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行外周静脉植进的中央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ned central catheter,PICC)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引导技术行PICC穿刺患者50例为观察组,床边穿刺置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皮肤穿刺点异化情况、感染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彩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术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穿刺针在组织间潜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局部刺激,降低置管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重症监护室(ICU)心肺复苏老年患者治疗中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心肺复苏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予以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行常规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刺探查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心肺复苏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能够获得比常规穿刺置管更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深静脉置管的血管通路.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90例需要行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股静脉置管60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13-116(30±9)d,颈内静脉16-103(26±11)d,股静脉2-60(15±8)d;穿刺成功率:锁骨下静脉90%,颈内静脉93%,股静脉98%;感染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10%,颈内静脉6.7%,股静脉16.7%.结论 深静脉置管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方法.方法对16例急诊血液净化小儿,46次应用股静脉套管针或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管进行血液净化.结果14例用套管针经皮股静脉和周围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其中股静脉置管35次,股动脉置管1次,外周静脉置管8次.血流速度150~200ml/min.结论股静脉套管针置管,既简单、快捷又经济,适合小儿急诊血液净化应用.  相似文献   

5.
血液净化血管通路选择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血液净化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效果,总结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86例血液净化患者分别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及内瘘穿刺术,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发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情况。结果 中心静脉置管术与直接动静脉穿刺比较,前者疼痛轻、并发症出现几率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P〈0.01);临时性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和永久性内瘘穿刺术比较,后者疼痛轻、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P〈0.01)。结论 临时血液净化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疼痛轻,而长期血液净化患者首选内瘘穿刺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左手食指送管方法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内科病房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患者1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00例,对照组98例.研究组穿刺时采用左手食指送管,左手拇指始终绷住皮肤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 研究组置管成功率99.0%,对照组置管成功率89.8%,研究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左手食指送管方法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提高抢救时建立静脉通路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留置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的经验,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4年2月~2005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行临时性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留置术血液净化治疗病例223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193例(右181例,左12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21例,股静脉置管9例(右8例,左1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结果置管术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误穿动脉8例(3.6%),皮下血肿10例(4.5%),穿刺部位渗血3例(1.3%).置管术常见远期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感染28例(12.6%),导管栓塞9例(4.0%),导管意外脱落5例(2.2%),血流量不足(血流<180ml/min)21例(9.0%).带管时间3~155天.结论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血管通路的一种方便快捷方法,操作技术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液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下经皮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需血液净化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体会。方法:16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顺利(仅1例穿刺两次)并置管成功,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准确、有效,且并发症少,为建立良好的体外循环通道,顺利完成血液净化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肾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抽取2019年10月—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开展临床治疗的肾衰患者64例,借助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予以划分,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研究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穿刺置管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超及B-FLOW技术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 将120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彩超组、结合组,分别行盲穿、彩超引导、彩超结合B-FLOW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3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最高,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最低.结论 彩超及B-FLOW引导下行PICC是一种实用、安全的置管方法,使普通彩超引导下置管变得更完美,对局部血管状况差的患者使用更能突显其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将2008-01-2014-01在我院治疗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500例患者随机分成超声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245例和对照组(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管)2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入院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而尝试进针次数和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经新生儿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手段的观察,分析临床采用该法的安全性及可实施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同期152例经大隐静脉和82例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堵塞、液体外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组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肘部静脉组上腔静脉一次到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危重新生儿,采用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高于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76例选择B超引导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针,试验组采用改进法进针,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变穿刺手法,可以明显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实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32例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和用药的患者接受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选择穿刺血管,确立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对穿刺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引导,并对导管末端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32例患者均在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穿刺引导时间为22 s~19 min,30例1次穿刺成功,1次成功率为93.75%.结论 彩超引导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下,经上肢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给药,采用传统穿刺置管方法无法实施或穿刺失败的患者197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跟踪引导下,选择上肢最合适穿刺静脉,确立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进行穿刺置管,将静脉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结果 本组197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血管的选择:左上肢静脉95例,右上肢静脉102例;选择贵要静脉150例,肱静脉24例,头静脉14例,肘正中静脉9例;穿刺时间为20 s~22 min;仅有5例出现穿刺局部血肿,无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发生;超声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达96.95%(191/19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上肢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的方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明显缩短穿刺间,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16例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管置入组(U组)169例,传统盲法经皮穿刺导管置入组(T组)147例,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结果U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6%,高于T组的83.0%(P〈0.05);U组穿刺时间(9.8±2.2)min,低于T组的(15.2±3.8)min(P〈0.05);T组穿刺并发症8.8%,高于U组的1.2%(P〈0.01)。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士掌握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植入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置入PICC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时间顺序分为四组,每组10例,每组为一个学习曲线阶段,比较各组的置入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送入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失败率,分析学习曲线。结果平均置入时间A组(99±12.0)min,B组(93±12.6)min,C组(89±11.8)min,D组(51±4.0)min,时间逐渐减少,一次穿刺成功率由70%提高到100%,并发症发生率由10%降到0。A组+B组的置入时间(93.53±12.57)min高于C组+D组(57.56±8.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6,P〈0.01);A组+B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75%)、导管送入良好率(70%)也均低于C组+D组(均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714,7.059;P〈0.05或P〈0.01);但并发症与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经过20例手术可达到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杜华 《全科护理》2014,(31):2893-2895
[目的]评价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肿瘤病人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作为对照组(85例),差者为观察组(5 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 置管。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术后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血栓、误入动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误入动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总体并发症低于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但存在误穿动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静脉输液药物治疗、静脉高营养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经验。方法 :随机将 137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分为两组 ,实验组 (6 9例 )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建立静脉通道 ;对照组 (6 8例 )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法。两组均经此通道常规输液及补充静脉高营养素。穿刺点每周换药 2次 ,细菌培养 1次 ,发热患者行血培养 ,拔管时取导管尖端培养。观察导管阻塞、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留管时间等。结果 :实验组留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导管脱落及相关性感染、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导管阻塞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延长留管时间 ,适合需长时间保留静脉通道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2例肿瘤幼儿肘上贵要静脉穿刺困难或失败后经肘下贵要静脉行改进PICC置管方法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幼儿的静脉特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24 G留置针行肘下贵要静脉PICC置管,并结合"拔河式"穿刺、纵向扩皮等改进方法.结果 32例肿瘤幼儿均经肘下贵要静脉置管成功,其中27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在同侧穿刺两次后成功,2例在同侧穿刺失败后转为对侧穿刺成功.32例肿瘤幼儿穿刺成功后均顺利送入PICC导管,其中2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即刻重新调管后使导管尖端位于正常位置,总异位率为6.25%.结论 肘下贵要静脉行进改PICC置方法显著提高了肿瘤幼儿PICC置管成功率,为其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