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LCD)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LCD的CT和MRI(7例均行CT检查,仅有2例行MRI检查)表现。结果本组7例LCD经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1例。位于中纵隔2例、右肺门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1例。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分支状和斑点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强化。MRI检查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等、高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钙化呈低信号,增强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表现: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影像学显著持续强化的特点,有助于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联合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搜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住我院并经手术病理确认的肺癌患者50例,术前均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完整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所有患者肺癌类型、CT影像中病灶强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统计。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50例患者术前CT检查结果显示对右肺上叶肺癌总确诊断率92.00%(46/50)。病理类型:鳞癌42.00%(21/50),小细胞癌26.00%(13/50),腺癌24.00%(12/50),鳞腺混合癌8.00%(4/5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64.0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确认率为90.63%(29/32)。CT影像特征为右肺上叶肿块伴不张,肿块下缘光整,形成反"S"改变;支气管鼠尾状狭窄、中断,纵隔偏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轻、中度强化,病灶中央相对低密度。结论: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联合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及不同影像诊断方法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临床及影像表现典型)并进行对比。结果3例均为单发病灶,分别位于左肺下叶、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胸膜下,有典型的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之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并可见病灶与肺动脉相连。3例均行X线胸片及CT增强扫描,2例行DSA检查。3例CT及DSA均诊断正确,正确率100%。结论X线胸片及CT平扫对典型病例可提示诊断的可能,对不典型病例及多发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受到限制,CT增强扫描及DSA可准确地诊断肺动静脉畸形,并为手术或栓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BAF)致肺不张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经支气管镜、病理或临床随访诊断的BAF致肺不张胸部CT表现,观察肺不张分布、形态、强化特点,以及肺内伴随征象、纵隔淋巴结改变及肺外改变。结果 86例中,51例(51/86,59.30%)见单发肺不张,35例(35/86,40.70%)见多发肺不张,共127个肺不张病灶;位于右肺中叶47个(47/127,37.01%),右肺上叶31个(31/127,24.41%),左肺上叶28个(28/127,22.05%),双肺下叶21个(21/127,16.54%);85个(85/127,66.93%)呈扇形伴支气管黏液嵌塞或斑片状低强化,42个(42/127,33.07%)呈非扇形伴或不伴空气支气管征。66例(66/86,76.74%)见结核相关病变;86例(86/86,100%)均见不同程度肺间质性病变、小气道病变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融合伴钙化致邻近支气管、血管狭窄或闭塞;肿大淋巴结平扫CT密度(62.21±21.87)HU,增强后可见均匀强化(68/86,79.07%)及环形强化(18/86,20.93%)。6...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及球形肺炎等球形病灶的鉴别.方法 搜集18例经手术或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肺炎性假瘤均为肿块型,位于胸膜下.CT表现:(1)平扫: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10例;边缘模糊不规则8例,其中浅分叶2例,粗短毛刺、棘状突起6例;病灶密度均匀14例,病灶内见小斑点、小斑片状钙化2例,病灶内有小空洞1例,支气管充气征1例;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2)16例增强情况:中度以上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6例,无强化2例.结论 肺炎性假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能准确定位,结合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多样化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抽取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并经临床观察、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球形肺炎患者60例,对其CT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球形肺炎患者的CT诊断准确率为96.67%;其CT表现主要为: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沿支气管血管束靠近胸膜分布,其所属支气管壁非狭窄性均匀广泛增厚;病灶呈方形、球形或类球形;中央密度高,边缘密度低,呈"晕圈征",部分病灶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征象,肺门侧血管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及牵拉;垂直于胸膜侧边缘平直,呈刀切样,其他边缘呈较模糊的不规则或锯齿状改变,并可见浅淡的小片状高密度影;局部及周围胸膜肥厚;纵隔、肺门无明显淋巴结肿大;抗炎治疗后病变疏散或明显缩小。结论:球形肺炎虽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但也具有多样化特征,只有认真的综合分析其影像征象,并结合临床及进行动态观察,才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种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肝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13例,其中3例平扫可见片状脂肪密度,所有CT增强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硬化型肝细胞癌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缓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延迟强化。混合型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可见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5例病灶部分延迟强化,4例无延迟强化。纤维板层型3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缓慢消退,呈现“快进慢出”的CT增强表现,病灶中央瘢痕无强化。硬化型、混合型、纤维板层型CT平扫可见肝表面皱缩现象。致密型2例,CT平扫表现大部分坏死低密度灶,CT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可见强化,内大部分表现为类似于坏死无强化区。结论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特点,有助于此类型肝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17例为 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胸部11例,腹膜后5例,腹膜后及盆腔同时发生1例.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1例,多中心型6例.病理诊断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4例,混合型1例.CT平扫3例伴有钙化,其余病灶为等密度;增强扫描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性强化,中间可有点状或条状低密度;浆细胞型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 Castleman病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9.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2,17(3):344-344
目的:通过对胸腺增生CT表面特点的分析,提高本症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具有重症肌无力15例的胸腺肿大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5例胸腺增生者,病灶均位于胸骨后与主动脉和心前之纵隔内,形态规则,边缘清楚,呈类圆形5例,梯形和长方形各4例,梨形2例,最小1.5cm,最大6.0cm,平均3cm,病灶呈中等肌肉样密度,平扫CT值25HU,轻度强化,CT值40-60HU,均匀一致,无结节状强化,无钙化,对邻近结构无侵蚀,无淋巴结肿大。结论:胸骨后与心脏大血管前纵隔内显示规则对称性胸腺增大CT影像特征,结合典型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可提示胸腺增生症诊断,故CT是胸腺肿大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积累此疾病的CT诊断及减少其误诊的经验.方法 对8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炎性假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为: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周,形态多样,边缘见毛刺或棘状突起(桃尖征);病灶内见不规则钙化影或小空洞;病灶边缘可见尖角状粘连(尖角征)及刀切样改变;肺门及纵隔内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动态观察,病灶长时期无变化,少数病灶经治疗后可缩小.结论 掌握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并充分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肺炎性假瘤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软骨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CB)的CT表现,观察CT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CB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灶位置、形态、密度及增强表现等特征. 结果 28例(82.35%)患者病灶位于长骨;19例(55.88%)病灶边缘可见硬化边;21例(61.76%)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沙粒状钙化;全部21例接受增强扫描者均表现为轻中度强化. 结论 CB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CT对C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The initial approach to the patient with memory complaints should consist of a focused history,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Patients with MCI should be monitored every 6 to 12 months for conversion to dementia. Delirium, depression, amnestic disorders, and aphasia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emory impairment. Once a diagnosis of dementia is made, patients should have a brain CT or MRI scan and laboratory tests to assist with determining the cause. It is crucial that dementia be recognized and evaluated at the earliest stage so as to begin appropriate therapy and allow the patient to have a role in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the future, therapies for MCI may prevent conversion to dementia. The need for early recognition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tools, such as quantitative or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and genetic or clinical biologic marker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14.
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探讨了不同类型异位妊娠(EP)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其中着重讨论了卵巢黄体囊肿与异位妊娠孕囊的鉴别诊断;宫腔及内膜超声表现预测异位妊娠的价值。探讨了各种超声新技术的比较优势,结果经阴道超声(TVS)结合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被认为是诊断异位妊娠特异且敏感的方法,三维、四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则更多应用于罕见部位的妊娠诊断,被认为较传统的二维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典型及不典型CT表现,并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011至2014年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患者26例,术前行CT平扫、增强动脉期(延迟时间30 s)和门脉期(延迟时间70 s)扫描,分析其CT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6例患者共发现27个病灶,其中22例患者计23个肿块呈类圆形,有完整纤维包膜,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较多的脂肪密度内混杂少量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密度影,术前CT诊断为髓性脂肪瘤,诊断准确。另4例患者术前CT误诊,其中2例病灶内未见成熟脂肪成分,1例术前诊断为肾上腺腺瘤,1例诊断为节细胞神经瘤;其余2例中,1例病灶边缘有粗大钙化,诊断为畸胎瘤或错构瘤,另1例体积较大,向肾上腺前下方生长,考虑为腹膜后脂肪肉瘤。结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一般CT征象较典型,当肿块体积较大、合并出血或脂肪成分较少时,应与其他肾上腺及肾上腺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部神经鞘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临床及CT资料。结果 病灶呈形态规则、边缘清楚光滑肿块,较小病灶密度均匀,较大病灶内可有囊变及坏死,甚至完全囊变。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并可将两者分离。结论 CT发现颈动脉鞘区肿埠块,临床表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恶性脑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及鉴别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恶性脑膜瘤的MR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肿瘤T1加权像以等、低混杂信号多见,T2加权像呈均匀或混杂高信号;可见囊变及出血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均匀;肿瘤侵犯半球呈磨伞征;边缘不规则或呈锯齿状,硬膜尾征呈粗短不规则形;部分病例向颅内外浸润。结论恶性脑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提高识别恶性脑膜瘤的MR表现,有利于临床术前诊断及综合治疗,但须与良性脑膜瘤、胶质母细胞瘤及转移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分析67例川崎病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与同期收治的329例败血症患儿进行对比。结果川崎病诊断标准中的6种临床表现及肛周变化在川崎病中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败血症,而精神差、循环差、肝脾大及局灶感染征的出现率在败血症中均显著高于川崎病(均P〈0.01)。球蛋白升高、ESR增快、血小板升高在川崎病中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率在败血症中显著高于川崎病(均P〈0.01)。结论早期诊断川崎病的关键是与败血症相鉴别;认真仔细的病史问诊和体格检查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红  袁伟 《山西临床医药》2014,(10):739-742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CT表现,并与一些容易混淆的疾病鉴别,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拟诊急性阑尾炎的患者6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均诊断急性阑尾炎,术后证实符合急性阑尾炎诊断者61例,误诊7例中妇科疾病4例(宫外孕2例,盆腔炎1例,巧克力囊肿1例),回盲部淋巴结结核1例,盲肠憩室炎1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结论:CT扫描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较好地分型,并对病情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根据病理学特征分为淋巴浆细胞性硬化性胰腺炎和特发性导管中心性慢性胰腺炎。部分AIP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与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重叠,而其治疗方式及预后不同。本文对AIP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