹脾切除,也可以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对于没有临床症状、肿瘤较小的患者,可以进行密切的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至2005年解放军总医院连续施行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3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策略.结果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1.8.术前未发现或未明确诊断而因其他原因于术中或术后发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共18例(5.2%).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病部位以右半肝居多,占16.2%(56/345).肿瘤直径<5.0 cm者占26.5%(91/344)、5.0~10.0 cm者占50.3%(173/344),>10.0 cm者占23.2%(80/344),平均直径为(8.0±5.0)cm(1例无直径记录).术前Child评分为A级者占99.7%(323/324).全组均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施行肿瘤剜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3%(39/345),病死率为0.3%(1/345).肝尾状叶海绵状血管瘤共切除11例,其中施行孤立性尾状叶切除9例.结论 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误诊为肝实质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包括尾状叶切除术)已成为较安全的手术,术中最主要的风险是切除肿瘤过程中的大量出血.  相似文献   

11.
胰腺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囊腺瘤临床比较少见,大约占胰腺囊肿的10%~15%,占胰腺原发肿瘤的5%.作者自1975年至1993年收治了22例胰腺囊腺瘤患者.男性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岁.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0例,粘液性囊腺瘤5例,粘液性囊腺癌7例.本组资料表明胰腺囊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7%)并向背部放射痛(36%);伴有体重减轻占46%;腹部可触及肿块占34%;伴有黄疸占9%.腹部CT检查是此病的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多数报告对胰腺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的确诊率可达90%一95%.该组22例当中20例作了CT检查,50%的患者可发现胰腺囊性肿物,45%的患者可发现胰腺软组织肿块,并有20%的病例有局部钙化的表现.但是CT扫描征象对于区别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十分困难.腹部超声检查在此病的诊断上与CT扫描相比无明显优势.其他影像学检查如上消化道造影、血管造影、ERCP等也没有特异性.许多作者认为经皮囊肿细胞穿刺细胞学检查对于术前肿瘤分类有一定的帮助,本组行囊肿穿刺6例,诊断为囊腺癌1例;腺瘤样增生2例;良性上皮细胞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超声、钼靶X线、CT的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47个病灶)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超声、钼靶X线、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40例中超声检出47个肿块,33个(33/47,70.21%)呈椭圆形或圆形,40个(40/47,85.11%)边界清晰,35个(35/47,74.47%)表现为低回声,31个(31/47,65.96%)后方回声增强,26个(26/47,55.32%)有较丰富血流信号。对21例行钼靶X线检查,于18例中发现21个病灶,11个(11/21,52.38%)边界清楚,14个(14/21,66.67%)形态规则,18个(18/21,85.71%)呈高密度。对7例行CT检查,共检出8个病灶,6个(6/8,75.00%)病灶为等增强或略高增强的规则肿块;所有病灶均无钙化、毛刺征。结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但仍缺乏特异性,确诊仍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红十字会医院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 结果18例恶性病变分别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延迟强化。平滑肌肉瘤1例,CT平扫肿瘤边界略清,密度不均,瘤内见大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延迟强化。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1例,CT平扫双肾多发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囊性肾癌6例,呈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内可见强化分隔及絮状强化影。嫌色细胞癌9例,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6例呈轻中度延迟强化,3例呈"快进快退"表现。CT扫描对18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72.2%(13/18)。 结论肾脏罕见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65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74例患者因体检时行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囊性占位来院就诊,影像学检查虽然是发现病灶的主要检查方法,但不能确定疾病病理类型。肿瘤位于胰腺头部40例,胰腺颈部34例,胰腺体尾部91例;行不同术式的肿瘤切除160例,剖腹探查、肿瘤活检3例,行胃空肠转流术2例。患者术前免疫学指标糖链抗原125(CA125)单项指标检测的特异度显著高于糖链抗原19-9(CA19-9)单项指标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特异度(P0.05)。结论在鉴别诊治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中,结合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免疫学肿瘤指标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术前预判的准确性。由于CA19-9在良性疾病中也有升高现象,所以CA125检测有助于减少这种假阳性的结果。手术切除是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检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共43个病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P-NE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超声内镜(EUS)、PET/CT,与手术结果相对照,分析各种影像学方法对P-NEN的检出率。结果 CT、MRI、EUS及PET/CT对P-NEN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6.74%(33/43)、94.87%(37/39)、94.59%(35/37)和51.52%(17/33)。MRI与EUS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可作为P-NEN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例胰腺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以往文献,总结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胰腺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及总结。结果该例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行CT检查发现胰腺占位,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胰腺Castleman病。术后1个月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已获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经查阅文献,共检索出胰腺Castleman病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为46岁;临床表现仅为腹部疼痛7例,腹痛伴发热1例,腹痛伴面部、双下肢水肿1例,腹痛伴乏力1例,腹胀1例,背部疼痛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吞咽困难1例,发热、乏力、体质量下降1例,无明显临床表现17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部9例,胰腺颈部3例,胰腺体、尾部16例,胰周4例;肿瘤直径最小1.5 cm,最大7.2 cm;病理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HV)19例,浆细胞型(plasma cell,PC)4例,混合型(mixed/HV-PC,MV)4例,未给出明确病理分型5例。结论胰腺Castleman病是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通常无特异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也无特异性,目前仅能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胰腺Castleman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正>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成人发病率约为0.4%~7.3%,尸检发现率为3%~20%[1]。肝血管瘤患者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5~6)[2-3]。在组织学上,肝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占所有肝脏良性肿瘤的73%[4]。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少见肿瘤的CT和MRI表现,以期加深对这类肿瘤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并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胰腺少见肿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 of the pancreas,NETP)13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10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2例、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adenoma,SCA)7例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MCA)2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1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者4例。重点分析每种肿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13例NETP中,实性肿块6例、实性成分为主4例、囊性成分为主3例;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7例;肿瘤实性成分均呈中到明显强化。10例SPTP中,实性成分为主2例,囊实性成分相仿5例,囊性成分为主3例;10例肿瘤实性成分均呈渐进性强化,3例肿瘤有出血、1例见斑点状钙化。2例IPMN均为混合型,表现为胰管扩张形成的多房囊性肿瘤。7例SCA中,微囊型3例、单囊型4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单囊或多囊性肿瘤。2例MCA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单囊性肿瘤。结论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胰腺少见肿瘤各具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可以提高这类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平扫+增强15例,MRI平扫+增强6例,^18F-FDGPET/CT扫描1例。结果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1)单发病灶13例,多发4例,淋巴管瘤病1例。单个病灶最大径15.8cm,最小径〈1.0cm。单发病灶多为分叶状,多发和淋巴管瘤病为大小不等类圆形。(2)12例为水样低密度,3例为实性稍低密度。3例多发病灶可见钙化。增强后囊内容物无强化、间隔轻度强化,实性病灶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3)MRI:囊内容物呈T1WI低、T2WI高亮或高信号,间隔呈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4)1例PET/CT检查^18F—FDG未见异常摄取。结论根据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建立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性肿瘤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确诊率:B超71.4%、CT82.1%和MRI80%。全组手术切除率89.3%。手术后发生胰瘘12例和腹腔感染4例,2例(黏液性囊腺癌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各1例)术后2年内死亡。结论:胰腺B超和CT检查是早期发现胰腺囊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积极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