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细胞库,EPC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是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而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内皮损伤性疾病的始动因素.利用细胞疗法输注体外扩增的EPC来修复受损血管内皮已成为当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单独输注EPC修复受损血管内皮的疗效不甚明显,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后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干预影响EPC的动员、归巢和分化有较大关系.因此探讨药物干预促进EPC对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而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从中选择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促进EPC修复受损血管内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肪干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缺血组织的新血管生成,在治疗性血管形成和治疗性血管新生两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及器官移植、组织损伤修复等外科手术中的血运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对脂肪干细胞的特点及其促新血管生成的机制、现状、应用研究和潜在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能够分化成内皮细胞,在损伤内皮的修复和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功能障碍启动白细胞黏附、脂质过氧化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一系列过程,内皮损伤和修复失衡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被广泛接受。EPC的数量和功能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降低EPC水平,动物实验中给予EPC细胞治疗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以EPC为基础的细胞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焦云娣 《中外医疗》2010,29(20):184-184,186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具有在外周血管系统中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出生后的血管损伤修复,并在肿瘤形成及转移的血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肿瘤中针对EPC为靶点的治疗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心血管疾病、创伤修复、肿瘤、生长发育和肾脏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血管再狭窄、冠脉缺血和肢体缺血等疾病和胚胎发育 ,可通过加强 VEGF的“正”性作用即促进血管生成达到治疗目的。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视网膜新血管生成和肿瘤等疾病 ,则通过抑制 VEGF的“负”性作用即抑制血管生成达到抑制疾病发展 [1 ]。现就VEGF及其受体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1 VEGF及其受体人 VEGF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6 p2 1 .3,由 8个外显子和 7…  相似文献   

8.
反应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se,ROS)是细胞有氧代谢产生的物质,在脑缺血发生与进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往研究多以消除ROS 作为神经保护的重要途径。近年研究表明ROS 不只介导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更是重要的信号通路分子﹑参与调控缺血后的组织修复。一定含量的ROS 可激活细胞增殖、细胞迁移,激活血管生成的相关通路,促进血管生成。因此,全面了解ROS 在脑缺血后动态过程中的作用,合理调控脑缺血后组织中ROS 的含量,可促进受损区域的血管生成,对及时恢复血供、保护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倪琦  林化 《广西医学》2021,43(22):2699-2703
目的 探讨姜黄素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所致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血管内皮修复和内皮祖细胞(EPC)归巢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姜黄素干预组,每组6只.造模前,给予姜黄素干预组、阴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姜黄素、二甲基亚砜预处理7 d.肾脏IRI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及姜黄素干预组均利用夹闭肾动脉后再开放的方法构建肾脏IRI模型,造模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管损伤情况;采用CD133/CD34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各组大鼠EPC归巢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1的表达.结果 肾脏IRI模型组、阴性对照组的扩张肾小管数量、肾组织EPC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多,肾小管周围CD3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均P<0.05).姜黄素干预组扩张肾小管数量较肾脏IRI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减少,肾组织EPC数量、肾小管周围CD31表达较肾脏IRI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增加(均P<0.05).结论 姜黄素预处理可促进EPC向肾脏归巢,以修复毛细血管周围损伤的内皮细胞,进而减轻肾小管损伤,从而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  相似文献   

10.
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EPC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近年来,临床上通过EPCs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获得成功。EPC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疾病展现了美好的未来,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中能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称为内皮祖细胞。新近研究提示,内皮祖细胞在众多肿瘤中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同时,其与肿瘤的分级、分期、预后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一类能够迁移、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及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密切,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就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冠心病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中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体外分化特征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分离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细胞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特征.在贴壁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DMA(1,5和10 μmol/L)作用不同时间(24,48和72 h),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和细胞克隆计数的方法评价ADMA对EPC增殖的影响.结果:贴壁细胞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从小的圆形细胞变成以集落为中心,周围呈发芽式向外生长的细胞群,晚期内皮祖细胞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I(FITC-UEA-I)双染色阳性细胞初步鉴定为内皮祖细胞.RT-PCR提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内皮特异性基因表达变化逐渐增强,流式细胞分析提示早期EPC有AC133,CD34和KDR表达;晚期EPC AC133不表达,CD34表达弱,KDR表达增强.MTY法提示早期EPC增殖能力弱,而晚期EPC增殖能力强;同时ADMA呈量效和时效减少EPC的数目和抑制它的增殖能力.结论:在人的脐带血中获得两种类型EPC,加入ADMA能抑制EPC的增殖,这为进一步研究ADMA对EPC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人脐血中分离培养出的内皮祖细胞进行低温保存和快速复苏,建立EPC细胞系,比较冻存前后细胞形态及生物学功能是否改变。方法采集人脐血,分离出单核细胞,对细胞进行冻存和复苏,测定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及黏附能力。结果内皮祖细胞经冻存和复苏后测得细胞的存活率为(84.17±4.02)%,细胞的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与未冻存的细胞相比,刚复苏后即行增殖和黏附能力的检测,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有显著变化,P〈0.05;细胞复苏后继续培养48h行增殖和黏附能力检测,两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低温保存后复苏的EPC,立即行增殖和黏附能力检测其能力均降低,复苏后继续培养48h再次检测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16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G-CSF组,每组8只。用药后1、2、3和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板中,培养3d收集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PE-CD34/FITC-CD1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1、2、3和4周两组外周血EPC曲线:正常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G-CSF组持续稳定于高水平,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3周检测血清NO及血脂,两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NO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对EPC有显著而持续的动员作用,该作用与血清NO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手术创伤动员荷瘤裸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入血与实体瘤生长的关系.方法 将4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非手术1 d组、单纯麻醉组、手术创伤组(术后24 h、48 h、72 h、30 d组)及非手术30 d组,每组6只.单纯麻醉组24 h后取血及获取移植瘤组织,手术创伤组分别在术后24 h、48 h、72 h、30 d取血及获取移植瘤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EPC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术后24 h、48 h、72 h组EPC百分比与非手术1 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组、48 h组、72 h组、单纯麻醉组VEGF水平与非手术1 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EPC百分比呈正相关(r=0.695 6,P<0.01),外周血EPC百分比与MVD无相关性(r=0.221 4,P>0.05),血清VEGF水平与MVD也无相关性(r=0.224 9,P>0.05).结论 手术创伤对移植瘤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手术创伤动员荷瘤裸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入血与实体瘤生长的关系。方法 将4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非手术1 d组、单纯麻醉组、手术创伤组(术后24 h、48 h、72 h、30 d组)及非手术30 d组,每组6只。单纯麻醉组24 h后取血及获取移植瘤组织,手术创伤组分别在术后24 h、48 h、72 h、30 d取血及获取移植瘤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EPC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术后24 h、48 h、72 h组EPC百分比与非手术1 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组、48 h组、72 h组、单纯麻醉组VEGF水平与非手术1 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EPC百分比呈正相关(r=0.695 6,P<0.01),外周血EPC百分比与MVD无相关性(r=0.221 4,P>0.05),血清VEGF水平与MVD也无相关性(r=0.224 9,P>0.05)。结论 手术创伤对移植瘤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内皮损伤或功能缺失会导致宿主发生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 和周围血管疾病等。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有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两者 的功能和表面标志不同。晚期内皮祖细胞主要表达CD133,CD31,KDR,CD144,CD34等表面标志,具有吞噬低密 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和体内外形成血管的功能。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新血管的形成,与损伤内皮的修复也密 切相关。移植的内皮祖细胞能够迁移到血管损伤部位,修复损伤内皮细胞并能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在治疗心血管疾 病、缺血性疾病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4 与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 共同标记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CD34+/VEGFR-2+EPCs 水平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他汀类的非调脂作用.方法 选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12 例,按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7 例)、双支病变组(36 例)、三支病变组(39 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1/ 晚) 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 月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VEGFR-2+ EPCs 在全血中所占的比例.结果 1) 瑞舒伐他汀钙片干预1 月后,血浆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P<0.001),甘油三酯(TG) 与干预前相比,呈下降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随着冠脉病变加重,外周血CD34+/VEGFR-2+EPCs 含量逐渐减少(P<0.05) ;3) 在冠状动脉同一病变程度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34+/VEGFR-2+EPCs 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较好的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提升外周血中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有利于减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 contributes to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by inducing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and dysfunction. Recent studies provided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participated in ongoing endothelial repair. The changes of EPCs in patients with HHcy have not yet been elucidated.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the number and functional activity of EPCs in patients with HHcy. METHODS: Human EP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from patients with HHcy (n = 30) and matched volunteers (n = 30). Circulating EPCs were enumerated as AC133+ KDR+ cells via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er analysis. Additionally, EPC were expanded from human blood in vitro and identified by DiI-acLDL uptake and lectin staining by direct fluorescent staining under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EPC migration activities were determined by modified Boyden chamber assay. EPC adhesion assay was performed by replating cells on fibronectin-coated dishes and then counting adherent cells. RESULT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circulating EPC (AC133+ KDR+ cells) numbers in patients with HHcy compared with control subjects (63.9 +/- 11.7 cells/mL vs. 91.5 +/- 14.2 cells/mL blood, p <0.01). In addition, the numbers of EPCs also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HHcy after ex vivo cultivation (36.1 +/- 6.5 vs. 51.5 +/- 8.3 EPCs/x200 field, p <0.01). Both circulating EPCs and differentiated EPCs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homocysteine levels. In addition, EPCs from patients with HHcy were significantly impaired in their migratory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adhere to fibronectin compared with controls.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PC numbers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were impaired in patients with HH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