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宏伟  陈蕾  孙绪德  高金芳 《医学争鸣》2008,29(15):1410-1412
目的:探讨大鼠胃组织中是否表达促黄体生成素(LH)及其受体(LHR),为进一步研究LH对胃的功能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在大鼠胃底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呈LH和LHR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细胞核呈阴性反应.上述细胞同样含有LH和LHR mRNA杂交信号,信号物质亦分布于细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结论:大鼠胃壁细胞和胃主细胞既能产生LH,又能表达LHR,说明LH对胃壁细胞和胃主细胞功能作用可能是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1和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子宫内膜腺癌、18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AQP1和AQP2蛋白的表达.结果:AQP1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子宫间质的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内皮细胞胞膜,而在肿瘤细胞无表达;AQP2分布于子宫上皮细胞胞质及胞膜.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QP1、2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升高(P<0.001).FIGO分期Ⅲ、Ⅳ期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QP1、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低分化组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QP1、2蛋白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460),但2者表达成正相关(r=0.938,P=0.000).结论:AQP1和AQP2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纤维粘连蛋白(FN)及其受体CD2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与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以及在子宫内膜癌转移浸润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象分析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癌、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N和CD29的表达。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FN弱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细胞基底部;内膜腺癌组织FN染色增强,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分化腺癌染色强度低于高分化组(P<0.05),阳性面积比例与细胞分级成反比。CD29在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呈强阳性表达;在不同分化的内膜腺癌组织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与细胞分化有关;FN和 CD29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FN和CD29表达与正常明显不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应采用调节这些粘附蛋白和粘附分子表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分布、表达及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IGF-1R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IGF-1R和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表达情况.结果 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过度表达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中IGF-1R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过度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IGF-1R的阳性表达及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高分化与中、低分化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临床分期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IGF-1R过度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而阳性表达率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及IGF-1R表达阳性组LVD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IGF-1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其表达越高分化越低;IGF-1R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通过对IGF-1R表达的检测可能对于预测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同时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HIT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6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60例中FHIT的表达情况。结果:FHIT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91.67%,随着病变程度增高而降低(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并随组织学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P<0.05);在子宫内膜各种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高于内膜腺癌(P<0.01)。结论:FHIT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预后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富集蛋白1/雌激素受体非基因组活性辅助调节因子(PELP1/MNAR)和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二步染色法,对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6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和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ELP1/MNAR、ER进行测定。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腺上皮细胞核中PELP1/MNAR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单纯性、复杂性增生组织(χ2=6.25~16.90,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绝经后组织间质中PELP1/MNAR阳性表达率低于未绝经组织(χ2=7.17,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增生期内膜腺上皮细胞核中ER阳性表达率高于分泌期及增生过长组织(χ2=5.208~12.907,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R与PELP1/MNAR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315,P<0.01)。结论 PELP1/MNAR在子宫内膜各个时期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和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腺癌、4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3与EZH2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RUNX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26/60)、67.5%(27/40)与95.0%(19/20),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90,P<0.001);上述3种组织中EZH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5/60)、42.5%(17/40)与15.0%(3/20),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41,P<0.001).RUNX3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χ2=-3.561,-2.367,5.370,P均<0.05),EZH2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χ2=-3.084,5.568.P均<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RUNX3和EZH2蛋白的表达相关(rp=0.330,P=0.007).结论:RUNX3蛋白表达缺失和EZH2蛋白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表达的EZH2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调控RUNX3基因的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9.
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内膜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内膜腺癌中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23.3%,随着病变程度增高而增高(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表达增高(P<0.05),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P<0.01)。结论:C-erbB-2的表达与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同源框基因HOXA11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子宫内膜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从分子水平研究子宫内膜腺癌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5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HOXA11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HOXA11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腺癌细胞。HOXA11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表达最高,在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HOXA11在子宫内膜腺癌的表达明显低于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的表达(P<0.05)。结论 HOXA1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女性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对癌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3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PCNA和c-erbB-2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和c-erbB-2在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PCNA和c-erbB-2的过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细胞胀亡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结肠癌29例,直肠癌31例;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28例,低分化腺癌14例;有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38例;Dukes分期A期8例,B期30例,C期22例)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细胞胀亡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bFGF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癌组织中存在细胞胀亡,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结直肠腺癌组织细胞胀亡指数(OI)与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或0.01),与Dukes分期无关(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bFGF的阳性表达率为60.0%(36/60),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相关(P<0.01或0.05),而正常组织中bFGF阳性率为5.0%(1/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I与bFGF表达率呈负相关(r=-0.730,P<0.01).结论:细胞胀亡与bF-GF表达和结直肠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不同表达状态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采用14785条人cDNA表达谱芯片,筛选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雌、孕激素受体均阴性,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的特异性差异基因表达谱。结果:雌、孕激素受体阳性内膜癌差异表达基因571条,其中上调399条、下调172条;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内膜癌差异表达基因645条,上调443条、下调202条;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阴性内膜癌则为1125条,上调608条、下调517条。结论:不同激素受体状态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特征,各型受体特异性表达基因可望成为高效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参与雌激素合成的细胞色素P450c17(CYP17)和雌激素代谢解毒的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多态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80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和84例对照者的CYP17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34bp处的T/C多态及COMT基因第四外显子第158位密码子Val/Met多态。结果:A1/A1、 A1/A2、 A2/A2 三种多态基因型在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1/A1和A1/A2基因型在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腺癌组A1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2/A2基因型相比,A1/A1基因型个体和A1/A2基因型个体发生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是3.152和2.69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MT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17基因MspAI1位点的A1/A1和A1/A2基因型及A1等位基因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子宫内膜腺癌易感人群筛查的重要指标,而COM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腺癌风险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的规律,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10例,子宫内膜腺癌88例,共148例为实验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30例做对照组,观察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不同内膜病变及正常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芳香化酶蛋白和ER、PR、Ki67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增生期内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级别、淋巴转移无关。在子宫内膜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Ki67阳性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与ER、PR及Ki67无一致性。结论芳香化酶基因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密切相关,芳香化酶、PR、ER及Ki67表达为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规律,了解L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16例正常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2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N的表达。结果 3组内膜组织腺上皮基膜、腺细胞与间质细胞质内均有LN表达,其中3组内膜间腺上皮基膜LN表达构成比(χ^2=13.06,P〈0.001)、腺细胞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Smad蛋白(Sma-and Mad-related protein )信号通路的状态和癌细胞TGFβR/Smads信号通路的关系,及其这一信号通路可能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子宫肌瘤、1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GFβRⅠ、TGFβRⅡ、Smad2、Smad3、Smad4、Smad7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均有TGFβRⅠ、TGFβRⅡ、Smad2、Smad3、Smad4、Smad7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腺体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TGFβR蛋白与Smads蛋白的表达一致,两者成正相关(r=0.86, r=0.78);子宫内膜癌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TGFβR/Smads蛋白的表达不一,子宫内膜癌本身的间质细胞TGFβR/Smads蛋白表达缺陷。结论正常子宫增生期/分泌期内膜细胞存在TGFβR/Smads信号表达,子宫内膜癌本身的间质细胞存在TGFβR/Smads信号缺陷;探讨内膜间质细胞TGFβR/Smads信号通路作用,为内膜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 MMP-7)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奴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检测3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MP-7的蛋白定位及mRNA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MMP-7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MMP-7表选水平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癌中MMP-7表选明显增高(P〈0.05),并与癌组织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结论:MMP-7参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发展及预后判断的一种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建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亚型α(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弱表达细胞模型,探讨ERα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及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在子宫内膜癌发病过程中与ERα的关系。方法:设计针对ERα的反义寡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dexyribonucleotides, AS-ODN),转染入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Western blot 测定转染后细胞ERα的表达;检测转染反义寡核苷酸后E2和TAM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影响的变化。结果: (1)针对ERα翻译启动区设计的反义寡核苷酸可以选择性下调ERα的表达。 (2) E2和TAM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B的生长。转染ERα-AS-ODN后可抑制E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促生长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以转染后的24,48及72 h尤为明显。转染ERα-AS-ODN可抑制TAM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促生长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转染后的48 h最为明显。结论: 初步建立了ERα弱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模型。反义核酸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特异性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ERα的实验手段。在HEC-1B细胞中,ERα抑制E2和TAM的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良性及恶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livin蛋白在良性及恶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子宫内膜腺癌组织4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11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9例、增生期内膜10例、分泌期内膜8例,利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及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其中l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liv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良性子宫内膜(P<0.05),livin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组织学分级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分期中无明显差异,且与淋巴转移情况无关。结论:livin可能与肿瘤的的分化有关,可作为反映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