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公务员测量体重和自评体重,并探索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
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抽取若干有代表性的政府公务员性质单位,对该单位18~45岁的公务员进行体重测
量和问卷调查,采用χ
2 检验进行比较,犘<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测量调查公务人员316
人,超重率为30.06%,肥胖率为3.80%,超重肥胖合计为33.86%;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率为54.09%;
女性超重肥胖率为13.38%;公务员中,55.06% 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体重偏重;44.65% 的男性认为自己
体重偏重,而女性这一比例达到了65.60%;男、女实测体重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65.871、
17.181,犘<0.05)。调查对象自评体重和测量体重的一致率为70.74%;男性自评体重和测量体重的一致
率为67.10%,女性一致率为65.61%。34 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10.76%;有104 人患有慢性疾
病,患病率为32.91%。调查对象心血管疾病(χ
2 =34.146,犘<0.05) 和慢性疾病(χ
2 =16.592,犘<
0.05)的患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公务员超重肥胖的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男女对于
体重认知都存在错误,应根据男女体重认知的不同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公务员;自评体重;测量体重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4 0362 04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青少年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合肥市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其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体重自我评价和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别依据BMI值和体重自我评价进行分组。结果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7.4%、3.8%、19.1%,女生的报告率(20.6%、4.3%、22.6%)均高于男生(14.5%、3.3%、15.8%)(P〈0.05)。BMI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肥胖学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均最高(P〈0.05)。两种方法评价肥胖和超重与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女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较男生严重。排除社会因素的混杂作用,肥胖与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不同体重指数男性不育症患者早泄(PE)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男性不育症患者292例,按照不同体重指数分组,正常组84例,超重组117例,肥胖组91例。使用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CIPE)调查患者早泄情况。结果男性不育症患者总的PE患病率为37.3%。超重组CIPE评分(37.8±6.8)低于正常组(39.1±7.1),肥胖组评分(34.8±6.4)低于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PE患病率(50.5%)高于正常组(25.0%),肥胖组PE患病率高于超重组(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重指数对于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早泄有明显影响。减轻体重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早泄治疗较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查沙县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并进行比较。[方法]利用2006年学生体检资料,分别用“身高别体重”和BMI标准统计中小学生肥胖、超重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用身高别体重和BMI标准筛查出的肥胖率分别为6.1%和3.2%,超重率为7.7%和8.3%,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用2种标准筛查出的肥胖和超重率不一致,有2.7%(368/13580)学生用身高别体重标准不能进行评价;2种标准查出的肥胖率均为小学组高于初中组,初中组高于高中组,男生高于女生。[结论]沙县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2种标准筛查的超重与肥胖率有差异,BMI标准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超重和肥胖筛查。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分布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为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大连市区163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诊断超重与肥胖。结果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越大BMI值越大;男生不同年龄、女生不同年龄BMI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BMI值进行Z检验,结果表明除7岁、9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段男女生BMI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不同年龄男生肥胖率变化趋势无明显的规律性,女生肥胖率在9岁后逐年下降,而超重率在10岁后却逐年上升。结论应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揭阳市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方法现选取揭阳市区一所小学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营养状况。结果被调查的2916名学生中正常者检出率为72.98%,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4.99%,超重或肥胖者检出率为12.04%。营养不良以轻度为主,占83.98%(367/437),不同年级营养不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而不间年级的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χ^2=83.38;P〈0.01),女生超重或肥胖率低于男生(χ^3=89.12:P〈0.01)。结论揭阳市小学学生营养不良情况比较严重,改善我市的学生营养状况的工作将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武汉市职业超重和肥胖现状及体重控制的认知、行为情况,为体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武汉市2880名18—55岁的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4类职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标准判断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结果武汉市职业人群体重超重率为22.65%,肥胖率为4.80%;男性超重率(32.45%)、肥胖率(7.36%)均高于女性超重率(12.77%)和肥胖率(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对象对体重控制主要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仅为42.56%;对超重肥胖产生心理问题多的知晓率为69.14%。有信心控制体重者为72.88%,主动学习体重控制知识者为64.45%。4类职业人群平均每天静坐6-9h者均大于46.36%,每周锻炼1或2次者均大于31.05%。结论武汉市4类职业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应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工作场所和工作性质的特点,制定相应体重控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卢振花  姚礼明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463-1464
目的:了解中学生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方法:对北京市公交技校进行身高、体重及血压测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生超重肥胖率为38.67%,高血压患病率7.64%;女生超重肥胖率33.68%,高血压患病率6.32%;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及高血压患病率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501位学生中,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1.38%、26.35%,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26%、21.97%,超重与未超重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χ^2=3.04,P〉0.05),而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χ^2=55.73,P〈0.01);且随着体质质数(BMI)的升高,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上升(χ^2趋势=97.49,P〈0.01)。结论:为控制超重、肥胖及高血压患病率,应加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与男女初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自我意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象为合肥市某中学181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用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值。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分析男女生及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男女生BMI与4个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21.5%和7.7%)显著高于女生(8.0%和2.8%)。体重正常组生活满意度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超重组抑郁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在女生中,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的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12和P=0.035),肥胖组自我意识评分低于体重正常组(P=0.014),超重组抑郁评分高于体重正常组(P=0.025)。结论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低于男生,但女生超重和肥胖者心理健康水平与体重正常者的差别较男生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军事飞行人员体重超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坤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9):1100-1101
目的:调查分析军事飞行人员体重超重的流行特点,为飞行人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人体质量指数(BMI)≥25kg/m^2和BMI<25mg/m^2,分为体重超重组和非体重超重组。组间进行年龄、职务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比较分析。结果:军事飞行人员体重超重率为27.66%。体重超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1)。现职团以上干部体重超重率47.00%,明显高于团以下干部25.07%(P<0.01)。飞行人员体重超重组中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体重超重组(P<0.01)。结论:为防治飞行人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加强对飞行人员体重超重的健康教育和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超重肥胖的认知情况及减肥行为现状,为今后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10个省市15所大学中随机选取259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大学生对超重肥胖的认知及减肥行为等信息。结果男生的超重肥胖率(12.8%)明显高于女生(2.9%);女生中体重过低的占34.6%,明显高于男生(12.1%)。33.2%的大学生采取过减肥措施,女生(43.5%)明显高于男生(23.6%)。51.5%减过肥的大学生采取的是"适量运动+控制饮食"的减肥方式,但仍有29.1%主要靠"节食"来减肥,尤其是女生(33.0%)。有54.1%"超重肥胖"的大学生未采取过任何减肥措施,男生比例(57.5%)明显高于女生(37.1%)。有27.1%"体重过低"的大学生曾经减过肥,女生(31.4%)高于男生(15.9%)。在曾经减过肥的大学生中,只有11.2%的大学生处于超重肥胖,18.6%的大学生处于体重过低的情况,女生中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结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超重肥胖有不正确认识,因关注程度不足而未采取任何减肥措施的现象在"超重肥胖"男生中非常突出;因过分追求体型消瘦而盲目减肥的现象在"体重过轻"女生中尤为突出。建议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减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苏某高校2018级新生体质指数及生活习惯,分析生活习惯对体质指数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塑造良好身体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入学体检测量新生身高、体重,随机抽取部分专业学生完成生活习惯调查。结果 完成调查问卷的350名新生,体质指数正常、过轻、过重、肥胖者占比分别为57.71%、28%、10.29%和4%。男生体质指数高于女生(P<0.01),男生过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女生过轻检出率高于男生(P<0.01)。完成调查问卷的新生中,65.43%每日规律三餐饮食,69.14%有每周运动的习惯。规律饮食组体质指数正常检出率高于非规律饮食组(P<0.05),每周运动3次及以上学生体质指数正常检出率高于其他学生(P<0.05)。超重学生睡眠满意度低于其他学生(P<0.05)。结论 新入学大学生体质指数过轻与超重问题并存,饮食及运动习惯有待改善,高校需重视体质指数监测,有针对性开展饮食及运动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考察深圳大学本科学生体质指数(BMI)现状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2 180个学生抽样结果显示,深圳大学学生BMI分布曲线基本呈正态型,BMI<18.5的学生占26.3%,18.5≤BMI<23的学生占总样本的63.8%,23≤BMI<25的占7.9%,BMI≥25占2.0%。女生偏瘦(BMI<18.5)的人数显著多于男生(p<0.001),而超重群体(BMI≥23)中则男生显著多于女生(p<0.001)。结论 BMI异常(超重/肥胖及偏瘦)部分原因可能与学生的体重控制观念、生活习惯和营养结构等相关。总体而言,被调查人群的BMI分布多数居于正常范围,但对于偏瘦以及超重/肥胖群体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质指数(BMI)变化趋势,分析其超重和肥胖发病率,为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对北京市一所综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04年入学的全部大学生每年进行一次身高、体重的测量,共4次,分析体质指数变化趋势,计算超重和肥胖累积人年发病率。结果男生和女生在入学时BMI分别为22.7±4.2 kg/m2、20.9±3.5 kg/m2,2005年BMI水平最低,分别为22.2±4.3 kg/m2、20.3±3.3 kg/m2(P0.05),2007年BMI水平最高,分别为24.1±4.5 kg/m2、21.2±3.5 kg/m2,且均显著高于入学时水平(P0.05)。与入学时相比,男生在第四年时低体重率显著降低(P0.05),超重和肥胖率显著升高(P0.05);而女生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低体重率均显著升高(P0.05),正常体重者在第二年则显著减少(P0.05)。按照WHO判断标准和中国判断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累积人年发病率分别为8.87%和11.10%。结论该校大学生超重和肥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根据男生和女生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城市不同体质指数(BMI )人群对控制体重的健康认识、主动意识及相关行为。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杭州市2个区18~45岁的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共1175人,分析不同BMI值职业人群对体重控制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杭州市城市职业人群超重率为21.70%,肥胖率为6.04%。体重过轻、正常、超重和肥胖等BMI 值人群自评超重肥胖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知晓率分别为98.95%、98.81%、96.08%和95.77%,对心理健康有影响知晓率分别为90.53%、92.44%、83.92%和81.69%,对控制体重有信心分别占82.11%、79.18%、72.94%和50.70%,呈随体重增高而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值人群在体重控制行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累积体重控制行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值人群在超重肥胖对个人的健康影响、控制体重的主动意识方面有差异,在采取体重控制行为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18~69岁居民对自身体重的评价,并将自评体重与实测体质指数(BMI)值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方法利用2007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69岁成年人44 521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收集数据,比较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样本人群自评体重偏瘦率、正常率和偏胖率分别为23.24%,52.09%和24.67%,并且存在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区上的差异(P0.01)。居民自评体重与实测BMI值的一致率为54.40%,BMI偏低组、正常组和超重组的一致率分别为63.16%,58.69%和46.81%,3组一致率有随BMI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BMI超重组一致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年龄越大一致率越低,文化程度越高一致率越高(P0.001)。结论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存在差异,正确认识自身体重状况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成都市四类人群体重控制相关行为,为开展职业人群体重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制订的《中国城市职业人群体重控制知信行调查问卷》,对成都市18~45岁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大学生4类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同时现场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结果有关体重控制相关行为部分的有效调查问卷1346份。4类人群中体重过低(BMI18.5)的11.89%,正常(BMI在18.5~23.9之间)的66.27%,超重(BMI在24.0~27.9之间)的18.20%,肥胖(BMI≥28.0)的3.64%。不同人群之间体重控制相关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对控制体重和减少肥胖,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查南京市部分社区居民,分析居民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某区18周岁以上居民812名进行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体质指数及腰围身高比,计算超重及肥胖率与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共调查居民812名,超重率为39.4%,肥胖率为17.6%,中心肥胖率为62.9%,高血压患病率为36.8%,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8.3%,糖尿病患病率为13.6%。高年龄组超重肥胖率、中心肥胖率、血脂异常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低年龄组。超重肥胖组(或中心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异常及高密度脂蛋白异常患病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显示南京市某区超重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eight perception and BMI among a large, diverse sample of adolescents. This study used both measured and self-reported height and weight to calculate BMI.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students (n = 2032) in grades 9 through 12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elf-reported height and weight, and body weight perception. These students were then weighed and had their height measured using a standard protocol. RESULTS: Using BMI calculated from measured height and weight, 1.5% of students were classified as underweight or at risk for underweight, 51.2% of students were normal weight, and 47.4% were overweight or at risk for overweight. Among this same sample of students, however, 34.8%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underweight, 42.9%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about the right weight, and 22.3%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overweight. Even when using BMI calculated from self-reported height and weight, >20% of students who were overweight or at risk for overweight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underweight. DISCUSSION: Because perception of overweight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adolescent nutritional habits and weight management, many students who are overweight or at risk for overweight but who do not perceive themselves as such are unlikely to engage in weight control practices.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medical definitions of overweight might improve accuracy of weight perceptions and lead to healthier eating and 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体重对于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减少低体重和超重发生,促进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方法 在上海市6所幼儿园中选取576名5~6岁的学龄前儿童,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体重组。体质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和走平衡木,分析身体素质与体重的相关性。结果 随年龄增长,低体重组占同年龄段总人数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女童低体重组比例高于超体重组。三组间身体素质综合评分,表现为正常体重组>低体重组>超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的体重指数(BMI)和其身体素质综合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64,r=0.344,P<0.05),超体重组的BMI和其身体素质综合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515,r=-0.498,P<0.01)。结论 不同体重组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情况差异较大,提示体重对身体素质指标有影响,建议重视学龄前儿童低体重和超体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