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AHE)的临床特征及促使黄疸加重及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4年连续收治的AHE患者236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血清学、影像学等临床资料。根据血清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TBil34μmol/L,34≤TBil85μmol/L,85≤TBil170μmol/L,TBil≥170μmol/L,分析AHE黄疸加重的影响因素。在重度黄疸(TBil≥170μmol/L)的AHE患者中,根据是否存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A≤40%),分为肝衰竭组和非肝衰竭组,分析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及男性戊型肝炎患者易出现重度黄疸(P0.01);存在饮酒史以及合并感染及胆道系统结石者,黄疸水平较高(P0.05);同时,高胆红素水平还与白细胞、血小板、前白蛋白等指标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肝衰竭组中存在肝硬化基础的患者,以及合并感染及胆道系统结石者比例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基础是戊型肝炎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多重因素参与AHE的重症化过程。存在肝硬化基础,合并胆道结石及感染的AHE患者易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42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的转归,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设对照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血浆置换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血浆置换后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ALT、AST、TBil、Cr均降低(P〈0.05),CHE、PTA均升高(P〈0.05),对照组常规治疗一周后,AIJT、AST、TBil、Cr、CHE、PTA无明显改变(P〉0.05);42例患者最终基本治愈出院36例(85.72%),死亡6例(14.28%),与对照组相比,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血浆置换78例次后仅有10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82%。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要实验室指标,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且不良反应少,对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严重黄疸的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发生严重黄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3月2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79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Bil是否>171μmol/L分为AHE伴轻度黄疸(AHE-M)组和AHE伴严重黄疸(AHE-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179例患者56.42%(101例)伴严重黄疸。与AHE-M组比较,AHE-S组男性占比多(80.20%vs 61.54%,χ2=7.612,P=0.006),住院时间长[29(19~45)d vs 18(14~22)d,Z=-6.035,P<0.001],发生肝衰竭的人数多[23 vs 0,χ2=18.373,P<0.001],预后差(P<0.001)。AHE-S组基线的抗-HEV-IgM、AFP、肝脏弹性值均高于AHE-M组(Z值分别为-3.534、-3.588、-4.496,P值均<0.001),基线的CD4低于AHE-M组(Z=-2.015,P<0.05),TBil、DBil、肌酐、凝血酶原时间、INR、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峰值均高于AHE-M组(Z值分别为-11.016、-10.926、-2.726、-4.787、-4.989、-6.016,P值均<0.01),GGT的峰值、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数的谷值均低于AHE-M组(Z值分别为-4.550、-4.685、-5.087、-4.818,P值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HEV-IgM(OR=1.022,95%CI:1.005~1.039,P=0.012)、GGT(OR=0.995,95%CI:0.993~0.998,P=0.001)、前白蛋白(OR=0.991,95%CI:0.983~0.999,P=0.02)、中性粒细胞(OR=1.486,95%CI:1.169~1.889,P=0.001)是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出现严重黄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戊型肝炎严重黄疸患者男性占比多,住院时间长,发生肝衰竭人数多,预后差,抗-HEV-IgM、GGT、前白蛋白、中性粒细胞是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出现严重黄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戊型肝炎重度黄疸患者78例,同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2组均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能量合剂保肝,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静滴,1次/d,而对照组则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6周。TBil85μmol/L,ALT160 U/L为主要有效指标。两组间均数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好转,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6%(33/39),优于对照组66.7%(2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为(68.9±40.3)μmol/L,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129.1±69.3)μmol/L,其中各组F值为:24.658、36.145,χ2值为12、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疗效显著,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对肝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速黄疸消退,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185例并发症防治研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了185例重型肝炎,病死率62.7%。有113例发生各类并发症,其病死率为75.2%,以并发直肾综合征病死率最高,其次为消化道大出血,甲,乙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5%和55.9%。有并发症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86.8%和6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86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1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KP)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病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肝硬化发生率、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重叠感染者的TBil、ALT、GGT、AKP、PT的水平,住院时间,肝硬化发生率,重型肝炎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能使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肝内淤胆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染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继发感染的2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3例无继发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发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器官衰竭的发生率为100%,病死率为79.3%,均明显高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PTa、AFP低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TBil高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结论:感染加重内毒素血症,进而加剧肝损害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最终导致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重度黄疸肝炎13例,经与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的21例对照,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34侧重度黄疸肝炎,血清胆红素(SB)均>171μmol/L(201.47~392.58μmol/L),  相似文献   

9.
122例弓形虫病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CMV)均可侵犯人体多器官,引起先天性畸形、智力障碍、肝胆疾病等,临床表现非常相似,我们于1990年9月~1991年1月对122例黄疸和急性偏瘫患儿及部分母亲同时进行了两种抗体水平的检测。 69例黄疸患儿平均年龄2个半月,发病最早1天、最晚50天,平均10天,弓形虫IgM阳性6例,阳性率0.59%。26例急性偏瘫平均年龄2岁5个月,弓形虫IgM阳性12例,阳性率46.15%。急性偏瘫患儿与先天性黄疸患儿弓形虫感染有明显差异P值<0.01。黄疸患儿CMVIgM阳性22例阳性率31.00%。急性偏瘫患儿CMVIgM阳性7例,阳性率26.92%,无明显差异。 27对两个多月以内的黄疸患儿弓形虫IgM阳性2例,阳性率7.4%,而母亲弓形虫IgM阳性17例,阳性率62.96%,母亲明显高于患儿。母亲巨细胞病毒  相似文献   

10.
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PE疗法,对照组只进行综合内科治疗。分析两组的疗效,预后和不良反应。治疗组症状好转率(57/70)81.4%,对照组(45/70)64.3%,P〈0.05。PE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紊(TBil)、血清转氨酶(ALT)明显下降、白蛋白(ALB)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PE可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观察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 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6例 ,应用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等综合治疗 ;对照组 14例 ,应用甘利欣等综合治疗 ,疗程为 1月。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的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结束后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TBil降低、PTA上升更明显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组和对照组TBi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0 0 1,P <0 0 5 ) ,PTA明显上升 (P <0 0 1)。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降低胆红素、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戊型病毒性肝炎770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已知的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升高。本病大多数呈急性自限性经过,据报道有10%的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个别为再感染的患者。临床上存在发病年龄高,黄疸深、淤胆多、消退慢、恢复时间长,妊娠晚期感染和在其它肝病基础上发生时,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点。有报道其病死率为0.18%~5%。为了总结其临床特点,我们对770例住院的戊型肝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中药治疗重度黄疸肝炎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各型急性肝炎轻、中度黄疸(TBil<171μmol/L)用清热解毒利湿中药或某些西药治疗,可获良效。但对重度黄疸型肝炎,尤其是慢性重度黄疸型肝炎,虽有多种西药及血浆交换、肝移植等疗法,但疗效并不理想。以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为例,用于治黄已50余年,退黄显效率约56%,动物试验证实,有33%的病例用药后黄疸反而加深。有效病例副作用严重,黄疸反跳率高;清热利湿中药对血热血瘀型重度黄疸肝炎,退黄有效率仅28%,重度黄疸肝炎,黄疸持久不退或进行性加深,可发生液化性或凝固性  相似文献   

14.
对40例老年单纯性戊型肝炎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单纯性戊型肝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临床症状相似,两组SB、ALT达高峰值的时间一致,P>0.05。但老年组较非老年组黄疸进展迅速,黄疸较深,持续时间长,消退缓慢;并发症或/及夹杂症较非老年组多。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重肝发病率12.5%,较非老年组5%高,且由于并发症及夹杂症的存在,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5.
重型病毒性肝炎黄疸与血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黄疸与血瘀的关系,为用活血化瘀治疗重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按中医血瘀诊断标准进行血瘀积分,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同期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30例重型肝炎患者均符合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其中重度血瘀16例(54%),中度血瘀12例(40%),轻度血瘀2例(6%)。血瘀程度不同,胆红素的含量也不同,其盖异具显著性意义(P<0.05)。且血瘀积分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从分型、分期比较,发现慢重肝和重肝晚期,血瘀程度较高,从血液流变学看重型肝炎病人,血浆粘度值增高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两者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血瘀是重型肝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又是其重要病机;血瘀与黄疸的变化呈正相关;活血化瘀是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S-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76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29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和茵栀黄治疗,静脉注射4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S-腺苷蛋氨酸,1000mg/d,静脉注射4周。分别在不同时间点(第2、4、6周)针对临床症状、生化指标(TBil、ALT、AST、ALP、GGT)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与治疗前TBil水平比较,治疗第2、4、6周时的TBil降幅率治疗组分别为46%、77%、92%,对照组分别为37%、6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皮肤瘙痒改善率治疗组为70.0%,对照组为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腺苷蛋氨酸退黄疸速度快,尤以前4周下降速度快,同时对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的皮肤瘙痒有显著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自发性HBV DNA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基线ALT、TBil对自发性HBVDNA水平下降的影响.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数据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174例,女性39例,年龄18~65(33.0±10.0)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12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89例;12周时失访19例(8.92%).所有患者HBV DNA基线均值为(6.66±1.03)log10拷贝/ml,12周时为(5.98±1.53)log10拷贝/ml(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基线时HBVDNA水平均值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分别为(6.45±0.99)log10拷贝/ml与(6.81±1.04)log10拷贝/ml(P<0.05);但两组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患者的基线ALT及TBil值高于HBVDNA>3 log10拷贝/m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与<2 log10拷贝/ml两组患者的基线ALT、TBil水平相近(P>0.05).基线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ULN)与>5×ULN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的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ALT≤5 × ULN及TBil≤5×ULN组HBV DNA水平均值高于其他3组(P<0.05),但12周时各组HBV DNA水平均值、HBV DNA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但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老年人病毒性重症肝炎38例,认为黄疸持续时间长,肝细胞坏死面积>70%的患者预后差。治疗中维持内环境平衡十分重要,早期应用 BCAA 对防治肝昏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重型肝炎迄今为止依然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满意疗法。近年来国际上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肝炎逐渐增多,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14侧重型肝炎,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观察对象 男12例,女2例,年龄31~51岁,临床确诊为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平均为241.6±167.9μmol/L。  相似文献   

20.
隆华  黄利  蔡西西  黄艳芬  李爱宁  滕春玲 《内科》2011,6(4):360-362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严重受损,造成机体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体内胆红素等大量代谢毒物的蓄积,当肝功能障碍发展到不能维持人体生命必需时,将出觋重度黄疸,甚至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肝细胞已变性、坏死,从而导致机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有害物质的堆积,此时靠现有的对症支持及病因治疗等多不能起效,病死率极高。有研究表明,在我国,由乙型重型肝炎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在内科综合治疗下,其病死率仍高达60%-80%。据文献报道对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征的重症肝病患者应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我们将这项技术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