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Meta分析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于原位肝移植(0LT)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性地检索近20年来Cochrane图书馆、美国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以及万方数据库中MRCP对OLT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的研究文献。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提取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中的诊断数据。用Metadisc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MRCP诊断OLT术后胆管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采用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进行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共计261例怀疑胆管狭窄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RCP诊断OLT术后胆管狭窄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各自的95%可信区间(95%cD分别为89%(95%CI:0.83~0.94)和94%(95%CI:0.88~0.98);汇总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04(95%CI:2.83~22.85)及0.11(95%CI:0.04~0.37),AUC为0.961。结论MRCP对于OLT术后胆管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应作为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常规随访及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手术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位置、边界、密度/信号、强化等征象。结果 15例患者中,单发型4例,多发型5例,融合型6例。13例以肝包膜下分布为主,均伴"肝包膜回缩征"。14例见"棒棒糖征",7例见"核心模式"。CT平扫表现为肝内稍低密度的结节、团块影;MRI平扫表现为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表现为轻度强化、边缘环形强化及渐进向心性强化。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差异大,"肝包膜回缩征"、"棒棒糖征"及"核心模式"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钆布醇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腹部动脉血管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钆布醇增强MRA检查患者112例,由两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对大中血管行主观评分和信号值测定,对小血管进行主观评分。采用Kappa检验对两名观察者的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2例患者,其中96例患者因体检行腹部MRA检查,16例患者因肝脏占位行腹部MRA检查。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112例钆布醇增强MRA图像中,有2例患者因呼吸伪影严重而影响血管显影。110例MRA图像清晰,能清晰显示大中血管和小血管的起源、走行。大中血管成像的主观评分为(21.22±1.93)分,对小血管成像的主观评分为(6.24±1.33)分。对感兴趣区大中血管的信号强度测量显示信号噪声比和对比信号噪声比率分别为1093.27±331.71和897.27±333.29。两名观察者对大中血管定性分析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2,对小血管定性分析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72。结论钆布醇增强MRA能清晰显示大中血管,还能良好显示部分小血管,在腹部动脉血管扫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影像特征对无创性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Ki-67增殖指数(Ki-67 PI)表达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诊断医师采用盲法独立分析增强CT图像,提取传统的影像征象。利用ITK-SNAP软件在增强CT图像上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利用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采用逻辑回归筛选特征参数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再分别建立传统影像特征模型、组学模型及联合两者的组合模型。结果:传统影像特征模型的诊断效能尚可,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720(95%CI:0.651~0.788)及0.665(95%CI:0.547~0.784)。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良好,其AUC在训练集中具有最优值,为0.802(95%CI:0.744~0.860),其AUC在验证集中为0.730(95%CI:0.623~0.836)。此外,联合影像组学和传统影像特征组成的多参数组合模型在训练集中效能良好,AUC值为0.823(95%CI:0.768~0.878),其在验证集中具有最优的诊断效能,AUC值为0.731(95%CI:0.626~0.836)。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影像特征建立的组合模型具有无创预测GIST患者Ki-67 PI表达状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3.0 T MRI中运用氢质子波谱成像(1 H-MRS)技术评估脂肪肝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并治疗的脂肪肝患者26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各行1次1 H-MRS检查,测得1 H-MRS的水峰峰值和脂肪峰峰值、水峰峰下面积和脂肪峰峰下面积,计算肝细胞相对脂肪含量1(RLC1)及相对脂肪含量2(RLC2);同期测量患者的甘油三酯、γ-谷氨酰转肽酶、腹围及体重指数,将其拟合成临床脂肪肝指数(fatty liver index,FLI)。以FLI为参照标准,对不同时间点1 H-MRS所测得肝脏脂肪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配伍设计的方差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的RLC1、RLC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SNK法做两两检验,治疗前RLC1、RLC2值均分别明显高于治疗后3个月或治疗后6个月的RLC1、RLC2值(P〈0.05)。RLC1、RLC2与FLI进行秩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性(r=0.476,P〈0.001;r=0.475,P〈0.001)。可靠性分析显示,治疗前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75,可重复性好。结论 1 H-MRS定量分析评估脂肪肝治疗效果具有可行性,并且是一种无创的定量监测方法。 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胰腺体尾部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胰腺体尾部癌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强化方式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其中5例患者行MRI增强扫描,18例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 23例患者中,病灶位于体部5例,尾部7例,体尾部11例。CT表现为胰腺体尾部实质内不规则肿块,密度稍低,混杂不均;MRI肿块表现为T1WI略低或低信号,T2WI为略高或混杂信号。19例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增强后强化不明显。5例边界清晰,18例边界模糊。16例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8例周围血管受累。3例出现脏器及骨转移。结论胰腺体尾部癌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扫描可以充分反映肿块的形态、血供特点及周围蔓延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综合评述当前各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诊断肝脏纤维化中的应用现状.方法 收集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总结各种MRI技术在肝脏纤维化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结果 用于评价肝脏纤维化的MRI技术包括常规增强扫描、双对比增强扫描和各种功能性MR技术.常规增强扫描可以观察纤维化引起的肝脏形态学改变,对分级价值不大;双对比增强扫描能显著提高肝脏纤维化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各种功能性MR技术除了能诊断肝脏纤维化外,还能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论 MRI尤其是功能性MRI技术发展迅速,在肝脏纤维化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价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前相关检查手段尚难以在术前确诊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但血清甲胎蛋白、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水平以及肿瘤边缘、大小、癌周组织强化、包膜完整程度等影像学征象能协助微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 可以为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诊断与评估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脏局灶性病变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及MRI,MRI因为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及可使用多种对比剂等优势,成为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Gd-EOB-DTPA是通过肝细胞特异性摄取的对比剂,Gd-EOB-DTPA增强MRI对于肝脏局灶性病灶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Gd-EOB-DTPA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羲娥  黄子星  袁放  宋彬  刘曦娇  张威   《放射学实践》2012,27(6):641-644
目的:探讨在3.0T MRI上联合运用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和梯度回波化学位移技术评估脂肪肝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搜集临床确诊的脂肪肝病例26例,于干预治疗前、干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行1次磁共振化学位移抑脂成像(梯度回波T1WI同/去相位双回波)和氢质子波谱成像(1 H-MRS),测得同/去相位序列的信号强度值(SIIP和SIOP),计算双回波脂变指数(FI)。测得1 H-MRS的水峰峰值(Pwater)和脂肪峰峰值(Plipid)、水峰峰下面积(Awater)、脂肪峰峰下面积(Alipid),计算肝细胞相对脂肪含量1(RLC1)及相对脂肪含量2(RLC2)。同期测量患者的血脂、谷氨酰转肽酶、腹围及身高体重指数(BMI),将其拟合成临床脂肪肝指数(FLI)。以FLI为参照标准,对不同时间点MRI所测得肝脏脂肪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I、RLC1、RLC2与FLI进行秩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性(r>0,P<0.05)。干预治疗前后对照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FI、RLC1、RLC2、FLI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时间(time)变化趋势的对比Polynomial检验显示time*type有统计学意义(P=0.000),提示FI、RLC1、RLC2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变化是有差异的。可靠性分析显示,治疗前后组的FI和治疗前组的RLC1、RLC2的可重复性好,组内相关系数ICC≥0.75。结论:1H-MRS和梯度回波化学位移MRI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脂肪肝进行定量测定,可作为脂肪肝动态监测、疗效评估和随访观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