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所培育的近交系SSB小鼠,到1988年底已繁殖到第35代(F_(35))。本文报告对普通级(CV)、清洁级(CL)和无菌(GF)SSB系小鼠的主要脏器进行解剖学比较结果,藉以积累一些基础生物学数据,为该系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应用时作参考指标。材料和方法 1.动物 CV-SSB F_(34)~F_(35),CL-SSB F_(23+7+4)~F_(23+7+5),GF-SSB F_(23+11)~F_(23+12)核心群和谱系扩大群小鼠,按1~2、10、20、30、45、60、100和200等日龄,分成雌雄各8组。CV、CL每组取样20只;GF每组约10只,60日龄以上GF小鼠因供应紧张,取样较少。饲养条件如前文介绍。  相似文献   

2.
SSB系小鼠(即上生白系小鼠)是以繁殖性能好、环境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征为目标,由我所封闭群昆明系小鼠中培育成功的一个近交品系。与其它近交品系相比,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基因概貌,而且还具有相应的实验特性,作为新品系的开发和利用,在今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培育过程 1.种鼠来源:于1977年从本单位长期饲养的封  相似文献   

3.
本所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于1982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塑料薄膜无菌隔离器。并以引进的无菌ICR小鼠作为代乳鼠,通过剖腹取胎在隔离器内培育成功无菌小鼠并建立了基础群。在无菌小鼠及SPF小鼠的基础上,我们又完成了《清洁小鼠的培育》课题,目前已建立基础群和繁殖扩大群。我们对各级生物学净化小鼠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单个红细胞皿红蛋白含量(MHC)、谷丙转氨酶(sGP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白蛋白(AIb)、球蛋白(Glb)、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等生理生化项目作了检测。材料和方法一、动物  相似文献   

4.
Rowett系裸大鼠,由英国阿伯丁Rowett研究所于1953年首次报道,在远交系Hooded系大鼠群中发现。1975年英国MRL实验动物中心培育成功,并建立了核心群。1978年Festing详细地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并报告了人癌的异种移植获得成功。我所1985年从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引进了该系裸大鼠纯合型(rnu/run)雄鼠和杂合型(run/ )雌鼠各4只,在聚乙烯薄膜无菌隔离器系统中保种和繁殖良好,并少量供实验应用。一、饲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T739近交系小鼠.(1)培育经过 T_(739)近交系小鼠是用“615”系小鼠(♂)与“昆明”种小鼠(♀)杂交后按C.C.Little的研究,采用兄妹间(b×S)连续近亲交配方法培育成功的一桂皮色近交系小鼠,现已繁殖到F_(51)代。(2)遗传纯合度的测定①皮肤移植实验:用F_(39)代和F_(41)代共28只鼠,皮片移植后100天生长良好,表明同系个体之间具有相同的组织相容性基困。②肿瘤移植实验;共用2,325只鼠移植,结果100%成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SPF级和清洁级兔的种群和生产基地,建立在清洁级环境中饲养、繁殖清洁级兔的技术,提高实验动物用兔的质量。方法 利用子宫摘除术,在无菌隔离器中剥离子宫取仔,用人工哺乳方法将仔兔培育成无菌兔,再将双岐杆菌等5种微生物接种到无菌兔体内,使其成为无特定病原体(SPF)兔,并进一步在清洁级环境中培育成清洁级兔。结果 共做10批,剖孕兔20只,每批得仔兔10—15只,人工哺乳成活率为7.1%~82%。共育成52只,并已开始繁殖。人工培育出的SPF兔和清洁级兔,经国家动物标准检测室(药品生物制品监定所)检测均合乎相应级别的国家标准。结论 人工哺乳培育SPF兔并转化成清洁级兔的技术已经成熟,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以小鼠致敏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株,在组织相容的小鼠体内可迅速生长而形成腹水瘤,并可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一只荷瘤小鼠可产生10~20mgMcAb,其代价仅相当于从培养上清液中分离等量单克隆抗体的一小部份。这类杂交瘤大多数来源于BALB/c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及脾细胞。作者报道用BALB/c系小鼠与一种远交系小鼠杂交,繁育出体形大而价格便宜的杂交一代(F_1),用以产生腹水瘤,并制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60日龄雄性BALB/c系小鼠与同龄的封闭群SW/HPB系雌性鼠同居10天。该BALB/c系雄鼠可再与另外的SW/HPB系雄鼠交配。幼鼠21日龄断奶。定期测定BALB/c系和(BALB/c×SW/HPB)F_1小鼠的体重增长。对两种性别的F_1小鼠所产生的腹  相似文献   

8.
我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在研制成功塑料薄膜无菌隔离器之后,即于1983年6月从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引进少量无菌ICR/JCL小鼠进行扩大繁殖。于1985年以无菌ICR/JCL作为带奶鼠,通过剖腹取胎方法获得无菌SSB及BALB/c/小鼠。在5年多的无菌小鼠饲养管理中,我们发现有多种因素可引起无菌小鼠发生微生物污染。故必须经常根据具体情况找出污染源,并加以控制,才能有效地降低微生物的污染率。一、材料 SIB-1型塑料薄膜无菌隔离器、灭菌罐等饲养无菌小鼠的各种物品二、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小鼠肝炎病毒(MHV-1)接种DBT细胞,收获病毒经反复冻融、超声波处理、逐级差速离心提纯和浓缩。用该病毒提取液经腹腔免疫SPF级BALB/c系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_(2/0)融合,通过间接ELISA试验,筛选出5株分泌MHV-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_(10)H_8、A_(11)C_(10)、F_2G_2、F_3D_(11)、F_7B_9)。5株单抗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痘苗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肝炎病毒(MHV-2、-3、-JHM、-A_(59))均无反应。抗MHV-1的阳性血清能阻断5株单抗与MHV-1的反应。5株单抗均无沉淀特性和中和特性。液氮保存6个月后复苏,仍可分泌特异性抗体。用MHV-1单抗鉴定上海分离到的1株小鼠肝炎病毒(MHV-Hu_(79)),证实MHV-Hu_(79)株不是MHV-1。  相似文献   

10.
SMMC/C 系(C 系)小鼠系本校动物所培育的近交系动物,现已繁殖到第26代(F_(26))。虽已做过一些指标的检测,但多属细胞水平或形态学方面的表观检测。为给 C 系小鼠提供纯度的直接判定指标,作者从血红蛋白(Hb)及其亚基的遗传关系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剖腹取胎,用SPF昆明小鼠代乳仔沙鼠,培育SPF沙鼠核心群,然后扩大清洁沙鼠生产群,繁殖的清洁级沙鼠,供出血热疫苗研制用。  相似文献   

12.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杂交瘤细胞之亲代细胞系,目前大多取自BALB/c系小鼠。另据Brader等报道,应用BALA/c×Swiss Webster/HPB杂交一代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取得了腹水量大、连续收获时间长的良好结果。且雄鼠得率不亚于雌鼠。我们于1986年6月应用BALB/c系(?)与SSB系(?)杂交的F_1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取得了一定收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H_(22)/F_(23)),观察了特异性主功免疫治疗对肿瘤生长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用MMC处理的瘤苗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制剂(Cp)对带瘤小鼠进行免疫治疗,不仅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并可显著降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CFW系小鼠经β-榄香烯和丝裂霉素C处理的H_(22)/F_(23)瘤细胞腹腔免疫三次,末次免疫后两周分剐用H_(22)/F_0和H_(22)/F_(23)交叉进行攻击。实验结果表明:β-榄香烯及MMC瘤苗均能诱导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效应,并以MMC瘤苗效果更佳。两种方法处理的H_(22)/F_(23)瘤苗免疫对H_(22)/F_(23)攻击的保护效应显著低于对H_(22)/F_0的保护效应,提示高淋巴道转移株H_(22)/F_(23)细胞的免疫原性较低。初步讨论了H_(22)/F_(23)免疫原性的改变与其转移能力增高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上海地区7品系常用近交系小鼠核心群的遗传特性。 方法 将筛选到的48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组合优化,形成11组多重荧光PCR引物混合体系,对来自上海地区两大实验小鼠供应商的7品系14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核心群的DNA样进行分型检测。利用遗传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4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在48个微卫星位点上都为纯合子,同品系小鼠在同一种群(亚系)内表现为单态性,在不同种群(亚系)间存在差异;但同品系不同种群(亚系)近交系小鼠间的遗传距离与品系间相比均较近,均首先两两聚成一类。C57BL/6小鼠与其他6品系小鼠的亲缘关系均较远。结论 上海地区不同供应商的同品系近交系小鼠,不论是否为相同亚系,其遗传差异均存在。  相似文献   

16.
肠内细菌的几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无菌小鼠的寿命是普通小鼠寿命的1.5倍 19世纪末,细菌学家巴斯德,根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认为没有微生物,动物的生存是不可能的,便产生了培育无菌动物的设想。经过科学家们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锐尼尔(Reyniers)于1945年,培育出无菌小鼠。小鼠妊娠后21日出生,在出生的前一天,从母体的子宫中取出胎儿,把带着羊  相似文献   

17.
我室从1956年起培育近交系小鼠。TA1系小鼠是我们建立的第一个近交系动物,现将其来源,建立经过。纯合程度及生物学特性报告如下。一、TA1系小鼠来源及建立经过TA1系小鼠来自本市家养的白化小鼠。自1956年夏季起按兄妹交配(b×s),至1962年母1系已达廿代命名为津白1系,代号为TA1系(Tientsin Albino 1 Strain)。为低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实验动物质量标准愈来愈高。我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于1983年初以国产材料研制成功SIB-Ⅰ型塑料薄膜无菌隔离器后,从日本引进了ICR无菌小鼠,经过一年半的培育,建立了无菌小鼠群。工作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材料:1)SIB-Ⅰ塑料薄膜隔离器、灭菌罐、动物运输罐、饲养小鼠的物品等。 2)2%过氧乙酸,试管、棉签、封口聚醋薄膜等。方法:1)SIB-Ⅰ塑料薄膜隔离器经测试符合密封要求后,以2%过氧乙酸进行隔离器内部的灭菌。经微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鸡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血清中IL-21、IL-22、IL-23的动态变化。方法 36只DBA1/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每时间点各6只)和模型组24只(每时间点各12只)。分别在CIA小鼠加强免疫7d及35d无菌摘眼球取血,常规分离血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在加强免疫7d及35d血清中细胞因子IL-21、IL-22、IL-23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IL-21及IL-23在加强免疫7d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加强免疫35d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2在病程进展中,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IL-21和IL-23参与了CIA的发病,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进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T_(739)系小鼠经近交育成之后,已于1985年和在该系小鼠上建成的可移植性肺腺癌(LA 795)及体外建立的LA 795细胞株同时通过鉴定。该系小鼠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生育能力、自发瘤观察、某些生理及解剖学指标和自然寿命统计等资料已作初步报道。目前T_(739)系小鼠及其瘤株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实验肿瘤学、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报道该系的遗传学监测结果。一、材料 1.T_(739)近交系小鼠:1973年9月用615系小鼠(?)与远交系昆明小鼠(?)杂交后育成的一种土黄色近交系小鼠(F_(44))。 2.已知复隐性基因小鼠: (1)TA_1系小鼠:1985年从天津医学院引进,毛色白化,毛色基因为aabbccDD。 (2)CC_(57)W系小鼠:1985年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引进,毛色白化,毛色基因为aabbccD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