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三维影像学探讨常人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通道的解剖学基础。方法从本院PACS系统中随机选取60例头颈部CTA枕寰枢复合体无明确异常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三维CT成像。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以颈椎扩孔器横截面面积(3~5 mm2)为对照,归纳出3种椎弓根类型。结果 60例头颈部CTA三维图像显示寰椎及周围结构清楚,测量出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男性(4.39±1.16)mm,女性(3.84±0.84)mm,小于常规螺钉直径(3.50 mm)占27.7%;在寰椎椎弓根通道分型中,Ⅰ型68侧,占56.67%,Ⅱ型25侧,占20.83%;Ⅲ型27侧,占22.50%;皮质骨面积比例随通道面积的减小而增大,在各型椎弓根通道都在80%以上。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是制约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重要因素,而寰椎椎弓根骨性通道的解剖结构特点则影响置钉技术的选择;设计出适应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的螺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杨烈  林清池  陈丽君  隋桐  段少银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17-3319,3457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范围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确诊为血管疾病的CTA资料,包括头颈血管组141例和躯干四肢血管组143例.扫描层厚为0.625 ~3.0 mm、螺距1.0~1.5,造影剂总量1.5 ~2.0 ml/kg.成像方法包括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仿真内窥镜(VE).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对比.结果 进行2期CT螺旋扫描,实现心脏及全身血管三维成像,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本组CTA诊断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28%、82.35%、96.48%.CTA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与DSA基本一致(P>0.05),但较手术测量小(P<0.05).结论 三维CTA适用于心脏及全身血管检查,可弥补常规CT检查的不足,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无创伤的特点和部分替代创伤性DSA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影像学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评价影像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摄片52例、常规CT检查69例、MRI检查7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患者寰枢关节的影像资料。观察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临床价值及特点。结果:X线检查52例,肯定脱位诊断13例、可疑脱位诊断17例、无脱位诊断22例。常规CT检查69例,肯定脱位诊断32例、可疑脱位诊断23例、无脱位诊断14例。MRI检查7例,肯定脱位诊断1例、可疑脱位诊断3例、无脱位诊断4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肯定脱位诊断72例、可疑脱位诊断0例、无脱位诊断17例,其肯定脱位诊断率为80.9%,旋转性脱位诊断率为72.2%。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主要方法,具有确定诊断的临床价值。其中CT三维成像显示脱位征象最清楚、直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前降支心肌桥(LAD-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冠状动脉CTA资料823例,其中LAD-MB完全包绕型199例(A组)、不全包绕型55例(B组),无MB者569例(C组).利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等三维技术显示LAD-MB,统计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观察LAD斑块特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x2检验.结果 LAD-MB 254例,发现MB 269处,近、中、远段分别为3(1.1%)、246(91.5%)、20(7.4%)处.A、B、C组中LAD、PDA、LCX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51.8%、47.3%、47.5%;32.2%、25.5%、28.1%;29.6%、20%、20.9%;A组、B组在LAD-MB近侧段、MB段、MB远侧段的硬化发生率分别为51.8%、0.5%、4.5%;47.3%、0%、1.8%;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无差异(P>0.05).A、B、C组LAD近段、中段、远段硬化发生率分别为44.7%、19.1%、2.5%;36.4%、20%、1.8%;40.2%、26.7%、0.5%;A+B组与C组比较,近段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中段、远段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LAD-MB的存在不影响冠状动脉各支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其LAD斑块分布MB近侧段多于MB段及MB远侧段.与对照组比较,斑块发生率LAD中段低、而远段高,后者可能导致左心室心尖及下壁的缺血.  相似文献   
5.
动态增强扫描是CT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扫描技术。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要取得动态增强的成功,首先应是穿刺静脉的选择及穿刺技术;其次注药过程中进行动态扫描时病人的配合也是提高增强效果的关键。胸腹部CT检查时,需要动态增强扫描诸多,并且前臂必须上举至头部两侧,前臂悬空无依托,易移动,造成针头刺破血管,使造影失败。为此,我室自行设计、制作了前臂外固定装置并在CT动态扫描中临床应用100例。本文就其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制作1.1一般材料 取五合木质平板一块,长度为50cm,宽度9cm。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孤立性蝶窦炎的CT临床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2006年6月诊治的18例孤立性蝶窦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行蝶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结果 本组中17例以头痛为主诉就诊.18例中,蝶窦气化分型为鞍前型7例(7/18,38.9%),鞍后型6例(6/18,33.3%),甲介型5例(5/18,27.8%).12例蝶窦有中隔,其中1个中隔6例,2个中隔4例,2个以上中隔者2例;6例蝶窦为单房.CT表现为蝶窦腔的部分或全部混浊变暗,蝶窦内密度增高.11例行鼻内窥镜蝶窦开放冲洗术,7例行抗感染治疗,均治愈.结论 CT可提供蝶窦解剖的细节和病变的范围,对鼻内窥镜手术有指导意义.CT可作为诊断孤立性蝶窦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的螺旋CT诊断和分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前螺旋CT在大肠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分析术前螺旋CT表现,与手术及病理分期对照,了解大肠癌的螺旋CT分期的敏感性、准确性。结果 螺旋CT能显示肠腔及肠壁的改变、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本组螺旋cT显示大肠癌的敏感性达100%(87/87),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率为T分期92%(80/87),N分期93.1%(81/87),M分期100%。结论 大肠癌术前螺旋CT检查对大肠癌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临床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最佳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内动脉虹吸部走行弯曲、周围结构复杂,解剖学、影像学测量研究较多,并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对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为相关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目的:明确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血液动力学特点,探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实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限元建模,分别在Mimics 10.01软件上进行三维模型的实体构建,用ANSYS 13.0 CFX软件模拟仿真人类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后血流,观察正常血流及狭窄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其特点与差异。结果与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血流在弯曲的虹吸部呈层流状态,但经过两个折角时血流发生旋动与湍流。血流经折角内弯区较快,外弯区较慢,速度越慢湍流越明显;折角处剪切力较小,同时折角外弯区剪切力较内弯区小。动脉狭窄后血流经狭窄区速度加快,狭窄下游形成湍流及低剪切力区;随狭窄程度增大,湍流、低剪切力区域扩大,中央性狭窄比偏心性狭窄影响大。结果证实,颈内动脉虹吸部弯曲、管腔狭窄直接影响湍流及低剪切力区形成,以外弯区及中央性狭窄影响明显。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种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肝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13例,其中3例平扫可见片状脂肪密度,所有CT增强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硬化型肝细胞癌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缓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延迟强化。混合型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可见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5例病灶部分延迟强化,4例无延迟强化。纤维板层型3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缓慢消退,呈现“快进慢出”的CT增强表现,病灶中央瘢痕无强化。硬化型、混合型、纤维板层型CT平扫可见肝表面皱缩现象。致密型2例,CT平扫表现大部分坏死低密度灶,CT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可见强化,内大部分表现为类似于坏死无强化区。结论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特点,有助于此类型肝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三维 CT 血管造影(3D CTA)显示椎动脉寰枢颅内段(AISVA)解剖的价值. 方法从头颈部血管 CTA 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选出头颈部血管无病变者 98 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显示(VR)三维成像,同时配合分离、融合、不透明及伪彩技术(SFOF).在三维图像上观察及描述 AISVA 行程、分支及其周围静脉丛(VVP).结果 98 例 3D CTA 图像清楚,显示 AISVA 大小及分支满意,其主要分支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见于颅内段.行程呈典型 5 个弯曲者85 例,占 86.73%;有变异者13例,占 13.27%.AISVA 管径左侧大于右侧者 66 例(66/98,67.35%),两侧计数值比较,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VVP 与 AISVA 第 2、3、4 弯曲关系密切,其形态、大小两侧比较,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3D CTA 能清楚、直观地显示 AISVA 和 V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