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捕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虮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伤后早期凝血和纤溶变化以及与病情危重度GCS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28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57例作为对照。检测伤后早期(6 h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的含量改变,结合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早期出现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的百分比为80.49%(425/528),其中不同凝血-纤溶指标根据异常的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D-D>PT>Fg>APTT>PLT>TT。(2)急性颅脑创伤患者PT、D-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颅脑创伤伤情加重PT、D-D含量明显升高;Fg含量在重型和中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型与轻型患者组比较、轻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APTT、TT含量只有重型患者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型、轻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T在各颅脑创伤组及对...  相似文献   

3.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755-75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86例需要输血的创伤性急诊及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两组,需要大量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47例),需要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为对照组(39例)。统计学分析并比较输血前及输血后1d、5d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蛋白C(PC)以及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差异。结果:输血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d,与输血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P<0.05),D-D和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5d,与输血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与1d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缩短(P<0.05),D-D和FDP水平显著降低(P<0.05),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短期内有较大影响,须及时监测凝血状态,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提高大量输血方案实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张小兵 《当代医学》2011,17(35):24-2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的关系.方法 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0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照.通过头颅CT表现,确定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PIH的关系.结果 颅脑损伤者PT、APT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伤情加重,颅脑损伤者PT、APTT及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Fg依次下降(P<0.01);与非PIH者相比,PIH者PT、DD明显升高,Fg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测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颅脑外伤引起的患者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颅脑外伤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观察组患者颅脑外伤后导致其迟发脑出血;对照组患者颅脑外伤后非迟发性脑出血。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BPC)、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BPC、FDP、APTT凝血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D-dimer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年龄、凝血功能障碍和GCS评分都与颅脑外伤导致迟发性脑出血相关(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迟发性脑出血可能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对预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 妊娠合并HBV感染发生产后出血产妇62例,其中产前肝功能正常24例(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38例(肝功能异常组);选择正常分娩产妇72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及产后检测PLT参数[PLT计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凝血功能7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1)在产前、产后PLT计数、PCT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的PLT计数、PCT低于产前(P<0.05),3组产妇产前、产后MPV、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前、产后PT、APTT、TT、D-D、FDP水平均呈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对照组(P<0.05),FIB、AT-Ⅲ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PT、APTT、D-D、FDP水平高于产前,FIB、AT-Ⅲ低于产前(P<0.05),对照组产前与产后D-D、FDP、AT-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能正确评估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前、产后凝血及纤溶功能,对预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蛇咬伤患者体内D-二聚体(D-D)及凝血因子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oche HP800生化分析仪、国产SF-8000血凝分析仪及美国COULTERR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检测51例被蛇咬伤患者血浆D-D、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g)及血小板(PLT),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判定各指标在毒蛇咬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D异常偏高、PLT结果异常、PT有1例异常。敏感性分别为76.47%、11.76%9及1.96%。其中D-D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Fg及PL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因子结果对蛇咬伤患者体内凝血紊乱的诊断价值不高,而D-D对异常纤溶亢进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参数以及纤溶参数变化情况。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妊娠糖尿病组,而后将同期于我院门诊产检的200名健康孕妇资料组成对照组,检测2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溶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原Ⅲ(AT-Ⅲ)]。结果妊娠糖尿病组PDW、MPV值均高于对照组,PL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糖尿病组PT、APTT、AT-Ⅲ值均低于对照组,FIB、D-D、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液水平处于高凝状态,而检测血小板、凝血、纤溶指标利于临床防治产科相关并发症,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联合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3(AT-3)、D-二聚体(D-D)水平监测在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为观察组,纳入重症创伤不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伤后1周存活率、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FDP、AT-3、D-D及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4 h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前30 min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AT-3、D-D水平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伤后1周存活率和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凝血四项联合FDP、AT-3、D-D水平监测可全面反映重症创伤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病情,对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及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100例,其中迟发血肿51例,非迟发血肿49例;依据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3~15分58例;中型组:9~12分32例;重型组:3~8分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水平变化,并设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轻、中重型患者PT、APTT、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D—D、FDP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LT、F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与纤溶异常,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60例AOPP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纤溶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AOPP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AOPP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图(TEG)AOPP组凝血反映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高于对照组,血凝速率(Angle角)、血块强度(M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组aPTT、PT、TT、Fbg、D-D、FD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R值、K值低于死亡组,Angle、MA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AOPP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机体处于低凝状态,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异常程度与AOPP患者的预后存在联系,临床应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单纯TBI患者96例,以Glasgow昏迷评分(GCS)为依据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测定各组患者创伤后4、12、24、72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一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于创伤后1个月采用牛津残障评分(OHS)评估各组患者预后,观察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两者间的相关性;设立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重度组患者创伤后各时间点PT、APTT均较轻度组及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轻、中、重度组PT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中、重度组PTT延长时间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轻、中、重度组创伤后各时间点FDP值、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创伤6个月后,死亡及预后不良组创伤4h时患者PT、APTT、PTT、FDP、DD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TBI患者创伤后即可产生凝血功能障碍,血浆PT、FDP、DD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早期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判断TBI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晞  陈建江 《重庆医学》2005,34(11):1641-164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以及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1)将168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测定病人入院当时和发病后24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BPC)值,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2)治疗1个月后将168例分为GOS4~5分和3~1分两组,比较两组PT、APTT、FDP、D-dimer、BPC值。结果(1)各型颅脑损伤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DP、D-dimer均有显著差异。(2)各型颅脑损伤中PT、APTT、FDP、D-dimer均有异常,随着伤情加重PT、APTT、FDP、D-dimer均升高。(3)治疗1个月后GOS1~3分组较GOS4~5分组PT、APTT、FDP、D-dimer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与颅脑损伤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老年脑挫裂伤迟发性出血的CT特征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子水平。方法:将90例老年脑挫裂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的复查结果,将44例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46例未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CT特征,并分析其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子水平。结果:两组间早期CT检查征象中,研究组中存在局部脑占位效应、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界面征、局部脑灰白质分界不清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间在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研究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以老年脑挫裂伤患者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为因变量(发生=1,未发生=0),对上述结果中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PLT、APTT、D-二聚体水平是老年脑挫裂伤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脑挫裂伤迟发性出血患者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局部脑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界面征、局部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护理。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迟发型颅内血肿32例,非迟发型颅内血肿28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探讨各组患者各凝血指标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等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迟发型、非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血肿组PT、aPTT、TT、变化不显著,而而Fbg、D-D和FD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迟发血肿组更明显(P0.05)。结论颅内血肿患者体内凝血指标与纤溶指标发生异常,呈高凝与纤溶亢进现象,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更显。检测凝血指标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评估临床上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获得性肺炎(AP)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水平。方法以60例CAP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纤溶指标,并分析其与CAP患者病情的联系。结果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A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TT、PLT、A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危组TT、PLT、AT水平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中危组TT、PLT、AT水平低于低危组(P<0.05)。三组D-D、FDPs、t-PA、PAI-1、NE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危组D-D、FDPs、t-PA、PAI-1、NE水平高于中危组、低危组,中危组D-D、FDPs、t-PA、PAI-1、NE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CAP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均存在异常,并且随CAP病情的加重,异常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两组(GCS>8分组和GCS≤8分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伤后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伤后24h内,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除TT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GCS>8分组与GCS≤8分组比较,上述6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朝晖 《当代医学》2013,(4):159-161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血府逐瘀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探索血府逐瘀胶囊的临床效用。方法将201 0年4月~201 2年4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胶囊,比较两组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显著提高,MPV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稳定(P<0.05)、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D-D)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更加明显(P<0 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通过提高体内PLT、PCT、PT、APTT水平,降低MPV、Fib、D-D水平来阻碍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因其他原因仅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手术前及术后第1、6天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6项指标水平。结果:(1)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PT、APTT、TT水平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6天6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6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T、APTT、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第一天凝血系统被激活,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继发性纤溶亢进,且这三项指标优于常规凝血常规检查,可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