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以及PRCC合并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5例PRCC的病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0例,年龄24~82岁,合并癌栓的患者16例,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总结分析PRCC以及合并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75例患者平均年龄(56.05±11.59)岁,平均体重指数(26±3) kg/m2,肿瘤平均最大径(5.17±3.85) cm,肿瘤最大径是否大于7 cm(69.6%vs.94.4%,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38%vs.98%,P<0.001)、有无肾上腺转移(0% vs.95.3%,P<0.001)、有无肺转移(0% vs.90.7%,P<0.001)、是否合并癌栓(<66.4%vs.93.5%,P<0.001)对PRCC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患者中,合并癌栓患者16例,16例患者均为2型PRCC。合并癌栓的患者在有无伴随症状(62.5% vs. 22%,P=0.005)、肿瘤最大径(68.8% vs.13.3%,P<0.001)、有无肾上腺转移(18.8% vs.0.02%, P=0.029)、有无肺转移(18.8% vs.0%,P=0.008)、核分级(P<0.001)以及病理分型(100% vs.44.1%,P<0.001)方面,与不合并癌栓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转移、肺转移、是否合并癌栓是PRCC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合并癌栓的PRCC患者均为2型,肿瘤直径更大、核分级更高、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放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对68例脑转移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普通放疗(RT)组48例、伽玛刀(GKS)组10例,GKS+全脑放疗组(WBRT)10例,分析不同放疗方法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结果 RT组、GKS组、GKS+WBRT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8、11、11.5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37.5%、30%、40%;2年生存率分别为10.4%、10%、10%。三组的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可使脑转移瘤患者局部控制率提高,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天津市肿瘤医院及吉林辽源市中心医院1991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75例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单侧152例,双侧23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1)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病例中,未分化癌所占比例较高(5.1%),中晚期(Ⅲ期、Ⅳ期)患者比例高(54.9%),远处转移率(6.3%)及局部侵犯率(18.3%)较高;(2)全组患者总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3.8%、67.9%。病理分期、远处转移、病理类型及是否周围组织侵犯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与预后无关。 结论  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存在病理分型较差、分期较晚、局部侵犯率及远处转移率较高等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磊  汤铜  史加宁  李佳  郑璐  贾文俊  刘永鹏  方晶 《安徽医学》2018,39(9):1085-1087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CLT合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中,有22例(61.1%)存在多发结节,21例(58.3%)位于双侧;9例(25.0%)存在多发癌灶,4例(11.1%)位于双侧。32例患者行中央区或联合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17例(53.1%)存在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结论 CLT合并的PTC有多灶性特点,手术方式建议行甲状腺全/近全切除术,少数患者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建议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慎重选择清扫颈侧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0例,依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数量将转移组患者分为3组,A组(淋巴结转移数=1个)27例,B组(淋巴结转移数=2个)14例,C组(淋巴结转移数≥3个)24例。比较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A、B、C 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转移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 <0.05)。转移组患者65例,其中A组27例,B组14例,C组24例,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85%、71.43%和83.33%。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5例,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51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为96.08%,阳性预测值为75.38%。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越多,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术中可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侧区淋巴结清扫术,预防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术前炎症指标对未触及腹股沟淋巴结的pT1a期阴茎鳞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泰兴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3例pT1a期阴茎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比较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直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及术后病理分级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炎症指标对pT1a期阴茎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以及在调整灵敏度为100%后各炎性指标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组24例(23.3%),非淋巴结转移组79例(76.7%),两组在NLR(P<0.001)、PLR(P=0.035)和LMR(P < 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P=0.045)和LMR(P=0.021)是pT1a期阴茎鳞癌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LMR和NLR+LM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816、0.835。NLR的最佳截断值为2.33,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68.4%;LMR的最佳截断值为3.80,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78.5%;NLR+LMR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4.7%;④当调整灵敏度为100%时,NLR和LMR对pT1a期阴茎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特异度为50.6%和2.5%,截断值为1.79和11.01。结论:NLR和LMR为pT1a期阴茎鳞癌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NLR>2.33和LMR<3.80时提示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极大,推荐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N0PTC患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将Ⅵ区淋巴结与Ⅱ~Ⅴ区淋巴结进行区分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Ⅵ区淋巴结转移11例(20.7%),Ⅱ~Ⅴ区转移8例(15.1%)。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伴有Ⅱ~Ⅴ区转移占45.5%;明显高于Ⅵ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Ⅱ~Ⅴ区转移(7.1%)(P&lt;0.01)。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并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相似文献   

8.
李秀明 《广西医学》2010,32(11):1406-1407
目的探讨卵巢转移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提高超声对卵巢转移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1例卵巢转移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31例患者中双侧卵巢转移癌23例(74.2%),单侧卵巢转移癌8例(25.8%);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实质肿块型24例(77.4%)、囊肿型3例(9.7%)、囊实混合型4例(12.9%);21例伴有腹腔积液。结论卵巢转移癌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双侧性是转移性卵巢癌的特点,可根据其超声表现对肿块的生物学行为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腔镜下超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鳞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早期肿瘤学效果。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全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资料。手术方式均为McKeown三切口食管鳞癌根治术(右胸、腹部、左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全纵隔、双侧下颈段食管旁、腹腔。 结果 全组患者共49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5例,年龄45~78岁,中位年龄58岁。Ⅰ期患者共16例(32.7%)。R0切除48例(9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7%(18/49),吻合口瘘9例(18.4%),喉返神经麻痹7例(14.3%)。术后早期死亡1例。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18枚,淋巴结转移率42.9%(21/49),其中上纵隔及下颈部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占28.6%(6/21)。随访超过1年的18例患者中复发者7例,复发率为38.9%,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分别为5例和2例。 结论 超二野微创食管切除技术获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的淋巴结清扫效果,手术安全;但近期随访结果提示区域淋巴结复发率高于远处转移,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应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D)对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9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32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CND组,n=112)与B组(无CND组,n=120),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肿瘤大小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及B组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别为49例(43.8%)和6例(5.0%),术后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较B组多(P=0.013);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和B组分别有5例(4.4%)和8例(96.6%)复发,组间无明显差异(P=0.776),A组复发病例均为pN1患者。在A组患者中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原发肿瘤的分级与是否有包膜外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目前不能证实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以改善cN0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或减少肿瘤复发,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助于对肿瘤准确分期,可用于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SCEC)患者接受放化疗后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行放化疗治疗的38例局限期SCE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调强或三维适形放疗,放疗总剂量50~66 Gy,每日剂量1.8~2.0 Gy。放疗同步化疗(顺铂和依托泊苷)2周期以及序贯2周期。随访3年并分析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3年生存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4±4.6)月,中位生存时间25.2个月(9~41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5.12%和32.31%。其中18例(47.37%)患者出现3~4级粒细胞减少,16例(42.11%)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12例(31.58%)患者出现3级贫血。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纵隔或胃周淋巴结转移为影响SCE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根治性放化疗对局限期SCEC患者的疗效可期,有无纵隔或胃周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Ezrin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8年5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98例,采集组织石蜡标本,其中淋巴结转移58例,无淋巴结转移40例。9例肝组织正常样本采自正常肝组织。检测不同分组Ezrin 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无淋巴结转移肝癌组及有淋巴结转移肝癌组中Ez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42.5%和69.0%,有淋巴结转移肝癌组Ezrin的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肝癌组(P?<0.05)。正常对照组、无淋巴结转移肝癌组及有淋巴结转移肝癌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50.0%和84.5%,有淋巴结转移肝癌组Survivin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淋巴结转移肝癌组(P?<0.05)。Spearman法相关性分析提示,Ezrin与Surviv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 Ezrin与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高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侵袭性行为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继红  刘校瑾 《当代医学》2011,17(18):77-77,14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头颈2007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85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中,乳头状癌166例(89.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96例(51.9%),患侧颈区淋巴结转移39例(21.1%)。超声检查准确率78.4%。甲状腺微癌27例(占40.91%)。结论原发灶直径越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甲状腺微癌发病率逐渐增高,这可能是导致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郑成  陈平  戴文宇  郑祺  吴枫  叶华 《浙江医学》2016,38(5):342-344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的16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6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9例存在脉管癌栓,脉管癌栓阳性率为11.80%(19/161)。T1b早期患者脉管癌栓阳性率高于T1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OR=6.691,P<0.05,95%CI:1.436~31.170)和淋巴结转移(OR=3.138,P<0.05,95%CI:1.293~7.615)均为早期胃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癌栓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胸膜盲检术在诊断胸膜转移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5例胸膜转移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B超定位后行胸膜盲检术检查,统计活检成功率、检查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5例患者共行胸膜活检59次,54次成功取得胸膜组织(91.53%);54份胸膜组织病理显示胸膜转移癌53例(96.36%),结核性胸膜炎1例(1.82%)、慢性非特异性胸膜炎症1例(1.82%);胸膜盲检术后发生出血2例(3.64%),气胸3例(5.45%),发热1例(1.82%)。结论胸膜盲检术在诊断胸膜转移癌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但该方法属有创检查,术后易引发出血、气胸、发热等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就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0例,给予高频超声检查,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有61例患者141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内部低回声、长短径比≥2、内部液化、无微钙化、淋巴门结构不清及血供丰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年龄≥45岁比例、肿瘤最大直径>5.0 mm比例、多发病灶比例和病灶微钙化比例分别为68.85%、65.57%、42.62%和78.69%,明显高于非转移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0mm、多发病灶及病灶微钙化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影响因素(OR=1.919、2.190和2.059,P<0.05);Logistic模型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20%和94.20%。结论 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45/61),淋巴结转移率为75.4%(46/61)。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不同IMPC成分比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MPC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阴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阳性者(54.2% vs 62.2%)(P<0.05)。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成分或以IMPC成分为主(39/43,90.7%)。结论 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生物学特征;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而可能与IMPC成分本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唾液中microRNA-342(miR-342)和Naa10p 的表 达与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 年5 月—2019 年12 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 民医院接受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cN0 OSCC 患者85 例,术前收集患者漱口后未经刺激 的唾液标本。另外收集30 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患者和30 例健康志愿者的唾液标本。分别采用qRT-PCR 和 ELISA 法检测miR-342 和Naa10p 蛋白。结果 癌前病变组和OSCC 组唾液miR-342 水平较对照组降低, Naa10p 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0.05)。另外,OSCC 组唾液中miR-342 表达较癌前病变组降低,Naa10p 水平 较癌前病变组升高(P <0.05)。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OSCC 患者唾液miR-342 与Naa10p 呈负相关(r =-0.693, P <0.05)。不同肿瘤生长方式、肿瘤直径及是否发生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OSCC 患者唾液miR-342 表达、 Naa10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唾液miR-342 和Naa10p 诊断OSCC 患者颈淋巴结隐匿 性转移的截断值分别为0.595、386.10 pg/ml,敏感性分别为80.00%(95% CI :0.670,0.888)和78.00%(95% CI :0.648,0.872),特异性分别为54.29%(95% CI :0.382,0.695)和42.86%(95% CI :0.280,0.571),AUC 分 别为0.720(95% CI :0.614,0.827)和0.662(95% CI :0.546,0.778),唾液miR-342 对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的诊断效能高于唾液Naa10p(P <0.05)。结论 OSCC 患者唾液miR-342 表达降低,Naa10p 水平升高,两者 呈负相关,有望成为判断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腺样囊性癌的79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8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病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腺样囊性癌患者798例,腭部、舌下口底区域和腮腺区是腺样囊性癌常见的发病部位。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者82例,总体转移率约10.3%(82/798),其中原发于颌下腺、舌下口底区及舌部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分别为20.8%、16.1%、15.1%,而腭部、腮腺原发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分别为6.1%、3.4%。颈Ⅰ、Ⅱ区为常见转移区域,极少累及Ⅳ、Ⅴ区淋巴结。主要转移模式是由癌细胞沿经典的淋巴管/血管通路转移(70.7%),部分颌下及舌下病例不除外直接侵犯淋巴结。8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4% 和 20.6%。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转移阴性组,且组织学呈现实性型的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筛孔型和管状型肿瘤。结论:舌下、口底及颌下腺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转移常见原发部位,实性型组织学结构与转移率显著正相关,在临床诊治及随访中需要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肺转移切除术(pulmonary metastasectomy,PME)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既往接受肝癌切除术又因异时性肺转移行PME的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筛选预后因素。结果 PME后HCC患者的2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0.5%和33.2%,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9.0%和18.6%。无瘤间隔时间<12个月(P=0.009)和双侧肺转移(P=0.023)是PME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无瘤间隔时间<12个月(P=0.042)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P=0.012)是PME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无瘤间隔时间短和双侧肺转移的PME后HCC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获益,对于无瘤间隔时间短或HBsAg阳性的手术患者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