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 (TransoralpharyngealAtlantoaxialReductionPlate ,TARP)。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方法  6例寰枢椎新鲜标本 ,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将四种常用的寰枢前后路融合术与我们自行设计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进行对比 ,分 7组 :①对照组 (完整标本 ) ;②损伤组 ;③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组 ;④后路Brooks钢丝组 ;⑤Magerl +Brooks组 ;⑥Magerl组 ;⑦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组 (ATS)。分别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 (ROM)。 结果 TARP和Magerl+Brooks在各个方向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ROM值略大于后者 ,除在侧屈时和旋转与Magerl无显著差异外 ,二者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它内固定方法。Magerl除在侧屈和旋转范围与Brooks、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的旋转范围无显著差异外 ,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其它运动有显著差异 ,ROM值小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各向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TARP与Magerl+Brooks较其它三种临床上常用的前后路寰枢融合手术固定更牢靠 ,TAR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联合后路Magerl+Brooks较单用后路Magerl更牢固。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与Brooks钢丝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6例寰枢椎新鲜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将四种常用的寰枢前后路融合术与我们自行设计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进行对比,分7组:①对照组(完整标本);②损伤组;③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组;④后路Brooks钢丝组;⑤Magerl Brooks组;⑥Magerl组;⑦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组(ATS)。分别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 TARP和Magerl Brooks在各个方向上均无显著性差异,ROM值略大于后者,除在侧屈时和旋转与Magerl无显著差异外,二者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它内固定方法。Magerl除在侧屈和旋转范围与Brooks、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的旋转范围无显著差异外,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其它运动有显著差异,ROM值小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各向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TARP与Magerl Brooks较其它三种临床上常用的前后路寰枢融合手术固定更牢靠,TAR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联合后路Magerl Brooks较单用后路Magerl更牢固。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与Brooks钢丝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枢椎肿瘤切除和椎体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经口咽入路枢椎体肿瘤切除,改良异形钛笼重建椎体,同期后路寰椎椎弓根和第三颈椎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枢椎体骨巨细胞瘤,并辅以放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立即消失,行走正常,影像学示肿瘤切除干净,脊椎重建固定稳妥.结论:一期经口前路联合后路行枢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是治疗枢椎肿瘤的可行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复合体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胡勇  谢辉  杨述华 《中国骨伤》2007,20(3):208-210
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寰枢椎和韧带的损伤,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进一步则可压迫脊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有作者把上颈椎不稳对脊髓存在的潜在危险,称之为“上颈椎危象”[1]。本文拟就与临床有关的寰枢椎的解剖形态结构作一文献综述。1寰椎临床应用解剖寰椎外观呈椭圆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及横突构成。侧块是寰椎两侧增厚的部分,为内薄外厚的楔形,是承受重力和头部运动的主要结构,其上关节面呈肾形凹面,朝向内上…  相似文献   

5.
经口咽入路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腹侧病变和人工寰齿关节设计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8具新鲜成人头颈部标本经口咽入路进行逐层解剖,观察咽后壁的层次、椎动脉的走行、寰枢椎的解剖毗邻关系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相关解剖参数等。另选32套成人新鲜寰枢椎骨性标本,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寰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等。结果寰椎和枢椎可显露宽度分别为(40.2±3.5)mm和(39.3±3.7)mm。咽后壁可显露宽度和高度分别为(40.1±5.2)mm和(50.2±4.6)mm。寰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28.0±2.9)mm和(24.0±3.5)mm,枢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18.0±3.3)mm和(16.0±3.5)mm。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以达到斜坡下缘至C3椎体上缘。咽后壁由浅至深可分五层结构和两个间隙。结论经口咽入路手术处理斜坡下缘到上颈段腹侧病变具有手术路径短、显露好、减压效果肯定等优点。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可以上述测量数据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目前广泛应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转移性肿瘤椎体破坏的椎体强化治疗.最早由Galibert等[1]于1987年将其应用于枢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颈椎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相对较多,且颈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少见,因此关于PVP应用于颈椎的文献报道远少于胸腰椎[2-3].寰枢椎位置较高,前方为下颌骨,两侧为腮腺及颈动脉鞘结构,经皮穿刺难度大,如发生并发症后果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科对1例乳腺癌枢椎椎体转移患者成功实施了PVP手术.  相似文献   

7.
对寰枢椎侧块螺钉钛板固定装置的力学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评价寰枢椎侧块钉板装置的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寰枢椎侧块钉板装置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钢板同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和前屈提托情况模拟加载。仿真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结果:在模拟受压和提拉情况下。钢板的应力集中区位于钢板中部两侧,螺钉的应力集中区则位于置入椎体根部。结论:钢板中部两侧以及螺钉置入椎体根部容易产生应力疲劳.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临床行前路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21例(42侧)C1和C2成人骨标本,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 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 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的最小外偏角为14°±1.6°,最大外偏角为30°±2.3°, 最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路经枢椎体至 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精细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不同约束条件下枢椎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 方法 采集一名正常成年男性颈椎薄层CT数据集,在微机上基于CT数据利用Mimics10.01软件重建枢椎皮质骨和松质骨三维模型,再导入Ansys5.7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赋予材料物理属性,模拟枢椎伤前不同位置下的受力条件.在齿突寰齿关节面上施加前后方向载荷,分析枢椎在三种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分布,及相对应条件下枢椎可能发生骨折的类型. 结果 当枢椎遭受前后方向剪切暴力:①双侧椎小关节约束模拟伤前枢椎于中立位,应力集中区对称位于枢椎关节突间部;②单侧椎小关节约束模拟伤前枢椎侧屈状态,最大应力集中位于约束侧关节突间部,高应力集中带经过椎体后角延伸进入椎体,对侧椎板与下关节突交界移行部位也出现应力集中;③椎体下方以及双侧小关节面约束模拟以往生物力学实验枢椎下方完全固定状态,高应力集中带位于齿状突与枢椎结合部位. 结论 伤前颈椎侧屈状态可能是导致不对称性Hangman骨折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枢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实验中,除加载暴力的方向外,标本不同约束固定方式直接影响枢椎骨折类型的复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经皮前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percutaneous anterior 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PATSF)相关参数,为提高PATSF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0例成人志愿者进行寰枢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获取经寰椎上关节面内侧缘横断面、枢椎椎动脉沟冠状面和寰枢椎正中矢状面,观察寰枢椎骨性结构、椎动脉沟的走行,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PATSF植钉位置、植钉角度、植钉长度及容许寰椎侧块分离情况的相关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PATSF植钉位置为枢椎椎体前下缘中点旁开4.0 mm较适宜,植钉最大外偏角度为(29.89±1.41)°,最小外偏角度为(4.37±0.87)°,最大后倾角度为(32.41±1.66)°,优化外偏角度为(17.13±0.88)°,优化后倾角度为(17.62±1.03)°,优化植钉长度为(41.57±0.79)mm。寰枢椎侧方关节面横径为(16.71±1.61)mm,容许寰椎侧块分离移位最大距离为(6.96±1.09)mm,占寰枢椎侧方关节面横径百分比为41.80%±5.69%。结论 PATSF优化植钉法安全可靠;寰椎侧块分离移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仍允许关节螺钉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