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重度眉间纹效果稳定的矫治方法。方法:采用在眉头部切口离断部分皱眉肌,辅助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充填眉间凹陷区域,在动态及静态重度眉间纹形成机理上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通过二者结合,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结果:15例受术者术后随访6月形态满意,眉间较术前饱满,皱眉肌力明显减弱,重度眉间纹根据术前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眉间部年轻化效果明显。结论:在离断部分皱眉肌基础上辅助自体颗粒脂肪充填,对于重度眉间纹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复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支配皱眉肌的神经来源、走行和分布。方法:对13具成人尸体标本共26侧颜面的眶区内、外侧面神经进行大体和显微局部解剖分离,研究支配皱眉肌的神经来源、走行和分布。结果:从眶外侧区走行支配皱眉肌的神经是穿经眼轮匝肌的颞支前、中支吻合网,其入肌区域分布于皱眉肌外侧1/2;在眶内侧区进入眼轮匝肌的神经主要由面神经颧支中下支穿经颧大肌、颧小肌深层向内上进入眼轮匝肌下方深层并行向内眦方向走行,自深面发出分支进入眶区内侧面的降眉间肌、降眉肌,最后自深面进入皱眉肌,其入肌区域分布于皱眉肌内侧即近起点端1/3。结论:支配皱眉肌的神经受皱眉肌内侧及外侧面神经的双重支配,对选择性神经阻断除皱手术在眶内侧区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眼轮匝肌悬吊法眶周除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眶周除皱术式.方法 在肿胀麻醉下,通过眉区切口入路,在眼轮匝肌眶部外侧深面向下剥离1 cm,将眼轮匝肌上提固定于颞深筋膜或额骨骨膜上;于内侧显露降眉肌和皱眉肌并离断之.然后,通过皮肤入路睑袋成形术切口,在行睑袋成形术的同时,在眼轮匝肌与其下脂肪组织间分离眼轮匝肌眶部外侧,形成眼轮匝肌肌皮瓣,向外上方提紧,固定于眶骨骨膜上.对于颧颊部丰满、鼻唇沟明显者,可同时悬吊固定颧脂肪垫.结果 65例中年女性,术后随访3~16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静态时鱼尾纹、眉间纹消失,上睑松弛及眉下垂完全矫正,鼻唇沟纹明显减轻,95 %的受术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球结膜水肿者4例,经热敷治疗,1个月内均消退,无面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眼轮匝肌悬吊法采用新的切口入路,完全避开面神经,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切口隐蔽,疗效可靠持久,创伤小,恢复迅速,是一种较好的眶周除皱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可以整体上提面中、上部,并解决睑袋、颧部皮肤软组织松弛、鱼尾纹、额纹、鼻唇沟过深的复合除皱术.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共对30例患者施行全面部复合除皱术.额颞部选择发际缘切口与额部切口入路,颞部在颞深筋膜浅层剥离至颞肌前缘及眶外缘,额部在帽状腱膜下剥离至眶上缘及鼻根部,并在眉上1.0cm处及两侧眉峰间离断额肌、皱眉肌和降眉肌.联合应用耳前、耳后切口,行面中、下部超过鼻唇沟的广泛皮下及SMAS下剥离,分别向上、后、乳突3个方向悬吊,对松弛的眼轮匝肌进行悬吊,并将颧脂肪垫向外上方悬吊、固定于颧骨体表面.对于睑袋及颧部松弛严重者,辅以睑袋切口,在面中部骨膜下分离颧骨上分离至鼻唇沟外上1.5cm并悬吊.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额纹、眉间纹、鱼尾纹、鼻唇沟过深、面中部组织松弛等问题均得以改善,无血肿、面瘫等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 全面部复合除皱术可从根本上改善老年患者面部组织松垂问题,效果持久,只要严格手术操作,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及其分支,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面部年轻化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面神经的角神经解剖位置,为皱眉肌、降眉肌及降眉间肌去神经化手术寻找最佳入路提供安全保证.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新鲜尸头标本行甲醛血管灌注固定后.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显微解剖,寻找面神经颧支与颊支的分支,确定角神经,观察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并追踪角神经到皱眉肌、降眉肌及降眉间肌的入肌点,照像留存.结果 ①按照角神经的形成及分支将角神经分为Ⅰ、Ⅱ、Ⅲ型.颊支形成复杂的吻合网后又开始形成集中向内眦方向走行,形成单一的角神经,并接收从眼轮匝肌中穿出的颧支,称为角神经Ⅰ型(20%,4/20侧);颊支吻合网与颧支吻合网在"四肌间隙"中形成1支角神经,称角神经Ⅱ型(20%,4/20侧);在"四肌间隙"中形成角神经为上下2支时,称为角神经Ⅲ型(60%,12/20侧).②3种类型的角神经在下眶部都走行于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下方,在内眦部走行于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内侧,并与内眦血管伴行.③角神经在内眦韧带水平上方2.19~4.28 mm即有分支进入降眉肌或降眉间肌.角神经有反折支进入上唇鼻翼提肌,最上入肌点距内眦角下方垂直距离为6.89~9.38 mm.结论 在内眦水平线上方2.19 mm至下方6.89 mm的范围内、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内侧,对角神经进行失神经手术,是最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51例,其中23例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侧前方减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侧前方减压的新入路。方法:利用胸腰段的解剖关系设计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段脊柱侧前方减压术。结果:临床应用12例,手术时间1~1.5h,从皮肤切口到完全显露椎体出血40~60ml。此入路不切断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及膈肌,不会伤及胸膜等。随访3~6个月,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5例。结论: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胸腰段脊柱侧前前方减压入路简捷,损伤小,出血少。既能充分减压,又能最大限度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还可避免加重脊髓损伤、胸膜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处理甲状腺上极时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显露喉上神经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须行腺叶切除的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经术前超声评估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或甲状腺腺体肥大,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环甲肌入路(Cricothyroid approach)42例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间隙入路(带状肌间入路,viacervical strap muscles approach)45例,比较术中喉上神经显露情况及术后喉上神经功能及甲状腺旁腺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与环甲肌入路组喉上神经找出率( 83.3%)相比,经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入路组喉上神经找出率高(95.6%)(P<0.05),环甲肌入路组喉上神经寻找所用时间(5.75±0.24) min,经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入路组较短(3.83±0.37) min(P<0.05),术后随访手术病人,对比饮水咳呛、发音低沉、手足麻木等症状,手足麻木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入路组术后饮水咳呛、发音低沉并发症少于经环甲肌入路组(P<0.05)。结论 经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间隙入路对比应用环甲肌入路,喉上神经找出率高、寻找时间短,在上极的甲状腺肿瘤及腺体肥大的情况下应用此入路有助于暴露上极并保护喉上神经外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处理甲状腺上极时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显露喉上神经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须行腺叶切除的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经术前超声评估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或甲状腺腺体肥大,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环甲肌入路(Cricothyroid approach)42例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间隙入路(带状肌间入路,viacervical strap muscles approach)45例,比较术中喉上神经显露情况及术后喉上神经功能及甲状腺旁腺的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环甲肌入路组喉上神经找出率(83.3%)相比,经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入路组喉上神经找出率高(95.6%)(P0.05),环甲肌入路组喉上神经寻找所用时间(5.75±0.24)min,经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入路组较短(3.83±0.37)min(P0.05),术后随访手术病人,对比饮水咳呛、发音低沉、手足麻木等症状,手足麻木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入路组术后饮水咳呛、发音低沉并发症少于经环甲肌入路组(P0.05)。结论经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间隙入路对比应用环甲肌入路,喉上神经找出率高、寻找时间短,在上极的甲状腺肿瘤及腺体肥大的情况下应用此入路有助于暴露上极并保护喉上神经外支。  相似文献   

10.
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后正中入路组),另一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肌间隙入路组).均行腰椎管减压;对需要行内固定者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进行复位,对腰椎不稳定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腰腿痛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获得良好纠正,行腰椎间融合者术后1年均出现融合.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较,肌间隙入路组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 选择性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是可行的;能够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原始解剖结构,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同样可行复位、固定和椎间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直肌旁入路在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应用腹直肌旁入路治疗的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病人19例。单一腹直肌旁入路5例,腹直肌旁入路+延长入路8例,腹直肌旁入路联合后方K-L入路6例。结果 19例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均完整切除,切口长度9~23 cm,手术时间90~210分钟,出血量420~1240 ml,无神经、盆腔脏器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2例术中出现股静脉损伤且术中及时修补,术后1周和术前VAS评分分别为3.4±0.8和7.3±1.6。1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58个月,平均(26.0±5.8)个月,无复发14例,局部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2例,恶性肿瘤因远处转移死亡3例。结论腹直肌旁入路可快速进入盆腔腹膜后位置,相比于骨盆其他手术入路,可触及解剖结构更为广泛,适用于盆腔腹膜后软组织肿瘤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Wiltse肌间隙入路与经多裂肌入路术式,在单节段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中,对脊旁多裂肌损伤程度的差别,为肌间隙入路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应用小切口TLIF术治疗一组连续的单侧下肢症状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共46例。减压侧统一通过经多裂肌肌内入路,非减压侧随机分组,住院日奇数患者实施肌间隙入路,住院日偶数患者实施肌内入路。肌间隙入路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6~74岁,平均(52.7±9.2)岁;L3,4病变1例,L4,5病变12例,L5S1病变9例。肌内入路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32~72岁,平均(51.8±8.7)岁;L3,4病变2例,L4,5病变14例,L5S1病变8例。记录两组病例的非减压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进行MRI复查,并进行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和T2信号强度比率测量,组内和组间比较两种术式多裂肌萎缩及脂肪化退变差异。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原始病变、切口缝合时间无显著差别,而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皮肤切口至置钉完毕时间明显低于肌内入路组(P<0.01)。两组非减压侧,术前VAS分值无明显差别;而术后1、6、12个月,肌间隙入路组VAS分值明显低于肌内入路组(P<0.01)。组内配对比较和组间比较,肌间隙入路术后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减小百分率和T2信号强度比率增加百分率均明显小于肌内入路术式(P<0.01)。结论:与肌内入路术式相比,肌间隙入路术式具有出血少、入路简单、置钉容易、对脊旁肌多裂肌损伤小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a)成人下肢标本25个,其中福尔马林固定标本20个,新鲜冰冻标本5个,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相关的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内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b)新鲜冰冻下肢标本5个,按照改良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c)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临床应用该入路治疗涉及后内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13例,按AO分型,41-B-1.3.2型2例、41-B-3.2.2型2例、41-C-1.3型4例、41-C-3.3型5例;俯卧位经该入路治疗胫骨平台B型骨折,仰卧位经该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a)改良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腘窝主要神经、血管;深层经腓肠肌内侧头内侧与半膜肌复合体及腘肌间隙,腘肌下剥离保护了外侧的血管神经束;膝下内侧动脉影响了显露,必要时可予结扎。b)临床应用13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改良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具有暴露直接、充分,安全性高,解剖简单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共用切口行额部除皱术同时行提眉术以改善眉部下垂的手术方法。方法:经眉部切口离断额肌去除额部皱纹,离断皱眉肌和降眉肌以去除眉间纹,提紧去除眉部皮肤以纠正上睑皮肤松弛状况同时减少鱼尾纹。结果:本组22例,经手术矫治后均对术前衰老症状有所改善,其中3例有轻微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此方法简单有效,综合改善效果明显,选择合适适应证后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韦盛  李兴艳  程浩  李锋  徐卫国  李文凯  印卫锋  吴华 《骨科》2014,5(3):136-139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为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入院的1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58例,经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置入满意度、术后感染情况和下腰痛Macnab标准评分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椎弓根螺钉置入满意度和下腰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良好入路方式,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腹直肌旁斜切口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本院自2010-05—2012-11采用改良腹直肌旁斜切口入路治疗21例骨盆髋臼骨折。其中13例患者按Tile分型:B2型5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2例;单独使用改良腹直肌旁斜切口入路7例,联合髂窝入路5例,联合经皮骶髂螺钉1例。8例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1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和前加后半横行骨折各1例,其中2例用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6例单独使用改良腹直肌旁斜切口入路。结果 19例获得了平均15.6(6~30)个月随访,骨折平均在2.9个月后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Matta复位标准,术后解剖复位13例,复位良好7例,复位较差1例。1例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无感染、股神经或股血管损伤、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及骨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腹直肌旁斜切口具有切口小、解剖清晰、固定操作简便等优点,作为髂腹股沟入路之外的选择,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时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20具尸体额肌解剖发现,额肌行走到眼轮匝肌深面时分为深浅两部分,浅部肌纤维较多与皱眉肌、眼轮匝肌相交织,深部延续为厚约0.2~1.1mm,平均0.56mm的致密膜状组织,下续于眶隔。根据此解剖特点,我们改良了传统额肌瓣术式,在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还介绍了用不同额肌瓣术式治疗41例重度上睑下垂之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结合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新型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31例,根据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三角肌入路组(A组)和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组(B组)。A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23~78岁,平均(46.56±15.80)岁,合并肩关节脱位12例,骨折Mutch分型:撕脱型11例,劈裂型7例。B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29~73岁,平均(48.08±18.36)岁,合并肩关节脱位8例,骨折Mutch分型:撕脱型8例,劈裂型5例。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术后肩关节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结果 A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术后1、3、7dVAS评分优于B组,在术后14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B组,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考虑腋神经麻痹1例,肩峰撞击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B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骨折再移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结合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经三角肌入路的治疗方案切口更小,患者术后的疼痛轻,早期的肩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8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获得6~24个月随访,术后伤椎得到良好复位,2例术后出现短期腰背痛,经理疗药疗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经骶棘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脊柱背部软组织解剖结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单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