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静脉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4例外伤性静脉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保守治疗、窦旁骨瓣开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跨窦骨瓣成形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各组患者恢复情况,出院后3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 16例保守治疗组患者恢复14例(75%),15例窦旁骨瓣开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患者恢复13例(86.7%),跨窦骨瓣成形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患者恢复35例(97.2%)。出院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显示均获满意疗效。结论入院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治疗方式是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的关键,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跨窦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式硬膜外血肿(附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31例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头颅CT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均采用跨窦骨瓣开颅,骨瓣复位,窦旁(周)硬脑膜悬吊.结果 31例术后第3~6天头部CT扫描显示血肿无复发、血肿清除良好,骨瓣无移位.出院时GOS预后评分:死亡1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重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2例,恢复良好26例.结论 跨窦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方法可靠,优点明显,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跨窦小骨窗颅骨切开术(小骨窗手术)与幕上-幕下联合颅骨切开术(常规手术)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共67例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清除血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旁血肿残留量、颅内压变化、静脉窦通畅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时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小骨窗手术组患者术后窦旁血肿残留量[(1.40±1.60)ml对(3.50±2.10)ml,P=0.000]和住院时间[(13.40±5.70)d对(17.30±7.00)d,P=0.015]减少,术后颅内压[1 d:(164.40±33.30)mm H2O对(198.60±49.30)mm H2O,P=0.002;3 d:(185.90±47.80)mm H2O对(226.30±81.60)mm H2O,P=0.017;7 d:(154.70±52.50)mm H2O对(198.30±84.20)mm H2O,P=0.014]降低,术后静脉窦通畅率提高(87.50%对65.70%,P=0.037)。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4,P=0.909)。结论跨窦小骨窗颅骨切开术可有效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尤其是窦旁血肿清除较彻底,可有效解除静脉窦受压、改善静脉窦回流障碍、降低颅内压,是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的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   

4.
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跨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疗方法。方法对近三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的9例跨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诊断均经MRI、MRV证实,并静脉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首剂20万U,每日增加5万U。最大剂量40万U。结果9例跨窦硬膜外血肿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治疗后4例再通,5例建立侧支循环;无1例死亡,无原有血肿扩大及再出血病例。结论对临床工作中发现腰穿颅内压大于300mmH2O,跨窦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的病例,应警惕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对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后颅窝血肿形成的行CT复查发现的22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单侧后颅窝17例、双侧后颅窝5例,其中血肿骑跨横窦4例。血肿致第四脑室、环池受压6例,环池消失2例,致梗阻性脑积水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21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GOS评估患者预后:2分1例,3分3例,4分7例,5分10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情隐匿,早期诊断、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8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复查或急诊复查CT发现迟发性血肿患者23例,其中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6例;血肿跨横窦6例。先行幕上血肿清除的5例患者,术中发现小脑内血肿并硬膜下血肿1例;术后4例复查CT示,后颅窝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1例;血肿跨横窦1例。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伤后6个月,27例患者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7例;4分9例;5分10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病情隐匿、危重,早期诊断并根据临床症状和血肿类型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肿位于单侧17例,过中线15例;骑跨枕窦15例,骑跨横窦10例。结果2例保守治疗;30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枕骨骨折25例,骨缝分离3例。术后复查头部CT见血肿清除彻底,骨瓣原位对合良好。无脑脊液漏及假性脑脊膜膨出病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29例,4分2例,3分1例。结论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治疗效果主要与能否早期诊断及手术有关。通过积极的骨瓣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彻底止血,可以避免术后静脉窦梗塞及由于颅骨缺损造成假性脑膨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1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总结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117例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病因学、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17例外伤性后颅窝血肿中硬膜外血肿76.06%(89例),其中跨幕上下者60.67%(54例),硬膜下血肿4.27%(5例),小脑脑内血肿19.66%(23例)。合并幕上对冲性脑损伤52例,合并原发脑干伤9例。本组95例行血肿清除术及综合治疗,22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18例小脑脑内血肿,3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和1例硬膜下血肿(出血量<10 mL)。伤后6个月行GOS评估,死亡12例,重残2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单纯后颅窝血肿应及时诊断并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合并幕上血肿,只要及时治疗,也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形切口+跨窦骨瓣开颅术治疗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 2019年12月收治的19例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冠状位、矢状位CT及颅骨三维重建,根据影像学所示行“S”形皮瓣+跨窦骨瓣开颅术。结果 术中见顶骨凹陷性骨折7例,颞顶骨骨折15例,其中骨折线跨上矢状窦12例;上矢状窦出血12例,骨折板障出血3,导静脉及硬膜血管出血4例;术后24~72 h多次复查头部CT,显示硬膜外血肿完全清除,无再出血。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1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血肿复发。结论 采用“S”形切口+跨窦骨瓣开颅术治疗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能有效地止血并处理上矢状窦损伤,同时避免上矢状窦受压,术后再出血风险低,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外伤性上矢状窦破裂的特点、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方法 对116例外伤性上矢状窦破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上矢状窦破裂程度、血肿部位及出血的多少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按照GOS评分,13例术后恢复良好,2例重残,1例因术后静脉窦内血栓形成死亡。结论 对于上矢状窦破裂出血的病人,只要准备充分,操作得当,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发和多发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短期预后. 方法 总结分析136例CVT患者的血栓部位及受累静脉窦/静脉数目,依受累颅内静脉窦/静脉数目将患者分为单发CVT组和多发CVT组,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结果 单发CVT组44例,多发CVT组92例(其中累及2个部位45例,3个部位35例,4个部位9例,5个部位3例).最常受累的静脉窦/静脉为横窦/乙状窦(86.8%),其后依次为上矢状窦(58.1%)、直窦(18.4%)、大脑深静脉系统(7.4%)和皮层静脉系统(2.9%).单变量分析显示单发CVT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多发CVT组,但短期预后好于多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CVT组患者出现颅内实质病变及合并颅外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单发CVT组,同时治疗前颅内压≥300mm H2O的患者比例高于单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VT中以多发CVT所占比例较高,最容易受累的部位为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与单发CVT相比,多发CVT患者颅内压较高,多合并颅外静脉血栓,出现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几率较高,临床病情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颅脑创伤急性期双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影像特点,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常见的有3种情况:中线部位跨矢状窦血肿(5例),双侧对冲部位血肿(6例)以及一侧硬膜外血肿术后对侧迟发血肿(3例),均于伤后48h内诊断。患者入院时GCS13~15分8例,9~12分1例.≤8分5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一次手术7例,二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5例。除2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外,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头颅平片对预测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有重要意义,动态CT扫描是及时发现血肿并观察其变化的重要手段:双侧硬膜外血肿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外伤性迟发性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病例资料.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14例.结果 保守治疗病人均痊愈出院,手术治疗病人术后植物生存1例.伤后6个月GOS2分1例,3分2例,4分11例,5分16例.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病情隐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病例中,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30例。伤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GOS 5分24例,中度残疾,生活能简单自理GOS 4分7例.重度致残GOS 3分12例,持续植物生存GOS 2分,0例,死亡GOS 1分2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发病率低而致残率较高,患者的年龄、血肿大小、颅内压、伴发其他颅内损伤等因素均可影响预后,早期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无颅骨骨折的急性硬膜外血肿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性骨折患者,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一般为直接暴力导致着力部位的颅骨骨折,骨折线累及脑膜血管沟、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静脉窦和板障静脉而引起急性硬膜外血肿[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3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其中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手术3例,采取早期抗凝、静脉溶栓2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介入治疗2例,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余5例横窦栓塞患者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行保守治疗。 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治愈,2例存在局灶性症状,1例轻度智力障碍。术后3d~6个月8例复查DSA,3~6个月5例复查MRV,均通畅。结论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应尽早积极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在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4月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28例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3 d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大于80%者23例,血肿清除小于80%者5例.随访3~15个月,按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的15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l例,死亡3例.结论 侧裂区、矢状窦区、大脑深部及小脑等部位的外伤性脑内血肿适合于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分型及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的56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临床资料,将急性脑膨出试分为:对侧血肿型、弥漫性脑肿胀型、脑梗塞型、窦汇区血肿型。分析各型临床特点,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结果根据伤后六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预后,22例对侧血肿型患者,其中GOS 4~5分11例,占50%;GOS 2~3分5例,占23%,GOS 1分6例,占27%;12例弥漫性脑肿胀型患者GOS 4~5分0例,占0%;GOS 2~3分2例,占17%,GOS 1分10例,占83%;14例脑梗塞型患者GOS 4~5分2例,占14%;GOS 2~3分2例,占14%,GOS 1分10例,占71%;8例窦汇区血肿型患者GOS 4~5分1例,占12%;GOS 2~3分2例,占25%,GOS 1分5例,占63%。结论对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分型能反映临床特点及预后,可对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和经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39例以顽固性头痛、头闷和颅内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采用头部MR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立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血管成形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前MR检查显示颅内出血和静脉(窦)内血栓形成;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脑静脉明显扩张、瘀滞,脑动脉至静脉窦间的血液循环时间显著延长(>11s),尤其静脉期(>5s)。治疗后130例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治疗有效率达93.5%(130/139);并发症发生率0.7%(1/139);病死率2.2%(3/139)。对92例患者随访3个月~7年,1例死亡,91例疗效稳定,无明显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可确定诊断;连续应用纤溶药物和长期抗凝治疗可获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