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大学新生体质指数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体质指数(BMI)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某年大学新生(共2146人)进行健康体检,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偏瘦组(BMI<18.5)和偏胖组(BMI23)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2.9%和13%,女生偏瘦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x2=30.35,P<0.001),而超重肥胖的人数比男生少(x2=18.97,P<0.001);城市学生体重较农村学生理想(x2=17.51,P<0.001),体形偏瘦和超重肥胖的比例均较农村低;该群体的BMI值与家族史、体育锻炼、饮食习惯及性别和户口所在地有关.[结论]大学新生中体重不理想的情况较为普遍,应加强对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男生和农村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体质指数(BMI)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某年大学新生(共2 173人)进行健康体检,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偏瘦组(BMI<18.5)和偏胖组(BMI≥24)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23.2%和9.9%,女生偏瘦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X2=71.264,P=0.000),而超重肥胖的人数比男生少(X2=32.165,P=0.000).该群体的BMI值与家族史、体育锻炼、饮食习惯有关. 结论大学新生中体重不理想的情况较为普遍,应加强对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男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程翠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09-4510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取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450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分为3组:A组BMI增幅<4,B组4≤BMI增幅<6,C组BMI增幅≥6。探讨各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及出现产科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强营养指导,避免肥胖,对减少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宁凤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68-5469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及其增长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590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BMI增幅<4)、超重组(4≤BMI增幅<6)和肥胖组(BMI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孕前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孕期BMI的增幅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超重组、肥胖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长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运动,限制期限BMI增长,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生体重指数与其父母体重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学生体重指数与其父母体重指数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超重和肥胖流行中的作用,希望能为超重和肥胖的预防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中国成人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即低BMI组(BMI<18.5),正常BMI组(BMI为18.5~23.9),超重组(BMI为24.0~27.9)和肥胖组(BMI≥28.0)。统计了505名青年学生和993名父母的BMI结果 男女学生超重肥胖者,其父母中单方也患有超重肥胖的比率从20.0%到50.0%,父母双方均患有超重肥胖的比率从6.7%到10.0% 青年学生与其父母相比,超重肥胖率有显著性差异,女学生父母明显高于女学生,P<0.01;男学生父母也明显高于男学生,P分别小于0.01和0.05。在BMI<18.5组中,女学生明显高于父母,男学生高于其父亲,P<0.01。男女学生的父母亲比较,以及城乡比较,超重率和肥胖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男女学生超重肥胖者,其父母中单方也患有超重肥胖的比率平均约为30.0%,父母双方均患有超重肥胖的比率平均约为8.0%,从而证明超重和肥胖与遗传有关。但从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女学生的父母亲明显高于男女学生这一事实,其差异的显著性表明,环境等因素在超重和肥胖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因此,大多数超重和肥胖是可预防的。  相似文献   

6.
德国BMI肥胖筛查标准在中国学生群体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海俊  季成叶 《中国校医》2004,18(4):289-291
目的 试用德国BMI标准筛查中国学生肥胖和超重 ,确定其适用性 ,为中德两国合作筛查肥胖候选基因作准备。 方法 选 2 0 0 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 7~ 18岁 2 2 8312人为对象 ,分城乡男女、省会城市男女 6群体 ,和德国群体BMI分布比较 ,利用德国标准筛查超重 (≥P90 )和肥胖 (≥P97)。 结果 中国城乡男女群体BMI分布明显低于德国 ,使用其标准导致男、女肥胖检出率分别下降 5 0 %和 80 % ,超重检出率降幅更大。省会市男生BMI水平高 ,超重、肥胖检出率和德国人群接近 ,提示德国标准良好的适应性 ,但省会市女生BMI水平显著低 ,15岁后P90 和P97曲线低平 ,超重、肥胖漏诊率较高。 结论 中国大城市男生BMI水平高 ,可直接使用德国标准筛查超重肥胖 ,确保候选样本一致性 ,但其他群体目前的BMI分布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为确保对全国学生超重、肥胖筛查结果的现实性和一致性 ,仍应统一使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吉林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5年吉林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对吉林市5~18岁学生196 454名进行体格检查,利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BMI标准筛查超重、肥胖。结果吉林市5~18岁儿童青少年男生肥胖率为20.2%,女生肥胖率为10.4%;男生超重率为19.0%,女生超重率为13.8%;‘超重+肥胖’:男生39.1%,女生24.2%;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吉林市儿童青少年男性比女性超重、肥胖情况更严重,均高于国内其他城市水平。吉林市超重、肥胖有一定的流行趋势,因此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北京市社区人群超重及肥胖的现状 ,我们在本市 18个区 (县 )的社区人群中开展了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1.调查对象与方法 :①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每个区 (县 )抽取 10 0 0户社区居民 ,使用统一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②抽中的户中调查 1人 ,年龄 15~ 6 9岁 ,以最靠近每月 1日出生的家庭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③判断标准 :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体重指数 (BMI) =Kg m2 作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本调查使用WHO推荐的 18.5≤BMI<2 5为正常 ,BMI≥ 2 5为超重 ,BMI≥ 30为肥胖。④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吉首大学医学生体质指数(BMI)分析,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725名在校大学生,测量身高、体质量,用BMI进行营养状况分析。结果78.34%的学生BMI分布于正常范围,16.83%学生体质量过低,4.83%学生体质量超标、肥胖。男生BMI较女生高,体质量过低率女生高于男生,而超重和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城乡之间学生的BMI分布基本一致。结论吉首大学医学生营养存在一定比例的体质量过低和体质量超标肥胖,并有性别差异。高校应强化营养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探讨流行趋势,为卫生和教育部门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4年学生健康监测数据,计算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是否超重肥胖,计算分年龄段和性别的超重率、肥胖率。结果 2009-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率为16.97%~19.15%、肥胖率为11.28%~15.29%,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随年份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年龄男生超重率较为稳定,肥胖率则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女生超重率为9.68%~14.89%、肥胖率为4.20%~7.63%,女生超重率、肥胖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χ2=24.35、20.87,均P<0.01)。女生超重率随年龄增长稍有下降趋势,肥胖率随年龄增长下降趋势明显。各年龄段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均P<0.05)。结论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男生超重肥胖较为严重但趋于稳中有降,女生超重肥胖呈上升趋势,男、女生均存在年龄越小肥胖率越高现象,可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防治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4种肥胖判定计算方法标准的差异。方法入选2825例住院患者和门诊查体人员,男性2446例,女性379例,年龄22~81岁。测定身高和体质量。通过公式计算标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和体脂含量及肥胖指数(OI)。根据BMI≥25kg/m^2、BMI≥27kg/m^2、BMI≥28kg/m^2判定肥胖者例数分别为:1419例、680例和435例;超出标准体质量20%者649例;体脂含量男性〉25%、女性〉33%者639例。结果〉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的肥胖均与BMI≥25kg/m^2判定肥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的肥胖均与BMI≥27kg/m^2判定的肥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的肥胖均与BMI≥28kg/m^2判定的肥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27kg/m^2判定肥胖与超重20%和亚太地区的体脂含量判定肥胖标准相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超重肥胖的认知情况及减肥行为现状,为今后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10个省市15所大学中随机选取259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大学生对超重肥胖的认知及减肥行为等信息。结果男生的超重肥胖率(12.8%)明显高于女生(2.9%);女生中体重过低的占34.6%,明显高于男生(12.1%)。33.2%的大学生采取过减肥措施,女生(43.5%)明显高于男生(23.6%)。51.5%减过肥的大学生采取的是"适量运动+控制饮食"的减肥方式,但仍有29.1%主要靠"节食"来减肥,尤其是女生(33.0%)。有54.1%"超重肥胖"的大学生未采取过任何减肥措施,男生比例(57.5%)明显高于女生(37.1%)。有27.1%"体重过低"的大学生曾经减过肥,女生(31.4%)高于男生(15.9%)。在曾经减过肥的大学生中,只有11.2%的大学生处于超重肥胖,18.6%的大学生处于体重过低的情况,女生中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结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超重肥胖有不正确认识,因关注程度不足而未采取任何减肥措施的现象在"超重肥胖"男生中非常突出;因过分追求体型消瘦而盲目减肥的现象在"体重过轻"女生中尤为突出。建议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减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大学生新生体质量情况,并分析大学生新生体质量指数异常的原因,为健康形体的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9月--10月在某高校体检的4587例大学生的体质量指数(BMI)。结果新生平均BMI为(21.3±8.0)kg/m2;男生的低体质量人数为305例(10.1%),标准体质量为2544例(84.4%),超体质量为152例(5.0%),肥胖为15例(0.5%);女生低体质量人数211例(13.4%),标准体质量为1221例(77.7%),超体质量为138例(8.8%),肥胖1例(0.1%)。与男生比较,女生的低体质量、超体质量人数比例略高,标准体质量、肥胖人数比例略低(P〈0.05)。结论体质量过高或过低的比例较高,会对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学生自身应加强体质量监测与调控,学校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干预,确保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安徽医专学生体质指数和饮食相关行为现状,为采取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有针对性的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问卷调查,用体质指数评价营养状况。结果:①调查对象BMI值平均(20.08±2.33)kg/m2,体重过低占25.8%,超重和肥胖占4.8%。②在口渴时选择白开水等饮料的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80,P=0.004)。③BMI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食挑食、肉类摄入、宵夜、暴饮暴食和体育锻炼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良饮食行为是导致大学生体质指数异常的原因。根据年龄适时开展合理膳食教育,从而纠正偏食挑食、宵夜和暴饮暴食,提供适量肉类摄入和体育锻炼等对大学生保持理想体重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郴州市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6年910月对郴州市中小学62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测量,根据测得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以BMI≥24判断为超重,BMI≥28判断为肥胖。结果622名中小学教师中,总超重和肥胖率为24.1%(超重率为20.1%,肥胖率为4.0%),总超重肥胖标化率为27.7%(超重标化率23.2%,肥胖率标化为4.5%);男教师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受教育程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已婚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高于未婚教师;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经常锻炼身体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食量大和已婚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为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在深圳成年人的分布特征和体重自我评价情况。方法2008年3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些时间段在深圳市某连锁餐饮单位所有的成年消费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实施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703份。样本人群BMI的均值为(21.34±2.94)kg/m2,消瘦、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5.1%、15.6%和2.6%;女性的消瘦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男性的超重比例显著高于女性;18~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上升趋势。样本人群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为66.3%,男性和女性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分别为65.5%和67.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I与性别和年龄有密切关系,正确地认识自身体重状况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Body size perception has been shown to be highly influenced by cultural factors including race. This study assessed body size perceptions of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N=630). Included in a paper-and-pencil survey were current height and weight (body mass index (BMI)=wt [kg]/ht(2) [m]), perceived BMI, desired MI and perceptions of BMIs desired by others. Also assessed were perceptions of underweight, acceptable weight and overweight/obesity.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were found to have a higher current BMI than Whites (P< or =.001), higher desired BMI (P< or =.001) and higher BMI perceived to be desired by others (P< or =.001). African American and White males did not differ on any of these measures. Most (83%) underweight (BMI<19)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underweight while only about one-half of underweight (56%) White females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underweight. Almost half (43%) of White females and about a fourth (27%) of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of acceptable BMI range (BMI=19-25) desired to be in the underweight range. Of those who were overweight (BMI=25-30), 20% of the Whites and only 3.0% of the African Americans chose an underweight silhouette as being desired. While African Americans and White males tended to have similar perceptions that there remains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in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regarding acceptance of a large body siz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学生自评体重与测量体重分布及其一致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年龄、性别、专业分层抽样,对12城市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4402名大学生,男生2149人(48.8%),女生2253人(51.2%)。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率为10.1%,低体重率19.6%,自评体重与测量体重的一致率为65.7%,其中,男生一致率为67.3%,女生一致率为63.8%,男生高于女生(X2=7.063,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偏轻组、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的一致率分别为54.9%、67.8%和71.7%。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自评体重与测量体重的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自评体重存在偏差,应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某高校研究生BMI和血红蛋白含量状况,以期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某高校2019年—2020年医学研究生新生入学体检资料,对BMI和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生新生中,不同性别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中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31.93%(372/1 165),高于女生的6.94%(153/2 204)(χ2=361.794,P<0.001)。而新生中女生体重过低的检出率为21.46%(473/2 204),较男生的6.44%(75/1 16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93,P<0.001)。不同性别之间体重指数分型总体分布不全相同(Z=19.641,P<0.001)。新生中男生和女生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检出率分别是1.38%(16/1 163)和7.72%(260/2 204),女生中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检出率明显比男生中检出率高(χ2=109.81,P<0.001)。在BMI分型中,除肥胖组外(χ2=0.032,P=0.858),在体重过低、正常、超重的学生中,女生的血红蛋白含量偏低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99,P=0.007、χ2=71.385,P<0.001、χ2=8.963,P=0.003)。此外,男、女生中血红蛋白偏低的检出率在不同BMI类型中的分布均无差异(H=1.569,P=0.666、H=5.005,P=0.171)。结论 2019—2020年入学医学研究生新生中,体重过低、血红蛋白含量偏低的女生比男生多,而在超重和肥胖的男生比女生多,因此,对研究生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早期干预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海南省居民2型糖尿病(简称糖尿病)与腰围、体质指数(BMI)相关联程度。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7年和2010年对4320名18岁以上居民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以空腹血糖≥7.0 mmol/L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使用率的χ2、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在腰围和BMI水平上糖尿病变化。结果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的高峰值在45~54岁组,分别为23.03%、5.21%、29.51%,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高峰值推迟10岁。糖尿病患病率从35岁开始出现成倍数上升,平均每10岁糖尿病患病率上升1.78倍,55~64岁组男、女患病率趋于等同。女性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8.19%、4.51%、26.37%,比男性(14.34%、3.35%、18.35%)分别高出26.78%、23.88%、57.71%,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9.53%,比女性(7.08%)高出34.60%。空腹血糖与BMI、腰围呈正相关关系(rs=0.16,0.16,P〈0.01),BMI≥24 kg/m2组或中心性肥胖者,平均每增长10岁患病率分别上升2.19倍和3.65倍,患病率是同一年龄组BMI〈24 kg/m2、非中心肥胖者的1.37~3.18倍,其中25~34岁组最高。结论糖尿病预防工作关口前移,应将体重、腰围和空腹血糖列为25岁以上居民的健康必检项目,尤其是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