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红花,治疗组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16.7%和28.3%,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40.0%和5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1和P=0.030);14d和30d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分别为43.3%和7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3和P=0.019)。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近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VIP、万方数据库和CBM,全面收集关于rt-PA联合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到2014年7月,按改良Jadad评分法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62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19例,对照组309例。Meta分析四个主要结局显示,rt-PA联合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与单独应用rt-PA治疗比较,差异明显[-3.13(-5.00,-1.26),P=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依达拉奉,共治疗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分别t=3.270,P0.01;t=2.314,P0.05;t=2.946,P0.01),Barthel指数升高(分别t=-3.466,P0.01;t=-2.098,P0.05;t=-2.059,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其NIHSS评分均低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而Barthel指数高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高于丁苯酞治疗组的57.14%和依拉奉达治疗组的54.29%(χ2=4.242,P0.05;χ2=5.245,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20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ACI的患者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rt-PA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静脉点滴,连用14 d; 于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24 h、3 、7 、14 d)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复查颅脑CT或者MRI观察有无HT。结果 治疗后第3、7、14 d重复测量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MP-9、c-Fn、GFAP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49)。静脉溶栓后14 d内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 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1.0%(1/100),对照组病死率3.0%(3/1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经Fisher精确检验,P=0.621); 依达拉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能减少rt-PA溶栓后HT的发生,下调MMP-9、c-Fn、GFAP水平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进展性脑梗死85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n=45例)和对照组(n=40例),2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0.15PNAU尤瑞克林静滴,1次/d,连用7~14d,给予依达拉奉针30mg+糖水或盐水100mL静滴,2次/d,连用2周,于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1.11%,近期治愈率55.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观察探讨。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 102 例,随机为为依达拉奉治疗组 52例,对照组 50 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 30mg静滴,2次/d,共14d,2组同时给予疏血通、阿司匹林.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常规检查,以治疗第7、14、21天 ESS增分率与第 90天 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1d 治疗组与对照组增分率分别为(58.8±16.2)%、(25.1±11.7)%,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d治疗组与对照组增分率分别为(72.5±19.8)%、(46.1±28.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奥扎格雷钠8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只应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2周后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对照组有效率80%.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3-09—2015-09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仅接受rt-PA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则在接受rt-PA溶栓治疗基础上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将2组治疗后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12.99±1.42)分、ADL评分为(56.27±9.21)分,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DA为(5.64±0.72)U/mL,Hcy为(7.95±1.64)μmol/L,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20例)、依达拉奉组(20例)及联合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组丹参注射液20 ml、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及依达拉奉注射液。于入院时及入院第15 d时,检测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脑梗死面积,并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预后。结果入院时,丹参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治疗组梗死面积及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15 d时,联合治疗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均P0.05),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比较,联合治疗组第15 d时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P0.05),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恢复良好的比率显著高于丹参组(P0.05)。Log-rank检验显示,各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on)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13-08—2014-08收治的48例脑梗死老年患者(依达拉奉组)和2012-08—2013-08收治的52例脑梗死老年患者(常规组)的临床及治疗后的随访资料,2组均采用常规疗法,依达拉奉组加用依达拉奉静滴,30mg/次,2次/d,连用14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2组炎性因子TNF-α、IL-6、CRP、IL-8、IL-1β、ET、氧化应激产物SOD、MDA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依达拉奉组较常规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2组NIHSS、B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依达拉奉组较常规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2组sVCAM-1、sP-selection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依达拉奉组较常规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依达拉奉组显效率70.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6.15%(P0.05);有效率87.50%,高于常规组的80.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显著降低sVCAM-1、sP-selection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 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 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 结果 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 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2±0.44)分 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 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 vs 55.9%,P =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 者NI HSS评分(P =0.023)及预后良好率(P =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 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 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 =0.013);年龄>60岁(OR 2.233,95%CI 1.047~4.766,P =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 P =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 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后1 h内选择性早期使用口服抗血
小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通过多模影像和溶栓后出血风险(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HAT)评分连续入选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出血性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风险较低(HAT评分≤2分或者HAT评分3~5分但多模影像提示侧支循
环良好)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住院病例(n =112)。根据患者或家属是否同意早期使用口服抗血小
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治疗分为溶栓后1 h内的早期使用治疗组(n =66)和溶
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 =46);观察溶栓后1 d内的再闭塞发生率、3 d内颅内及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
率、溶栓7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
分和死亡率。
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病史、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收缩压、舒张压、血糖、
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时间、HAT评分、责任血管的构成比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早期使用治疗组的HT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7.6% vs 6.5%,P =1.000);两
组的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和死亡数均为0;早期使用治疗组再闭塞
发生率有低于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4.5% vs 15.2%,P =0.107);早期使用治疗组溶
栓7 d后NIHSS评分也有低于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也无显著性(NIHSS=6 vs NIHSS=7,P =0.143)。
结论 通过多模影像和HAT评分选择HT风险较低的rt-PA静脉溶栓患者在溶栓后1 h内使用口服抗血
小板药物治疗并不增加溶栓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发病3~9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rt-PA溶栓治疗,研究其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于我院就诊,经多模式CT筛选出符合溶栓的患者27例.分为>3~6 h组及7~9 h组,记录溶栓前、后的NIHSS、mRS及BI评分,症状性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 27例样本中20例(74.1%)患者溶栓治疗有效,11例(40.7%)临床结局良好,5例(18.5%)血管完全再通,症状性出血1例(3.7%).其中>3~6 h组有效率为92.3%(12/13,χ~2=4.34,P=0.037),血管冉通率38.5%(5/13,χ~2=6.608,P=0.010).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3~9 h溶栓是超过常规溶栓时间窗患者的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乐婷  娄萍  路青山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32-1236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按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桥接血管内治疗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主要疗效结局为治 疗后3个月mRS评分,次要疗效结局为24 h、3 d和30 d的NI HS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其他部位出血、1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入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60.77±12.72岁,男性35例(62.5%)。单纯静脉溶栓组39例,桥接 治疗组17例。桥接治疗组3个月mRS评分≤2分比例高于单纯静脉溶栓组(88.2% vs 56.4%,P =0.021)。 两组治疗后24 h、3 d和30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 d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其他部位出血 率、1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首次发病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青年卒中患者114例。根据发病90 d mRS评分,将青年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84例(73.7%)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30例(26.3%)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后合并意识障碍、溶栓24 h内脑出血、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90 d时(P<0.05)。预后良好组90 d mRS与入院时mRS的差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后合并意识障碍(OR=0.06,95%CI:0.01~0.40)、责任大血管闭塞(OR=0.14,95%CI:0.03~0.72)是青年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卒中发病后合并意识障碍、责任大血管闭塞是青年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入院的2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分为老龄溶栓组118例(60<年龄≤80岁,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 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非溶栓组74例(年龄>80岁,非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3组入院前的 一般情况,溶栓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及治疗7 d内致死性出血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90 d的病死率。 结果 老龄溶栓组、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3.0±5.3、15.1±6.6、14.1±6.6; P =0.523)无显著差异,3组的急性期事件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6.9%、20.9%和21.6%,P =0.675;3组 7 d内致死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6%,7.4%,P =0.20。90 d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1.0%,22.6%, 16.2%,P =0.12。老龄溶栓组和高龄溶栓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56.8%和38.7%, 两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1~3.86,P =0.021;两 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2 vs 3,P =0.025。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38.7%和21.6%,OR 1.81,95%CI 0.80~4.06,P =0.098;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3 vs 5,P =0.008。 结论 与未溶栓的高龄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老龄和高龄患者接受rt-PA治疗不增加急性期 出血转化率和病死率。老龄组比高龄组rt-PA治疗获益大,高龄溶栓组比非溶栓组获益大。高龄组 rt-P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90 d生活自理能力且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nstructiv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剂量为0.9mg/kg(总量≤90mg),国内亦有应用剂量0.6~0.8mg/kg(总量50mg)。本试验拟探讨两种剂量rt-P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ati o n a l I n sti tu te 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2~26分,发病时间0.5~6h,无溶栓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rt-PA0.6~0.8mg/kg(总量50mg)组(A组)和0.9mg/kg组(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14d的NIHSS评分改善率(≥4分)及颅内出血率、死亡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平均为10.17分。B组治疗后14d NIHSS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A组(86.67% vs 53.3%,P <0.05)。两组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均为6%。两组死亡病例均为非出血性病变,A组死亡率略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6.67% vs 20%,P =0.67)。结论 rt-PA 0.9mg/kg剂量疗效优于0.6~0.8mg/kg剂量,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该溶栓剂量同样适用于国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失语改 善的比例及程度。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连续入院接受rt-PA静 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60例,根据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8分组和NIHSS评分>8分组。收集两组 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吸烟饮酒史、LDL-C、发病至溶栓时间等 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溶栓24 h后神经功能显著好转、失语改善的比例差异,并比较两组失语改 善程度的差异。 结果 共计纳入伴有失语的AIS患者158例,其中NIHSS评分≤8分患者49例,NIHSS评分>8分患者109 例,两组基线资料及溶栓24 h后神经功能显著好转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8分组溶 栓24 h后失语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8分组(67.3% vs 45.9%,P =0.021),NIHSS评分≤8分组失语 完全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8分组(69.7% vs 44.0%,P =0.021)。 结论 伴有失语的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24 h后,NIHSS评分≤8分患者失语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 >8分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 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 (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 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 结果 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 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 <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 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 mRS评分≤1分比例(30.9% 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 =0.423)及mRS评分≤2 分比例(38.2% 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 =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 意义。 结论 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 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