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符合线路SPECT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5例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对其显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其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与B超、CT、MRI的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在35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中,其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88.9%、100%、100%、72.7%;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77%~98%、71%~98%、63%~100%、86%~100%、39%~94%.符合线路SPECT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明显高于B超,与CT和MRI的比较尚无显著性差异;95%可信区间分析,结果显示符合线路SPECT高于B超、CT和MRI;18F-FDG符合线路SPECT和B超、CT、MRI联合应用在某些病例的诊断中具有互补性.结论:18F-FDG SPECT/PET显像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9例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计算其诊断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与CT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29例患者中符合线路显像真阳性19例,真阴性6例,假阳性、假阴性各2例,其诊断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5%(19/21例)、75.0%(6/8例)和86.2%(25/29例);而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4%(15/21例)、87.5%(7/8例)和75.9%(22/29例)。在符合线路显像与CT检查均阳性的13例患者中,CT检出病灶20个;而符合线路显像检出27个,比CT多检出的病灶包括食管癌复发,锁骨上、纵隔和肺门淋巴结及骨转移。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在临床疑有复发转移而常规影像学检查阴性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与异机CT图像融合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可疑复发转移的40例NSCLC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并于显像前后1周内行CT扫描.用三维(3D)图像融合软件进行图像融合.结果 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CT扫描相同的范围内,40例患者共检出病灶58处,其中恶性52处,良性6处.融合图像诊断NSCLC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23%(49/52),5/6,93.10%(54/58),98.00%(49/50),5/8,5.65及0.07.图像融合灵敏度、准确性明显高于CT.单纯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诊断效能与图像融合无差别,但与CT图像融合可明显提高对病灶的定位诊断(提高44.83%).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与CT图像融合诊断NSCLC术后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灵敏度高,定位准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35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CT检查,其中30例行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CT检查对原发肿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TNM)分期的价值;另5例发现远处转移,放弃手术治疗。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T分期与病理T分期比较符合率为63%(19/30);^18F-FDG与CT探测淋巴结病变的灵敏度为60.00%和54.28%,特异性为94.44%和77.77%,准确性为84.80%和71.20%,阴性预测值为85.86%和81.39%,阳性预测值为80.77%和48.72%,其中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发现5例远处转移,改变了其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食管癌的术前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并与^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进行比较。方法因怀疑恶性肿瘤或骨转移而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者55例,41例于^18F-FDG检查前后4周内进行了^99Tc^m-MDP全身骨显像。其中30例骨转移瘤患者,15例无骨转移瘤,10例^18F-FDG显像示可疑肿瘤直接骨侵犯(单独进行分析)。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93%,97%,100%,98%和95%,50%,75%,86%,77%,前者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骨显像(P=0.024,0.035,0.007);^18F-FDG显像发现30例骨转移瘤患者中的20例有骨外原发或转移肿瘤。10例^18F-FDG显像示可疑肿瘤直接骨侵犯患者中,4例被证实有骨受累,6例无骨受累,而骨显像对骨受累情况均作出了正确判断。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能发现骨外原发或转移性肿瘤;^99Tc^m-MDP骨显像对骨转移瘤也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联合传统显像(CT、B 超、MRI)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07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行18F-FDG 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并联合 CT、B 超、MRI 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结果107例患者最终确定复发及转移共29例.18F-FDG 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与传统显像诊断均为阳性的15例患者中,传统显像检出病灶20个,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检出病灶26个.传统显像检出3个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未发现的转移病灶,而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检出9个传统显像未发现的病灶.18F-FDG 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3%、89.7%和86.9%;传统显像的诊断效能分别为62.1%、88.5%和81.3%;二者联合的诊断效能分别为89.7%、92.3%和91.6%.二者联合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明显优于传统显像(P <0.05).结论18F-FDG 符合线路 SPECT 显像联合 CT、B 超、MRI 在监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Depreotid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十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含生长抑素受体结合序列和^99Tcm配位序列。通过荟萃分析肺部病灶的^99Tcm-depreotide显像资料显示,^99Tcm-depreotide鉴别肺部病灶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4.2%(95%可信区间:90.5%,97.9%),特异度为61.2%(95%可信区间:50.7%,71.7%),诊断准确率为81.6%,阳性预测值为81.1%,阴性预测值为83.2%;对于1.5cm以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99Tcm-depreotide显像特异性极高,显像阳性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对于1.5cm以上的SPN,因其灵敏度高,^99Tcm-depreotide显像阴性者可进行系列CT扫描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结直肠癌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经迭代法处理和重建,获得衰减校正后的断层图像,并与同期CT和癌胚抗原(CE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再次手术病理、肠镜检查和随访观察56例患者中有33例发生复发和(或)转移,^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1.8%(27/33),87.0%(20/23),90.0%(27/30),76.9%(20/26)和83.9%(47/56);CT分别为69.7%(23/33),82.6%(19/23),85.2%(23/27),65.5%(19/29)和75.0%(42/56);CEA的诊断效能分别为66.7%(22/33),43.5%(10/23),62.9%(22/35),47.6%(10/21)和57.1%(32/56)。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监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术后CEA水平升高的患者中,其诊断准确性较CT为高。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显像在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方法41例临床疑胃癌术后复发患者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方法(标准摄取值,SUV),并参考近期病理检查、CT或核素骨显像结果:结果①21例复发患者(经组织病理学、CT、核素骨显像及临床随访证实),PET检出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为90.5%,特异性80.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2.6%、88.9%和85.4%。②21例术后复发及转移患者中,PET与CT均阳性13例共16例次,PET平均每例次检出病灶数多于CT。③12例术后复发及转移患者化疗后共进行15次PET复查。5例化疗后PET显像示病情好转,随访17~36个月均存活,7例化疗后PET显像示化疗效果欠佳.存活时间为6~10个月。结论^18F-FDG PET显像是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有用方法,并对监测胃癌术后复发的化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F-FDG hPET/CT显像在腹部消化系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结合图像融合(hPET/CT)探测可疑腹部消化系恶性肿瘤或肿瘤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1例临床怀疑为腹部消化系恶性肿瘤或肿瘤复发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经迭代法处理和重建,获得经检查衰减校正后的断层图像和融合图像,以目测双盲阅片进行诊断分析,并与手术病理检查或CT和(或)MRI、临床随访作出的最后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腹部消化系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76.5%和88.2%;对结直肠癌复发的诊断灵敏度为94.1%,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91.3%。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腹部消化系恶性肿瘤或肿瘤复发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使用MR分子成像技术对肿瘤细胞进行标记、显像的关键在于MR分子探针的运用。运用不同的分子识别系统合成靶向性探针,从肿瘤的基因、分子水平特异性地诊断肿瘤的发生是肿瘤成像的基础。针对肿瘤细胞的各种MR靶向分子探针标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肿瘤治疗疗效监测对判断肿瘤预后及治疗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对肿瘤治疗疗效进行监测以及区分有无治疗反应的肿瘤类型,都需要早期的、直观的、动态的、精确的方法.随着多种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疗效反应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在预测和检测肿瘤治疗疗效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维甲酸(RA)对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PLA-801-D)进行了诱导分化研究,结果显示:诱导后PLA-801-D细胞出现成熟分化的特征。细胞生长曲线下降,分裂指数减少,倍增时间延长;细胞体积增大,呈铺砖样排列。电镜下,细胞器及中丝增多,找到张力原纤维,细胞连接增多等成熟分化特征。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角蛋白与波形蛋白均为阳性,说明肿瘤细胞可能是较幼稚的上皮细胞。癌基因DNA-mRNA斑点杂交显示:诱导后的细胞v-src墓因表达增加,N-ras基因表达下降。证实这两种基因在肿瘤的恶性转化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次局部照射对H22肝癌移植小鼠肺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昆明小鼠皮下H22肝癌移植模型,总计96只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肿瘤对照组和肿瘤照射组。观察局部肿瘤生长和肺转移情况,并进一步研究肿瘤增殖核抗原计数(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浆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肿瘤照射组皮下肿瘤缩小,抑瘤率约为30%,但该组大体和镜下肺转移数及死亡数较肿瘤对照组高(χ2=8.31、4.48、9.60, P<0.05),转移结节大多明显。肿瘤对照组和照射组PCNA、 VEGF、 MVD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3.78、-2.47、-6.43, P<0.05)。肿瘤照射组血浆T细胞亚群CD4和CD8较健康组有明显下降( t =4.72和3.31, P<0.05)。结论 局部照射H22肝癌移植小鼠模型可使皮下肿瘤缩小,但有可能增加肺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胃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近年胃肠道影像学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胃的影像学检查范畴已较前有了明显的扩大,CT,MR,US,EUS,DSA,SEPT和PET等检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胃部影像学的诊断,并且在胃部肿瘤的诊断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胃的常规内镜和双对经造检查在胃部的检测中仍有重要的作用,CT和超声内镜在胃部肿瘤的检测和分期上有其独特的价值。MR作为一种无放射性的诊断技术技术可提供全方位的影像学资料。同时,随着多层CT和新型MR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仿真内镜技术将在胃肿瘤的检测中具有更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MRI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诊断有困难的患者行乳腺和腋窝MRI检查,17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分析MRI显示乳腺癌病灶和胸肌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所有结果均与病理对照。结果 17例乳腺癌患者共检出35个病灶,包括6例多中心性乳腺癌、4例多灶性乳腺癌和7例单发病灶(包括2例隐匿性乳腺癌)。6例(35.3%)出现胸肌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11例,其中9例病理证实,其敏感性为81.8%。结论乳腺MRI对检出隐匿性乳腺癌,多灶性和多中心性乳腺癌,评估胸肌有无浸润以及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在大肠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低张水灌肠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大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经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的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对其进行A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TNM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病例对大肠癌TNM分期的正确率为80%(24/30),其中对于T分期诊断正确率为80.77%(21/26),对于N分期诊断正确率为69.23%(18/26),对于M分期的诊断正确率为96.67%(29/30)。结论 良好的扫描前准备和扫描方法是螺旋CT对大肠癌正确分期诊断的关键,螺旋CT目前是进行大肠癌术前分期的最佳手段,尤其是对于远处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对于T分期和N分期的诊断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SSO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50例脾脏病变(包括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11例,结核11例,脓肿2例,囊肿5例)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相似文献   

19.
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52例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着重讨论了转移瘤与无功能腺瘤的鉴别诊断。病灶CT值>20Hu,密度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诊断转移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边界不清或/和侵犯周围结构、不规则厚环状强化为转移瘤的特异性表现,网格状强化只见于无功能腺瘤。  相似文献   

20.
应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寻找转移瘤原发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寻找转移瘤患者原发灶的可行性和灵敏度.方法 前瞻性分析34例以转移瘤症状就诊,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或MRI发现不明原发灶的转移瘤患者进行全身DWI扫描,分别测量可疑原发灶和转移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瘤的ADC值.探讨全身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和灵敏度.结果 通过对34例转移瘤患者全身DWI扫描,发现可疑原发灶24例,其中23例被证实为原发恶性肿瘤,1例可疑原发灶穿刺为良性病变;10例经全身DWI扫描未发现明确原发灶,其中2例经活检明确原发灶,8例经随访6~12个月仍未明确原发灶.确诊的14例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4±0.18)×10-3和(1.16±0.27)×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全身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67.6%(23/34),灵敏度为92.0%(23/25).结论 全身DWI对转移瘤患者寻找原发灶的灵敏度高,可以作为寻找原发灶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