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比较CT和MR小肠成像及小肠灌肠造影3种检查方法发现克罗恩病病人活动性小肠炎症和肠外并发症的准确性。方法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本研究计划,并所有参与者知情同意。对连续31例克罗恩病或疑有克罗恩病的病人行CT和MR小肠成像、小肠灌肠造影和回肠结肠镜检查。2位独立的阅片者回顾CT和MR小肠成像及小肠灌肠造影影像以确定活动性末端回肠炎和肠道外并发症的存在。以回结肠镜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方法来评估CT和MR小肠成像及小肠灌肠造影确定活动性末端回肠炎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CT小肠造影对活动性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检查对活动性克罗恩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确诊克罗恩病患者。男性4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3.5岁。所有病例行小肠CTE检查。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由2位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确定有无病变,病灶部位,累积肠段数目,肠壁厚度,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外淋巴结,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肠外炎症,瘘管及瘘道等,判断病变是否具有活动性。并将CTE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比较。结果:58例克罗恩病以回肠末端为最常见受累部位(54/58),小肠单独受累(48/58),小肠-结肠受累(10/58)。肠壁增厚(51/58)。累积肠段数目(107段)、肠壁厚度(3.2~21.5)mm,动脉期肠壁强化(56.2~89.4)HU静脉期(87.6~103.8)HU、肠腔狭窄(55/58)、肠外淋巴结(32/58)、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50/58)、肠外炎症、瘘管及瘘道等(3/58)。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证实的活动期患者51例,稳定期患者7例。2位医生诊断活动性克罗恩病阳性48例,3例稳定期病例误认为活动期。CTE诊断克罗恩病活动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8/51)、(40%,2/5)、(96%,48/50)、(38%,3/8)。结论:CT小肠造影对活动期克罗恩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确诊还应结合临床及肠镜检查。CT小肠造影对早期克罗恩病诊断作用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诊断前列腺癌侵袭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建湖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能确定Gleason分级的42例患者的ADC图像,将癌灶分为高危组(Gleason评分≥8)和低中危组(Gleason评分≤7)2组。其中中低危21例、高危21例。应用ITK-SNAP软件勾化感兴趣区(ROI),将ADC图像导人Analysis-Kinetics分析软件,进行影像特征提取。采用Lasso回归分析进行特征降维。通过LASSO降维筛选出的特征和相应加权系数乘积的线性组合来建立鉴别中低危、高危前列腺癌的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鉴别中低危、高危前列腺癌的预测效能。结果:共提取396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特征筛选后最后筛选出7个影像组学特征。建模后影像组学特征对鉴别中低危、高危前列腺癌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鉴别效能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7、93.3%、93.3%、93.3%、0.93和0.93;在验证组中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7、91.7%、83.3%、100.0%、1和0.86;结论:基于磁共振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比较小肠CT成像滤过反投影法(FBP)和正弦迭代(SAFIRE)半剂量重建与FBP全剂量重建对于末端或近末端回肠克罗恩病活动性炎症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成像质量。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符合HIPAA并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无需病人知情同意书。90个病例行双源CT小肠成像检查(活动性末端回肠克罗恩病45例,无克罗恩病45例)。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方法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病例的临床及增强MRI图像资料,其中MVI阳性45例,MVI阴性63例。对增强MRI动脉期(AP)、门静脉期(PVP)及延迟期(DP)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筛选最有价值的组学特征,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将样本量训练组和测试组,对训练组构建基于AP、PVP、DP及基于3期特征融合的影像组学联合逻辑回归模型,并对MVI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逻辑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并结合临床影像特征模型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所有模型结果均用五折交叉均值表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并用测试组进一步验证。结果:MVI临床影像特征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甲胎蛋白、肿瘤最大径、瘤内动脉及包膜情况。临床影像特征模型在训练组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值0.864,测试组AUC值0.843。AP、PVP、DP及3期联合模型在训练组的诊断效能AUC值分别为0.898、0.874、0.894及0.898,测试组AUC值分别为0.861、0.864、0.8...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双参数磁共振影像组学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列线图模型预测前列腺癌(PCa)Gleason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38例PCa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高危组(Gleason评分>7分)185例,中低危组(Gleason评分≤7分)153例。利用分割软件手动勾画所有患者的病灶感兴趣区并进行高通量特征提取,经过筛选和降维处理后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评估模型对Gleason分级的预测效能。结果 分别构建基于T2WI序列、ADC序列和T2WI+ADC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三组模型在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3、0.765、0.780。列线图预测模型由年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影像组学评分构成,列线图预测模在测试组中的AUC为0.874,对PCa Gleason分级的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由年龄、TPSA、FPSA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PCa Gleason分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鉴别价值,寻找更为便捷、安全的检查方式以满足临床需求。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腹部CT平扫及CT小肠造影增强扫描后三维重建,比较2种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CT平扫检出47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47.00%。检出病变类型最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GIST。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出80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80.00%。检出病变类型最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非特异性炎症。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操作便捷、无创、安全,诊断效果明确,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鉴别诊断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CT小肠造影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2018年9月1日所收治的243例克罗恩病患者和106例肠结核患者的CT小肠造影表现,筛选出能区分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CT小肠造影单因素指标,而后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数学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回归方程的诊断效能。结果:鉴别诊断克罗恩病和肠结核CT小肠造影指标的数学模型为P=1/[1+e-(-1.630+7.923X16+3.451X37+4.546X33-2.874X25-5.378X18-4.279X19-5.126X30)],其中X16、X37、X33、X25、X18、X19、X30分别代表肠管非对称性受累、脓肿、梳状征、淋巴结分布在回结肠动脉引流区、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和淋巴结中央坏死。其诊断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94.2%,准确度为96.3%,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89.9%,诊断预测值为0.783,AUC值为0.989。结论:筛选出的CT小肠造影指标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在鉴别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流程中,CT小肠造影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和TNM分期的列线图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160例术前行上腹部CT增强检查且行术后胃癌LVI状态评估的病人,男109例,女51例,平均年龄(62.23±10.74)岁。160例病人(包括LVI阴性者92例,阳性者68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12例)和测试集(48例);其中,训练集中LVI阴性者60例、阳性者52例,测试集中LVI阴性者32例、阳性者16例。基于增强CT影像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Radscore。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Kruskal-Wallis H 检验比较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病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AJ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和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的临床净获益。分别基于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数据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验证。 结果 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肿瘤T分期、N分期、AJCC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LVI阳性组的Radscore高于阴性组(P<0.05)。在测试集中,基于T分期、N分期、AJCC分期和Radscore的临床影像联合模型预测LVI的AUC值、准确度和特异度较影像组学模型分别提高了8.2%、18.2%和21.9%。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联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优于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的列线图显示Radscore得分最高,其次是AJCC分期,最后是N分期和T分期。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联合T分期、N分期、AJCC分期和增强CT的Radscore建立的列线图能够成功预测胃癌LVI。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影像征象,并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Crohn病的MSCTE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行MPR、厚层MIP等重建。结果 28例中单纯小肠受累(9/28),小肠-结肠同时受累(16/28),单独结肠受累(3/28),病变以累及回肠末端最为常见(20/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28/28),肠壁厚度4.5~23.2mm;增强扫描肠壁分层状强化(19/28),均匀强化(9/28),肠腔狭窄(15/28),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9/28),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血管增多(15/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分层状强化、肠系膜脂肪渗出性改变、血管增多(梳征)等征象可提示克罗恩病(CD)病变处于活动期。结论 MSCTE是一种诊断Crohn病较敏感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可同时显示肠壁及肠腔外病变,且对CD的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44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评分标准分成Child-Pugh A级33例, B级60例,C级51例。构建Child-Pugh A vs Child-Pugh B/C及Child-Pugh A/B vs Child-Pugh C两个数据集,分别以8:2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在3期增强CT图像上手动勾画肝脏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于感兴趣区中提取并筛选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将模型用于训练集及测试集,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估其效能。结果:在Child-Pugh A vs Child-Pugh B/C数据集中,列线图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中AUC分别为0.920和0.807,敏感度分别为0.933和0.741,特异度分别为0.846和0.826。在Child-Pugh A/B vs Child-Pugh C数据集中,列线图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中AUC分别为0.880和0.821,敏感度分别为0.805和0.818,特异度分别为0.878和0.947。结论:基于不同肝脏储备功能肝硬化患者的腹部3期CT增强图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预测Child-Pugh分级较为可靠的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图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6年1月-2021年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术前行DCE-MRI检查的1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总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72例)和验证集(37例)。在DCE-MRI定量参数图[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转运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上基于全肿瘤容积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Lasso-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的降维及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采用ROC曲线对此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经降维和筛选,共7个影像组学特征与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情况相关(P值均<0.05)。这7个组学特征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脉管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训练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在验证集中为0.891。结论:基于DCE-MRI定量参数图构建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对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肠管成像(MRE)评估小肠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对肠镜确诊的29例CD患者进行MRE检查.计算自旋回波螺旋桨技术脂肪抑制T2WI序列末端回肠炎症肠壁和邻近正常小肠肠壁、竖直肌的T2信号强度的比值.将动脉期3D肝脏快速容积成像序列末端回肠炎症肠壁和相同部位的平扫T1信号强度做对比,分别对T1和T2比值评分(0~3分).评估末端回肠炎症肠壁的厚度、淋巴结、肠管周围T2信号、齿梳征、肠管变形和溃疡、息肉的分值(0~3分).运用简化版CD肠镜评分方法(0~12分)对CD末端回肠急性活动性炎症进行评分.分析MRE活动性指标和肠镜急性炎症评分相关性.导出MRE回归方程并计算MRE模型预测急性炎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 管壁厚度,炎症肠壁T2/邻近正常肠壁T2(T2 ratio),动脉期炎症肠壁T1/平扫炎症肠壁T1(T1 ratio),肠管周围T2信号,管壁溃疡和息肉,齿梳征与肠镜急性炎症活动性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导出回归方程:SES-CD(the 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g disease)=-0.268 +0.793×T1 ratio+1.977×肠管周围T2信号+0.643×肠壁厚度(R squared=0.662).MRE模型检测急性炎症的能力,敏感性82.4%,特异性83%,曲线下面积0.919(95% CI 0.84,0.998).结论 T1ratio、管壁厚度、齿梳征、肠管周围T2信号能够较好地预测肠壁炎症活动性;导出的MRE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CD急性炎症(AUC >0.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原发肿瘤的多参数磁共振图像所构建的组学模型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磁共振资料。从T2WI、DWI、多期T1WI增强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照7:3比例随机将129例患者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在训练集中采用最小冗余最大关联度(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组学特征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多参数磁共振组学模型术前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并在验证集中验证。结果:分别从T2WI、DWI、多期T1WI增强提取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预处理及筛选最终获得18个最佳组学特征,根据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应权重系数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评分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训练组的AUC值为0.92,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8.9%,验证组的AUC值为0.80,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77.8%。结论:基于多参数磁共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各类小肠疾病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影像特征。讨论MSCTE的具体操作过程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MSCTE检查患者的具体操作过程,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各种小肠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4例患者中总体阳性率为76.6%(49/64),其中小肠间质瘤3例、腺瘤3例、脂肪瘤1例、腺癌2例、淋巴瘤1例、克罗恩病5例、嗜酸性胃肠炎2例、小肠息肉13例、小肠憩室13例、小肠血管畸形6例。结论 MSCTE对于各类小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小肠病变的定性、分期,为临床医师的后继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影像特征对无创性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Ki-67增殖指数(Ki-67 PI)表达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诊断医师采用盲法独立分析增强CT图像,提取传统的影像征象。利用ITK-SNAP软件在增强CT图像上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利用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采用逻辑回归筛选特征参数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再分别建立传统影像特征模型、组学模型及联合两者的组合模型。结果:传统影像特征模型的诊断效能尚可,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720(95%CI:0.651~0.788)及0.665(95%CI:0.547~0.784)。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良好,其AUC在训练集中具有最优值,为0.802(95%CI:0.744~0.860),其AUC在验证集中为0.730(95%CI:0.623~0.836)。此外,联合影像组学和传统影像特征组成的多参数组合模型在训练集中效能良好,AUC值为0.823(95%CI:0.768~0.878),其在验证集中具有最优的诊断效能,AUC值为0.731(95%CI:0.626~0.836)。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影像特征建立的组合模型具有无创预测GIST患者Ki-67 PI表达状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4D-CT扫描的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对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与颈部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将80例行术前4D-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患者纳入本研究。在甲状旁腺结节及同侧颈部II区淋巴结内逐层手动勾画感兴趣区,获得其容积感兴趣区(VOI),基于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各提取1262个影像组学特征。在每个单独期相或其组合的基础上,特征选择基于L1-based方法,采用L1正则化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相应的影像组学模型,并进行10折交叉验证。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各模型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分别基于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扫+动脉期、平扫+动脉+静脉期及平扫+动脉+静脉+延迟期图像建立7个影像组学模型,各模型鉴别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与颈部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均较高(训练组AUC为0.949~0.962,验证组为0.869~0.904)。在验证集中,基于静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的AUC最大(0.904),相应的鉴别诊断敏感度为0.886、特异度为0.785、符合率为0.835。结论:基于4D-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鉴别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与颈部淋巴结的准确性较高,其中以基于静脉期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2年8月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有相应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患者病例资料215例,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117例,阴性98例。以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在训练集中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PCC),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影像组学数据进行降维,采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决策树(DT)、线性判别(LDA)6种方法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基于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使用LR、RF、SVM、KNN、DT、LDA作为分类器时的AUC分别为(训练集0.811、0.882、0.816、0.773、0.870、0.829,验证集0.787、0.824、0.815、0.711、0.727、0.799),RF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且高于RF构建的单独瘤内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术前2周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PTC 113例,NG 119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层抽样划分成训练集(n=162)和测试集(n=70)。从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中提取甲状腺结节相关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通过临床影像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训练集与测试集均构建4个独立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基于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模型构建联合模型,并基于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连续净重分类改善度(NRI)及综合判别改善度(IDI)等多个指标评估各模型对PTC与NG的鉴别诊断效能,利用校准曲线直观的评估列线图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使用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分别保留了6、4、3个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单期相影像组学模型。单期相中,平扫模型鉴别诊断效能最优,6个独立预测因子用于构建临床模型,基于联合模型的列线图对PTC与NG具有最高的鉴别诊断效能(训练集:AUC为0.9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