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将17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死亡组(116例)和生存组(58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性别、年龄、临床亚型、病毒学分型、各项生化指标及合并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临床亚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40岁与>40岁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乙、戊型重叠感染及乙、丙、戊型重叠感染者病死率与其他类型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生化指标比较,2组ALT/AST、TBIL、ALB、CHE、CHOL、PTA、AFP、Na 、Cr、BUN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死亡组合并症(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有2种或2种以上合并症者病死率显著升高。结论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因素复杂多样,必须对多种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综合判断,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3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HE)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经血清学检测证实的394例HE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临床上HE以散发形式发病为主,各种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HEV168例,相当常见(42.64%),其病死率(16.07%)明显高于单纯HE组(6.10%)(P<0.01)。老年(≥60岁)患者98例(24.87%),老年组HE患者黄疸高,持续时间长,平均病程为(36.3±4.0)d,较非老年组(24.4±2.3)d,明显延长(P<0.01);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47.95%)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8.57%)(P<0.01);老年组重型肝炎发生率(22.45%)及病死率(13.3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9.18%)(P<0.05)及(5.33%)(P<0.01)。结论:HE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慢性肝病重叠感染HEV及老年HE患者的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探讨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于急性肝炎的28例,发生于慢性肝炎有明确肝病史和无明确肝病史的分别为245例和76例;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占82.2%(287/349),6例(1.72%)未能确定病原,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者,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65.2%(15/23),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0%(18/30),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结论重型肝炎仍以HBV感染为主,HBV和HEV重叠感染可以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血清一氧化氮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NO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分光光度比色分析法检测8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NO和内毒素水平。结果:各病毒性肝炎组NO和内毒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肝炎组NO水平低于急性和慢性组(P<0.01),而内毒素水平高于急性和慢性组(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NO水平明显升高,且可能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56例,占15.05%;此56例中HGV RNA阳性者21例,占37.50%。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及庚肝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甲肝14.29%(5/35)及20.00%(1/5);乙肝17.29%(37/214)及35.14%(13/37);丙肝14.52%(9/62)及55.56%(5/9);戊肝4.00%(1/25),0.00%(0/1);非甲~戊肝26.67%(4/15),50.00%(2/4)。56例抗HGV阳性者中43例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或静脉药癌史,占76.79%。HGV感染在肝炎各临床类型分布为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且无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HBV重叠感染HGV患者的SALT及TBil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P<0.05),而HGV和其它肝炎病毒((HAV、HCV、HEV)重叠感染患者与单纯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的S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血液传播是HGV感染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庚肝病毒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而甲、丙、戊型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与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3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引起重肝的肝炎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414/432,95.8%),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引起者。10例(2.31%)未能确定病原。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HBV前C区变异率为59.8%(55/92),显著高于乙型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0%(P<0.05和P<0.01)。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73.4%(69/94),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8.6%(72/105),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结论 HBV感染仍是广东地区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乙型慢性重型肝炎多由HBV前C区变异所致。HBV与HEV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IL-1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l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凋亡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了28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细胞凋亡密度和分布,以8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能较好地检测肝细胞凋亡,阳性细胞多单个散在于肝小叶内,以门管区周围较多见。比较各型肝炎的凋亡细胞密度发现,重型肝炎的凋亡细胞密度高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P均<0.01);慢性肝灸和肝硬变的凋亡细胞密度高于急性肝炎(P<0.01)。结论:细胞凋亡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有关;也可能是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罗氏芬与胸腺肽联合应用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入院时无感染征象重型肝炎病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A组:未予抗生素预防及专予胸腺肽组45例;B组:静脉注射罗氏芬联合胸腺肽组24例。结果:69例患者中29例发生医院感染,A、B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1.11%(23/45)和25.0%(6/24),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医院感染发生时间为(17.83±11.16)天较A组(9.36±6.30)天明显推迟(P<0.05);两组均未发现真菌感染。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联合应用罗氏芬与胸腺肽可推迟医院感染发生时间,降低医院感染率,并可预防抗感染后引发的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多重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慢性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采用ELISA和连续监测法对4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及76例乙型肝炎单纯感染患者血清进行HBVM以及肝功能指标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检出率为2.1%,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5.0,P<0.05),说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重感染者较多。多重感染与单纯感染相比,患者年龄高(t=3.119,P<0.01),住院时间长(t=3.780,P<0.01),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损害重,疗效差(x2=12.98,P<0.01),说明慢性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会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虚实证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虚证和实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对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53例慢性乙型肝炎实证患者,HBV DNA阳性36例,其中前C区基因突变26例,突变率为72.2%;38例虚证患者,HBV DNA阳性16例,其中前C区基因突变6例,突变率为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证突变组肝功能ALT、AST和SB水平显著高于虚证突变组及未突变组,P<0.01。结论:HBV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虚证和实证有一定的关系,实证突变率高于虚证,且实证突变组的炎症活动较虚证组剧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组织中Fas抗在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应用Fas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试验)。原位观察84例乙型肝炎肝组织中Fas抗原表达强度和分布及凋亡细胞密度。结果:8例正常肝组织未见有Fas抗原表达,慢性重型肝炎的Fas抗原阳性表达率为100%,明显高于慢性肝炎中重度的66.7%(P〈0.01);而慢性肝炎中重度的Fas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双草退黄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双草退黄汤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作初步探讨。方法: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法为重点组成双草退黄汤,将全部48例慢重肝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服用双单退黄汤,每日1剂,连服4~8周,对照组27例不服用中药,全部病例均静脉滴注TAD、HGF。结果:观察组病死率66.67%(14/21)明显低于对照组81.48%(22/27),观察组57.14%的患者消化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且CD_4~ /CD_8~ 比值增高而CD_8~ 有所降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明显升高(P<0.01)。结论:双草退黄汤可能具有改善慢重肝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及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对慢重肝患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性抗菌治疗临床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96 - 10~ 2 0 0 1- 12泉州市第一医院入院前 1周未经抗菌治疗、入院时无感染征象、住院时间超过 72h的重型肝炎病例 ,根据临床分期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  15 9例患者中 76例发生医院感染 ,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 (A组 )、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组 (B组 )及半合成青霉素组 (C组 )医院感染率分别为 5 6 16 % (41/ 73)、34 0 % (17/ 5 0 )和 5 0 0 % (18/ 36 )。与A组比较 ,B组早、中、晚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时间均明显推迟 ,中期、晚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中期重型肝炎病死率明显降低 ,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与A组比较 ,C组各期重型肝炎的医院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预防性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可推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时间 ,降低中、晚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 ,降低中期重型肝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认识老年SARS患者临床与治疗 (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应用方面 )特点及其转归 ,以提高诊治率。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4 1例老年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SARS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 老年组临床表现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与非老年组相比 ,高热、畏寒和寒战的发生率低 ;实验室检查老年组胸部X线片表现双侧多发病变者明显多于非老年组 ;血清白蛋白、血淋巴细胞比率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的水平在老年组显著下降 ;老年组使用激素治疗精神异常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其并存基础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的高于非老年组 ;病死率在老年组为 2 4 4 % ,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 5 5 % (P <0 0 1)。 结论 老年SARS患者临床重型和极重型比例高 ;发热等临床症状相对轻于病情严重程度 ;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病程进展快 ,预后差 ;治疗中老年人对糖皮质激素耐受性差 ,并发症发生率高 ,应合理、适量应用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IL-6检测。结果:各型肝炎患者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且随着肝炎病程加重而升高,尤以重型肝炎明显,在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急性期或活动期时IL-6水平与总胆红素呈显著正相关,HBV-DNA阳性者IL-6水平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P<0.01)。结论:IL-6在肝细胞损伤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IL-6水平越高,肝损害越重,IL-6高水平持续存在,可促进肝炎的慢性化和纤维化发展。同时,IL-6水平与病毒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而与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和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方法以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为中心,对影响50例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和预后的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随PTa的降低而增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出现PTa〈40%的时间早于其他影响因素;慢性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的病死率较未合并感染患者明显增加(P=0.001)。结论PTa是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期预警及判断预后的一种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