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应用胃癌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对300 例符合纳入条件的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胃癌患者以中年组比例最大,占42.3%,而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实证的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在胃癌中占的比例较大,位居前三位,尤其是肝胃不和者,占胃癌中医证型的比例接近一半;不同性别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P<0.05),其中男性以实证多见.结论 胃癌患者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别不大,证型以实证为主,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3 种证型居于前三位,肝胃不和占比例最大,而不同性别的胃癌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证型与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癌择期手术且术后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的患者120例,设为胃癌组;另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且行胃镜活检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及对照组患者病灶组织的P53、VEGF及HER-2蛋白阳性表达率,对胃癌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比较各组间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癌中医证型构成比顺序依次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TNM分期以Ⅰ期+Ⅱ期为主(P0.05),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TNM分期以Ⅲ期+Ⅳ期为主(P0.05)。胃癌组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0%、68.33%、54.17%,对照组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33%、0.00%。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P53阳性表达率高于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相应水平(P0.05或P0.01),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肝胃不和型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相应水平(P0.05或P0.01),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相应水平(P0.05或P0.01)。结论:胃癌各中医证型病灶组织中P53、VEGF及HER-2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且胃癌中医辨证实证患者具有较高的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而虚证患者的P53、VEGF及HER-2阳性表达率较低,这可能提示胃癌不同的中医证型可能处于病变进展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胃癌的进展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tor,VEGF)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探讨VEGF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揭示病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手术前至床边辨证并详细记录有关资料。术后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瘀毒结三证型胃癌104例和对照组浅表性胃炎30例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合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在各个证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实验组胃癌组织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1.7%(85/104),对照组无VEGF蛋白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VEGF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3)胃癌不同证型之间VEG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痰瘀毒结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胃不和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痰瘀毒结证组高于肝胃不和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VEGF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2)VEGF差异表达在不同证型转移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不同证型的转移机制可能存在差异。VEGF是胃癌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的相关基因。(3)VEGF高表达与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胃癌的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胃癌邪实越明显,其浸润转移的机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受体与肝胃不和、瘀毒内阻型胃癌的关系。方法:设立肝胃不和组、瘀毒内阻组和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晶及受体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Tc略在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并且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正常组.3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TβRI在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正常组,但瘀毒内阻组与肝胃不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晶及受体是胃癌中医辨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不同证候类型胃癌细胞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方法:原发性胃癌标本52例。中医辨证分为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结果:topoⅡ标记指数与胃癌中医辨证各分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以瘀毒内阻型topoⅡ表达最强。结论:说明瘀毒内阻型胃癌细胞对于DNA调节控制及细胞核内核酸代谢过程功能较强,同对各种肿瘤抗癌药物敏感性表现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雌激素受体(ER)α、β和孕激素受体(PR)蛋白与mRNA的表达差异.方法 60例胃癌患者术前按中医辨证分为6型(实证:肝胃不和、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虚证:脾胃虚寒、胃热伤阴、气血双亏),术后标本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组织ERα、ERβ、PR蛋白表达,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Rα、ERβ、PR mRNA表达,观察不同证型表达差异.结果 ERα、ERβ阳性率分别为15%、48.33%,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阳性率26.67%,6种证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 4).ERαmRNA、ERβmRNA、PR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910±2.461、1.559±1.452、5.592±7.896.ERαmRNA、ERβmRNA表达6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 mRNA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虚实证型比较,ERα、ERβ、PR蛋白表达和ERβmRNA表达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RαmRNA、PR mRNA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P=0.028).结论 胃癌证型ERα、ERβ与PR在蛋白与基因上存在部分表达差异,可能为胃癌证型差异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证型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关系。方法:72例胃癌患者术前按中医辨证分为6型,术后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胃癌组织ER与PR蛋白表达,观察不同证型预后因素与ER、PR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6种证型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患者多见肝胃不和、胃热伤阴、气血双亏,而男性多见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脾胃虚寒。6种证型病理类型构成(P0.01)、分化程度(P0.05)、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远处转移(P0.05)、发生部位(P0.01)、TNM分期(P0.01)均不同。女性虚证比例较男性高,虚证恶性程度较高,虚实两证病变部位也不同。ER与PR的总阳性率分别为8.33%(6/72)和37.5%(27/72)。6种证型的P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胃热伤阴表达最高,瘀毒内阻表达最低,虚证表达高于实证表达(P0.01)。6种证型间ER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各证型间存在PR表达差异,且与预后有关。PR可能是胃癌证型差异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胃黏膜c-myc DNA甲基化水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探讨中医证型与癌基因之间的关系,寻求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选取180例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诊断为CA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2)C-14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测;(3)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72例患者胃黏膜中的c-myc DNA甲基化表达。(4)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c-myc 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CAG不同中医证型及甲基化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c-myc基因甲基化率在CAG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证型中c-myc基因甲基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脾胃虚寒气血双亏肝胃不和。与肝胃不和组比较,痰湿凝结、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寒组比较,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血双亏组比较,痰湿凝结、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G中医各证型c-myc基因甲基化与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各证型间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双亏。结论:(1)c-myc DNA甲基化率与CAG中医各证型有一定相关性。(2)CAG不同中医证型Hp表达存在差异,且实证阳性感染率较虚证更高,中医各证型c-myc DNA甲基化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张琼  朱晓华  莫国增 《新中医》2023,55(7):175-178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胃癌患者,根据辨证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检测并比较各中医证型患者Hp感染情况及免疫功能。结果:82例胃癌患者有肝胃不和型18例(21.95%)、瘀毒内阻型10例(12.20%)、痰湿凝结型16例(19.51%)、脾胃虚寒型16例(19.51%)、气血双亏型13例(15.85%)、胃热伤阴型9例(10.98%);各中医证型H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型与气血双亏型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型与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内阻型与气血双亏型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  相似文献   

10.
IGF-1R、FAK及survivin在不同证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黏着斑激酶(FAK)、生存素(Survivin)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术前详细询问一般资料与中医辨证,术后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中IGF-1R、FAK及Survivin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IGF-1R、FAK及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GF-1R、Survivin在高级别癌中表达高于低级别癌,IGF-1R中晚期胃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早期胃癌,IGF-1R、FAK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胃癌不同证型间的FAK、IGF-1R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痰瘀内阻与肝胃不和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P〈0.05)。结论:IGF-1R、FAK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Survivin是肿瘤细胞增殖指标,IGF-1R、FAK的高表达与肝胃不和、痰瘀内阻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吗丁啉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布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以及吗丁啉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能,即性味、归经与功效。方法用病例随机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吗丁啉在中医10个证型间的疗效分布规律。结果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高于总有效率(P均<0.01);而对脾虚湿盛、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寒4个证型的疗效显著低于总有效率(P均<0.01);对胃络瘀血和寒热错杂2个证型的疗效与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关系密切,依此可初步总结出吗丁啉的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为吗丁啉的辨证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PLGC)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CDX2基因的表达,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CDX2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CDX2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例健康人及120例PLGC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阴虚有热证组、胃络瘀阻证组,每例取新鲜胃黏膜6块,包括胃体、胃角和胃窦各2块,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X2基因的表达。结果 CDX2基因阳性表达在脾虚气滞证中为16.67%(6/36),阴虚有热证中为52.17%(24/46),胃络瘀阻证中为63.16%(24/38),健康对照组无表达;其在Ⅰ型肠化生表达为33.33%(18/54),Ⅱ型肠化生表达为25.93%(14/54),Ⅲ型肠化生表达为27.78%(15/54),异型增生表达为12.96%(7/54)。结论 CDX2基因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可为PLGC的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中医脏腑辨证,将老年性胃病分为寒邪伤胃、肝胃不和、痰湿内阻、胃热炽盛、胃络瘀阻、胃阴不足6型,并根据其病理特点,结合祛痰化瘀药物治疗,探讨老年性胃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观察老年性胃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祛痰化瘀药治疗,其疗效比单纯用药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探讨胃脘痛中医证型与病理形态改变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虚气滞组溃疡病及粘膜急性炎与其他证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肠化程度重,粘膜异型增生和早期癌较多,粘膜内淋巴滤泡均数较少,因此提示证型与疾病和病变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