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3671例住院病人损伤和中毒的外部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和中毒病人的主要外部原因及其高危年龄,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3671例损伤的中毒患者的外部原因构成及年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损伤和中毒的主要外部原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构成的43.2%,其高危年龄为20~39岁.结论提高青年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加大交通法规的监管力度是减少人体损伤和中毒发生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损伤和中毒病例的构成及其外部原因。方法:对某院损伤与中毒病例及其外部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该院2007年-2013年损伤中毒病人3763例,男女之比为1.73∶1。结论:应加大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预防儿童损伤与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徐晓兰 《中国病案》2012,13(2):77-78
目的分析损伤中毒患者的外部原因及死亡原因及其对人群的危害,制定防范措施,减少损伤中毒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某院2006年-2010年收治入院的损伤与中毒病例,按ICD-10以第一诊断进行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统计分析。结果损伤中毒患者15343例,占出院总数的8.6%,其中死亡153例,占总死亡人数的9.0%。两者分别位居该院疾病构成及死亡的前四位。结论交通事故、意外跌伤、他杀和他伤、自高处坠落、自杀和自伤是造成损伤中毒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大交通监管力度,增强人群的安全防护意识,减少损伤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吴朝红  吴吉林  朱敏 《中国病案》2011,12(10):50-51
目的了解损伤与中毒病例的构成及其外部原因。方法对某院损伤与中毒病例及其外部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该院2003年-2010年损伤中毒病人5407例,男女之比为2.09∶1;以15岁~44岁组居多,占53.91%。骨折、颅内损伤、非药用物质的毒性效应居损伤中毒类病人前三位,累计构成比42.19%。运输事故、意外跌伤、加害居损伤与中毒的外部原因前三位,累计构成比64.77%。结论应加大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损伤与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8-2010全年收治的损伤与中毒患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发生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根据我院病案统计室的住院患者信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方法,运用病案信息管理综合查询系统,对我院2008-2010年的损伤和中毒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损伤和中毒的主要外部原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构成的30.3%,其高危年龄为18~45岁。他杀他伤居损伤和中毒外因构成第2顺位,占构成的17.5%。结论:中毒和损伤仍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是医疗教学、科研、防治的重点。统计学分析损伤与中毒的外部原因结果准确、可靠,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6.
方浩  郭璇 《宁夏医学杂志》2000,22(8):500-501
对7195例损伤及中毒病例,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分类及编码,分析其性别和年龄规律、发生原因、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7195例损伤与中毒中男性多于女性,30~年龄组发生各种损伤和中毒所占的比重较多(24.1%);意外损伤和中毒的外部原因前三位分别为机动车交通事故、意外跌伤和意外撞击,其构成比分别是37.4%、23.8%和9.1%,三者之和占损伤和中毒总数的70.3%;其主要疾病构成是骨折、颅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阐明我院损伤与中毒的收治情况及外部原因构成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近十年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按ICD编码进行准确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损伤与中毒病人占各类疾病的10.68%;在外部原因中以机动车辆交通事帮为最高。结论:损伤与中毒是住院病人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强交通管理,施工和机器操作安全,增强防范意识,是减少损伤与中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65-865
自2001年以来,在我院疾病分类和死因顺位排序中,损伤和中毒病人均居首位,说明在我院服务区域内,损伤和中毒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对2001年 ̄2005年这5年间收住院的8041例损伤和中毒住院病人外部因素进行了统计。1资料来源住院病人疾病分类年报表及统计室医疗转归台账,数据真实可信。2结果和分析2.1对1997年 ̄2001年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前六位按表1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001年2002年机动车辆交通事故386650他杀他伤81103机动车以外运输事故43121意外跌伤4252自杀自伤3759意外中毒3312表2是5年交通事故病例总数按月分布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导致的高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为本地区损伤的防范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该院2007 2011年住院的损伤与中毒病例资料14 163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毒和损伤的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外部原因排前3位依次为运输事故、意外跌伤、手术和医疗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损伤和中毒是一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医院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这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以便寻找防治措施,对我市两家综合医院1992~2001年十年间49 816例住院病人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损伤和中毒病人8 795例,占全部出院病人总数的17.65%,造成此类病人较多的外部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小儿断指再植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小儿断指再植的成功率。方法 :在 10~ 16倍显微镜下 ,对 2 9例小儿 31个有再植条件的断指予清创后进行再植 ;术后保暧 ,抗炎 ,抗痉挛等治疗。结果 :2 9指成活 ,2指失活 ,成活率 93.5 % ,术后随访 6个月~ 3年 ,患者自然使用伤指 ,再植指发育和外观好 ,感觉恢复好 ,功能优良 ,优良率 10 0 %。结论 :小儿断指再植的适应证宽 ,成活的关键是彻底地清创、精确无误的血管吻合 ;认真仔细地修复各组织 ,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谈丽红 《当代医学》2021,27(6):54-56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IUD)嵌顿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112例IUD嵌顿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IUD嵌顿的96例女性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病史、IUD使用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IUD嵌顿的危险因素。结果节育器种类、痛经、妇科炎症、带环时间、带环怀孕均为导致IUD嵌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UD嵌顿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放置IUD时应考虑妇女综合状态,选择合适的IUD种类,加强术后观察和随访,及时治疗妇科炎症,结合IUD的使用年限及时更换,以减少嵌顿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月至1991年6月经内窥镜检查发现胃癌107例,其中100例经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阳性率93.5%,7例阴性者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分析了胃癌的内镜特征(中、晚期胃癌、一点癌)和病理特点,并就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认为在胃角、胃窦部的溃疡、糜烂、结节状及粘膜粗糙不平应仔细观察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16.
肖玲 《中外医疗》2016,(15):58-59
目的:对脑梗治疗过程中再次加重的原因分析,研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因脑梗住院的进行治疗后病情再次加重的患者60例,对其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23例患者是由于脑梗用药导致血压降低从而出现脑梗,有12例患者由于静脉输入葡萄糖后加重,有13例患者由于脑出血后导致,有12例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结论研究当中能够了解到,医护人员在治疗中重视,能够完全避免再次加重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疾病,其对心脑脏器的影响最为严重。根据中医理论、历代各家学说及现代研究探析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以便充分发挥中医辩证论治的优势,补充西医之不足,完善其诊疗方案,更大化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证候拓扑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破解证候高阶多维的非线性结构,展现证候复杂多变的全貌,阐明证候动态演化过程中子集合的衍生规律,以及证候动态演化子集合主症与次症的变化规律,揭示出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的科学内涵;运用临证数据,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可以阐释证候的判定诊断标准的科学内涵,从证候群中揭示临床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为科学的符合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的临床疾病中医证候判定诊断标准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液感染的病原学变化及耐药状况。方法对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的临床血液普通培养标本分离鉴定,将鉴定出的76株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血液普通培养标本793例,分离鉴定所得76株病原菌,阳性率9.6%,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4株)、大肠埃希菌(17株)为主。表皮葡萄球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唑啉较为敏感;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尤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高达100%。结论临床血液感染的细菌趋向多样化,耐药严重的条件致病菌已成为优势感染菌,应重视细菌学检查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静脉输液的无痛性拔针技术及加强静脉保护。方法:拔针时,减慢输液速度、不关调节器、平行转动针柄,使其与皮肤呈45度角、将取下的废胶布"米"字形贴于覆盖针眼的小纱布上、拇指沿血管走向摆放,不压穿刺点,快速拔针、同时按压穿刺点、致手臂略高于心脏位置。结果:患者血管损伤、疼痛率明显降低,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合理利用力学原理,采用无痛性静脉拔针技术,能有效减少血管损伤,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