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材》2017,(4)
降香在本草中的记载经不同考证,各有不同观点。该文对降香的本草记载和图进行再一次的梳理,作重新考证,发现本草中记载的降香并非豆科植物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的心材,而是近十余年风靡文玩市场的两种或多种名为降真香的木质藤本植物,产自海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相似文献   

2.
降香为豆科黄檀属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之功效。现代化学及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主要药理作用为防治心血管疾病。从传统提取分离鉴定和在线鉴别角度,对降香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降香药效作用的深入研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降香药材总黄酮含量进行研究。方法 :分光光度法。结果 :降香檀药材总黄酮含量为 2 .5 1%~ 5 .82 % ,海南黄檀、山油柑总黄酮含量仅为 0 .15 %~ 0 .2 4% ,引种的印度黄檀及印度紫檀总黄酮含量也显著低于降香檀 ,进口降香商品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降香檀 ,但挥发油含量较低 ,其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价。结论 :不同来源的降香药材质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降香黄檀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了降香黄檀适宜生长区域,为确定降香黄檀种植产区及合理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以道地产区海南省东方和昌江野生降香黄檀分布点的适宜生长环境因子,如气温、海拔、土壤和降水量等为依据,对降香黄檀的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中国台湾5省区,共147个县市,总面积60 111.2 km2为降香黄檀适宜产区.其中海南及广东、广西南部是最适宜分布的集中区.结论 降香黄檀适宜区分析结果与历代本草记载产地及现代引种成功实践相吻合.研究方法为降香黄檀的引种和扩种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苦杏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神农本草经》始载杏核;《新修本草》之后,逐渐以杏核仁为主流正名;杏仁为正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至明清时期逐渐作为主流正名。清代以前的本草未区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而清代的部分本草虽明确了两者的应用区别,但未将两者单独收载。直至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区别用药,以苦杏仁为正名,甜杏仁见于各省中药材标准。历代苦杏仁基原以各版《中国药典》中杏Prunus armeniaca(《中国植物志》杏Armeniaca vulgaris)及其各栽培品中种子味苦者为主流。一般于五月采收其黄熟的果实,取出种核,破壳取仁,阴干或焙干,去皮尖入药。本草记载苦杏仁道地产区为山西太行山地区,现主产于我国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历代本草认为杏仁有小毒,通过热处理后可减毒增效,燀法及清炒为历代主流炮制方法。此外,自明清时期以来,认为当取其发散作用时,应连皮尖生用。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历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3种炮制品,即苦杏仁、燀苦杏仁及炒苦杏仁。基于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的苦杏仁以杏A. vulgaris为基原,根据处方标注的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6.
刘心纯  李书渊 《中药材》1996,19(11):550-553
从文献查考、药材鉴别、理化分析和药理实验方面,将山油柑和降香黄檀作比较研究,二者相差很大,认为降香基原不能是山油柑。  相似文献   

7.
通过历代本草古籍的梳理,对经典名方中黄连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毛茛科植物黄连在唐宋以前的主流品种有黄连Coptis chinensis、短萼黄连C.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明清以后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云连C. teeta 和峨眉黄连C. omeiensis亦渐受推崇。古代黄连的道地产区具有逐渐西移特点,早期多推崇东部黄连,后期则推崇西部之鸡爪连,早期的西部黄连可能来源于黄连及同属植物,而鸡爪连则为栽培品,至今未发现有野生品。历代本草古籍中黄连存在多基原混用的情况,鉴于云连、三角叶黄连当前市场资源不足,短萼黄连及峨眉黄连亦属于濒危保护植物的现状,结合历代用药主流及资源情况,建议选择黄连C. chinensis作为经典名方入药基原。黄连古代存在炒制、酒制、姜制、蜜制等炮制方法,在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原方出处记载及药味炮制要求选定适宜的黄连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有关桔梗的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桔梗药材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发现历代本草均以桔梗为正名,因其“根结实而梗直”得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且明清以来推崇以安徽和县为代表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桔梗品质以身干、条粗均匀、体质坚实、色白、味苦者为佳。古代对桔梗的加工炮制方法以“去芦头及浮皮”“米泔浸,焙干”“切片微炒”为主,近现代以来其炮制方法多简化为以去皮、切厚片为主。因此,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桔梗采用桔梗科植物桔梗P. grandiflorus的干燥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编《古代文献全文检索》手机APP,全面检索系统收录的《本草纲目》《海药本草》等789部医药典籍,并结合原植物形态进行考证。发现古代降香、降真、降真香均指同一种香药两用的物质,紫藤香为其中上品,其植物基源应是豆科黄檀属一种或多种藤本植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及功效等。历代文献记载有薄荷、龙脑薄荷、胡薄荷、石薄荷、大叶薄荷、野薄荷、南薄荷等多个品种,经考证,其中薄荷、龙脑薄荷、野薄荷与今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一致,为主流品种,龙脑薄荷为薄荷因产地形态而命名,石薄荷为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大叶薄荷为今藿香Agastache rugosa,南薄荷为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薄荷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至明清时期多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以江苏为道地产区。其品质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薄荷常于夏秋采茎、叶,晒干,与现代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记载基本一致,古今薄荷常以生品入药。关于薄荷的性味功效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始将薄荷订作“极凉”,可能早期认为与白苏、水苏、香薷及石香葇等性温药材外形相似,皆有辛散之功,故记载为性温,至清代后主流本草多记载为性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古今功效记载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薄荷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M. haplocalyx为其药用基原,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1.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中药一支箭3种基源植物尖头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和瓶尔小草(O.vulgatum)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Waters Xbridget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3%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用聚类分析、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一支箭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5批一支箭中药材归为3类,确定14个主要共有峰,在亲缘关系上狭叶瓶尔小草和瓶尔小草较近,离尖头瓶尔小草较远,利用4个对照品瓶尔小草醇,3-O-甲基槲皮素,瓶尔小草醇4'-O-β-D-葡萄糖苷和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基-4'-O-β-D-葡糖糖苷的相对含量作为化学分类学标签可区分3个种。结论:一支箭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为其基源植物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中药“十八反”是在相反基础上形成的一组严格的配伍禁忌,然而从古至今临床应用反药治疗疾病的例子却层出不穷.反药是否相反,现代药性理论争议很多,并且也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通过查阅文献,从临床应用、制剂及给药方式、配伍比例、对P450酶系影响和毒理方面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的研究现状,指出以往“藻戟遂芫俱战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对特定部位的实验研究还很少,并且存在药物基源、给药方式、配伍比例等实验条件不统一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规范实验条件,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应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特点从特定部位对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配伍甘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藻戟遂芫伍甘草的准确用药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参属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丽秋  匡雪君  李滢  孙超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2):4138-4143
五加科人参属中含有多种药用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人参,西洋参和三七。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转录组测序成为挖掘功能基因、筛选分子标记、阐明代谢途径的有力工具。人参等植物的转录组测序为其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信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参、西洋参、三七转录组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及候选基因的挖掘,以期为这3种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芦根及其混淆品(芦竹根、南荻根和芒根)的原植物形态、性状、横切面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比较,确定芦根及其3种混淆品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禾本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慧妍  黄馨慧  张艳海 《中草药》2017,48(10):1998-200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分析方法,同时测定中药材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败酱草Patrinia scabiosaefolia、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木瓜Chaenomeles Fructus papaya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量。方法使用快速溶剂萃取法,采用甲醇作为提取溶剂,静态萃取时间6 min,制备样品溶液,液相色谱分析采用Acclaim C_(30)色谱柱,以乙腈-0.2%醋酸(85∶1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3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05 nm。结果样品提取时间为10 min,待测物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达到基线分离,且无样品基质干扰,r大于0.999,平均回收率在95.8%~102.7%,本法测定结果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方法的平均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且一法多用,可用于8种中药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以书中中药为研究对象,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4个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归纳药物警戒思想。结果发现明代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在识毒方面毒性分级明确并纠正前人谬误,在用毒、防毒方面用毒突出、注重毒药的配伍和炮制,在解毒方面中毒解救方法、机制明确。提示明代已初步形成"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为现代的药物警戒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